经过仔细挑选,笔者选定了“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这篇文章作为本文内容。如若您觉得它不错,也可以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哦。教案和课件是老师精益求精的劳动成果,所以老师撰写教案时必须认真对待。只有写出优质的教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圆满成功。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呈现的是笑笑家的家庭支出情况,所以课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从中了解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讨论、交流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讨论、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了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能用到百分数?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既让学生瞬间回顾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为本节课的学习制造了一个积极动脑的'气氛,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中来。
⊙自学探究
课件出示例题。
笑笑家20xx年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55%,其他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45%。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620元。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多少元?
师:例题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1.自学指导。
(1)尝试画线段图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2)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对比教材93页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5.展示解题过程。
(1)指名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解:设笑笑家20xx年的总支出是x元,那么食品支出是55%x元,其他支出是45%x元。
55%x-45%x=620
10%x=620
x=6200
方法二620÷(55%-45%)
=620÷10%
=6200(元)
答:笑笑家的家庭总支出是62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
生1:为什么设笑笑家的总支出是x元?
生2:“55%-45%”表示什么意思?
生3:为什么用“620÷(55%-45%)”呢?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指导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空间,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后对照教材,不仅能验证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而且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同桌的交流更优化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分数乘以整数的算式题。
2.浸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推导。
教具准备
1.自制两套三层复式投影片。
2.投影图片3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出示投影一)
1.口算:
问:怎样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1)5个12是多少?
(2)3个14是多少?
列式:
(1)12+12+12+12+12或125
(2)14+14+14或143
题中的两个式子哪个简便?(125,143)
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5个12是多少? 3个14是多少?)
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这是整数乘法的意义,它对于分数乘法适用吗?
(二)讲授新课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多少块?(投影)
2份。)
听回答,老师边重复边投影(三层复式投影片)。
把一块蛋糕(出示一个圆)平均分成9份(覆盖平均分的9份),取其中2份(覆盖2份是红色的)。
(3)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问:这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三个加数相同。)
问:为什么?(三个加数相同。)
问:这个算式你们学过吗?它是什么数乘以什么数?(分数乘以整数。)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以整数。(板书课题)
师:分数乘以整数表示什么意思呢?观察上面两个算式,并说出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
练一练(投影片二)
①看图写算式。
②根据意义列式。
③看算式说意义。
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1)推导法则。
我们了解了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你想知道怎样计算吗?
①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边加上虚线框。)
(2)根据上面方法试算下面各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用投影反馈。)
②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几个式题的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
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③应用法则计算。
有不一样的吗?强调结果化成带分数。
还有不同的做法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
第3页的第1题,看图写算式。(填书上)
行间巡视,注意: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
4.口算:
5.判断:(打手势)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是什么?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能约分要约分,结果是假分数,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确定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它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法则,难点是法则的推导。在设计教案中,以突出重点为中心,教法与内容设计要服务于中心。
2.依据知识的迁移,进行很必要的铺垫,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复习题,为教学重点服务,使学生顺利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同时复习分数加法,为推导公式进行铺垫。
3.重视法则推导过程,应用转化思想,启发学生把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旧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法则推导,让学生先尝试、观察、讨论、总结,而后再概括法则,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发挥小组的团结协作作用。在课堂上,不仅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还有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以达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教材简析]
分数连乘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完了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之后进行教学的。例题6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解决,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些准备。
例题6在呈现实际问题之后,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解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学三个数连乘。然后通过具体的示范,再告诉学生: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6题都是分数连乘的计算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第7~9题是用分数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共同探讨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应用题中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媒体播放动画
10月1日是国庆节,校园里到处充满欢乐的气氛,同学们有的做彩旗,有的做绸花,其中六年级的同学为国庆节晚会在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这些绸花按班级分别装在不同的花篮中,并在篮子上标出相应的数量及字样,题目是采用画面、配音和文字叙述等形式出现)
2、根据画面中提供的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怎么列式?你能说出8/9这个分数的意义吗?(学生口述)
师:为了早些完成任务,学校又派了三班的同学去做花,你们想知道三班的同学做了多少朵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上面这些数据算出三班做的朵数?(出示:三班做了多少朵?)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例题6。这个例题,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敢试一试,自己来解决?
[评:新课伊始,教师首先由学生身边国庆做花的生活图景开头创设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道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找一名学生把屏幕上的例题6完整地读一遍,并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二班做的朵数是一班的8/9和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这两句话的?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2)明确要求,分组学习。
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关系。
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分组活动,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需要帮忙。
[评: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开阔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别人质疑,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去,给予个别学生以适当点拨,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促进者。]
(3)小组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
注意让学生说清三班做花朵数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
分析题意,解释算式。
关键看学生能否说清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说清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的算式。
方法一:1358/9=120(朵)
1203/4=90(朵)
方法二:13598=120(朵)
12043=90(朵)
(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着重比较方法一和方法三。
[评:使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答,分析的思路和分步解答的是一样的。]
师:1358/9求的是什么?是把谁看作单位1的?第一步乘得的数再乘3/4求的是什么?第二步是以谁作单位1的?
教师小结:今后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既可以用分步算式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计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连乘。(板书课题:分数连乘)
[评:对于例6,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采取了放的形式,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团结协作,尝试解决,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师:分数连乘除了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外,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想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课本P47页,再比较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和刚才板演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教师边说,边在大屏幕上显示: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一练以及练习九的第6题。同学们能用刚才学习的计算方法算一算吗?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说怎样算更简便,最后学生板演。此题重点讲解,尤其对此式中的8是作分子呢还是作分母?为什么?
2、练习九第7题。
让学生读题后,可以适当启发:要求四年级去了多少人,先要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五年级去了多少人?(可以说明既可以分步列式解答,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3、练习九第8、9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解决每一个问题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质疑问难,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评]
本节课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带学生进入熟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学会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放手: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1、一张不对称的人的脸部图;
2、写有轴对称图形含义的纸条;
学具准备:
1、每位学生找一些树叶;
2、准备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的纸;
3、一张白纸;
4、一把小剪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张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的脸部图形,看后笑声可不能太大哟。
(出示两眼都在左边的大头娃娃的脸部图形。)
提问:你们为什么笑?
通过学生的说逐步引导,得出对称的含义。
那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对称的情况?
(学生个别口述。)
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样的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新授:
(一)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1、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的纸,先对折一下,然后随你剪一个什么图形,(注意剪时从折痕边下剪。)再展开,并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个别口述)
2、让学生把各自的作品上来展示,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之处。(个别口述)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出示纸条,学生齐读定义)。
3、让学生口述如何区别轴对称和对称轴的意义
4、让学生相互指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二)研究树叶中的对称情况:
1、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树叶拿出来,按今天所学把它们分成两大类。(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2、然后选出有代表性的轴对称树叶到展示平台上展示,并让学生说理由。(个别口述。)
3、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轴对称知识?(个别举例。)
(三)研究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过的各种图形的纸片,找出轴对称图形,并分工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研究。)
2、学生先汇报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加以指导,比如平行四边形、一般的梯形等。
3、进一步研究刚才的轴对称图形中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口述,教师注意对特殊图形要全班交流、讨论、校对。比如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等。)
三、练习:
完成第131页练一练中的第3小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个别口述。)
五、主题延伸:
1、展示精美的蝴蝶图案,让学生欣赏,进一步体验对称美。
2、要求学生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的美。
3、也可以自己设计精美的轴对称图形,相互进行交流。
六、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七的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讲课时首先出示一组对称图形,让学生去观察图形的特点,说出图形左边和右边相同,左右之分是以图形中间那条直线为界线,为讲解对称图形的知识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是相同的?让学生广泛讨论,动手折叠,使学生了解了这些图形的特点: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只是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对称图形,设计了让学生很快剪出一个具有这些特点的简单图形。这个环节虽然对部分同学感到困难,但是通过互相启发还是能做出来的,达到强化这类图形特点的目的,就能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重点。这样设计教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折、剪、量、比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启发调动了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使情感、意志、兴趣、注意、动机都趋于积极化,使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同步得到发展。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基础上继续探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例2结合整数除法的问题,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激活学生对除法数量关系的回忆,并用这个数量系列出求吃1/2个、1/3个、1/4个,可以分给几人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探索出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就等于这个数乘以几分之一的倒数。例3是对一个数除以几分之一方法的拓展。通过在条形图上分一分,让学生直接得到42/3的结果,再利用例2得到的方法算一算,发现结果是相同的。最后,通过对两个例题的比较,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58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新学的计算方法,并与分数乘法和前一节课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作对比,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在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是为了汲取生理上的营养,学是为了汲取精神上的养份。今天,我们采用边品边学的方式,学习整数除以分数。
揭题:整数除以分数
二、提出猜想
1、谈话:老师带来了同样大小的4个橙子(媒体呈现)
如果每人吃2个,可以分给几人怎么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
提问:为什么用42计算呢?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也就是说把4个橙子,按2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问:如果每人吃一个呢?
学生口头列式。
2、出示:如果每人吃1/2个,可以分给几人又怎么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41/2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就是把4个橙子,按个一份平均分,因此也是用除法计算(课件出示)
3、谈话:请看屏幕,从图中你数出41/2得多少?(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41/2=8)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一个橙子分给2个人,4个橙子就能分给8个人。)
学生回答,教师恰当评价。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如果这样想又怎样列式?(教师板书42=8)
4、思考:仔细对比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反馈时恰当评价。(教师板书41/2=42)
三、进行验证
(一)验证一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除以分数都能用以上几个同学说的方法做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1、出示:如果每人吃1/41/4个,可以分给几人?
学生口头列式
提问:按刚才的方法,可以怎么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4=44=16)
谈话: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每个同学拿出4个同样大小的圆片代表橙子,用笔分一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你是怎么分的,分得结果是多少?(随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小结:操作的结果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2、出示:如果每人吃1/31/3个呢?
请学生先列式计算,用圆纸片分一分的方法求证结果是否正确。
反馈交流(辅以电脑演示)
小结:通过验证,再次证明了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
(二)验证二
过渡:刚才研究的都是整数除以几分之一的题目,整数除以几分之几的题目,有没有类似的规律,我们继续探索。
1、出示例3(电脑出现图示)
提问:怎么理解2/3米?
2、让学生独立列式算一算。
3、学生做好后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请同学们打开书57也在例3的图中动笔分一分进行验证。
4、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反馈时指名学生在投影仪下演示。
四、获得结论
1、观察比较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些算式:
41/2=42=8
41/3=43=12
41/4=44=16
42/3=43/2=6
说说这些乘式中的第二个因数与除式中的除数有什么关系?
3、思考概括
通过以上操作活动你认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怎样计算?小组里交流回报。
五、巩固练习
过渡:今天的知识大餐你品出了哪些滋味,不妨来回味一番。
1、填一填122/3=12(3/2)=1896/7=9(7/6)=21/2
2、找朋友
3、练习十一第5题
先出示前一部分要求,学生想一想后再让学生算一算,体会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4、算一算102/582/336/7128/7
说明:转化成乘法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算一算、比一比
(1)逐一出示第一组题,师:老师这儿有一组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快又对。准备笔和草稿纸,算出答案马上举手。
提问:做这组题要注意什么?
6、实际问题
谈话:现在,人们出行都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下面是自行车、小轿车、摩托车行使30千米所用时间表,你能求出它们各自的速度吗?
提示:单位用千米/时
六、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明天将要学习分数除以分数,你有什么想法呢?
七、布置作业
书60页第6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熟练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能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求解由小正方形拼合成的长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拼合处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周长
2.长方形周长公式
3.正方形周长公式
二、运用平移、翻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形状,巧算周长.
1.移动哪几根火柴,就能使它变成正方形?怎样移?
火柴的总根数变没变?周长是多少根?你是怎样算的?
2.下面各图形行、列之间点与点的距离都是一厘米,几号图形的周长与其它3个不同?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有些图形通过将线段平移或翻转,可转化成标准的长方形、正方形,从而便于计算他们的周长.对于这些图形,这是一个巧方法.
三、重新认识长、宽或去掉拼合处的边,巧算周长.
1.求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14=4(cm)
2.用2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的2倍吗?(拼一拼,算一算)
(2+1)2=6(cm)42-12=6(cm)
(板书:去掉拼合处的边)
3.你能用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并算出它们的周长吗?
①(4+1)2=10(cm)②24=8(cm)
①44-23=10(cm)②44-24=8(cm)
问:(1)为什么图②的周长比图①的周长小?(讨论)
(板书:拼合处越多,周长越小)
验证结论
(2)4个小正方形还可以怎样拼?你能想出与众不同的拼法,并算出它的周长吗?(反馈)
(3)你发现了周长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四、综合练习
1.两个长7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大?
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7cm,宽3cm,如图叠放,求图形的周长.
(1)指一指周长是哪一部分.
(2)拼一拼,算一算.
(3)选择答案:
①平移,翻转74=28(cm)
②(7+3)2=20(cm)
202-32=34(cm)
③7-3=4(cm)
(7+3+4)2=28(cm)
电脑演示,验证学生结论.
比较:哪种方法最巧?
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用7张边长都是3cm的正方形纸,这样叠放,求周长,怎样求最简便?(21页7题)
2.23页6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位置与方向(二)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导航
一、教材内容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20~21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2.通过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量角器、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那么,如何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20~2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页例2)
师:在例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1)尝试画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②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③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组织全班交流。
①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②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确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作图过程。(边说边画)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方向(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 km,在图上也就是2 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C市距离A市300 km,在图上也就是3 cm。
(3)算一算。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点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0÷40=5(时)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画图步骤:
①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②确定观测点。
③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课件出示总结)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教师画出平面图,点名学生板演)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200÷40=5(时)
答:台风5小时后到达B市。
教学反思
1.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距离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一艘轮船在大海中以每小时16千米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10时发现北偏东30°方向24 km处有一座灯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什么位置?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从10时到11时30分,轮船行驶了16×1。5=24(km)。画出图形可知,轮船原来的位置、轮船现在的位置、灯塔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16×1。5=24(km)
根据题意作图如下:
答:11时30分这座灯塔在轮船的西偏北60°方向24 km处。
解法归纳:解本题的关键是运用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求出轮船行驶的路程,从而作出图形,进而根据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找出图中边角间的关系。
相关知识阅读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他带了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
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打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应用到百分数地方的知识。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让学生感受百分数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百分数的优点。
教育方面
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的应用意识。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7、78页及练习十八的内容。
学情分析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通过类比类推理解思路。
根据学生学段的特点,教学中应开放课堂,推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熟知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意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用从百度搜索的相关知识)
学法:合作探究,自主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材料,找到了很多教案作为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2)、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有关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多媒体课件PPT,给生直观的感受,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探索。
教学过程
活动一:师生交流,充分感知
师: 同学们课前了解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
生:我在酒瓶的商标上找到了酒精度11.5%。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含乳量≥60%, 脂肪≥3.5%。
生:我在亲亲果冻找到“中奖率为100%”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百分数,虽然没学过,但都会读出来,我真佩服你们! 这么多的百分数,说明了什么?
生:百分数的用途很广。
生:百分数很重要,生活中离不开它。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充分感知百分数,并创设了平等交流的氛围,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活动二:合作探究,充分感悟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好多百分数,看,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一次性筷子全靠进口;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却是出口一次性筷子的大国。
(课前把百分数圈出来,用课件展示)
(在这里用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环保教育。)
师: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你们想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呢?
生:百分数是什么样的数?它到底有什么用处?
生: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哪些地方可以用百分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百分数的意义和 写法。)
师: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拿出手中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交流,准备汇报)
生:我收集的是: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棉68.5%,绦纶23.5%,晴纶8%。我的理解是把衣服的成份看作100份,其中棉占68.5份,所以68.5%表示棉占衣服成份的68.5%;涤纶占23.5份,23.5%表示涤纶占衣服成份的23.5%;晴纶占8份,23.5%表示晴纶占衣服成份的8%。
生:我收集的是:太平洋的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49%,我的理解是把海洋总面积看作100份,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占49份,49%是太平洋面积与海洋总面积比较的结果。
生:我收集的是:中奖率为100%,我的理解是如果你购买100次,100次都中奖,100%是表示购买次数与中奖次数的比率。
师:从同学们的理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也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师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想一想、比一比、议一议理解体会了百分数的意义,那百分数与我们学过了分数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并作好记录)
生:我们组认为它们的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分数有时可表示这种关系,有时只表示具体数量。写法也不同。
生:我们组补充,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容易比较大小,一看就清楚。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不一定是白分数。
(评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创设了“现实数学”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及优点,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助合作中得到交流、沟通,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三:主动应用,拓展升华
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得相当透彻了,那么你会写百分数吗?会写请到黑板上写一个百分数。
(学生有一拥而上,写出各种各样的百分数。)
师:同学们写了这么多的百分数,你能任选一个说说它的意义吗?生:我选50%,这节课我举手4次,老师让我回答2次,我回答的 机会占举手次数的50%。
生:我选96%,第三单元测查我们班及格人数44人,几个率约占全班人数45人的96%。
生:我选120%,它的分子比100大,有意思,比如工人一天要生产20个零件,结果完成24个,完成的占生产任务的120%。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不能应用百分数的意义,用一句话表达对自己或同学、老师的满意率?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__的满意率100%。
生:我对自己的满意率为95%。对同桌的满意率50%,对老师的满意率95%,因为同桌上课时老是吵我,而老师没有发现。
生:我对老师意率为100%。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难点: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PPT,练习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前置作业
1.请学生板演知识准备第1题,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
2.开火车核对知识准备第2题。
二、新授(前置作业自主探究)
1.出示例2,集体交流两个问题。
(1)谁是谁的1.15倍?(王红完成的是指定个数的1.15倍)
(2)谁占谁的110%?(李芳完成的是指定个数的110%)
(3)你是怎样比较的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1.15倍是指定个数的1.15倍,110%也是指定个数的110%,所以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三、讨论比较方法
1.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吗?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吗?鼓励学生板演,并展示多种比较方法,对正确的方法给予肯定。
2.根据学生的方法归纳总结
要想比较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要么把它们都化成分数,要么把它们都化成百分数。
(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
(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
3.体会互化方法,规范书写。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因为,1.15=115/100=115%,所以1.15>110% 四、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1、2两组完成0.3的改写,3、4两组完成0.248的改写,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核对,表扬鼓励。
2.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几个等式
0.3=30%
0.248=24.8%
1.15=115%
问:把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归纳完善:左边小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两位就成了百分号前面的数。比如将0.24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成了24.8,就是24.8%百分号前面的数。
师:你能根据这一发现直接将小数化成百分数吗?
学生尝试练一练第1题,请学生板演,并讲解自己的改写方法,重复规律。
2.师:反过来看,怎样将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呢?
生总结方法,教师帮助归纳完善。
3.尝试练一练的第2小题,请生口答,并说出自己的方法。
4.师:看来百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有一定的规律,谁能说说其中的规律呢?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可以将百分号前面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百分号。将小数改写成百分数,可以将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
五、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教师巡视并批改。
2.课堂练习。
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十四弟14题和15题。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怎样比较1.15和110%的大小呢?
(1)1.15=115/100=115%,所以1.15>110%
(2)110%=110/100=1.1,所以1.15>110%
0.3=30%
0.248=24.8% 比较:怎样把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把
1.15=115% 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
1.1=110%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4.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5.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240+160=400
②求比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4+5=9
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
②比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xx,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机。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
{借助教师操作台上的学生座位图,迅速将实际的具体情境数学化}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0列、0行,并指导学生正确找出。)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
(二)课堂提高
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相互说说。
(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三、当堂测评
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练习一第5题
(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
(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
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样?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五、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4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速度”、“图形放大缩小”“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直接出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情境,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本质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通过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利用“苹果买卖”“图形放大缩小”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