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人谆谆告诫过,只有付出辛勤努力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事物的真谛。当我们完成了一项任务之后,经常会需要撰写报告,这也是与上级领导进行交流沟通的良好机会。出国留学网编辑特意搜索整理了与“全球竞争力报告”相关的各种资料,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1
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微博]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在清华经管学院发布了全球创业观察报告,这次发布的报告主题是中国青年创业报告。这是该中心自20参加全球创业观察研究以来发布的第10份中国创业观察报告。
青年创业者是指年龄在18-44岁之间的创业者。中国青年创业相对于全员的创业活动更为活跃。我国青年创业活跃程度在全球创业观察的70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排在22位,早期创业活动指数为18%,属于活跃的国家。
据了解,无论男女,青年创业最多的年龄段在25-35岁。其次是35-44岁间的创业者。
创业者与受教育程度有关系吗?按照受教育程度,青年创业者中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占60%,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比重接近40%。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者占12.2%。专科学历的创业者占27.5%。全员创业者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重占9.2%,美国为51.7%;拥有专科学历的比重占21.6%,美国为33.5%。
从创业动机看,可以把创业者分为生存型创业者和机会型创业者。前者是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选择创业;后者是看到了比目前事业选择更好的机会而去创业。研究表明,这两类创业的效应不同。相对于生存型创业,机会型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更好的创新、更新的市场和更大的成长潜力。我们的调查看到,青年创业中,学历是小学的创业者占机会型创业的比重为22.2%,而学历是高中和大学的创业者占机会型创业者的比重为70%以上。
青年创业者对生活和工作收入的满意度高于非创业者。调查显示,超过50%的青年创业者对生活是满意的,而非创业者低于50%。而且,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有成熟,满意的人越多。这一点在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上表选的更加明显。青年创业者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在还是初生创业者时为略高于40%,在成为初创企业后,达到50%。而非创业者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低于40%。
此外,据报告显示,青年创业者的三个主要资金来源以此是:朋友、家庭和亲戚,分别为36%,34.7%和16%。青年创业主要从四个来源获得意见建议:73.9%来自朋友;52.6%来自配偶或伴侣;45.7%来自父母;39.2%来自家庭或亲戚。
据了解,报告的80后对应于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创业者,90后对应于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创业者。这两种不同的创业群体是否有特有的群体特征呢?
80后是青年创业者的主体,创业活动最为活跃。80后创业者的早期创业指数为21.34%,90后创业者的早期创业指数为14.32%。
90后相对于80后,有31.1%的被访90后认为在未来三年内有创业意愿,且不惧失败。但在创业能力方面,认为自己具备创业能力的人少于80后。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都认为创业是好的职业选择。
此外,这两个群体也有类似的地方。80后和90后的创业动机没有区别,都是以机会型创业为主要动机,分别达到66.5%和68.9%。
从创业中的创新程度、市场开发程度、成长性、中高技术所占比例、创造就业和国际导向等可以衡量创业质量。青年创业者作为一群有活力的群体,但是创业并不是一时头脑热,要有一定的眼界与充分的准备。创业的长期发展与创业者所选行业、创业者眼界、能力等密切相关。那么,青年创业者的创业质量如何?
据报告显示,青年创业者更注重产品的新颖性,与全员创业者相比,有77.7%的青年创业者的产品具有新颖性,高于全员创业者的62.7%;青年创业者较有成长潜力,与全员创业者相比,有新技术和一定增长潜力以上程度的青年创业者为6.2%,全员创业者为5.7%。
青年创业者更有可能创造就业。青年创业者能提供的当前就业机会中,有17.1%的青年创业者预期能提供超过5个人的就业岗位,高于全员创业者的16.7%;青年创业者5年内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中,有36.9%的青年创业者预期能提供超过5人的就业岗位,高于全员创业者的35.3%。同时,青年创业者更关注国际市场。
但是,青年创业者也有自身的不足。他们在中高技术上并没有优势。从调查数据看,不到2%的青年创业者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参考]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2
过去5年,滑雪人次最高的国家是法国,在此之前美国一直保持领头羊位置。
亚太地区曾经与美国有相同的市场份额。日本大幅下降,被日益增长的中国滑雪市场所取代。从长期来看,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可能会加入他们的行列,
东欧、中亚、亚太地区在全球范围内提供34%的滑雪者,但在滑雪人次上仅占24%。这些地区未来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拥有超过13亿居民的中国是样品中最大的国内滑雪市场,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然而,目前滑雪产业的大小不成比例。印度也有超过十亿居民,滑雪者却非常少。美国人口超过3亿的居民,却是最大的成熟市场。
奥地利、瑞士和挪威是滑雪人次最高的国家,25%以上的人口都参与滑雪。然而,由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受益于其人口较多,成为国内滑雪者最多的国家。
从新增的提升装备数量看,东欧和亚洲区域国家滑雪场的建设速度比传统的滑雪区域更快。未来,东欧和亚洲市场的滑雪人次将持续增长。到,这些市场的滑雪者最终可能达到其他主要区域的滑雪者规模。全球滑雪人次可能会超过4.2亿。
中国第一家滑雪场建设于上世纪80年代,自亚布力获得了亚冬会的举办权,民众对于滑雪的热情逐渐高涨。-发展步伐加快,北京周边建起了第一家滑雪场。
2022年冬季奥运会激发了中国的冬季运动发展,在中国几乎每个省份都建有滑雪场。仅在,就有78家新开业的滑雪场,现在全国共有646家滑雪场。
但大多数滑雪场的装备仍然很差,仅配备1个或几个魔毯且多为初级道。仅有25家滑雪场接近西方标准,通常不具备住宿条件,且只有有限的几个可以被称为真正的滑雪度假胜地。
然而近几年每年都有一些新的高标准滑雪场出现,包括北大壶富龙,云顶密苑,万科松花湖,太舞,万达长白山,万龙和亚布力地区。未来一些四季经营的度假目的地也会联合经营。
中国现有8个室内滑雪场,大多数在北京和上海周边。北京周边有100%人造雪的雪乐园,最高垂直落差有几百米。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的滑雪市场会有2700万人次,后又研究修正为1.2亿。到2022年,中国的.滑雪场很有可能会超过1000座,滑雪人次突破4000万。
中国缺乏滑雪文化,大部分的滑雪者每个雪季滑1-2次,平均水平很低,80%都是初学者。大部分的滑雪场卖的雪票都是两小时,其中包含雪具。
目前,滑雪被作为一种娱乐项目来消费而不是需反复练习的运动。现阶段,滑雪场仅仅被视为滑雪游乐场而不是高山度假胜地。一次性体验滑雪者在总滑雪人次中占据非常高的比重。然而滑雪在25-35岁的富人阶级里变得越来越流行。大约80%的滑雪者都不超过40岁。
中国这样的滑雪市场,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滑雪培训。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他们第一次滑雪体验很差,复滑率会很低。不幸的是,中国的滑雪场通常都很拥挤,里面还有大量的失控的初学者,初次滑雪体验的条件不太理想。
传统的高山滑雪教学方法是为那些在度假胜地停留一周的滑雪者设计的。这不一定适合中国目前的消费模式。因此当务之急是急需开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体系,抓住中国巨大的潜在滑雪市场,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体验一次性滑雪。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3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它集中体现为该竞争主体的产品(或劳务)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及其持续扩张的能力,可通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来反映,具体测定方法参见文献1。
表1 全国前7位省市工业品市场占有率 单位:%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中国统计出版社(版、版。)
1.2 竞争优势:全国排名第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亦呈减弱趋势(见表2)
1.3.1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呈下降趋势。河北省20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为4.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7位;竞争优势系数为0.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名第10位,竞争优势低于市场优势。从整体看,与相比,2000年河北省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位未变,但绝对数下降了0.13个百分点;竞争优势系数降低了1个位次,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我省市场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有所降低,潜在竞争优势更低于显在市场优势,竞争后劲不足。
1.3.2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正在拉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近三年的竞争力指标计算的标志变动度显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优势系数的极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离散程度正在加大。河北省工业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的差距也正在加大,(见表1,表2)
1.3.3 占全省工业产值4/5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明显偏低。从河北省工业的竞争力结构看,公用业的竞争力水平最高,市场占有率为7.29%,竞争优势系数为1.61,均远远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但公用业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垄断优势获得的;采掘业次之,市场占有率为4.60%,高于河北省工业整体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系数为0.92,与全省工业整体水平相当,但采掘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优势获得的;制造业竞争力水平最低,市场占有率为3.69%,竞争优势系数为0.88,均低于河北省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而制造业的竞争力基本上是靠市场竞争获得的;从河北省工业的构成看,2000年采掘业、制造业和公用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7.38%、84.45%和8.17%;因此,产值比重占80%以上的制造业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在全国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产品和企业,是导致河北省工业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4
6月11日,在中国成都举行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与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彼得・卡尔・克拉索教授牵头,美、中、加、意、英、荷、韩、墨等八国学者携手,研究完成的第一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正式公开发布。
最新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报告,利用75个指标,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人才本题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以及产业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别计量与评估。
报告对全球11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计量排名显示,名列前二十名的城市中,欧洲占10个,美国占8个,亚洲占2个。这与目前全球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符合,欧美城市体现出了很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明显的竞争优势。亚洲的东京和香港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后也已进入国际城市的第一梯队。
从城市带角度看,大多数名列前二十的城市都位于世界著名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中。例如纽约、费城、华盛顿和波士顿均位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芝加哥位于北美五大湖城市带,洛杉矶、圣弗朗西斯科和圣地亚哥位于美国加州城市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和布鲁塞尔等位于欧洲中部城市带,东京位于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带,香港位于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带。由此可见,城市群(带)是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国际城市的摇篮。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5
近年来,我十分关注印度家族企业的发展,印度家族企业所具有的强大财富创造能力,及其在全球市场已形成的资源整合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印度家族企业具有很强的财富创造能力。
在印度最大的500家公司中超过75%都由家族掌控。在信息技术、电信、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水泥、化纤、汽车、铝、制药等几乎每一个产业领域,几乎均由家族企业掌控。印度最大家族企业信实工业集团(Reliance Industries),收入达到251.6亿美元,位列“全球500强”第269位。信实集团股票占孟买股市SENSEX指数权重的 12%,1/4的印度股民持有其股票。目前,公司董事长穆克什・安巴尼的个人资产已达到500亿美元左右,但印度媒体普遍认为,安巴尼距离全球首富已为时不远。相比较而言,按照《福布斯》杂志最新统计,排名前400位的中国富豪共拥有2800亿美元财富,占GDP比重不足13%(2.229万亿美元)。
其次,印度家族企业经营多元化及强大的产业链控制力。
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巴尼家族和塔塔家族。前者经营触角遍及石油、石化、通讯以及电力事业。位于印度西北部的巨大炼油厂第二阶段扩建计划完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炼油厂。目前,信实工业集团的收入已从过去全部来自商品销售转变为金融服务这样的新兴产业。我们从信实工业集团的收入结构变化中可以了解到,许多老牌印度家族企业在很长时间里能作为印度经济的龙头屹立不倒的原因――精于洞察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断向新兴产业靠拢。近些年来,印度家族企业依托印度特有的人才结构,积极向服务业拓展。在信息技术、金融、文化、教育和医疗等服务快速增长下,服务业已成为印度经济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占 GDP比重已升至56.1%(我国服务业在20贡献了41%的GDP)。从全球市场来看,印度家族企业普遍采用的是多元化发展模式并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印度企业集团特征。
第三,以我为主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
家族企业是印度经济融入全球化竞争的主力军。印度家族企业往往采取“以我为主”式的全球资源整合策略,从自身特点和业务拓展需要的角度出发,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可供整合的资源。特别注重从产业链的角度收购那些有助于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的资产,
在钢铁、汽车、金融、电子、制药、化工、矿产等竞争较为激烈的主流行业,表现得更为积极。例如,米塔尔钢铁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迅速完成对全球钢铁行业的并购整合,把自己打造成为一个年产钢铁1.16亿吨的庞然大物,20以588.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全球第99位。此外,米塔尔钢铁还掌控了自己所需的60%铁矿石,产业链整体控制能力十分明显。
来自印度的另一家钢铁巨头塔塔集团同样以海外并购的方式完成全球扩张。年10月,塔塔钢铁以44亿英镑收购了英国Corus钢铁集团,创下印度企业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这一交易缔造出全球第五大钢铁制造商,年销售额总计将达到244亿美元。
迄今为止,印度企业的“以我为主”的整合整体是非常成功的。
第四,注重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全球视野实现与世界的无缝对接。
印度家族企业之所以能够具备较强的全球视野,与家族企业内部注重人才培养有关。一方面,几代人以来,印度大家族习惯于将子女送到欧美名校读书。例如,50岁信实工业集团董事长穆克什・安巴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在海外读书经历有助于提升印度家族企业家群体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印度人对英语的熟练使用保证他们可以与欧美人很好地交流,保证企业间实现无缝对接。
第五,强大的职业经理团队。
近些年,一些印度籍企业在全球500强企业高级管理团队中崭露头角,成为印度职业经理团队整体崛起的一个标志。例如,美国百事公司的女CEO英德拉・努伊就是其中最杰出代表。全球知名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Hay(合益)集团对印度30多位卓越企业领导人进行了研究,确立了4个使印度的CEO们有别于其他国家卓越企业领导人的关键因素:执著地专注于成长和创新、高度利他主义的经商哲学、高度的坚韧力和诚信度、更为正式和职业化的人际关系取向。
比较而言,中国私营企业在规模、产业分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等方面都不及印度家族企业。而在全球竞争、跨国经营、全球视野等方面,更是逊于印度家族企业。在全球化的今天,在诸多行业,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是企业生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以国企作为中国经济整合全球资源来应对全球化挑战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民营企业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的主体力量。从中印民营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民营企业在许多方面需要更为积极地向印度家族企业学习,特别是在以全球视野参与全球竞争方面。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6
全球保险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2017年全球保险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全球保险行业市场发展分析报告。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保险巨头德国安联集团研究部门最新发布的《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xx年,全球保费总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3.65万亿欧元,剔除受汇率影响,同比增幅约4.4%。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增加的总计1500亿欧元左右的保费中,约有700亿欧元来自同一个市场――中国。这意味着,中国撑起了全球保费增幅的近半壁江山。安联的报告显示,若不是中国,全球保险行业去年的保费增幅仅能达到2.7%。
尤其是在寿险领域,2017年,“中国效应”尤为突出。如果没有中国的保费总收入,那么,2017年全球寿险业保费总收入的增幅将从4.7%跌至2.3%。从具体数据来看,中国寿险市场在2017年实现了超过30%的增速,达到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安联的报告显示,虽然中国的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约170欧元,距离发达国家的保险密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但中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奥地利,并且几乎快赶上以高度认可寿险产品著称的德国,2017年德国的保险深度为2.7%,远低于西欧国家平均值4.7%。
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陈良表示:“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保险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蓬勃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机遇,也迎来了新一轮挑战。作为安联集团在中国唯一的合资寿险公司,2017年恰好是中德安联深耕中国市场的第18年。中国的保险消费市场是具备了无限潜力,中德安联将继续聚焦业务转型与管理变革,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安联的报告同时分析认为:“中国在全球保险业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形,一方面也是因为全球其他地区寿险市场的萎靡不振。根据估算,2017年西欧国家保险费整体收入下降1.2%,这也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除了西欧,东欧部分国家和澳大利亚的寿险市场亦在继续萎缩。”
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发展,正逐渐蚕食西欧在全球保险市场所占的比重。从全球保险市场整体情况来看,西欧的保险市场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西欧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占有率持续萎缩,下滑至27%左右,而在10年前,西欧的市场占有率则高达36%。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全球保险市场的占有率从2000年初的6%跌至2017年的4.2%,德国在全球总保费收入排行榜上,已经被中国超越。
[全球保险市场调研报告]
全球竞争力报告 篇7
BCG100在许多方面的表现都是令人惊叹的,但是,再往前看的话,就要考虑这些企业未来将要面临哪些挑战,以及他们将使用怎样的战略和战术应对这些挑战。他们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将从6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许多来自RDE国家的企业将其业务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之上,而且这成为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一项根本因素。制造并不是企业追求低成本战略的惟一领域。一批来自印度的挑战者(如Infosys、萨蒂扬、TCS和维布洛)正利用IT和业务流程外包上的低成本和规模向全球500强]]500强客户提供可靠的服务,并与发达市场的老牌对手展开竞争。
虽然低成本仍然是竞争优势的有力来源,一些因素却阻碍了其效果的发挥。首先,RDE的低成本对于在这些RDE国家建立运营机构的外国企业也同样适用。除此之外,现代产品和服务中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本身的相对重要性。此外,客户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新技术的重要性。
最终,随着来自RDE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建立起越来越多的运营机构,他们将面对更高的运营成本,并将影响到其先前专注于成本的定位。比如,一些在欧洲设立了地区销售和客服中心的中国公司惊讶地发现随之增加的人力成本是如此之高。
BCG100正开始超越基于成本的竞争,他们投资于研发和品牌,同时试图保持其成本优势。许多挑战者在低端市场积累经验后,现在正希望开发或者获得进入中端和高端市场的能力。他们通过收购与合作,以及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实现这个目标,进入细分市场。
投资于研发。持续投资于研发对于任何希望与其竞争对手实现差异化的企业来说都是很关键的。但是,一些BCG100企业清楚地表明他们对创新在其增长中的作用持认可态度,并且他们正在投资其中。一个例子是中国港口吊机制造商上海振华港机(爱股,行情,资讯)(集团)公司(ZPMC)。起初,它以低成本进入市场,现在,它能够为顾客带来额外的附加值。振华港机能够设计和生产一系列的起重机,并用18艘自有船只为客户提供产品服务配送]]服务。除了以合理的价格保证客户满意度之外,公司正在抓紧开发新产品并在现有产品中加大创新。振华港机的研发部门有800名工程师,公司还与中国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
发展品牌和品牌建设能力。挑战者现在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我们发现他们有两个基本方向:收购和有机增长,通过四项品牌战略进行品牌建设(参见图5):收购其它RDE国家已有本土品牌;收购发达国家已有本土品牌;收购已有的全球品牌;将本土品牌国际化。在来自RDE国家雄心勃勃的挑战者的品牌开发战略中,品牌营销被放在了增长战略的核心地位,他们还试图将本土品牌打造成世界级的全球品牌。
挑战者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并购之中,他们正在追寻以下几个目标。
寻找增长机会。就像大多数寻求并购的企业一样,挑战者企业参与并购活动的目的是增长。通常,他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通过并购成为规模更大的企业,而是成为全球主要的竞争者。
收购缺失的部分。挑战者在看待收购目标的时候与发达市场企业的观点不一样。挑战者企业的管理人员看到的是公司正需要或者要获得的资产。这些资产可能包括品牌、声誉、对自然资源的控制、技术、客户、分销渠道和市场专家,
拓展运营技能。挑战者企业也希望通过对其它企业的收购,使其获益于自己的专业技术。比如,在年初,网络运营商中国移动完成了其第一个成功的国际并购,以2.84亿美元收购了巴基斯坦运营商Paktel 89%的股份。
在更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低成本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低成本生产的优势是挑战者企业开展的很多并购交易的一大激励因素。
面对并购障碍。完成跨境并购难度重重。,中国国有企业五矿集团计划收购加拿大铜镍公司Noranda,但因遭到加拿大媒体的广泛批评导致收购失败。,美国国会强烈反对中海油对尤尼科的竞购。并购后整合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
BCG100正在通过使自己成为应聘者的择业之选,来解决人才问题。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提升了其在潜在应聘者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则为雄心勃勃的毕业生提供了迈向国际职业生涯的道路和在全球范围内学习的机会。在过去,跨国公司的本地机构成为RDE国家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是很寻常的事情。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更愿意加入本土公司,因为那里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从本土的人才观看,加入一家国内企业,一个明确的吸引力就是存在升到高层的潜在可能。本地雇员不用像在跨国公司本地机构工作的员工那样担心不能进入最高管理层。在跨国公司的本地机构,最高管理层的职位往往是为外国人准备,又或者轮岗到海外总部的可能性很小。
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全球企业?这个问题可以激起激烈的讨论。在我们看来,合理评价一个组织全球化程度的方法就是评估其销售的地域分布、其生产和供应基地的地理跨度以及其最高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
销售的地域分布。亚洲、欧洲和北美各自占到了全球汽车零部件需求的三分之一。印度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巴拉特铸造公司(Bharat)有45%的销量在亚洲,剩下的55%分散于北美和欧洲,这就比其领先的西方竞争对手的销售地域分布更加全球化。
生产和供应基地的地理跨度。一些BCG100的企业已经真正建立起了全球的运营。虽然阿根廷Tenaris集团拥有的钢铁厂都集中在拉美国家,但是公司的生产设备遍布全球。
最高管理层的国际化程度。在许多跨国公司,最高管理层基本上全部是来自于公司母国或本地区的人员。来自RDE国家的挑战者,随着全球扩张和并购的步伐加快,他们的组成正变得更加国际化。
全球运作涉及一系列的重大风险,BCG100需要在扩张海外新市场的时候小心前行。这些风险包括了货币波动、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贸易关税和配额,以及日益增加的复杂度。
货币波动。这对于试图通过出口增加业务量的挑战者来说是极具破坏性的。
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石油、铁矿、煤和其它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对于来自RDE国家的企业破坏尤其严重,因为其中许多企业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商品的低成本。除此之外,这些公司还不能将成本增加转嫁到他们的客户身上,因此他们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贸易关税和配额。这可以消除RDE挑战者享受的任何成本优势,或者更糟糕一点,能够将企业完全拒之于某个市场之外。
日益增加的复杂度。运营一个不断增长并走向全球的业务,复杂性是与生俱来的。随着企业的扩张,不论是通过有机增长还是收购,都会有更多的控制变量和更多出错的可能。最近中国出口产品的健康和质量危机就突出了这一日益上升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