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应用课件7篇

2023-07-04 09:55:13 比例应用课件应用课件

  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些与“比例的应用课件”相关的实用信息,供您参考。在此提醒您收藏本页,方便日后阅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们工作的一部分,因此请老师们注意不要随意书写。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核心。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正确运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3.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4.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入内容

  1.出示例5:画面上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让我们知道了哪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

  问题: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

  引入: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明确: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演示解题过程:设未知数,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接着解比例求出未知数。让学生检验所求的未知数x是否合乎题意。检验的方法是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把求出的16代入等式,左式==1.6,右式==1.6,左式=右式,也就是它们的比值相等,与题意相符,所以所求的解是正确的。

  问题: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要求学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然后交流。通过订正、交流,使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2.出示例题6的场景。

  同样先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师:想一想,如果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该怎样解答?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解题过程,集体修正。

  3.完成做一做,

  直接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问题:对照两题说一说两道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

  总结应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前进小学,我的名字是张宏,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的应用》一节课,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点、说方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尺的应用》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尺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有关的数量关系式,掌握求实际距离的解决方法,并会解答这类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

   三.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能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正确求出实际距离。在设知数时,由于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所使用的单位不同,因此教学难点是设未知数时使用哪个长度单位。

   四.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让学生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来求实际距离或者是图上距离。解决这类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方法,应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行解答。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时,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帮助学生把握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

  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及学生的不同解法,可以归纳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在计算的过程中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注意单位的统一。在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时,要和学生强调解设中单位还应该是厘米,因为图上距离的单位就是厘米,所以要统一。

  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是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在理解比例尺时,一定要结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

  教材上介绍了3种解题思路,但我觉得前两种的思考方法是一样的。且第2种思路中“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这样的理解有跳跃性,我觉得还是让学生理解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00厘米”,最后让学生看问题所求的单位名称与计算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样,需要统一单位,这样学生比较好理解。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这类问题,可能学生对这样的解法和方程解有一样的感觉,怕麻烦!但作为一种新的解题思路,必须让学生掌握,所以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这两种思路都掌握。在以后的练习中,如果题目没有要求解题方法,那么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答。

   五、说教学程序

  1、复习准备

  本节课是紧接着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展开的进一步研究,所以,在学习新知道之前,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积极的回忆,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我一开始按摆了复习。

  2、联系生活学新知

  参与是发展的前提,兴趣是参与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趣味性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里我没用课本中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改编的。我们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素材,这样会使冰冷的数学产生亲和力,使学生感到亲切,也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生动体现。接下来分析条件和问题。在设知数时,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板书中,我故意空出来。提问:你觉得这里设什么单位更便于计算?然后用红笔加以强调。再写出关系式,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对照列方程解答。

  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接着结合岚皋地图,设计了课中小练习,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之后进行了课中小结:怎样求实际距离?要哪些条件?

  3、巩固练习

  数学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4、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用比例方法正确解答比例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同学们,我们近段时间学了些什么知识?那么就请同学们运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3)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说说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存在怎样的比例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说明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学习怎样应用比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 先读题,想想:这种题型我们以前学过没有,属于哪类应用题?该怎样解答?再让学生在草稿上独立解答,然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

  (2)引导学生探究用比例知识解答。

  2、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一定)

  3、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5) 怎样检验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求出的未知数代入原方程 ,看等式是否相等)

  (6)写出答语。

  (7) 练习:现在我们来看看,如果把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成下面的题,该怎样解答?(课件出示练习题)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8)学生解答后,指名说说和例1的解法有什么相同?(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系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所设的未知数为小时数)。

  (9)教师说明:例1和练习题都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也是方程。

  1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

  题中有哪几种量? 这几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比例的知识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2、汇报讨论结果。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驶87.5千米,需要多少小时到达?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解答方法与例2的异同: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没变,解答方法也没变,只是所设未知数为小时数。)

  4、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相同的是都是用比例解答的,不同的是例1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的比例式,例2是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的等式。但它们都是方程。) 你能从例1、例2的解答中找出用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吗?

  5、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通过例1、例2的解答,让同学们归纳出:(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先正确地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食堂买来三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钱?

  2、某种型号的钢滚球,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球,共重945克,一共有多少个?

  2、结束语:比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要测量一颗大树的高度,或是一根旗杆的高度,都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决。我们以后再去探讨好不好?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例关系,并能根据相等关系列等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一进校门就能看到操场上那棵枝叶繁茂的老槐树。你知道这棵大树有多高吗?怎样才能知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1)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12.8梅8脳10(10梅8)脳12.8

  (2)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出示思考题: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个量是一定的?另外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根据你判断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等式。

  学生根据思考题独立思考。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两次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值都相等吗?

  列式:

  解:设李奶奶家的这个月的水费为x元。

  =

  8x=12.8脳10

  x=16

  答:李奶奶家的这个月的水费是16元。

  (3)怎样检验?

  2、教学例6

  学校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如果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会吗?试一试

  (2)解:设如果每包30本,要捆x包。

  20脳18=30脳x

  360=30x

  x=12

  答:如果每包30本,要捆12包。

  (3)()是一定的,()和()成()比例。两次的()和()的()是相等的。

  3、对比练习:

  刚才,我们分别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解答了两道题,你能不能说说,这两道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练习

  1、怎样才能知道大树的高度呢?

  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这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

  2、课本60页:做一做

  3、巧夺智多星:

  小芳家里闹钟敲5下,用去12秒。如果敲10下,用去多少秒?

  (提示:敲5下,中间间隔的时间只有4段)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5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比的意义,通过计算解决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情合理的推理能力,旧知的迁移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感受探索知识、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获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时间安排:复习2分钟,导入3分钟,新授20分钟,巩固5分钟,小结3分钟,练习7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某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自由发言,预设推断如下:

  1、全班人数是9份,男生占其中的5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2、以全班为单位“1”,男生是全班的,女生是全班的。

  3、以女生为单位“1”,男生是女生的,全班是女生的。

  4、女生比男生少(或20%)。

  5、男生比女生多(或25%)。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请3个学生说说,把握总人数比是5:4就可以了。答案不是唯一的。)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看来大家对比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楚的。那接下来老师要同学们帮老师一个忙,我这儿有一筐橘子打算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分合理?(出示课件)

  同学发言。

  小结:平均分不太合理,按两个班的人数比分才公平合理。师:这样吧,我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小组实际分一分,并记录分的过程。

  师:分好了吗?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吗?学生交流分的方法。

  师:在这次分小棒的活动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师:实际上以前我们学过的平均分就是按1:1进行分配的。 小结:不管我们怎么分,我们都是按3:2的比来分的,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小棒的根数比都得是3:2。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如果我现在给你们140个橘子按3:2来分,你能求出大班和小班各可以分到多少个橘子吗?请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然后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1、师巡视辅导。

  2、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交流汇报。方法一:根据分数的意义。板书:3﹢2=5大班:140×3/5=84(个)小班:140×2/5=56(个)

  追问:为什么要“× ”?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表示什么?(引导明确:因为大班人数占总人数的,所以它分到的橘子个数应该也要占橘子总数的。)方法二:根据比的意义,板书:140÷(3+2)=28大班:28×3=84(个)小班:28×2=56(个)

  追问:为什么要“÷(3+2)”?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3、引导小结:好,还有其他做法吗?

  方法一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每种物体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方法二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平均分求出每份的具体数量,再各取所需,乘各自分得的份数。请同学们看书第55页的内容,书中还有哪些刚才我们没有探讨到的方法?(画图法、画表格法)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跟我们探讨的这两种方法比较,我们两种方法更方便。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比的应用。(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四、实践应用

  1、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一道这样的题目吗?好,请大家自己读题分析完成,有几种方法都可以把它写下来。课件出示题目—— “幼儿园阿姨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说明书上介绍了其中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你能帮阿姨算算调制这些巧克力奶需要用多少克奶和多少克巧克力吗?”

  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2、师:非常棒,但一直做同类型的题目没意思。现在我把题型改一改,看看有谁大家被考倒。请看题,师读题:“幼儿园图书室有图书若干本,按3:2分给大班和小班后,大班小朋友分到了60本,你能帮小班小朋友算算他们能分到多少本吗?”怎么样,谁发现了它和前面题目不一样的地方?能解决吗?好,你能想到几种解题方法,都请你写出来。

  师巡视辅导:有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已经写好的同学不妨把你的做法在小组里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思维碰撞,说不定你能得到更多灵感哦。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把你们的解法写出来。预设方法如下:

  (1)60÷3×2=40(本)(2)60÷ × 2=40(本)(3)60× =40(本)(4)60÷ =40(本)

  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只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就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

  五、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题目)

  1、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2、一种喷洒果树的药水,农药和水的质量比是1:150。现有3千克农药,需要加多少千克的水?

  六、评价总结,促进发展

  师:这节课我们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了许多问题,解决问题关键是讲究实效,所以我们要选择最佳方法也是自己最适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那么学习了“比的应用”,你有什么想法吗?(自由发言)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建筑业、农业、医药等方面都需要非常精确应用比的知识,所以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七、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6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3题。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复习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量的意义。

  2、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能正确地解答成正、反比例关系的应用题。

  3、进一步培养同学们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板书课题:正反比例应用题)出示目标学生齐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意义及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一、复习概念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它的关系式是什么?

  3、正反比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复习数量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里相关联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3、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4、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5、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2、选择题:

  1、如果a=c÷b,那么当c一定时,a和b两种量()。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2、步测一段距离,每步的平均长度和步数()。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3、比的后项一定,比的前项和比值()。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4、C=πd中,如果c一定,π和d()。

  ①成正比例②成反比例③不成比例

  5、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5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几吨?下面等式()对。

  40:15=60:②40=15×60③60=15×40

   三、复习简单应用题

  例1一台抽水机5小时抽水40立方米,照这样计算,9小时可抽水多少立方米?

  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

  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C、题中“照这样计算”就是说()一定,那么()和()成()比例关系。学生独立解答。

  2、总结正、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①、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②、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③、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④、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⑤、小敏买3枝铅笔花了1.5元,小聪买同样的铅笔5枝,要付给营业员多少钱?

  ⑥、甲种铅笔每支0.25元,乙种铅笔每支0.20元,买甲种铅笔32支的钱,可以买乙种铅笔多少支?

   四、巩固练习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30页可装订500本,如果每本比原来多10页,可装订多少本?

  解:设可装订本。

  (30+10)=500×30

  40=15000

  =15000

  =375

  答:可装订375本。

  2、比一比,想一想,每一组题中有什么不同,你会列式吗?

  (1)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60米,8天可以修完。实际前25天就修了20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实际需要多少天?

  (2)修路队计划30天修路3750米,实际5天就修了750米,照这样几天就能完成?

   五、拓展延伸

  用正反两种比例解答:

  一辆汽车原计划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要4.5小时。实际0.4小时行驶了36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实际需要几小时?

   六、全课总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条件和问题不管多么复杂,我们要紧扣正反比例的意义,从题中的定量入手,对应用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正确的判断。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除,则成正比例;定量等于两种相关联的量相乘,则成反比例。

   七、板书设计

  正反比例应用题

  =K(一定)X×Y=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X和Y成反比例关系。

  正y、反比例解比例应用题要抓的四个环节

  第一、分析:可分四步。

  第一步:确定什么量是一定的。

  第二步:相依变化的量成什么比例。

  第三步:找准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数。

  第四步:解方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二、设未知数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

  第三、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第三、检验并答题。

  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这个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学会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学会用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的应用题,作为一节复习课,课前我首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整合,自己设计了课件,一节课下来有很多感触: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了以下几方面:

  1、能强化正、反比例意义概念的复习,因为正反比例的意义所涉及的文字内容较多,因此,在教学中以简化的概括让学生很容易就把两个意义的核心内容记牢。

  2、重视知识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杜绝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混乱的现象。

  3、练习设计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中巩固知识。

  4、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5、课堂教学的连贯性较强,知识之间的衔接严密,教学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收获。

  课后,我反复回忆了本节课,发现也存在不足之处:

  1、教学时没有让学生讨论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成什么比例,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

  2、教学时不注重情感交流,应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进表扬,充分让学生表现自己。

  3、讲课节奏快,对差生辅导不到位。讨论的环节和交流的环节花费的时间少,抽的学生少,导致学生没有更好的掌握怎样从关键字眼上找正反比例的特征,因此有些学生不会判断。不会判断就不会列方程。对于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克服缺点,不断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争取每节课都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例的应用课件 篇7

   一、说说教材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说教学理念

  借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掌握利用比例尺可以把一些实物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的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把实际距离按一定得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的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得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比例尺的含义。

  (1)师: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他起一个名字叫“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实际距离分之图上距离等于比例尺)

  引导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指出:图上距离实际上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2)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图纸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3)引导学生弄清求比例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要一致。

  (3)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

  出示例1:把教材第48页右图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说一说方法。

  改写。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3、教学例2。

  出示例2。

  (1)怎样求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小结: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2)学生尝试解决,指生板演。

  解:设地铁1号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0:x=1:500000

  强调:求出的实际距离要换算成以千米为单位。

  教学例3。

  出示例3,提问: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首先确定比例尺,然后根据比例尺确定图上操场的长和宽。最后根据求出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画出平面图。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练习设计:

  1、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米,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种精密零件实际长度5毫米,画在图上长4厘米。求这张图纸的比例尺。

  3、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尺子。

  (2)比例尺可以带单位。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1:20000,则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

  (4)将一个2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50。

   四、总结、拓展课堂延伸。

  课末,学生谈谈收获及要注意的事项。

  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消化;另一方面通过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教师将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达到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分享

热门关注

开业宣传方案通用(5篇)

开业宣传方案

运动会讲话(精选4篇)

运动会讲话

服务员的社会实践报告

服务员社会实践报告

最新纪检部述职报告(通用7篇)

纪检部述职报告

保护学校环境有倡议书通用11篇

保护学校环境倡议书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1500字精选

比例应用教案课件

比例课件

比例课件

关于比例的意义教案课件(模板11篇)

比例意义教案课件

花开的课件7篇

花开课件

[精品]比例的性质教案课件汇总

比例性质教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