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作文题目汇总解读

2023-07-10 17:45:17 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汇总

  202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各不相同,每个地区的考生都觉得自己的高考作文最难写。那么今天小编将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汇总,各位考生一起去看看吧看到底是哪个地区的高考作文最难。欢迎大家阅读本文,关注本站即可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2023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时间”是这则材料的关键词,它对谁都是公平的,对每个人都不多不少;同时,时间也是有限的,不可重复的。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自我意识的彰显;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是时间观念的表现。材料中的时间在“人”的作用下,可以被掌控,也可以“操控”人,这样时间便具有了两元性,也就有了让考生探究的意义及思索的人生价值。这便是立意的切入点。

  人对时间的控制得当,便可以主动“掌控”时间;使用不当,人便会成为“时间的仆人”。那么,人如何控制好它呢?材料中给出了一个关键词语:“技术”。人们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效率,比如用智能手机处理事务,便可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来掌控好时间;不过,有些人过度依赖技术,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比如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则让自己被时间左右,生活便变得机械、刻板。

  本次作文题思辨性质较为简单,可结合个人生活学习体验或社会生活情境等,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全国乙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第一则材料可以概括为“损人未必利己”,做别人路上的“拦路虎”也必将为人所唾弃,第二则材料辩证看“一枝独秀”与“百花齐放”的关系,俩则材料组合意在强调我们要尊重别人,尊重多样的的美才能有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两则材料一反一正,给我们提出了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方式,那就是尊重他人的不同,保持多样并存的大美局面。这种关系甚至可以扩大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

新课标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命题人的命题灵感来源可见一斑。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的不同作用,由小及大,“表达沟通—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最后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抽丝剥茧,抓住关键词:“故事”是行文的基本范畴;“力量”是描述重点,也是考生布局谋篇的落脚点。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所闻所见所经历的故事都有真切感受。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以记叙生活中的故事感悟;可以对某个故事进行分析议论;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个人感触小处入手,也可以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等宏观问题。本题可以选择的范围较宽,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不难。因为可选素材相对较多,所以写一篇议论文,成篇更容易。

新课标I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试题通过链接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依次明确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再建立思维链条,确定中心立意。考生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空间”的内涵,既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精神世界的空间。“希望有”是青少年的一种意愿,一种现象,说出了无数青少年的心声,会引发广大考生的共鸣。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人际关系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需要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作文试题呼应了这一要求。

北京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试题一:“续航”一词,原指连续航行,今天在使用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为青春续航、科技为经济发展续航等。

  请以“续航”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解析:试题由写作材料、写作提示和写作要求组成。

  在标题上,它是命题作文——以“续航”为题目;在文体上,要求写议论文;在写作要求上,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这需要考生对材料思考要有明确的认知,并能有有理有据的论证过程;另外要求“语言流畅,书写清晰”,这也是对考生整体的语文能力的考查,能体现出一个考生的语文思维和逻辑能力。

  试题二:舞台上,戏曲演员有登场亮相的瞬间。生活中也有许多亮相时刻:国旗下的讲话,研学成果的汇报,新产品的发布……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

  请以“亮相”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解析:材料列举了生活中某些领域的亮相时刻,给考生提供了选材范围,进一步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发散思维。“每一次亮相,都受到众人关注;每一次亮相,也会有一段故事”,直接点明亮相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作文内容增加了“合理”的要求,考查学生叙述故事的逻辑能力;对“细节描写”的要求,考生在叙述亮相前后的故事时,除了要结合现实写事记人、内容充实,还要有细节描写。

上海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解析:上海市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在触发学生思考上独具特色,与2022年“发问与结论”关系的二元对立的命题模式异曲同工,尤其考察一个人探索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与好奇心的关系,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拥有好奇心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试题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内在其他品格,由小我延伸到社会层面,探究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备品格和能力,紧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例可举,同时也体现出上海卷高考作文一贯的出题风格,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或可说是对2022年作文命题的一次深入补充和哲理探究。2022年试题“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今年试题也可看做是去年主题的延续,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引导考生做更广阔的人生思考,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让考生拥有论说的广阔空间。

天津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与挑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一个世纪前,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撰写了这副对联,在交友处事与读书求知方面警勉自己。品读此联,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角度,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1.天津卷作文试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立德树人,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一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让学生表达热爱中华文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阐发热爱美好生活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3.考查学生的思想、行为准则,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还与学生成长相联系,要求学生在交友处事和读书求知方面勉励自己,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5.材料中提到“在津求学的青年周恩来”的做法,让天津的考生有了地域上和年龄上的贴近感,更容易引起榜样效应,产生向先辈学习的渴求欲,更能产生共鸣。

  推荐阅读:

  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高考作文题目

  历届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高考作文题目 高考作文押题 高考作文预测 高考作文素材 高考英语作文
高考记叙文 高考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零分作文 高考作文专题
分享

热门关注

2023年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模板及技巧

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类答题技巧

高考

2023年高考考前及考时技巧

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方式

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模板

高考语文

2023年山东高考模拟试卷语文题目及答案解析

高考模拟试卷语文

2023年高考必背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

2023年高考语文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汇总

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固定结构汇总

高考

2023年高考语文科目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汇总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