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直角三角形课件(推荐6篇)

2023-07-13 14:25:32 直角三角形课件

  经过栏目小编精心整理,“解直角三角形课件”相关内容已为您准备好,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每位教师都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但其中的知识点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出色的教学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热情。如果您觉得我们的网站对您有价值,请记得收藏并关注我们哦!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在掌握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本小节的学习,主要应让学生学会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把形和数结合起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教学重点

  本节先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如何求第三边,再引导学生如何求另外的两个锐角,这样一是为了巩固前面的知识,二是如何让学生正确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从而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经知道元素,正确利用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三)、教学难点

  由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较多,学生一下难以熟练运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本节课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边角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其依据是新课标关于学生的学习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讨论,以及对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验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其依据是:新课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规定“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在以最简洁的方式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中建立数学模型,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方法。接着通过例题,让学生主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学生在过程中克服困难,发展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使其以一个研究者的方式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法设计思路: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熟悉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通过对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法分析

  通过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的复习和例题的实践应用,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和两种解题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法设计思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通过例题的实践应用,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媒体设计:由于本节内容较多,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将围绕复习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学生作业这五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具体步骤是: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的课时中,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下面老师来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1、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0)

  3、直角三角形的边和锐角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回忆旧知,逐一回答。

  目的: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去解直角三角形。

  师:把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各种关系,我们就能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此环节用时约5分钟。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如下三步进行教学,第一步:例题引入新课,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例1(课件展示)、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10米折断倒下,树顶在离树根24米处,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师:a或c还可以用哪种方法求?

  生:学生讨论得出方法,分析比较,从而得出——使用题目中原有的条件,可使结果更精确。

  师:通过对上面两个例题的学习,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你会给题目几个条件?如果只给两个角,可以吗?

  生: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课件展示)“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此步骤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师生共同总结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及类型。

  师:通过上面两个例子的学习,你们知道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吗?

  生:学生交流讨论归纳(课件展示):解直角三角形,只有下面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

  目的:培养学生善总结,会总结的习惯和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此步骤用时约3分钟。

   (三)课堂练习: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2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如: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求BC边的长.

   

  画出图形,可知边AC,BC和三个元素的关系是正切函数(或余切函数)的定义给出的,所以有等式

  ,

  由于,它实际上已经转化了以BC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解这个方程,得

  .

  即得BC的长为.

  又如,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为35.42cm,一条直角边的长29.17cm,求另一条边所对的锐角的大小.

   

  画出图形,可设中,,于是,求的大小时,涉及的三个元素的关系是

  也就是

  这时,就把以为未知数的代数方程转化为了以为未知数的方程,经查三角函数表,得

  .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法如下:

  解:作于D,在Rt中,有

  ;

  又,在Rt中,有

  ∴

  又,

  ∴ 

  于是,有

  由此可知,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

   

  (2)作高线可以把平行四边形、梯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3)连结对角线,可以把矩形、菱形和正方形转化为含直角三角形的图形.

   

  (4)如图,等腰三角形AOB是正n边形的n分之一.作它的底边上的高,就得到直角三角形OAM,OA是半径,OM是边心距,AB是边长的一半,锐角.

   

  6. 要善于把某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图形的计算问题,而图形计算问题又可以归结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我们知道,机器上用的螺丝钉问题可以看作计算问题,而圆柱的侧面可以看作是长方形围成的(如图).螺纹是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上升,使得螺丝旋转时向前推进,问直径是6mm的螺丝钉,若每转一圈向前推进1.25mm,螺纹的初始角应是多少度多少分?

   

  据题意,螺纹转一周时,把侧面展开可以看作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的长为

  ,

  另一条直角边为螺钉推进的距离,所以

  ,

  设螺纹初始角为,则在Rt中,有

  ∴.

  即,螺纹的初始角约为 .

   这个例子说明,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抽象为一个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我们应当注意培养这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4.解决办法: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法与途径,解决重难点,以相似三角形知识为背景解决疑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中,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  。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用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  在中,为直角,所对的边分别为,且,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1),

  (2),

  ∴

    

  (3)

  ∴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  在Rt中,,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解:(1),

  查表得;

  (2)

  (3),

  ∴。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计算,这时要查平方表和平方根表,这样做有时会比上面用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乘(或除)以另一含四位有效数字的数要方便一些。但先后要查两次表,并作一次加法(或减法)或者使用计算器求平方、平方根及三角正数值等。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P.23中1、2练习1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练习2代入数据,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参考答案]

  1.(1);

  (2)由求出或;

  (3),

  或;

  (4)或。

  2.(1);

  (2)。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琐,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幻灯片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四、布置作业

  教材P.32习题6.4A组3。

  [参考答案]

  3.;

   五、板书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3

  课本116页练习题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B=53046’,b=3cm,求∠A、a、c(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a=5.82cm,c=9.60cm,求b、∠A、∠B(角度精确到1’,长度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8012’,c=15.68cm,求∠B、a、b(精确到0.01cm)

  目的:使学生巩固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小结这节课的收获,教师补充、纠正。

  1、“解直角三角形”是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所有元素。

  2、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除直角外的两个元素,且至少需要一边,即已知两边或已知一边一锐角。

  3、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或已知一边且另两边存在一定关系)时,用勾股定理(后一种需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

  (2)已知或求解中有斜边时,用正弦、余弦;无斜边时,用正切;

  (3)已知一个锐角求另一个锐角时,用两锐角互余。

  目的:学生回顾本堂课的收获,体会如何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五)学生作业(此环节用时约6分钟)

  课本120页习题4、3A组第1、2、3题。

  1、在Rt△ABC中,∠C=90°,∠A=28032’,c=7.92cm,求∠B(精确到1’),a、b(精确到0.01cm)。

  2、在Rt△ABC中,∠C=90°,∠B=46054’,a=12.36cm,求∠A(精确到1’),b、c(精确到0.01cm)。

  3、在Rt△ABC中,∠C=90°,a=3.68cm,b=5.24cm,求c(精确到0、01cm)以及∠A、∠B(精确到1’)。

  四、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陈述自己探究结果时,我对学生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回答适当地采用延迟性评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4

  教学内容:等腰直角三角形(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和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知道三角形可以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意识。

  4.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的本领。

  教学重点:

  能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并知道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辨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三角尺、彩纸、卡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阶段

  (1)师:指出下面各是什么角?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个顶点和两条直边)

  (2)我们已经学习过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看作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那你能告诉老师,这些在三角形里的角分别是什么角吗?(PPT边演示,边提问)

  (3)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进一步学习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

  二、探究阶段

  (1)老师请你们动手在小卡片上任意的画一个三角形,画完后标一标你画的那个三角形内的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2)老师请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他画的作品。

  (3)观察黑板上你们画的三角形,想一想,是不是可以把它们分分类呢?可以怎么分?(小组内讨论一下)

  (4)师:请一个学生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小组的发现和讨论出的分类结果。

  设疑:这样的分类能把我们所画的三角形全分完吗?有没有第四类?看看你手中画的三角形,有没有不属于这三类中的任何一类?有没有两处都可以放的三角形?如果没有,请几位同学也将自己画的三角形展示在黑板上,并归类,你能找到相应的位置吗?

  (5)就像我们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你能给每一类的三角形取一个名字吗?理由?(直角是这类三角形与其它两类三角形的主要特征)你能给其余两类三角形取个名字吗?名字可以任意取,但是要求取的名字要能反映出该类三角形的主要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6)补充课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7)定义

  师:那谁能根据我们前面分类时的标准尝试着定义什么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呢?

  板书: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8)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只能将其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这三种。

  (9)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成三类,那就好像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展示在黑板上)每种三角形就是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10)判断三角形(ppt):生活中的三角形

  (11)开放性练习:

  ①游戏:如果只让你看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你能迅速判断出它是什么三角形吗?这些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老师手拿小信封,遮去部分,露一个角)

  结果:(1)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

  (2)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

  (3)一个锐角(三种都可能)

  师小结:我们在判断时不能盲目的去猜,而应运用概念去思考,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②出示一个直角梯形,只允许剪一刀,你能剪成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呢?请你动手折一折。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老师媒体演示。

  三、全课总结,谈收获。

  你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知道等腰直角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各个角的度数和各条边的关系。

  2、通过实践操作,拓宽学生的解题渠道,诱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体验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

  提问: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2、通过观察、测量和比较说说这个三角形的特征。

  (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

  提问:那么,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叫它什么三角形?

  揭示课题,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等腰直角三角形。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斜边

  45

  直角边

  认识各部分名称和各个角的度数。

  投影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试说。

  边说边课件演示。

  45

  90

  接着让学生指着折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桌

  直角边

  互相说各部分名称和每个角的度数。

分享

热门关注

应急疏散预案演练记录4篇

应急疏散预案演练记录

保养协议书11篇

保养协议书

结婚纪念日送老婆花贺卡怎么写60条

结婚纪念日老婆

四月早安心语短句(汇总42句)

四月早安短句

小学四年级暑假作业答案语文

小学四年级暑假作业

解直角三角形课件

直角三角形课件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系列

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怎么算

关于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算

关于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