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发展调研报告”是一个重要话题出国留学网的编辑为您整理了相关资料,为了向领导更好地汇报工作。经常会需要我们去写报告,一份优秀的报告,可以让你在上司心中留下工作积极,能力不错的印象,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阅读本文您会有许多收获和惊喜。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1
俞垛镇忘私村地处里下河地区,南与镇相邻,省级河道唐湾河穿村而过,水陆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810户,总人口2118人,村地域面积3000亩,耕地面积2502亩,人均耕地1.18亩,村集体纯收入100万元,农民纯收入7000元。村里三分之二大部分村民主要通过种田和上班取得收入,部分村民承包农田种植稻麦和林木,还有部分村民从事畜禽养殖,另外还有少数的个体业经营户,主要从事机械加工、造船。
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离不开土体,土地出效益。如何让土地出金子?我有几点思考。第一,我们要强化科技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让农民增收,最直接的就是让农田增产,我们要利用本村与镇农机站结对挂钩这个优势,多派村干部到农机站学习新的农业知识,还可以请农机站的工作人员到我们村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并对我村村民进行培训,让农民科技种田。而且这方面我们也已经有了成果,譬如说我们村率先实行的麦套稻技术,已取得了成效,还有在粮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全量还田方面我们也都取得了喜人的成就,帮助农民增加农田产量。以后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和农机站保持对接,不断投入新的农业技术,继续走科技兴农的道路。第二,我们村地靠集镇,目前通往集镇的通北公路全长大概400米,而且这条公路宽广,交通便利,但是路两边仍是农田,还没有开发,而且我们村的村民坐落主要集中在庄中心,而且住房紧凑,大都是旧房,庄中心的道路狭小,不方面行车,只能由自行车和电动车行走,所以大都村民再造房时豆想搬往集镇,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将通北公路两侧的农田开发,建住宅区,促进本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光靠农业还不行,我们还要发展工业。我们村南与镇相邻,省级河道唐湾河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来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目前我村已经完成了一个500万、一个300万的招商引资项目。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陆交通建设,充分发挥人际作用,促进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展。
俞垛镇是一个鱼米之乡,我们村从事船舶运输业的比较多,所以这也促进了我们村造船业的发展,目前我们村已经有两个造船厂,但都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而且也没有形成规模,所以我们要提供便利和平台,促进造船业的发展,让造船业形成气候,成为我村的优势。
我们村地靠溱潼镇,是俞垛镇的一个文化大村,每年都会参加溱湖会船比赛,参赛的有贡船、龙船、篙子船、划船等,连续几次获得会船比赛的一等奖。鉴于这样一个文化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出来,让文化充实我们生活和思想的同时,我们还要想法子让文化出经济,推出我们自己的文化节目,同时也为招商引资坐铺垫。
在市镇党委、政府要领导下,在我们村村干部的努力下,在我村广大村民的充分参与配合下,我相信我们忘私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会蒸蒸日上,村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裕,共同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2
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十一五”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90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公斤,工农业产值720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1.2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0.9万亩(新植0.35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0.3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3
遵义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贵州视察时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精准扶贫总体部署和33668行动计划,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突出问题导向,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全力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11万人,4个贫困县、111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2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4.3%降到7%以下,交出了脱贫攻坚的遵义答卷。
一、遵义市脱贫攻坚主要成效
(一)脱贫攻坚加速了全面小康进程。
通过实施大扶贫行动,加速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创建进程,提升创建质量。按照国统字〔2008〕77号监测,全市2014年度全面小康实现程度84.0%,比2013年、2012年、2011年分别提升3.8、7.5、10个百分点。14个县(市、区)2014年实现程度均超过80%,均值达到90.6%,较2012年大幅提升,其中正安、习水、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增幅均超过10%,习水在全省排位提升12位、正安提升9位、道真提升5位、务川提升4位。
(二)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牢固树立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思路,把扶贫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引导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形成了道真药业园区、正安吉他产业园、轻纺产业园,务川绿色食品(轻纺)工业园区等一批贫困县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了赤水竹业和石斛、正安白茶、务川山羊、凤冈茶叶、桐梓方竹笋等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以优先解决水、电、路为重点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乡村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群众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四)贫困群众收入快速增加。
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增加就业岗位、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产值、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提升就业技能、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等多措并举,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216元提高到8365元,年均增长11%;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6870元,年均增长13%;民族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提高到6753元,年均增长13.5%,分别比全市平均增速快2和2.5个百分点。
(五) 脱贫攻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在落实省委33668扶贫计划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未减贫摘帽乡镇干部管理使用的意见(试行)》《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等综合配套文件,制定并实施35669行动计划,对不同致贫原因的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完善一整套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调研培训,在贯彻落实上求突破。一是强化调研培训。市委先后召开中心组集中学习会、专题培训会,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市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宣传部部长、文明办主任、组织部分管基层组织建设的负责人以及扶贫办主要负责人,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二是精准调查摸底。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做到了村社有册、乡镇建簿、县区存档,实现了统计指标精准化、统计分类科学化,实现精准管理、精准调度。
(二)精准落实责任,在组织保障上实现突破。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的遵义市扶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扶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工作。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关于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减贫摘帽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各地各部门进一步细化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精准责任,同时出台投资、财税、金融等六个方面20多项具体政策,确保脱贫攻坚有计划、有资金、有项目、有措施、有检查。三是实施结对帮扶。市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挂点联系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同时整合全市111个部门475个项目,投入帮扶资金8.45亿元,对务川、道真、正安等县13个一类贫困乡镇实施集团帮扶。抢抓上海对口帮扶机遇,2013年以来共争取各类帮扶资金1.9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2个,惠及9个县(市)58个乡镇72个村。
(三)精准谋划思路,在目标引领上实现突破。
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三步走发展战略和35669行动计划,精准实施结对帮扶、产业发展、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确保到2017年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第一步到2016年,全面实现习水、正安、务川、道真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第二步到2017年,全市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现8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第三步到2020年,补齐脱贫指标和小康指标的差距,建档立卡脱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四)精准帮扶措施,在扶贫到户上实现突破。
一是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每年选派5000名以上机关干部到871个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和项目书记,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户户有帮扶责任人。二是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大力扶持发展中药材、干鲜果、草地畜牧业等八大扶贫产业,共种植中药材35万亩、核桃70万亩、蔬菜200万亩、人工种草30万亩,发展乡村旅游点1500多个,全市贫困对象参与产业发展达到80%以上。三是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实施雨露计划与科技培训有机结合,确保每个贫困户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生产技术。十二五以来,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3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5万人。四是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重点把好危改对象确定审批关,做到资金直补到户、部门帮扶到户、责任包保到户、技术指导到户。十二五以来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6万户。五是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坚持把移民安置与园区建设、集镇商贸、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统筹起来,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累计建成项目安置点92个,搬迁贫困人口8.83万人。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到户。全面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解决小康水饮水安全68万人,新建改建小康房2704户,95%的自然村通电话、95%的行政村通宽带,小康电一户一表率95%以上、小康寨创建点355个。
三、当前遵义市贫困现状分析
虽然遵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14个县(市、区)和新蒲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到2015年底,全市还有5个贫困乡镇未摘帽,645个贫困村未出列,51.4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总体素质偏低、致贫原因复杂,导致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
(二)致贫原因复杂。
国务院扶贫攻坚建档立卡和省扶贫开发大会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贫弱的各级政府而言,困难不小。
(三)收入渠道单一。
由于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广大贫困地区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收入构成单一,增收困难,扶贫开发重点县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接近50%。
(四)贫困制约突破难。
由于广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加之贫困地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导致以交通、水利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全市还有196个行政村3671个村民组未通硬化路,需硬化通村公路1486.6公里、通组公路15830.95公里,71万农村人口还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
(五)贫困人口素质偏低。
遵义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
四、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抢抓中央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机遇,以脱贫攻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2017年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
(一)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和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账、市有库,完善贫困监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脱贫销号、返贫重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建档全覆盖。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建立遵义扶贫云,市县乡村四级同步搭建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实现脱贫攻坚数据化查询、数据化调度,信息化管理、精准化实施。
(二)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一是着力推动产业就业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扶持生产和就业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引导贫困地区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实现强一接二连三。依托贫困地区植被丰茂、气候凉爽的优势,统筹扶贫项目和资金,在贫困地区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引导群众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二是着力推动生态移民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制定分年度搬迁计划,确保十三五期间完成18万人易地搬迁任务。三是着力推动生态补偿扶贫。制定遵义生态补偿实施细则,细化流域、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实施细则,探索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新模式,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四是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扶贫。对农村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分别实施不同标准的两助三免(补),对贫困学生就读普通高校实施两助一免(补),确保贫困家庭不因孩子上学而致贫返贫,确保不让→←一名贫困学生上不起学、读不好书。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采取集中诊疗方式对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等方式,确保贫困户生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五是着力推动保障兜底扶贫。制定并实施《关于开展社会保障兜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扫除社会保障救助盲区,确保2020年前两无人员和暂时不能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共享全面小康创建成果。
(三)精准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强化领导。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关键,市县乡均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领导小组,加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夯实县级党政领导班子、选好配强贫困县、贫困乡镇党政一把手,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确保贫困村全覆盖。二是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探索完善集团扶贫、定点扶贫等八大扶贫机制和市领导包乡、县领导包村、乡镇领导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四包责任制,实行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确保贫困帮扶到村到户到人,贫困乡镇不摘帽、贫困村不出列、贫困群众不脱贫,帮扶不脱钩。三是建立完善退出机制。设定时间表,建立完善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退出机制,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逐户销号,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实现有序退出,防止数字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四是强化考评、严格问责。强化督查暗访,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制,对在扶贫开发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大张旗鼓进行表彰;对违规违法、不作为乱作为和精神懈怠、落实不力、扶贫效果不好的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精准破除脱贫攻坚的制约瓶颈。
加快推进以路、水、电、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所有镇村组,将农村公路毛细血管融入干线大动脉,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确保到2017年实现建制村通畅率、建制村通客运车辆比例、农村公里列养率、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4个100%。规划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和饮用水源,确保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破除生产生活用水瓶颈,全面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贫困户实现一户一表,群众集中居住村寨通讯信号全覆盖,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质量。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4
自杨村镇建立私营经济区开始,全区乡镇街道产业区经历了从少到多,从起步到形成一定规模的逐步发展过程。20xx、20xx年为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xx年10月底,全区已开工建设的20家乡镇街产业区总规划土地面积82.8平方公里(含白行车王国、大良)。已开发面积22平方公里,累计基础设施投入8亿元,有七个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七通一平,其余均实现五通一平;产业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实际入驻企业700余家,今年1—10月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7.3亿元,招商引资24.7亿元。
乡镇街产业区的建设,对于促进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城市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乡镇街道产业区已成为全区发展的重要载体。20xx年,产业区招商引资30亿元,占乡镇街道引资总额的80%,占全区引资总额的47.6%。二是乡镇街产业区税收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xx年大王古产业区实现税收24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89%,上马台产业区实现税收50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75%。三是促进了乡镇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半数以上的产业区逐步形成了工业企业相对集中,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的格局,初步解决了过去乡镇工业“满天星”布局、环境治理难、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四是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支撑作用,截止到20xx年10月底,乡镇产业区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4.7万人。
l、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综合效益低。
主要体现是20xx年已开发建设的18个产业功能区实现销售收入为63亿元,创税收3.5亿元,仅占全区税收总额11%。平均每个功能区年实现销售收入、税收分别为3.5亿元和0.2亿元。不足一个中型企业规模。每亩创税收远低于XX开发区和周边先进区县。由于土地指标及自身环境政策的制约,发展速度较慢,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外界无法抗衡。
2、定位不明确、产业特色不突出。
因乡镇产业区多数是以原乡镇工业较集中区域为雏形发展起来的,规划明显滞后,由于产业区规划起点低,招商引资门槛低,功能定位、产业定位不明确;造成产业分散,产业特色难以形成。目前,除上马台、王庆坨产业功能区形成相对集中的特色产业,其他多数行业分散。
3、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服务配套功能差。
多数乡镇产业功能区还处在“五通一平”的水平上,有的根本不具备投资条件,70%以上的产业功能区无污水处理设施,政府为功能区应提供的融资、管理咨询、劳动用工、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欠账较大。
4、土地利用粗放,工业、建设用地相对闲置。
目前,多数产业区土地利用水平较低,投资强度在国家规定范围的下限;协议占地与实际占地出入较大;在建、未建项目占有较大份额,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较普遍,造成一边土地闲置,一边无用地指标的事实。
5、入驻实体项目少,实体大项目少。
有半数以上的产业区靠注册企业维持税收,据初步调查,乡镇产业区1—10月份入驻企业实现税收占60%。区内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入驻企业个数不足30%,有的产业区没有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及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缺乏龙头带动。
目前,乡镇产业区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制约因素同在,要实现高水平发展,必须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确定破解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今后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规划先行,在注重总规、控规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发展规划。
各产业区要借各乡镇街着手编制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结合乡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根据XX区发展战略研究和工业布局规划等,应重新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真正体现规划统领行动,规划实现效益。
2、把提高乡镇产业区整体水平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首先,各级领导要把乡镇产业区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在强化领导方面,要尽快调整XX市XX区经济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下设实质性机构,充实领导、工作人员,强化部门责任。统一协调指导,研究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发挥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业区认定、实施扶持、考核和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在提高招商和开发、建设、管理人员素质方面要不断创新机制,通过招聘选拔和培训相结合等途径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人才。建立人员考核奖励机制,确保高素质人才队伍在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加大对产业区的扶持力度,区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支持乡镇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要制定XX区扶持乡镇产业区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办法,有重点地扶持一部分乡镇产业区尽快成为XX“区域”经济的小老虎。第三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乡镇街工业区通过市级认定、得到更大的扶持。20xx年,按照乡镇街工业区认定条件,从工业区的设立、规划、环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八方面组织了四个工业区的认定工作,现申报材料已通过审核。工业区的认定为乡镇街产业区提升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为争取市级贴息资金奠定基础。今年已申报三个工业区的贴息材料,有望获得近千万元的贴息资金。明年继续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把扶持资金用在刀刃上。
3、应整合功能区资源,向特色、示范、名牌产业区发展。
一是要结合我区“八大组团。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尽快整合产业功能区资源,确定产业功能区发展数量和产业发展方向。要打破乡镇之间的界限,树立全区招商“一盘棋”格局,建立以XX开发区为龙头的统一招商体制,处理好乡镇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乡镇产业区做强、做名及特色的形成,二是继续实施大的实体项目带动战略,利用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利用大项目尽快投产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园区的发展,目前上马台、梅厂、豆张庄等产业区已显现出通过大项目带动园区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特色的形成。
4、鼓励集约用地,引导乡镇产业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是整合功能区外闲置及可利用土地资源,将功能区外土地整合到区内使用。二是下大力盘活区内“闲置“土地,区政府制定土地集约利用的鼓励政策,约束土地利用行为,充分利用区内未建设用地,缓解土地紧张的矛盾。三是对容积率低、效益低、国家限制发展的工业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促使企业自身进行布局调整,不能调整的要通过腾笼换鸟的方式进行调整。四是督促在建项目尽快投产,尽快取得效益。
5、应为乡镇产业区建立融资平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进入园区,解决园区贷款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偏低、项目承载能力较差等问题。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5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雄厚的集体经济作保障,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全区乡村在交通设施、村庄环境、农田水利、文化设施等各方面均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但整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然停留在收入渠道单一、结构形式粗放、总体实力不强的尴尬境地。
根据区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部署,区发改局于3月18日-21日由局长、书记亲自带队,组织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新天、高新经发局、东风镇、下坝乡、水田镇、羊昌镇六个乡镇(经发局)进行专题调研,并对全区所有76个村下发调查表,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通过和村干部及乡镇领导干部座谈、交流,对目前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下一步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调查报告如下:
XX区5乡3镇5社区,共76个村、场委会,其中74个行政村,2个场(界牌林场和种猪场)。从20xx年、20xx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统计表来看,全区76个基本核算单位,村集体资产总额分别为20294万元、31226万元,增加了10932万元、增长了0.4%;集体总收入分别为 6490万元、5123万元,减少了1367万元、减少了21%;20xx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 11个,占核算总数的14.5%,5—10万元的村 6个,占核算总数的 7.9%, 5万元以下的村 30个,占核算总数的39.5 %,无经营收益的村 29个,占核算总数的 38.1 %;20xx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16个,比20xx年增加了5个,占核算总数的21.1%;5—10万元的村数7个,比20xx年增加了1个,占核算总数的9.2%;5万元以下的村32个,比20xx年增加了2个,占核算总数的42.1%;无经营收益的村数21个,比20xx年减少了8个,占核算总数的27.6%。总体上看,村集体经济实力在逐年增强。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新天、高新辖区(除阿栗村外)的各村已逐渐成为城中村,各村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的经济收入。顺海、北衙、新添、新庄村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成立相应的经济发展公司,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房屋、门面等租赁为主的资产经营型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村集体经济有了收入以后,村两委将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完善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公益事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村民养老、医保的投入,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支持教育、就业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如新庄村,20xx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5亿元,集体经济创收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固定资产 9500多万元。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村两委就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和实事,一是投入了800多万元为失地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二是兴办福利型幼儿园,村民幼儿上幼儿园每学期只需交纳60元钱;三是建立奖学激励机制,为本村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提供500到10000元的奖励;四是投入 50多万元兴建文体活动中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开展,成立300余人的太极拳队、腰鼓队、旱船队、醒狮队等。顺海村,通过村支两委会和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现有村集体经济实体2个:贵阳顺海工贸公司、建筑公司,村集体资产价值上亿元。由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本村群众办理了很多好事实事,将村集体经济收益用于各村民组的水、电、道路硬化、村寨卫生环境、治安环境及精神文明活动阵地等建设。
2、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大,发展后劲不足。从调研情况看,村级能够维持每年的收入不下滑,已尚属不易,要想实现较快增长,困难较大。。
3、对上级政策补助的依赖性较为突出。20xx年、20xx年全区村集体获得各种补助收入分别为1136万元、1856万元,平均每村10多万元,即使村集体当年即便不采取任何举措,也能获得相当的收入,因此依赖程度较高。
4、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得不到体现。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土地征用费补偿问题上,“分光用光”的现象相当普遍。二是集体土地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得不到村民的支持,村干部为了坐稳“江山”,只能安于现状,导致集体土地的亩均收益低下。
5、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从调研情况看,一是村两委主要领导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影响着村集体组织的发展决策能力;二是即使村干部有发展思路,对资产尤其是闲置的流动资产采取对外投资、入股、租赁等经营方式,因受到农户小农意识的影响,畏手畏脚,再加之本来的想法就不够成熟,自身就心存疑虑,难以说服群众,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和敢想敢做敢为的勇气与魄力。三是村干部素质有待加强提高。有贿选上来的现象,捞一把的也有。
一是要创新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和“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好集体资产资源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晰所有权。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招投标制度,严格规范发包程序,强化合同管理,加大对拖欠村集体资产资金的清理力度,确保村集体资产资金保值增值。有资产的要管好用好,没有资产的要创造条件发展集体经济,形成资产,实现创收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要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服务增收型集体经济。鼓励村级组织将依法取得的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和村自留地,以使用权入股、合作等形式参与实施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鼓励村级组织依托中心城区、小城镇及产业园区建设,兴建标准厂房、写字楼、职工公寓、酒店商铺、商贸市场、仓储物流等二、三产业载体,开展物业租赁经营。鼓励村级组织牵头注册登记成立村级劳务服务队或公司,依法承接区内道路养护、林业绿化、环卫清洁、河道保洁等公共服务工程,开展家政、安保等经营服务。
三是要创新集体经济管理形式。鼓励村级组织兴办经济实体,支持有条件的村级组织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原则,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实施股份制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村级组织以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与社会资本合作,兴办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开放式经营,优化集体资源配置。
四是要创新集体收入分配方式。建议区出台村干部待遇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挂钩机制,对当年新增的村集体经营服务性纯收入,可以拿出不高于10%的比例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对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担任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村干部,允许实行年薪制。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建议区财政每年设立2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产业和项目。同时,整合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产业发展等资金和项目资源,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村级组织新办集体企业,自投产之日3年内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每年奖励一次,同时享受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二是给予村集体用地一定空间。建议区出台村级发展留用地政策,区招商引资企业(项目)在村成片征地开发的,按征地面积5%—10%的比例规划安排村发展留用地(原则上最高不超过50亩),由村集体按规划自行组织开发建设。村级组织通过低丘缓坡开发及土地整理、开发新增的有效土地,由村集体经营管理。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后剩余的零星闲置空地,由村集体组织按规划开发利用,具备挂牌出让条件的,按摘牌收入5%的比例加计土地出让成本作为村级集体收益。村级组织以集体经营形式参与矿产资源开发竞标的,在同等条件下具有优先权。
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把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积极探索确权登记后的集体资产、资源使用权质押性贷款的有效途径,允许村集体用其直接管理使用的房屋、土地、山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由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区级统一指导、部门分工协作、乡镇统一组织,村级具体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区委、区政府成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各乡镇(社区、经发局)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研究制定本乡镇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及推进措施,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是搞好协调联动。区直各部门要紧密协作,相互配合,改进作风,深入一线,帮助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因势利导从思路、举措上给予指导,千方百计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扶持,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建议建立集体经济发展责任考核制,区政府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纳入乡镇(社区、经发局)和部门年度目标考核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党政领导主要领导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调查报告。各乡镇也要对村级班子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与各村签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
综上所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长远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既是一个发展问题,又是一个民生问题。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务必要增强发展集体经济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创新思路和办法,积极投入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广阔舞台,必将有大作为。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6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特色经济果林质量及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拟下半年起实施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2、配套条件。近二年通过我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已经大有改观,为本项目建设建设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3、市场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国际性大都市,消费市场大,近年来黄桃供不应求,加上我们旅游镇有着丰富的旅游市场,地理条件属于江、浙、沪三角地带,高速公路、国道、航道交通发达,西邻姚庄黄桃基地,只要联手发展,共创品牌,整合特色经济果林资源优势,一定能推动农业及农业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姚庄黄桃基地对外号称2万亩,据了解,实种面积仅4700亩,目前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优势明显,但达到一万亩左右时,预计将会饱和,发展空间不大,因此,我镇要新发展黄桃,一般以5000亩为宜。
根据党委政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效益和以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突出“挖潜力、建基地、抓龙头、兴果林”这一重点,利用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区域特色。通过引进建设,兼顾更新,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以经济果林以黄桃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我镇农业和农产品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选择团新、菖梧、新新、新义、五星村作为产业带,同时兼顾老果林改造,鼓励全镇农户种植,拓展以锦绣黄桃为主的经济果林面积,实施我镇经济果林五年行动。
1、新建锦绣黄桃生产基地5000亩。
2、更新拓展经济果林面积2200亩。
3、保留经济果林面积1800亩。
五年合计达到经济果林面积9000亩。
2、运作方式。本实施方案实行政府统一规划,成立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经营、规范运作,各建设点的投资商及农户统一加盟实施,前期发展以外来示范户示范带动以吸引鼓励本地农户种植为主。
我镇经济果林发展项目,由于规模大、周期长,一旦实施,风险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
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发展以黄桃为重点,兼顾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统一规划,分阶段设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科技支撑,创新机制,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1、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成立**镇五年经济果林项目领导小组,镇农技中心作为牵头单位,相关的各部门按照行动统一部署,明确工作职责,整合项目资源,合理推进,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分解任务目标,落实各项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项目管理班子。
3、建立资金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市区对经济果林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
4、建立项目监督评估机制,明确职责,层层落实,强化五年经济果林行动实施过程中的全程监督和检查,对组织管理和种植农户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部分优质产品优价托底收购。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7
按照县委安排,我于5月被组织选派到镇村挂职锻炼,任镇党委委员、村第一书记。驻村后,我到所挂职锻炼的村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调研和工作锻炼,充分了解村情民意,加深对农民关心的问题的认识,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思路,认真履行县委关于第一书记的职责要求。
村位于县城以西2.5公里、镇政府以北1公里处,312国道穿境而过,全村共有325户,分为4个村民小组,共1306人,劳动力954人,全村总耕地面积1108亩。畜牧业发展情况:奶牛42头,生猪335头,羊248只,鸡1521只。果品生产户数301户,面积700多亩,产值900多万元。全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完成,现有变压器4台,自来水入户工程也已完成。村级路面全部沙石化,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全村有大型运输车12辆,商业门面100多户,医疗门诊点2所。全村共有党员34名(其中男党员30名,女党员4名)。
(一)农业发展滞后。通过调查发现,该村在农业上优势不明显。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由于历史上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原因,勤劳的村民思想较为保守,致富思路不多,大多村民依旧满足于年轻人务工,中老年在家种地的`现状,村里致富能手少,也很少有村民意识到利用土地流转等农村优厚的政策环境进行创业致富。在调研中了解大部分村民对发展特色农业意识不强,畏惧风险,对市场行情了解不够。
(二)科技人员缺乏,劳动力素质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种植、养殖业都没有形成规模,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造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很多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三)村民思想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大部分村民还是依赖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新行业、新市场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观念。只有少数人敢于抓住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空前发展机遇,果断投资,上新项目、发展养殖业、加工业。但由于经验不足,规模不大,导致效益不高,影响力不够,带动力不大,这就造成全村经济发展不快。
(四)精神文明建设有待加强。一是村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年轻人中多数是初中或小学毕业,并有少数文盲,高中毕业生很少。二是村民安于现状,个别群众存有惰性,甘愿于贫乏、单调。
通过实地调研、进村入户听取民情,召开干部会等,我基本掌握了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该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做好党员纳新和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做好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工作,选出能帮农民脱贫致富的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为全村的发展理清思路,凝聚合力,形成动力。二是建立健全两委工作制度,设立政务公开栏,及时公开村务,保持“五个好”党支部标准,创建县级先进党支部,配合村“两委”会把国家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一是加强该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是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村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农民素质,为他们寻找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调整之路,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根据村自身优势和潜力调整经济结构,突出地方特色。一要通过村集体土地和农户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引导适宜当地生长环境的种植业的发展,强化品牌建设。在目前状况下,大力发展高效高产绿色农业。加快“一村一品”建设,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让农民更快的富起来。有效地增强村级经济实力,带动农民增收。二要进一步巩固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可采取返租倒包、合股经营等形式,对村级集体资源和农户个人资源重新规划、整理和开发,实施规模和品牌战略,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是开展新型农民培训。鼓励村民树立学习意识、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勤劳意识和自强意识。要采取邀请专家来村授课,现场指导等形式鼓励村民学习科学文化、政策法律、实用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使其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目前虽然政府投入农村扶持资金逐年增加,但毕竟财力有限,不可能使所有家庭都得到扶持。因此,要引导村民抢抓发展机遇,发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财富。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开放农家书屋,让农民享受知识成果。利用健身广场的健身设施,组织村民在茶余饭后聚在一起聊聊天、健健身,加强村民间的沟通,减少邻里之间的摩擦,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时,注意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
乡镇发展调研报告 篇8
八里十河村地处**镇南部20公里处,与竹林关、土门、毛里岗接壤,地处偏远,土地资源贫乏,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225户,849人,劳动力601人,享受低保户84户170人,有耕地714亩,人均占有粮40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1860元。
全村现有山茱萸900亩,全村山茱萸大户15户,户均10亩650株,挂果树占47.5%,年产34万元;核桃100亩,年产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240头,年出栏5-10头以上的6户,全村基本达到户均养1头猪,年产24万元;劳务输出350人次,其中:1年以上外出务工的达132人,半年以上达94人,半年以下124人次,年收入70万元。劳务和山茱萸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保障。
农村产业的长足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八里十河村通外水泥路工程正在立项,有35%农户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平房,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均达到60%以上。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大户。洪沟组黄恩娃,栽植山茱萸树12亩,年收入1.2万元。椒树洼组周保林,猪年出栏10头,收入1.1万元。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村组干部群众创业精神差,满足现状,“小农思想”严重,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特别是大部分青壮认为发展林果业、养猪业,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费力费时、受市场控制大,从而形成劳务大发展,其它产业比重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2、产业项目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现该村林果业、养猪业仍停留在家庭小经济状态,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年用于发展产业的投入比重很少,仅占年投入量的15%;风险意识和发展意识不足,年养猪与林果发展规模增长率仅有10%;村组干部在市场开拓与产业项目引进等方面缺乏创造,等米下锅思想严重;劳务输出地分散,没有当地带头人,难以形成劳务品牌。
3、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虽然群众种植山茱萸、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农户文化素质低、经营分散、技术推广滞后、资金等投入跟不上,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难以正常进行,年损失率在20%以上,导致产品产量低、质量差,造成了广种薄收。
4、林果规模小,基地建园不足、水平低,良种比例小。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没有1处,良种栽植面积不到20%。
5、加工水平低下。山茱萸、核桃仅限于初加工,加工方法原始简单,产品附加值低,导致产值效益低下。
6、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和营销队伍,尚未形成产供销体系,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造成产品抢购抢销或滞销的混乱局面,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7、圈舍改造不平衡,生猪存栏少,适繁母猪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当地养猪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一是强化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镇、村成立了“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驻村工作队,并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
二是广泛宣传,制定工作规划。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板报、会议、宣传材料等进行了广泛宣传,组织各级干部和产业带头人开展学习培训,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立足本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制定出“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指导“一村一品”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今年举办培训班2次,培训32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份,提高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科技示范户。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强村新突破。
四是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菌药抓营销,劳务抓培训”的工作思路和 “一业突破,长短结合”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促增收”的办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开展服务,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一村一品”实现突破性发展。
五是抓点示范,辐射带动。坚持从示范带动入手,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户。
六是组建合作组织,实行品牌经营。成立劳务和山茱萸产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形成产业发展聚能效应,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