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小故事(篇1)
朱彦夫同志是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级伤残军人。1956年,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开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经过25年的艰苦奋斗,使全村群众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过上温饱殷实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一)自费办起山村图书馆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时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老老少少识字的没几个。朱彦夫意识到要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朱彦夫决定在村里建个图书室,但是,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他拿出微薄的抚恤金,置办图书,创办图书室。又办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他亲任教员,为了在黑板上写字,他把粉笔上套上弹壳,用两只残臂夹着写字,弹壳扎进残臂钻心的疼。夜校离家很远,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风雨无阻。
他的心血没白费,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此后各生产队、大队的历任会计,都是夜校的“毕业学员”。
(二)棚沟造地,向山沟要良田
张家泉村两山夹一河,村边的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要脱贫,先改地。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棚沟造地,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说:“不干,沟还会一年年荒下去;整起来,就是咱村的粮囤子。讲困难,我这个残废不怕,你们还怕啥?”一番话,说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气鼓起来,发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张家泉人开进了“赶牛沟”。镢刨锹挖,筐抬车推,一干就是一个冬春。
一个冬春下来,搬了2万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长的暗渠。荒废了的赶牛沟,变成了40多亩平展展的良田,当年增产粮食5万多斤。舍地沟、腊条沟也变成了70多亩良田,直到现在仍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决山村缺水问题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别说浇地灌溉,吃水都是难题,为了吃水,村民得跑几里山路。
朱彦夫请来水利专家,翻山越岭,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现场指挥。数九寒天,张家泉的打井工程热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开始见了水。朱彦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经过一个冬天,一眼深6米、东西宽24米、南北长33米的大口井终于竣工了,张家泉村有了历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两个冬天,朱彦夫带领乡亲们一鼓作气,又打出两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问题。
大人物小故事(篇2)
一个旅游团在导游的陪同下,到某一个历史名城去参观。
一位游者问导游: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大城市吗?
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很快机敏地回答:不!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
旅游团里的人们被他的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大道理:
导游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非常机敏地以实际的回答转换问题实质,化解难堪。
大人物小故事(篇3)
狄更斯曾说过:“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
这是一个关于责任的名言。可是,责任又是什么?是担当还是付出?在以前,你如果是这样问我,我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告诉你:“当然是学习,因为现在我们的责任只有学习。其他的,我们根本不需要去考虑。但在看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我彷徨了。这个直播虽然只有短短的2个多小时,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责任不只是学习,还有许许多多我们还未去思考过的东西,而他们让我在感动之余开始思考关于“责任”‘这个名词的意义。
令我最感动的就是一名老师她是——张丽莉,她为了将车前一名吓傻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被无情的车轮碾到了下面。因此她截肢了。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当张丽莉老师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却还惦记着她的学生。张丽莉老师是昏迷多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震撼了,它不仅感动了我。还感动了所有中国人。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有一首歌最动人,那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一颗火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在同一天空下,我们用爱散布希望。张丽莉老师正是这样,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张丽莉老师的壮举感动天地,教育世人。让我们学习她的牺牲精神,学习她的奉献精神,坚守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让爱心与责任成就伟大的教育事业。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也正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这就是责任,无关乎感动谁,也无关乎感动于谁,只是责任。给人责任,也就给了信任和真诚,履行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没有责任的人生是空虚的,不敢承担责任的人生是脆弱的。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生命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只有责任,才能托起生命的脊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许过于夸大,但是却很好的指出,责任于我们是不可缺少的。责任的存在,是上天留给世人的一种考验,许多人通不过这场考验,逃匿了。许多人承受了,戴上了荆冠。逃匿的人随着时间消逝了,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承受的人也会消逝,但他们仍然活着,死了也仍然活着,精神使他们流芳百世。责任,让即将沉沦的浪子回头;责任,让弱不禁风的幼苗逐渐承受风吹雨打。责任是苦涩的,是沉重的,然而,它也是一种爱,甚至是一种最为崇高的爱。
愿我们所有的人都把责任之心携带在人生的道路上,让人生散发出淡淡的,金子般的光辉。
大人物小故事(篇4)
大人物与婴儿:哲理故事
一个旅游一团一在导游的陪同下,到某一个历史名城去参观。
一位游者问导游:请问有什么大人物诞生在这个大城市吗?
导游一下子茫然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但他很快机敏地回答:不!先生,这个城市里诞生的都是婴儿。
旅游一团一里的人们被他的幽默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大道理:
导游面对自己不知道的问题时,非常机敏地以实际的回答转换问题实质,化解难堪。
大人物小故事(篇5)
杨善洲曾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1988年退休后,他义务植树造林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还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辞∶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大人物小故事(篇6)
在过去8年里,梁益建不仅以仁心持续高强度的工作,而且一次一次挑战脊柱矫形领域最高难度。70°、90°、180°……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仅是一个个数字,但对脊柱畸形患者来说,却是一道道难以迈过的坎。严重脊柱畸形,伴随的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就意味着他们一辈子不能挺直脊梁,甚至因此丧失生命。梁益建博士不忍心看着患者们因畸形遭遇各种痛苦和生活中的困惑,甚至面临生命威胁。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使他一次次跨越手术禁区,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
屡闯禁区 成为国际一流
至目前,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来自于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有人甚至是背着呼吸机来到医院治疗。在这些患者中,大多患者都是极重度脊柱畸形,伴极重度混合性呼吸功能障碍。早已超过脊柱外科学上的手术治疗禁区。没有文献可以参考,梁益建博士通过自己的专研,发明了一种可以让脊柱牵引使脊柱畸形变小的外固定架,从而挽救一个16岁小姑娘因严重脊柱畸形垂危的生命。也因此打破了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手术矫正的“禁区”。
在8年的时间里,梁益建博士从患者身上总结出一整套科学的方法,也逐渐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130°、150°、180°……超高难度的脊柱畸形患者被治愈,像是神话般让人惊叹。其中一例脊柱三维360°螺旋畸形的患者,堪称“世界最难”。梁益建博士通过手术,让患者的畸形得到完全矫正,增高30公分。其术前术后改善明显的拍片结果,甚至一度引发国内同行的猜疑:“扭曲成这样都能被拉直,该不会是PS的吧?”
事实证明,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也不是制图软件开出的“玩笑”。
目前,梁益建博士收治的患者已涵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年龄跨度从2岁到80岁;治疗的病例更是囊括脊柱畸形的所有类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突破了国际上公认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的手术三大禁区:极重度脊柱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脊髓畸形无法矫正、极重度脊柱畸形合并极重度呼吸功能障碍无法矫正。同时,还出版了两本脊柱畸形专著。发表在2015年2月国际脊柱顶级杂志《spine》的一个病例,以“无一问题提出”状态全文发表,一举打破该杂志在审稿时会针对每篇文章提约20个问题的惯例。
在茶馆里募捐 让患者挺起脊梁
“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多来自贫困家庭。”梁益建告诉记者,“8年来参与脊柱畸形矫正的临床过程伴随着持续不断的募捐。”
据记者了解,这种病就目前国内的病人分布来看,城市大大少于农村,发达地区大大少于落后地区。梁益建博士说:“通常情况下,到医院求治的病人,经济条件都不那么好。”作为该专业的医者,梁益建博士是病人公认的“善人”。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总是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到现在金额至少不下十万元。
虽然梁益建博士的病人多,手术时间长,手术难度大,体力消耗多,工作压力大,即便这样忙,他每年都要自己抽时间去贫困山区、藏区义诊。他常说我们这些国家培养的专家,应该把党的关怀送到老百姓中去,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解决他们看病难,他言行一致的行为也是年轻医生很好的榜样。
梁益建博士帮助过的病人还有很多,他们至今与他保持着联系。为了给这些贫困患者赢得更稳定的求助渠道,梁益建博士团队从2014年开始与公益基金合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获得帮助的患者接近200位,金额近500万元。
2009年,梁益建博士在凉山州木里县遇到一个年轻患者刘正富,当时即给他许诺,“你等着,我给你把钱找到后就回来接你。”这一句诺言对当时的刘正富来说几乎不敢相信。为了应诺,梁益建每次到茶楼喝茶都会在墙壁上贴出患者照片,向茶友募捐。梁益建也联系了很多公益基金,寻求帮助。
除了梁益建持续不断的募捐,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对骨科开展脊柱整形给予了大量支持。
“当时我在重庆的时候做的是颈椎手术,因为颈椎一般是富人病,没有医院会大量做脊柱矫形手术,因为不赚钱,所以我们现在能达到这样的临床规模和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离不开医院的支持。”梁益建不无深情地告诉记者。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近期又专门为骨科脊柱矫形患者清理了一幢楼出来,做他们的病房。其实这个很不赚钱,而且一直在亏钱。因为这种病人一住就是半年一年,床位流转率非常低。而且他们经济贫困,治疗基本靠募捐。不过我们觉得既然三医院有了这个技术,也就有了这个责任。我们不做,很多病人可能一辈子都站不直,所以我们坚持了下来。”
大人物小故事(篇7)
你们听说过苏格拉底吗?苏格拉底教育主张被称为“助产术”,他认为知识并不是从外面灌输的,而是人天生就有的,就像胎儿一般。有一本名字叫“大人物小故事”里就写了关于他的故事。
这个故事名字叫《没有第二次选择》,故事的内容时苏格拉底要给自己的两个学生上一堂课,他把两个学生领到果园对他们说:“这果园有两条路,你们一个人走一条,每条路上都有许多苹果树,你们挑一个最大最好的摘下来,但是只能摘一个,并且不能走回头路,我在对面等着你们。”说完他就到对面去了。过了一会,两个学生都已经到了,都要求从走一次,老师问他们为什么,第一个学生说:“我刚开始发现了一个很好的,但我认为它不是最好的,有继续往后走,但是往后的越来越小,最后只好摘了一个最小的。”第二个学生说:“我刚开始摘了一个我认为最好的,但是后面的越来越大,然后我就后悔了。”苏格拉底说:“不行,因为没有第二次选择!”从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生命中有成功和失败这两个境界,它们在于机会,但是机会又在于什么呢?在于选择,只有做好选择,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我还体会到了做事一定不要莽撞,要三思而后行,有的时候莽撞行事不但不会成功,反而会铸成大错,我有时候也会莽撞行事。又一次,我正在写作业,有一道题让我填序号,但是我没有看题,把字给写上了,结果一分也没得。
事情过后我就后悔了,我想我当时如果三思而后行,看看题在写该多好啊!苏格拉底的决心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怎么样,《大人物小故事》有意思吧!你们也找来读一读吧。
大人物小故事(篇8)
北京时间8月21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小马拉卡纳球场,中国女排3:1击败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历史上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郎平和她的队员们在小组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上演“绝地反击”,东道主巴西、小组赛曾战胜自己的荷兰和塞尔维亚都没能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
对于向来有“女排情结”的中国人而言,这个冠军重于千钧,五星红旗飘扬那一刻,《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那一刻,激动与幸福的泪水美于一切。
感动,是一种力量,它总能直抵灵魂,温润心灵。
《感动中国》的意义之一就是给所有的观看者以信心:不要沮丧,不要失望,也不要去抱怨,有很多能让你感动的人,一直就在你的身边。
大人物小故事(篇9)
1928年10月,梁启超重病在身,名医萧龙友登门诊治两次后,开处方下药。服药后,梁启超的病情明显好转,但是后来,病情又出现反复。萧龙友再三叮咛:病想治好并不难,但不能仅靠药力,必须停止劳神费心的工作,尤其禁止读书治学,否则华佗降世,也是无能为力。梁启超却回答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时隔不久,即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死在毕生致力的学术研究上。
王国维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和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应酬客套。除学术外,他在古玩鉴赏方面也颇具造诣,于是常有人请他看古器。他给人看古器,倘认为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这是假的。请他看的人自然觉得很没面子,就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青绿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著录,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请他再仔细看一下。王国维依然不多说,仍是淡淡的一句:“靠不住的。”不附和,也不驳难。
1927年,瑞典文学院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有许多,他们都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写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容易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1928年,沈从文时年26岁,只有小学学历的他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一部《湘行散记》让这位青年才俊闻名遐迩。沈从文第一次走上讲台,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面对济济一堂的莘莘学子,这位大作家足足呆了10分钟说不出话来。开始讲课了,原先准备好要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沈从文10分钟就讲完了,离下课时间还早,不知所措的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于是,全场爆发出一阵笑声。胡适知道后,对沈从文的坦率与真诚大为褒扬,认为讲课“成功”了,因为“率真是最有益于人的学问”。
钱钟书聪明绝顶、人情练达,却天性淡泊。其小说《围城》改编成电视剧后,有关剧组曾付给他稿费万余元,他坚辞不受。1991年,18家电视台拟联合制作大型纪录片《当代中华文化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摄制组几次与钱先生商议,均遭谢绝。后来,摄制组又做杨绛的工作。他们给杨绛打电话,可得到的答复仍然是两个字:不行。组织者在电话中说:“被录制的文化名人,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报酬……”钱钟书从旁插话道:“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当代大儒季羡林名满天下,却有着一颗与常人无异的“平常心”。1983年秋,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包,自己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大人物小故事(篇10)
作文为了销毁罪证、掩饰罪行,他们又放火烧掉了圆明园?听着纸袋的一席话,我的心跌入谷底,好像浑身被浇了一桶冷水。我的母亲。每次我写作业的时候,妈妈都陪伴在我的身旁,耐心辅导我!我的脾气很暴躁。地球望着无边无际的天宇,不禁长叹一声说:“人类在发明高科技的同时,也在排放着乌黑的有毒气体、染色的污水。
――题记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的帷幕徐徐落下,我的心里涌动着徐徐暖流。在越来越发达的世界上,在一年又一年兴盛的国家里,每一年都会有这样或那样感人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慢慢沉积,使那最温馨美好的东西沁入我们心脾。
晚会的结束,使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我脑海回荡:钱伟长的无名无利无悔和对祖国的热爱,身体力行,死而后已的精神令我感动;为良心奔波,为尊严承诺,雪夜里两兄弟,变成了孤独一个,他们是信义兄弟,不前良心债是他们每年的承诺:大雨滂沱,冲走了无数生命,在任命最需要他时,他放下儿女私情,勇敢地去救起他人――王伟,一名普通的消防员,在黑暗的夜里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不能接起的电话:还有那。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间挚爱,许许多多的故事,我们未曾知道。他们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人生之歌。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只是完成了他们在平凡不过的本职工作。但对于另一类人,或许连他们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未有完成,却靠着他那权势“搜刮”人民的财产,失去了人应有的道德底线,这是令人气愤的。甚至有一些工厂,将利益凌驾于人民生命之上,这个是令人痛恨的。这些为了自身利益将“为人民服务”弃之脑后,到最后一定会得到人民的辱骂,国家的惩罚。
在我看完《感动中国》后,留下的不仅仅是感动和深思,更多的是自省。我同是华夏儿女,虽做不到惊天动地,但是我能做好我该做的,努力学习,让父母放心。
人活在世上不要只为自己而活。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人生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取得什么”。在此我要向那些英雄致敬。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励志故事 | 爱情故事 | 儿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话故事 | 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