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调查报告精选

2023-07-22 21:15:01 村居调查报告

村居调查报告(篇1)

  农村住房是农民安身之本,拥有一幢称心的住房是农民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从经济意义上看,农民住房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它是农民用以遮风避雨的生活设施,同时又是生产劳动的直接或间接场所。农民的住房投资理念和方式决定于农民家庭的经济基础,除了对农民本身的生活、居住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资料购置和日常生活消费,并最终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住房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农业基准点调查户,采取实地对农户现有住房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

  一、农村住房调查现状分析

  (一)现有农村住房调查情况

  对*镇*村二组、关口村八组、独山村一组、马安村八组,南庄村八组、大路村四组、铙钹村三组共318户农户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户的住房总面积为10494平方米(包括畜禽圈舍),人均住房面积约33平方米。其中:住房为砖混结构的有305户,占调查户的96%,面积10284平方米占被调查户总面积的98%;其他结构的有13户,占调查户的4%,面积210平方米占被调查户总面积的2%。通过调查,我镇农村住房在1996年-20xx年是农村建房高峰期,房屋规划相对合理。房屋结构以砖混为主,户均33.72平方米;其他结构户均16.15平方米。

  在被调查的318户农户中,现有房屋结构情况是:砖混结构拥有二层楼房的农户占总数的20%左右;居住在平房中的农户较多,占总数的70%左右,厨房比较简陋,燃料以煤球为主,柴草为辅。

  (二)农村住房结结构状况

  住房状况主要表现为:一是设计落后,结构不合理,厕所简陋,卫生状况较差;二是设施不配套,布局不合理,杂乱无章;三是占地无序,少批多占,甚至不批也占。农村住房状况与城市住房状况差距很大,居住条件的落后成为制约农村居民生活生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收入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住房规划缺乏指导,在设计上仍沿袭祖辈传统模式;三是农村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部分有钱的农户不愿意在农村建房。

  (三)制约农民建房若干因素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农户普遍认为:目前,新建房屋最大困难在于家庭经济实力欠缺,表示经济上难以承受;又因近年建材涨价,建筑费用不断提高,造成修建房屋成本高,现在有点积蓄就存起来,以防备子女学业和养老预期支出等,暂不考虑改造住房。农村“三改”进程及覆盖面相对不高,农民都想,但多数农民缺少资金,但是上级部门只要给点补贴都愿意改造。

  (四)未来农村住房需求

  一方面由于我镇自然资源匮乏,土地相对贫瘠;另一方面,由于南方等地经济与待遇较为殷实等因素,造成我镇农民子弟外出做生意、求学、打工人数不断增加,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且最终落户于城市的人数近几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当前,对大多数普通农民来说,一年纯收入和较高的日常生活费用相比,尚不足以支付翻新、改造房屋的款项,少数高收入户中又出现了在城镇购买商品房的倾向。所以,在普通农民的家庭经济聚积到一定程度之前,大规模的房屋翻新、改造现象不会出现。因此,初步判断,在未来几年内,我镇农村住房总需求将不会多旺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市及小集镇转移,使我镇农村住房面积的需求减弱。

  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进程缓慢,成为制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对房屋质量和功能的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三、以往的农民住房建设,农民个人建造的房子分散零星,大量的附属设施占用了不少耕地。建设图纸和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单体工程造价不断提高等。

  三、政策建议

  一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小城镇建设,合理规划农村住房修建的总体布局。改变分散建房到集中规划建房,合理利用土地,减少环境污染、统一设计与规划建造,向新型农民新农村发展。

  二是改变杂乱建设到有序建设。以前农民建房是农民自己找施工队施工或找几个工匠施工修造房屋,用的建设图纸是“统一版本”或没有建设图纸想怎么修就怎么修,更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和其他配套设施,有的新房用的'是旧房子拆下的建筑材料,这种情况下建造的房子十年左右就要翻新,造成重复建设的怪圈。因此,应努力改变这种杂乱建设,严格按照村镇布局规划实施。

  三是未来农村居民单体房屋工程造价,会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居住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村居民的生活和生存环境,还有待切实加快“三农”发展进程。

村居调查报告(篇2)

  关于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

  本报告基于对中国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农村居民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程度。结果显示,虽然农村居民在某些方面的法律意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整体上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呈逐渐提高的趋势。本研究为加强农村居民法律教育和提升法律意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引言:

  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法治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建设的进展。因此,了解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问题,对于提升农村居民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现状,本研究采取了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共访谈了1000名农村居民,并分布给5000份问卷进行调查,以广泛了解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二、调查结果

  1. 农村居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居民对国家法律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其中,有46%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现行法律,并且只有23%的受访者能正确回答基本法律常识问题。这表明农村居民在法律的普及和宣传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2. 农村居民对法律权益的保护意识

  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对自己的法律权益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有42%的受访者对法律保护感到不放心,仅有36%的受访者能够积极主动地维权。这说明农村居民对法律权益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亟需加强。

  3. 农村居民对法律教育需求

  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对法律教育的需求相对较高。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农村法律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普及率。其中,76%的受访者认为法律教育应从小学阶段开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对法律意识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然而,整体上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在农村地区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特别是将法律教育融入教育体系,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此外,还应加大力度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让农村居民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并进行维权。只有增强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才能进一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村居调查报告(篇3)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把扩大内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而促进消费,特别是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在扩大内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消费直接受力于购买力的影响,因此农村居民购买力能否提升,购买力实现程度能否提高,不仅是农村居民自身的消费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又好又快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XX县农村居民收入地不断增加,农村居民购买力与过去比有了较快的提高。通过调查,我们感觉到增加农民收入,节制一些盲目的不合理不科学的开支,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抛弃陈规陋习,正确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是有效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和购买力实现程度的重要途径。

  一、XX县农村居民购买力基本状况

  农村居民购买力是一项反映农村居民实际拥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其大小决定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市场容量。狭义上讲,农村居民购买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农村居民为满足生活需要,在市场上购买消费品的货币支付能力,这种能力,必然与农民的收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农民收入的高低、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强弱。

  1、农村居民购买力的重要来源。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收入一般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据XX县农调队的资料反映,农村居民总收入的重要部分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换言之,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购买力的主要来源。资料显示,20xx年XX县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为5545 元,占总收入的73.8%,其中:来自第一产业5322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96%;第二产业137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2.5%;第三产业86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1.5%。另外,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很大比例,这部分包括在本地企业、在非企业组织中及外出务工所得到的收入。20xx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1641元,占总收入的21.8%,仅次于家庭经营收入。在总收入中,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轻,资料表明两项合计在总收入中占4.4%,从收入来源的总体上来看,单纯的农、林、牧、渔收入相对稳定,而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有待提高。

村居调查报告(篇4)

  根据安徽省物价局《关于开展乡村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调查的通知》(皖价医函(XX)21号)要求,结合当前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关注民生,我们于3月12日至13日会同市卫生局重点对太湖县卫生局及部分乡村卫生院的经营状况和价格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综合市辖其他县(市)的调查情况一并报告如下:

  太湖县属山区县、库区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2300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全县乡镇卫生院机构数37个,在职职工739人(其中合同制242人,卫生技术人员505人,管理人员44人),离退休人员287人,床位414张,病床使用率为53.8%,全年门急诊53.4万人次,每门急诊人均平均收费水平61.81元,其中药品费40.6元,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支出19.8%,XX年度业务收入4324万元,其中药品收入2558万元,占业务收入的59.16%,药品费1669万元,药品加价率为28.7%。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收费都是严格依据XX年3月市物价局、市卫生局印发的《**市医疗服务价格》(试行)(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价格)的标准,有些一般卫生院由于医疗市场的竞争还略低于此价格标准,乡镇卫生院一般都没有收取挂号费。

  太湖县农村卫生院都是政府办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该县属大别山区贫困县,老百姓的经济还十分拮据,一年的收入用于基本生活外所剩无几,用于看病就医的钱就更少了,所以大部分农村卫生院还是以中医或者是以中西医结合为主的,“以药养医”的情况长期困扰着乡镇卫生院,制约着农村卫生院的发展,农村有些一般卫生院和分院甚至只能是医生开处方卖药,一年中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80%左右。

  为了更准确掌握乡村卫生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根据工作安排,我们按好、中、差三个等次分别选择了江塘卫生院、李杜卫生院、晋熙卫生院和新仓镇香茗山村卫生室进行了实地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太湖县江塘乡卫生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6人。其中在编人员21人,聘用人员5人;执业助理医师以上13人,护理4人,其他卫技人员9人;退休人员12人。编制床位20张,实际床位20张。主要医疗设备有200ma

  x光机一台,黑白b超一台,心电监护仪一台,麻醉呼吸机一台,三导联心电图机一台,除颤监护仪一台。XX年总收入152万元,其中药品收入65万元,医疗收入85万元,其他收入2万元,政府投入95万元;XX年总支出267万元,其中设施建设87万元,设备购置10万元,人员工资91万元,其他公用支出79万元(其中药品材料50万元)。

  江塘卫生院严格执行省市医疗服务价格。主要收费项目有:诊费2元/次,床位费20元/双人间,肌肉注射3元/次,静脉注射4元/次,静脉输液6元/次(含输液器),中清创缝合60元/次,小清创缝合30元/次,中换药15元/次,小换药8元/次,洗胃25元/次,b超常规检查40元/次,肝功能全套26元/次,肾功能全套16元/次,生化全套(含电解质)84元/次,血常规16元/次,尿常规8元/次,x光摄片12*15胸片26元/次,产前检查6元/次,妇科检查6元/次,心电图检查20元/次,心电监护16元,椎管内麻醉250元,胸腔穿刺术40元,阑尾切除术250元,剖宫产术550元,全子宫切除术550元(均含材料费)。

  XX年度药品销售65万元,药品购进未公开招标采购,采取在市县药品批发企业进行价格面议,加价率根据物价公报限定零售价,结合当地药品市场价格确定,药品、器械均按15%加成率进行销售。

  (二)天华镇李杜卫生院是一所非营利性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现有正式职工10人,非在编职工6人,退休职工5人。编制床位10张,主要医疗设备有放射机、b超机、心电图、生化分析仪等。

  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5%,检查检验收入占收入的比重为5.3%;年总支出393万元,其中设备购置17万元,在职职工工资支出136万元,退休工资43万元,其他支出10万元。医疗服务价格方面,该院主要依照XX年颁发的《**市医疗服务价格(试行)》中的各种医疗服务规定的价格收费,其主要收费标准:诊费2元/人次、静脉注射6元/次、肌肉注射2元/次、静脉采血4元/次、大换药20元/次、中换药10元/次、小换药6元/次、电子胃镜160元/次、b超40元/次、x摄片(12×25)25元/次、生化全套100元/次、肝功能35元/次、肾功能20元/次、尿常规8元/次、血沉8元/次、心电图15元/次、腹股沟疝修补术400元/次。XX年药品销售额为179万元。进货渠道是以**医药站、县医药公司等二、三级批发站购入。未从非正规渠道和私人药贩购入。药品销售价格基本上是按照安徽省物价局《价格公报》上发布的政府定价,以不超出最高零售价格为标准,新特药价格是按照进价顺加15%执行。

  (三)新仓镇香茗山村卫生室:香茗山村卫生室是该县首批建设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卫生室,卫生室由8名村医组合而成,成立于XX年元月1日,卫生室固定资产投入1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5万元,村医集资8万元。从经营近3个月的情况看,村卫生室收入95%来源为药品收入,诊疗服务收费仅有注射收费,约占总收入的5%,少数药品实际加价率在60%以上,卫生室工作人员人均工资在600元/月左右。

村居调查报告(篇5)

  近期,人行屯留县支行对辖区200名农民创业者进行了专门调查与实地交流。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创业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一、农村居民创业特征分析

  (一)创业者以有专业技能的中青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200名创业者的调查显示,创业农民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5岁之间,占比72%。而创业者中有过外出务工经历的87人,占比43.5%,平均打工时间为5.3年。在性别构成上,男性创业者占主体地位,合计占比92%。在文化程度上,创业农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较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5.7%,但一般都拥有1-2项专业技能,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二)创业者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调查显示,从事种养殖业的占22.5%,从事工业和建筑业的占54.3%,从事第三产业的占23.2%。从创业的经济带动作用看,农民的创业热潮催生了一批特色个体私营经济群和块状经济产业群,有效激活了农村经济。

  (三)农村劳动力回流局面初步形成,开拓了创业新渠道。近几年,更多农民返回本乡本土创业、就业。调查显示,2012年以前,外出务工农民占村平均劳动力的42%,而2012年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占村平均劳动力为27%。

  (四)创业农民主要选择在农村或周边乡镇,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创业农民选择在农村创业的127人,占63.5%;选择在附近乡镇和县城创业的73人,占36.5%。在创业的同时,继续承包土地,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占53%,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占47%。这决定了农民创业的成果可以直接惠及农村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政府优越的条件提供了创业动力,但资金紧张依然是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调查显示,57%的创业者认为创业过程中最为困难的就是资金问题,其次是缺乏配套产业、当地购买力低、人才资源不足等。在问及创业过程中是否向银行贷款时,仅37%的创业者回答有贷款。企业运转过程中的流动资金紧缺问题突出。

   二、政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创业者的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创业提供市场准入、税费减免、信贷支持、信息服务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可持续的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创业示范街、村示范点,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小资本创业。

  2.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创业能人、优秀私营业主的表彰奖励力度。发挥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的示范作用,努力形成村组干部带头办企业、千家万户共同发展经济的良好局面。

  3.加大对创业者的资金支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创业农民工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广适合农民创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和产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大型农用生产设备、买方担保、龙头企业担保、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

  4.加大对创业者的培训力度。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民的创业意愿、文化程度,采用专业培训、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农民企业家。

村居调查报告(篇6)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导语: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供大家参考。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导语: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

  .农

  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

  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欢迎阅读这篇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的文章,希

  望对你有帮助!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一: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

  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

  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

  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

  非常困难

  .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

  XX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

  收入只有

  2622元,折合为

  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

  1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

  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

  635元的贫困线标准,XX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

  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

  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

  XX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

  XX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

  加了

  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

  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

  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

  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

  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

  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

  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

  14%-

  20%之间。而

  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

  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

  XX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

  GDP为

  4460元,大约相当于

  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

  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

  GDP要达到

  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

  %。

  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

  GDP的目

  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

  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

  也要达到

  %。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

  差距扩大的年份有

  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

  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

  1978—1983年和

  1995—

  1997年的两个

  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

  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

  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

  1;然后不断扩大,到

  1994年达到了一

  个新高,为:

  1;然后降低到

  1997年的:

  1;从

  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XX年扩大到:

  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

  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可以超过

  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

  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

  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

  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

  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区之间

  相对差异较小,因此,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

  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

  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

  济发展的要求。

  突出表现:

  一是文化素质较低。

  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

  6%左右,初

  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

  20%左右。

  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

  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赖政府心理,瞻

  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

  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

  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

  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

  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

  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判断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

  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

  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

  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

  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

  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

  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

  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

  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

  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特

  别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

  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

  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

  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

  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提供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

  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

  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

  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

  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

  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特别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

  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

  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

  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

  .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

  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现在农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

  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

  二的开支

  ;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

  .除此之外,还

  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

  .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

  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

  富

  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

  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

  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

  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

  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

  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

  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

  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

  .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

  身做好

  .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

  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

  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

  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

  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

  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可以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

  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

  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

  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

  导

  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

  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

  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

  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

  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

  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积极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

  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

  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

  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

  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

  系,积极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

  卫生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

  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二: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

  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

  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

  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

  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

  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

  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

  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

  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

  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

  访、实地

  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

  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

  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

  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

  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

  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

  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

  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

  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

  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初中、小学文

  化程度占

  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

  %。二是农民的科技素

  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

  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

  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

  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

  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

  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

  %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

  策,%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

  农业政策信息。

  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

  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

  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

  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

  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

  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

  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

  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

  选票从

  100到

  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

  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

  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况下组织起来的村

  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能力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

  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加快劳

  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

  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

  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现在教

  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

  17400元和

  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大量优秀教师流

  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

  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

  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

  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

  “起

  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

  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能力差,致使农业基

  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

  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

  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

  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

  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

  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

  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

  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

  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

  老保险等保障,而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

  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三

  .对策与建议

  从上述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

  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

  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

  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

  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

  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

  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

  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

  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

  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

  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积极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

  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

  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

  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

  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

  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

  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

  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

  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

  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

  部选举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对于出

  现“贿选”现象的村庄,可以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

  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

  (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

  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

  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

  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

村居调查报告(篇7)

  农业稳,农村稳。”可见“三农”问题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紧迫而繁重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对于这样一个农业大乡来说,要实现富民强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抓好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转变。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要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应该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强市场意识,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加大农业产业增收结构调整力度,自觉按照市场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就必须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一是增强市场主导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和“订单农业”。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生产,不仅仅要以当前市场为导向,还要以未来的市场变化趋势为导向,形成“人无我有”的局面,抢占先机;

  二是增强质量效益意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优”的格局,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

  三是增强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不能盲目跟随,别人怎样调整就跟着怎样调整,这不仅仅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还会使农民减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形成“人优我特”,促进农业增收。

  扩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省市县关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一是要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二是坚持就地转移的和外出转移两手抓,推动农民就业多元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农民持久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单纯从大农业方面来促进是远远不够的,保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有道是“无工不富”。因此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促进农民进厂就业,使一些有后顾之忧的农民既能搞好农业生产,又能增加劳务收入;

  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民“洗脚上岸”,发展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多方面拓宽增收渠道,保持农业增收稳定。

  强化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农民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要促进农民增收,就必须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手段,为农民解疑释难,最快捷的推广农业实用科技,普及农村致富实用技术,满足人民对科技的渴求;

  二是利用省市扶贫培训的契机,使一批农业生产骨干走出去,洗脚上岸进课堂,培养他们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再让他们去培训农民,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夯实农业基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一是鼓励农民组织农业协会,按市场化要求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开展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及农村社区服务,促进农产品的产供销市场一体化,拓展增收空间。二是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着力选择和和使用有技术、

  有经济头脑的农村基层干部,团结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务实创新的开展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资金,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产高效;

  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推动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民劳动效率;

  加快实施农村实事工程,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使农民这个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业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小康、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村居调查报告(篇8)

  一、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通过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进行,使得法律知识在普及,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在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2.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是宝山镇等地的村民和干部。所被调查的的人群中无文盲人员,文化程度在小学到大专之间,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因此他们都具备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因为被调查对象人数较多,所以采用的是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

  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面向农民发放的。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七部分,分别是:法律知识及获得途径部分;法律理念部分;对法律功能的认识部分;对法律实施的评价部分;对法律的信任程度部分;纠纷解决途径部分;对村委会的认识和评价部分。为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被调查者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充分考虑到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尽量做到文字的浅显易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因为采用了当场收回式,所以80份问卷全部收回。

  2.访谈的基本情况

  有些问题的设计旨在确定被调查农民的初步的法律知识水平及他们获得这些知识的途径,从而得出国家进行普法宣传所起到的效果,并且有助于找出可以更好的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的测试结果,来观察知识水平是否对于农民接受法律意识有促进作用。有几个题的设计就从不同的角度来测试农民的法律理念。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各个阶层的居民较之从前的法律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表现为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法律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

  2.公民的法律意识现状现及成因分析。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要想准确把握公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征,是比较困难的。这里只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总体特征,作一些大致评估与分析。

  (1)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公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由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因此,我国公民对现行法律的态度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在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上,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和普法教育的开展,逐步明确社会主义法律的性质、目的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对现行法律评价上,尽管多数人的评价是感性的,但他们一般都能肯定法律的价值,而且也能够应用相关法律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上述积极态度相反,由于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我国公民又对现行法律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消极态度,表现在他们对相当一部分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宁愿依赖政策或某些行政职能部门,因而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去了解、咨询法律,从而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检举、控告权利,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明哲保身,不引火烧身,更有甚者,即使与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违法之举,他们也不去检举、控告,有的采取“私了”办法解决,求得“消除”后顾之忧,,从这方面讲,普法工作还任重道远。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实用意识。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权利意识才刚刚苏醒。首先人们对权利的认识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自己应享有的各种权利,越来越多的人们主动参加了普法宣传教育,关注广播、电视、报刊的法制节目,主动接受法律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次,人们对权利的主张要求日益强烈,权利的主张范围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诉诸于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这表明人们已习惯于寻求法律援助的救济方式。近年来,关于人格权、身份权、继承权、知识产权

  等案件的数量增长也表明了权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公民的法律权利意识还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民法和经济法意识弱于刑法意识、程序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等。

  三、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问题的具体策略

  1.坚持以往的普法政策

  回顾15年的乡村普法历史,我们发现,乡村普法是在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下运行的,通常采用的是福利引导型模式,即国家组织人员、资金开展普法,调动农民的学法积极性,引导农民逐渐习惯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生活。这其中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法律信息,主要是以案说法、新闻调查、解释新法等形式,缩短农村与外界的时空与心理距离,潜移默化地促使农民变革思维和行为方式,最终使法制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2.法律意识淡薄引起的反思

  通过调查显示被调查地的居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整体看来有一定的提高,但个别看来还是十分淡薄的,这就表明有关部门普法的工作做的还有不足之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部分居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因此,为了更多的居民免遭不法利益的侵害,司法所及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育方法,进一步加强普法力度,进而使得更多的居民法制意识得的到加强,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真正把农村这一块的普法教育工作做好。

村居调查报告(篇9)

  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是百姓关心,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做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工作,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国家在整顿规范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秩序,采取了降低药品价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实行价格公示和费用清单、纠正医药行风等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仍是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热点问题。如何规范治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行为,推动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近日,我局根据县政府安排,组织人员分赴县卫生部门、新型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部分乡镇卫生院及有关职能单位开展调研,现报告如下:

  龙山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当年参保农民达383881万人,参保率80%以上,今年参保率达81.4%;全县共为13256人次发放医疗补助金额509.49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了群众支持和拥护。同时,也活跃了农村医疗市场,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1、违规收费。如手术中使用的一般手术缝合线、一次性手套、帽子等低值耗材规定不允许收费,但一些医院仍旧收取上述费用。

  2、扩大收费范围。如有的医疗机构对已经住院二、三天以上的患者手术,仍按急诊收费等。

  3、自立项目扩大收费标准。检查中发现医院存在违反审批程序和权限规定,自行设立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这些收费收取方式较为隐蔽,使患者不易察觉,如医院向患者收取备皮费。

  4、巧立名目变相提价。按规定一次性卫生材料销价,应在进价基础上加3%—8%与患者结算,有的医院为谋取高额利润,往往操作隐蔽,方法多样,在检查医院药剂科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销售价格,表面上看似乎按规定执行,实际与供货方以抬高进价开据进货发票,以赠送方式降低进价,造成一次性卫材销价超过国家规定加价幅度。

  5、收费缺乏透明度。检查发现,大部分医疗单位都没有设立医药价格公示牌,少部分医疗单位虽然在大厅中设有医药价格公示板,但住院部、各科室都没有。

  1、超过规定进销差率销售药品。按照流通环节差价率25—50%的规定,多数药品经销企业和医疗服务单位远远超出这一规定,如0.9100m/瓶生理盐水进价

  1.15元/瓶,实际销售价格为3元/瓶,综合加价率为160.86%,每瓶多加价1.30元。

  2、受利益驱动,药品经营企业都能按现行的药品价格及规定的价格执行,问题是个别医院只卖贵的,差价多的,受害的仍然是群众。

  3、药品虚高定价仍然存在,中标零售价格不能完全到位。从药品招标采购的结果看,政府定价与中标价相差幅度过大。另一方面,国家连续多次发文降低各种药品最高零售价格,但真正降低的是那些不常用药或进口高档药,降低常用药品价格不明显。这两方面充分说明政府定价药品还有降价空间,政府虚高定价药品现象仍然存在。

  4、我县乡镇卫生院还没有实行药品统一取购、统一配送,仍然是各乡镇卫生院自购自销,药品质量无法保证,药品价格虚高不下。

  1、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县部分医疗单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加之医疗收入与医生工资、科室人员劳务补偿有着密切联系,而单位制约机制又没有跟上,这有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医药乱收费的发生。

  2、管理疏漏,违价屡禁不止。个别医院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严格执行法规、政策意识和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精神,意识不到乱收费的危害。医院为追求部门利益,将本单位私利置群众利益之上,用多收价款来改善办公条件,提高医生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

  3、以药养医弊端、导致乱收费。因为多方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县投入到卫生事业的经费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求,不少乡镇卫生院全靠医院以药养医自收自支,其他投入更是无从谈起。

  4、处罚力度不够。医疗服务乱收费属社会热点问题,从近几年连续对医疗单位查处情况看,虽然国家、省局对医疗机构每年都安排检查,我们对药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监控,往往是查出违价金额大收缴金额少,达不到震慑违法的目的。我们检查部门坚持以教育和惩戒相结合的原则,有时处罚力度不够,也助长了个别医疗单位和药品经销企业违价之风。

  5、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存在漏洞。从药品价格管理上看,药品招标代理后,虽降低了部分中标药品的价格,但医疗单位是否采购和使用中标药品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为增加药品收入往往尽量采购价格高的非中标药品,导致药品价格难以降低,人民群众不能从中真正受益;从现行医疗服务收费上看,由于一些收费项目的收费范围界定不清,过于笼统,容易使乱收费行为钻政策的空子,也给价格监督检查处理时带来一定的困难。

  1、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实施不同的价格和财税政策。

  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对公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按政府指导价执行,但可以享受优惠政策;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不仅不享受政府补助,还必须照章纳税。国家要保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以维护医疗行业在整体上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保障公民在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公平,形成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价格竞争,抑制其过分提高医疗费用;将营利性医疗机构让位于民间资本,适度发展民营医院,以提高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公立和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高效率和服务意识。

  2、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从深层次上解决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问题。

  价格是体制、机制和市场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医药价格秩序混乱,表面上看是政府价格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完善的结果,但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以及药品市场发育滞后等。首先,按管办分开原则,将卫生监督职能从卫生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卫生监督所履行着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卫生综合执法职能,但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所属单位医疗机构的监督很难做到铁面无私。如果成立独立、权威的卫生监督局可以彻底切断卫生监督与医疗机构的隶属关系,解决管办不分的矛盾,对不按医疗常规诊治、不合理用药、滥检查、医疗质量低劣的诊疗行为依法查处。其次,公立医疗机构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根据行业特点,保持公有体制不改变,但要按市场机制经营,实行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人制和聘用制,择优聘用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医务人员,彻底解决医疗机构人浮于事和能进不能出的顽症,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再次,科学制定医务人员分配制度,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医务人员的个人报酬不与处方金额挂钩,而以医疗质量、就诊和住院人次、诊治工作时间和强度、治愈好转率、科技含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标准。再次,制定全国统一、规范、严厉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对医院领导、科室负责人的考核和医院的财政补助,应以质量管理指标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对一些医德差、水平低、过度医疗、唯利是图的医务人员,依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罚,直至终生取销行医资格,对其院长因聘任失察、教育不严给予行政处罚,彻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务人员和人民满意医院院长给予奖励。最后,要打破只有政府办医院的格局,要放开经营权,在符合开办条件下,要鼓励社会兴办医院,兴建一批民营、合资、独资等不同经营主体的医院,使大家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开展竞争,逐步创造一个由市场形成价格的良好市场竞争环境,让患者就医有更多选择余地。

  3、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医疗资源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给予农村医疗机构政策。要妥善解决乡镇卫生事业经费短缺的问题。加大对乡、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建好房屋、配全设备、推广技术、提高待遇、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让常见病、绝大多数疑难病在农村基层就可治愈好转,这样才能降低农民医疗费用。在城镇职工中全面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应由国家立法强制参加而不是自愿参加,并使保费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增长而增加,使保障力度逐渐增大,减轻人民疾病经济负担,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问题。

  4、科学合理定价,加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

  一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服务与检查相结合,严惩医疗药品价格违法行为。对一些医疗或药品经销企业明知故犯、屡查屡犯的违价行为必须从重处罚,必要时会同有关部门对相应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使他们在思想上得到教育,使其不敢再以身试法。二要规范收费行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要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制度,实施“病人住院一日清单”,增加收费透明度,各医院还必须在收费大厅等场所公示药品价格及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医疗服务收费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检查。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医药价格评审力量,严把成本审核关,科学合理定价。继续完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不断扩大药品招标采购品种和范围,把绝大多数医院和药品纳入到集中招标采购中。批准的最高零售药品价格应作为药品法定标识印制在药品包装上,以利于群众监督。三要严格监管医院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执行、清理现行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取缔乱收费和重复收费项目,合并被分解的收费项目,要按湘价服230号《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调整、规范我省医疗服务价格的通知》规定,统一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名称、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要将医疗机构所有审批后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药品价格全部输入计算机管理,与价格主管部门联网,并向社会公布,以备监管部门和群众随时监督。

  5、打破以药养医、实行医药分开核算。

  政府应该取消医院“以药养医”政策,实行医药分营(业),医院药品销售收入要独立核算,将药房从医院彻底分离出来,推向市场,引人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理顺价格管理体制,切断医院医疗收入与药品销售收入之间的利益链,切断医院医生开高价药、大处方的利益驱动机制,从药品产销的终端零售用药抓起,堵住开出高价药、进口药、大处方的源头,同时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附件:

  湖南省就药品价格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管价目录。凡列入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公伤保险药品目录》的西药中的处方药和中成药由国家发改委定价,进入版《湖南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公伤保险药品目录》的所有剂型规格的药品由省物价局定价。属于国家发改委定价的药品共1605种(类),属于省管价的药品共817种(类),两级合计属于政府定价药品共2422种(类)。除此之外的其余药品均属于市场调节价。

  二是明确管理权限。对实行政府定价的药品,分中央和省两级进行管理,省以下各级政府部门无定价调价权。

  三是政府定价药品价格按照生产环节销售利润率10—45%、流通环节差价率25—50%制定药品价格。四是通过集中招标的药品价格差别加价率在15—30%之间,并将逐步缩小到15%以内。五是对列入市场调节价管理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实行按实际购进价顺加加价率作价,既:批发企业顺加不超过8%,零售企业顺加不超过15%作价。

村居调查报告(篇10)

  摘要: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不力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大问题。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倾向负相关,且持久收入弹性小于暂时收入弹性,利率与消费倾向显著正相关,这暗示:由于对未来的支出存在悲观预期,农民更注重将持久性收入列入储蓄计划,而将利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额外的暂时性收入用于改善生活。农业投入不足是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最根本原因。价格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启动内需,关键在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

  关键词:储蓄动机,消费行为,拉动内需,农村消费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内需不旺使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20xx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深入研究农民消费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报告研究农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个人建议。

  一、农村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1984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属于贫困阶段;1985-1999年,恩格尔系数在50-59%之间,为温饱阶段;20xx-20xx年更降至40-50%之间,步入小康阶段。农村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主要体现在三大变化:一是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二是现金消费比例增加;三是更注重居住质量;四是对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增加。

  根据消费经济理论,可支配收入、消费环境、消费意识等均可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

  1.可支配收入

  经过实践调查,我们得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随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渠道拓宽,但是家庭经营收入(包括种植业和畜植业收入)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2)现金收入逐年增加。(3)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水平仍较低。

  2.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获取外延收入的路径主要有:外出务工、乡镇企业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外销,但前景不容乐观。首先,城市本身存在下岗和再就业压力,纷纷出台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其次,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农业区域结构趋同,缺乏特色产业集群。再者,农村信息网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状况,产品外销困难。

  3.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很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层次低、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以现金为基础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缺失,财政支农比重不足10%,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补贴或农业税减免虽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公平,但也会造成稀缺资源的配置失衡。农民获得政府转移支付只是部分替代了其他纳税人的需求,并未从根本上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难以实际带动经济增长。

  4.教育程度

  教育师资、经费缺乏是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调查结论与政策建议

  调查表明:启动内需,不能单纯依靠利润调节,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和农业生产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必须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各地区实际、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子有所教、病有所医,对生活开支和生活质量有明确的预期,从而刺激生活需求。

  2.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水利、环保、保险等方面的补贴,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通过信贷支持、多渠道融资扶持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业加工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链,以拉动就业,拓宽收入渠道。要进一步落实土地规划,“迁村并点”建立集生产一加工基地一消费于一体的市场集群,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根据农民消费的选择次序,重点开拓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建材市场。四是发展农村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及饲料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商品市场长期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完善的送货、安装、售后服务,假冒伪劣产品到处充斥,抑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国家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降低水、电、交通和通讯等的收费标准;鼓励农民对家电、电话、运输工具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确保农民负担的增长低于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生产、生活、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储运、教育、销售等全方位农业服务经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4.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禀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国家应视为公共产品保证其供给。政府有义务将公办教育的收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大众化层次上,以降低民众负担。此外应逐步建立健全科技下乡机制,促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缩小城乡差距。

村居调查报告(篇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日前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的方式,抽取了省内农村居民有效样本3000个,进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满意度调查。

  生活状况满意率高 扶贫增收仍需加强

  人均纯收入8842元,超两成位于扶贫线以下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收入在20xx~8000元区间的最多,收入分布跨度大、差距较明显。其中,收入2300元及以下(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比例超两成(详见图1)。

  图1 农村受访居民收入分布

  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XX年人均纯收入为8842元,与XX年四川省统计公报中农民人均纯收入8803元基本一致,反映出本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当前农村家庭收入渠道相对单一,外出务工、家庭种植业是主要来源

  在问及受访者“当前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时,选择“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明显较高,其他来源的比例较低,均在20%以下(见图2,此题为多选,相加不等于100%)。

  图2 当前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地区看,“外出务工”和“家庭种植业”均为各类地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不同的是,民族地区、丘陵和山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选择比例排第三位的都为“家庭养殖业”,而平原地区排第三位的是“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

  从收入分组看,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结构差异较大,人均年纯收入在2300元及以下的家庭为“家庭种植业”的比例最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种植业”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比例明显下降,“外出务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个体/私营工商运输业”作为主要来源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详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满意率高,扶贫增收仍需加强;村通路户通电情况较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民比较满意公共服务,但均衡发展差异明显。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效显著,全面实现还须加力。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渠道不多,其中:传统家庭种植业主要起到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外出务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受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大,收入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个体/私营工商运输等农村服务业虽然对农民增收明显,但发展水平不高。总体来看,在当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扩展收入来源渠道,进而优化调整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人均住房面积31平米,手机、电视、单独厨房的拥有率排前三位。

  调查显示,当前受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20平米及以下的占26.5%,21~30平米的占27.3%,31~40平米的占21.5%,41~50平米的占10.7%,50平米以上的占14.0%,通过计算,受访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1.0平米。

  在问及受访者“家里现在拥有哪些设施设备”时,选择比例(即家庭拥有率)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手机、电视、单独厨房。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居民家庭“单独厕所卫生间”拥有率为74.1%,略低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5%的标准。从收入分组看,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家庭各种设施设备的拥有率越高(详见表2)。

  8成受访者对当前生活状况感到满意

  调查显示,受访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状况和质量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相加(即满意率)为82.2%(见图3)。分地区看,各类地区农村居民的满意率差异不大。从收入分组看,2300元及以下的农村居民的满意率明显较低,为62.0%。

  “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物价高,收入低,经济压力大;政府政策不公开透明,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当地政府、基层干部对农民生产生活缺少支持帮助等。

  小编精心推荐阅读:

  调查报告 | 调查报告格式 | 调查报告范文

分享

热门关注

述职报告销售主管9篇

述职报告销售主管

售房协议书系列5篇

售房协议

公司接待方案系列

公司接待方案

学校督导评估方案集锦5篇

学校督导评估方案

河道治理实施方案精选(7篇)

河道治理实施方案

浪费调查报告精选

浪费调查报告

购物的调查报告精选

购物调查报告

最新环境调查报告精选

环境调查报告

[收藏]垃圾调查报告精选

垃圾调查报告

实习调查报告范本精选

实习调查报告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