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12桥之美
桥总能给人留下很多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在画家吴冠中的眼中,桥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从中又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如下字词。
1、 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纤细( )险峻( )脂粉( )孕育( )
2、 辨析下列形似字。
缀( )键( )摧( )
辍( )健( )催(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
纤细:非常细。
前瞻后顾: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4、词语积累。
驻足 美感 史诗 险峻 孕育
二、 课文分析。
1、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2、 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作者并不是从桥的结构本身来欣赏它,而是更看重它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 形式作用。
3、 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哪些美学原则,这些美学原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文章中揭示的美学原则有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
这些美学原则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去欣赏桥,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 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4、 文章中,作者是如何谈画家对桥美的欣赏的?
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 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 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 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 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5、 作者是如何论证桥能够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作者在文章中举了四个例子,例子中的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它们 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
三、 问题探讨。
1、 作者能够从"桥"挖掘出美来,我们同学们能否从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中,运用作者的一些美学原则,"找出"美的存在呢?
2、 本文有什么样的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并不象规范的说明文那样--科学、平实,作者经常运用一些语言来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是很富有表现力的。
3、品味一下"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一句的韵味以及深刻的含义。
其实,苇丛并不会"发闷",更不会做什么"深呼吸",这不过是作者把人的感受赋于苇丛,令苇丛来传达人的感受,不经意间令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触。
4、 说说"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头桥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一句其中的人情味。
在江南杨柳拂桥是常见的景色,在作者却把这一景观放在了杨柳刚刚返青的时候,把桥定为石桥,于是两种事物便由此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独具质感的画面,而在这种情景下,即使没有"晓风残月"的衬托也会令人因此生情,只是"细柳"与"石桥"也足以令人销魂。
5、 想一想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一文有什么区别?
《桥之美》是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基本思路是指出"美在何处"的概念以后,便用鲜明、生动的事例进行说明,进而达到清楚表达的效果。文中的语言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为主,文字更有一种渲染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典型的说明文,旨在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其中语言比较平实,文字说明重在叙述,运用了科学性强、逻辑性强的语言。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