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杜甫诗三首

2012-06-25 00:28:27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八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5杜甫诗三首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一、 关于作者: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二、 学习《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一)扫清字词障碍:

  1、正字音:

  岱:dài 眦:zì 曾:céng 凌:líng

  2、字词解释:

  岱宗:指泰山。

  青:郁郁葱葱的绿色。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阴阳:山的南北两面。阴:山之北。阳:山之南。

  割:分割。

  荡:激荡。

  曾:同"层"。

  眦:眼睛。

  会当:终将,终要。

  (二)诗文内容理解:

  1、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表现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的广阔——"齐鲁青未了"。

  景色的优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的高峻——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泰山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 全诗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望岳"的顺序是怎样的?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这首诗是以"望"字统摄全诗的,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第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第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实乃一篇咏物佳作。

  4、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钟"、"割"用得很巧妙,试分析巧在哪里?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

  "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 学习《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理解诗文内容:

  1、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作者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诗人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场面。

  2、结合语句,谈一谈对本诗内容的理解。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感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伤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四、 学习《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一)、梳理字词:

  1、 正字音:

  壕:háo 逾:yú 邺:yè 戍:shù 裙:qún 妪:yù

  2、 辨析字形并组词:

  戍(  )  壕(  )  逾(  )  役(  )

  戊(  )

  戎(  )  嚎(  )  愈(  )  没(  )

  3、 解释词语:

  暮:晚上。

  逾墙走:越过墙逃跑。

  致词:对……说话。

  戍:防守。

  犹得:还来得及。

  幽咽:断断续续地、声音很小的哭声。

  (二)理解诗文内容:

  1、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的诗歌?

  仅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属于叙事诗,我们以前学过的叙事诗还有《木兰辞》。

  2、 作者是如何安排情节结构的?

  文章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第二部分(第2至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

  第3段是主体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

  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且度日艰难;

  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

  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3、 哪些语句表现出战争的残酷?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战争残酷的语句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4、 这首诗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中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对此如何理解?

  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

  五、 总体把握:

  学了这三首诗歌,同学们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汉语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0中考语文常考知识之魏晋时期

中考语文常考知识

2020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分析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点解析

2020中考语文:教材重要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技巧

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