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诗词曲五首

2012-06-25 01:14:27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八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5诗词曲五首

  之一

  学习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 失败后,一再遭贬。 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 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学习本词,要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样?亡时,又怎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测试题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 》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本课所选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几部是诗( ) (多选)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赤壁

  C、水调歌头

  D、过零丁洋

  E、山坡羊 潼关怀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成为激励后人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

  1、B 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

  2、ABD 解析:分清本文所选作品的体裁

  3、B 解析: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4、略。

  之二

  (二)《诗词曲五首》

  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并不和刘诗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等。

  2. 《赤壁》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赤壁》中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杜牧之写史诗,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 《过零丁洋》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对无限时空,一轮孤月,早已产生了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层。既然天上宫阙如此美好,当然会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 《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这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积累

  1. 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嗜学( ) 砚冰坚( ) 叱咄( )( ) 加冠( )

  负箧曳屣( )衾拥( ) 皲裂( ) 媵人( )

  沃灌( ) 绮绣( ) 容臭( ) 烨然( )

  缊袍( ) 酬乐天( ) 凄凉地( ) 闻笛赋( )

  折戟( ) 寥落( ) 惶恐( ) 绮户( )

  宫阙( ) 侧畔( )

  2. 解释下列加黑字。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2)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3)未尝稍降辞色( )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6)烨然若神人( )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词中常见用典。仔细阅读下列诗句,其中不含典故的一句是( )。

  A. 怀旧空吟闻笛赋 B. 东风不与周郎便

  C. 自将磨洗认前朝 D. 铜雀春深锁二乔

  5. 下列诗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

  A. 山河破碎风飘絮 B. 身世浮沉雨打萍

  C. 惶恐滩头说惶恐 D. 留取丹心照汗青

  6. 对下列诗句翻译欠准确的一项是( )。

  A. 辛苦遭逢起一经。

  译:由于熟读经书而考试得中,取得人仕功名,从此遭遇坎坷不平。

  B. 干戈寥落四周星。

  译:兵器不好使用,兵力单薄,在战斗中度过四年光景。

  C. 人生自古谁无死

  译:自古以来,人生一世,谁能永存而不死亡呢

  D. 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留下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7. 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录毕,走送之。

  B.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8. 下列句子中加黑词语不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一项是( )。

  A.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 下列句式中不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句是( )。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 今诸生学于太学,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10. 用原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比喻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发出议论感慨借物兴感,假设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中富有人生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表达美好愿望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作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出地势险要,暗示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文段一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注]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1.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甲]文写宋濂的________故事,[乙]文写宋濂________的故事。

  12. 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________

  (2)色愈恭,礼愈至 至:________

  (3)濂具以实对 具: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 臧否:________

  13.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加黑词语必须准确译出。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请联系《隆中对》)中“时人莫之许也”和《送东阳马生序》中“弗之怠”两句的翻译来做第(2)题,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14.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文段二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5. 下列对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一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坡羊 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题目。

  B.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痛之情,他伤感悲痛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6. 请用不少于40字的语言把“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所体现的意境展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7.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___,后四句_______________,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18.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 略

  2. (1)取得,这里指买到。(2)超过约定的期限。(3)语言和脸色。(4)等到。(5)最终。(6)光彩照耀。

  3. (1)“支”通“肢”,肢体。(2)“被”通“披”,披着。

  4. C提示:A项引用西晋向秀的《思旧赋》;B项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D项二乔指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都是东吴美女。

  5. C提示:A、B、D三项都有本体和喻体,而且比喻贴切。

  6. D提示:留下忠心永垂史册。

  7. B

  提示:A. 古义:跑;今义:行走。C. 古义:快步走,句中有“奔”的意思;今义:表趋向。D.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8. C

  提示:C项中“腰”指腰佩,属于名词用作动词。

  9. B

  提示:B项中“弗之怠”应为“弗怠之”,属于宾语前置句。

  10.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文段一

  11. 艰难(谦恭)求学 诚实待人

  提示:此题意在考查对文段的理解概括能力。

  12. (1)担心(2)周到(3)全、都(4)善恶

  13. (1)等到(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2)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提示:此题考查对文段的翻译能力,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且关键词应翻译出来。

  14. 示例1:从[甲]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虚心求教才能学有所得。示例2:从[乙]文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信任。

  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文段二

  15. D提示:伤感悲痛之情应围绕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方面。

  16. 参考示例:众多的山峰好像是从四面八方奔集而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两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山的雄峻与水的奔腾之势描绘出来,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了其吊古伤今的悲愤。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语言表述题,意在考查对曲的理解想象能力。

  文段三

  17. 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18.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提示:所描写的画面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来展开。

  之三

  诗歌五首

  (一)教学重点

  1. 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 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 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简介作者、作品

  1.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三)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雁门太守行》

  (—)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象,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三)讲解字词

  ① 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 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 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一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四)理解重点句子

  以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无题》

  (一)简介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他的无题诗(大多是律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但又很费解。大都跟男女恋情有关,其中有艳情冶游之作,但大部分都寄寓着他的身世之感,这些诗意境很美,却又极不易解。这是因为他受牛、李党争牵连,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难言之痛只好托之于男女恋情作隐晦的表示。

  (二)分析

  1. 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和爱情的坚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大意是,双方见面极为不易,刚见面又要分离,想到此后不知何时能够再见,更感到难舍难分;何况正值暮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凄气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组成这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以“丝”谐“思”,思者,情思之谓也;“到死丝方尽”,反言之,则不死不尽,犹言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如此肺腑之言何等动人!

  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之泪,泪与思合,有思即有泪;“成灰”跟“到死”为对文,义同,亦不死则泪不干之意。这两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2. 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按律诗章法,这一联属于“转”,这里是转而叙述对别后的设想。

  先说对方,“晓镜”,犹言早晨起来对镜梳妆;“愁”“改”二字说的是她此刻的感情状态,古语有之,“女为悦己者容”,所以此刻她发愁的是别离日长会使自己变得衰老,表现她时刻在想念着男主人公。

  后说自己,也就是诗人本人,“吟诗”,其实是做诗怀念女主人公,“月光寒”不是专指深秋时的月光,而是泛指所有的月夜,因为“寒”写的是男主人公的心境──此刻,由于情人不在自己身边,他感到异常孤单,以致觉得月光也是寒冷的。

  前人评晚唐的律诗,说每至颈联便觉无力,但李商隐的这一联大不相同,他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这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最后一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蓬山”,海中之仙山也,这里指女主人公居住之处;“青鸟”,原指住在瑶池的女仙西王母的信使,这里是借用──女主人公既在蓬山,自当有青鸟一样的信使。全联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见面,但总可以互通音问。这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结末的“看”(读kān ),是“尝试”的意思,使全联的语气显得柔和、婉顺,而绵绵不绝的情思尽在其中。

  (三)小结

  这首诗的诗眼是“别时难”一语,它美就美在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1321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所作杂剧有15种,现存7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

  (二)关于小令

  散曲是继诗和词之后出现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常用于抒情、写景、叙事,具有相当严格的格律,但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散套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小令因其形式短小,常用来表达单一的思想感情,这首小令就是一个例子,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三)分析

  1. 情境

  这首小令的出名,是因为作者运用景物创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环境:秋天的黄昏,夕阳正在西沉,天色渐渐黯淡下来。郊原上一片寂静,只有几只刚刚归巢的乌鸦栖息在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不时地哑哑地叫几声。稍远一点,在小桥流水的近旁,有稀稀落落的几家村舍,已经升起了炊烟,村外,阒寂无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诗中的主人公──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怎能不涌起满腔的乡愁?更何况此刻他是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呢!又是一年将尽,何日是归期?

  2. 写法

  这一小令的句法也很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首小令“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决非过誉。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天历二年(1328)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病卒。这首曲大概作于赈灾期间。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二)分析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必背古诗词

中考语文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分析

中考语文题型解答

2020中考语文:汉语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0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如何复习?

中考语文复习

2020中考语文常考知识之魏晋时期

中考语文常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