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满井游记

2012-06-25 01:22:12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八年级下册每课要点--29满井游记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一〕

  自读课文:

  首先粗略阅读原文,熟悉文章内容,并在自己感到生疏的字、词、句下面做出标记,借助于工具书和参看课文下边的注释,为生字注音,为生词释义,将全文译成较通顺的现代汉语。

  关于满井:

  明清两朝,满井是北京近邻的一个风景区,这个井的形状,明人王季重的《游满井记》说:“一亭函井,其规五尺,四洼而中满,故名。”《嘉庆一统志》说:“井经五尺余,清泉涌出,冬夏不竭。好事者凿栏以束之,水常浮起。散漫四溢。”

  关于作者及“公安派”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人。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思考:

  1、细读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麦田浅鬣寸许。” 体会作者是如何以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描绘满井春色的。

  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因此上面这段描写满井自然景物的文字,即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文字里,景物写得自然清新、优美动人,这和作者使用大量新鲜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是分不开的。如作者以“脱笼之鹄”为喻抒写自己自由奔放的情怀,此可谓由物生情,缘情状物。总之,通过一连串恰当的比喻,借助于简洁、准确的文字(“微”、“始”、“乍”、“新”、“将”、“浅”等),作者突出了满井初春景物的特点,也从中巧妙地抒发了郊游的喜悦。

  2、本文题为《满井游记》,顾名思义,文章是写作者去京郊满井这个地方游览观光的所见所感。此处早春景色处处宜人,然而最具特色之处,不能不说还在于“满井”这口不同于一般的井,可是文中似乎无一字正面写井,对此应作如何理解?

  其实,文中所写的“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井:水面往往高于井边,井中是个水泉。作者到此一游,照理说,无论如何也应写一写这口井,这个认识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再仔细体会就可以看到,本文虽为游记,并非单纯记实之作,它还是要通过写景有所寄托,即文章结尾所说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结尾,使这篇游记在一定程度上带上了哲理的色彩。文中,为了抒发作者春游郊野心胸豁然开朗的感受,就一方面以“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城居生活作反衬;另一方面,放开笔墨逐层展开对最能表现满井春色的种种景物的描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富有议论抒情色彩的结尾。这样看来,它仍不失为一篇选材精当,布局严谨的成熟之作,是否花费较多笔墨写井,就不一定那么重要了。

  《满井游记》学习要点〔二〕

  本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他向来近山水,弃尘世,不喜官场应酬。袁宏道的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同学们阅读此文后便会有所启示。

  自读课文,首先结合注释仔细疏通文字,把握课文大意。

  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学习本文,思考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共四个方面。

  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山好、水好、万物美好。

  2、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来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文中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若脱笼之鹄。

  4、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修辞方法:排比(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借代(呷浪之鳞,“鳞”代指“鱼”);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测试

  1、下列加红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沙走砾(lè)  汗流浃背(jiá)

  B、脱笼之鹄(hú)  高柳夹堤(dī)

  C、鲜妍明媚(yán)  呷浪之鳞(jiá)

  D、曝沙之鸟(bào)  土膏微润(gāo)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红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

  A、余寒犹厉(我)    土膏微润(肥沃)  曝沙之鸟(晒)

  B、呷浪之鳞(吸而饮)  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明(始)

  C、汗出浃背(湿遍)   游人尚未盛(茂盛) 泉而茗者(茶,这里作动词,煮茶)

  D、麦苗浅鬣寸许(左右) 柔梢披风(披挂)  冻风时作(起)

  3、选出对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排比)

  D、呷浪之鳞(比喻)

  4、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

  A、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泉而茗者

  5、下列句子中“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不以为然    B、悠然自得

  C、娟然如拭    D、满目萧然

  参考答案

  解析

  1、B

  解析:对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一要注意书下的注释,二要勤查字典,多记忆,多积累,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A中“砾”应该读lì;C中“呷”应该读xiā;D中“曝”应该读pù。

  2、B

  解析:对文言实词的识记,一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二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A中“余”是残留的、剩余的意思;C中“盛”是“多”的意思;D中“披”是“分、分散”的意思。

  3、D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辨别。D项中的“鳞”在这里代指鱼,这句话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4、CD

  解析:对文言虚词的识记,要注意平时的积累。A句中“而”表示并列,B句中“而”表示转折,CD两句中“而”表示顺承。

  5、A

  解析:A句中的“然”是代词,这,这样;BCD中的“然”都是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中 考 解 析

  1、按拼音填写汉字。

  A、未百步(zhé)_______返   B、若脱笼之(hú)________

  C、麦田浅(liè)______寸许  D、髻(huán)________始掠

  解析:这几个汉字字形不易掌握,担不妨借助“辙”zhé与“辄”有相同的形旁,进行记忆,“鬣”、“髻”、“鬟”都相同的部首“髟”,其意义都与“毛发”有关。

  答案:A、辄   B、鹄   C、鬣   D、鬟

  2、下面划分节奏正确的一句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山峦为晴雪/所洗。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解析:节奏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1)以音节划分。这种适合于诗词的划分。(2)以意义单位为标准划分,一般是以短语为主。这类适用于文言文语句划分。B句中的“为晴雪所洗”为偏正短语,何况“山峦”为主语,应与谓语划分。C句中“则”后应停顿。D中“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均为短语,不能划开。

  答案:A

  3、对加红的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天稍和(暖和)    波色乍(突然)明

  B、呷浪之鳞(鱼鳞)   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

  C、土膏(肥料)微润   汗出浃(湿遍)背

  D、柔梢披(分散)风   冻风时作(起)

  解析:对词语的解释一定要把握住“准确”一词。“乍”应为“开始”,“鳞”是运用了借代手法,应代指鱼。“膏”应为“肥沃”,形容词,不应解释为名词“肥料”。

  答案:D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汉语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0中考语文常考知识之魏晋时期

中考语文常考知识

2020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分析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点解析

2020中考语文:教材重要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技巧

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