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隆中对

2012-06-25 01:55:31 隆中

  九年级上册每课要点--23隆中对

  之一

  第一部分

  隆中对知识归纳与练习

  一.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伸”,伸张)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

  二.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2.凡三往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

  3.孤不度德量力 (孤 古义:王侯自称 今义:孤独)

  4.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 古义:大概 今义:危险)

  5.遂用猖獗 (用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6.遂用猖獗 (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凶狠而放肆)

  7.抑亦人谋也 (抑 古义:而且 今义:压抑)

  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可以把 今义: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 谓 谓为信然 (谓: 说)

  谓先主曰 (谓: 对……说)

  君谓计将安出 (谓: 说)

  2. 为 好为《梁父吟》 (为: 唱)

  谓为信然  (为: 是)

  以弱为强者  (为: 变为)

  贤能为之用 (为: 被)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为: 结为)

  3.已 然志犹未已 (已: 停止)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已: 已经)

  自董卓已来 (已: 通“以”)

  4.遂 由是先主遂诣亮 (遂: 就)

  遂用猖獗 (遂: 就)

  然操遂能克绍 (遂: 终于)

  5.诚 此诚不可与争锋 (诚: 确实)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诚: 如果)

  6.因 因屛人曰 (因: 于是,就此)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 凭借)

  7.然 谓为信然 (然: 这样)

  然志犹未已 (然: 然而)

  四.重点字词

  1.躬耕陇亩 陇:田地

  2.莫之许 莫:承认,同意

  3.先主器之 器:器重,重视

  4.此人可就见 就:接近,趋向

  5.不可屈致也 致:招致,引来

  6.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屈尊 顾:拜访

  7. 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8.因屛人曰 屛:命人避退

  9.汉室倾颓 倾颓:崩溃、衰败

  10.度德量力 度、量:估计,衡量,估量

  11. 君谓计将安出 计:计策 出:产生

  12.曹操比与袁绍 比:与……相比

  13.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14.此殆所以资将军 资:资助、给予

  15.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16.总揽英雄 揽:招致、罗致

  17.若跨有荆、益 跨:占据

  18.保其岩阻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19.内修政理 整理:政治

  20.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身:亲自

  21.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22.先生解之曰 解:劝解

  23.帝室之胄 胄:后代

  第二部分

  《隆中对》学习要点

  提起诸葛亮,相信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他那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了。因为诸葛亮多智多谋,所以刘备多次向他求教,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三顾茅庐"的故事。

  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它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内容。

  一、 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乐毅( )诣( )屏人( )倾颓( )沔( )殆( )胄( )存恤( )箪食壶浆( )

  2、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躬耕:亲自。

  莫之许:承认。

  信然:确实这样。

  器之:器重、重视。

  将军宜枉驾顾之:委屈。

  诣亮:诣,去拜访。

  凡三往:凡,总共。

  因屏人:于是。

  遂用猖獗:用,因此;猖獗,失败。

  不可胜数:尽。

  抑亦人谋:而且。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殆,大概;资,资助。

  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存恤:爱抚、爱惜。

  胄:后代。

  总揽英雄:揽,招致。

  箪食壶浆:箪,用箪盛;壶,用壶装着。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

  自董卓已来:"已"通"以"。

  二、《隆中对》选自《三国志》,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既要体会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形象,又要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结合文章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

  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地方军阀割据称雄,政治日趋黑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黄巾军起义就是一个代表。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割据势力却因此得到增强,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曹操经过官渡之战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其后又北征乌桓,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而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其军力也不足与曹操抗衡。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陕西南部)的张鲁。刘备也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他的兵员既少,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很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他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

  2、诸葛亮对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暂不可与拥有军事优势和政治优势的曹操集团争锋,也不可向东谋划发展。

  第二,先应当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

  第三,应当一方面修明内政,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集团孤立起来,使它两面受敌,这样形势就会发生有利于我方的变化。

  3、如何划分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写刘备以"鱼之有水"来比喻他需要诸葛亮的帮助,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4、本文作为一篇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第二,语言高度精练。

  三、问题探索。

  1、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对诸葛亮、刘备的人物形象作一下概括。

  2、 文章中写关羽、张飞的地方不多,但是他们的形象也是非常鲜明,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人有什么性格。

  3、 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一下与"三顾茅庐"有关的故事,并和其它同学交流。

  之二

  《隆中对》

  重点、难点

  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 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一. 背景介绍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江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 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 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四. 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 分析各部分的内容

  (一)第一部分

  字词

  [躬]亲自。[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 [友善]友好。 [信然]确实这样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推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二)第二部分

  1. 字词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2. 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 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三)第三部分

  1. 字词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

  [囹]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因]依靠。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胄]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修]治理。

  [政理]政治。

  [身]亲自。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2.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 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3. 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 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4. 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 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5. 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 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6. 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7. 为什么要分析益州 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8. 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 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入,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六、语法小结

  1. 一词多义

  谓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曰

  已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用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 古今词义

  顾

  古义 拜访 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 照顾

  凡

  古义 总共 凡三往

  今义 平凡

  孤

  古义 我,古代王侯的自称 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 孤立

  殆

  古义 大概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 危险

  日

  古义 一天天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 太阳

  3. 词性活用

  箪 用竹器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4. 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 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之三

  (一)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

  (二)文体常识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隆中”是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在现在湖北襄樊。“对”就是“应对”,“回答”,即臣下回答皇帝的询问。

  (三)汉字

  正音正形:

  陇(lǒn g)亩 颍(yǐng)川 诣(yì)

  屏(bǐng) 猖蹶(chāng jué) 汉沔(miǎn)

  殆(dài) 刘璋(zhāng) 存恤(xù)

  胄(zhòu) 戎(róng)

  (四)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并对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写刘备以“鱼之有水”来比喻他需要诸葛亮的帮助,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五)艺术技巧

  1. 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2. 语言高度精练。传记叙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文章语言正体现了这一点。如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出来,可说是惜墨如金。

  3. 人物描写上侧面烘托与正面描写相结合。

  (六)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

  时人莫之许也(赞同:今义为“允许、答应”)

  将军岂愿见之乎(是否:今义为“难道、怎么”)

  词类活用

  先主器之(名词用作动词,“认为……有才能”)

  保其岩阻(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名词作动词,“用箪盛”“用壶装”)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莫之许(即“莫许之”,代词宾语前置)

  时先主屯(于)新野(省略句)

  君与(之)俱来,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可以(之)为援(省略句)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汉语知识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归纳

2020中考语文常考知识之魏晋时期

中考语文常考知识

2020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分析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点解析

2020中考语文:教材重要知识点复习

中考语文技巧

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