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出国留学网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三下乡爱心服务实践报告”。古人曾说,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对于职业人。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的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以下信息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决策依据!
三下乡爱心服务实践报告【篇1】
我是XX大学高职学院XX系的一名学生。XX年暑假期间,响应院团委号召,我来到了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医学保障部进行了一个月的实践学习。通过实践工作的锻炼,我不仅学习到了许多医疗器械的专业知识,同时也对我的职业目标有了初步的定位,积累了一些社会经验。
一、专业技术的学习
我所学习的医疗器械直接服务于临床,应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学校两年多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使我对医疗器械有了大体的认识,学习到了部分医疗器械的工作原理和使用功能,比如x射线的影像成像、超声扫描等等,但是我没有直接参与医疗器械维修的经历。
这次在医院实践学习就给了我一次亲自与医疗器械打交道的机会,刚到医院的第一天,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去变态反应试验室用胶水粘试验设备,别看这工作简单,但师傅还是亲自指导和帮助我。接着我又和师傅去了ICU病房修理电子冰毯和呼吸机。在师傅修理的过程中我认真观看,不懂就问,一直到我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我学习的准则,当别人用另类的眼神看着我不断地不耻下问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在学习知识,知识就是财富。
在学习的过程中,师傅也教我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去体会,师傅要求我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办公室每一天都会有护士送来有问题的小型设备,有一次师傅让我把监护仪打开,然后把电路板拿下来,这是我第一次维修监护仪,有一些摸不着头脑,师傅让我自己去琢磨,结果我把所有的螺丝都拧了下来,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之后师傅指导了我该怎样去做,他说这样可以加深印象,使我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也十分的注重自己去研究,去发现,掌握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在快要离开医院的几天里,我自己还独立去病房修理了两次设备,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在这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
二、确立了职业目标
这次实践活动同时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医疗器械行业的大环境,对未来就业时的职业定位也有了初步的想法,再加上老师的指导,这样可以避免我以后少走许多弯路,充分利用时间使自己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不断进步。毕业生就业时,应尽量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感兴趣的工作,通过这一个月的实践学习,我感觉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就是医疗器械产品的维修,但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技术。
三、积累了社会经验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师傅教给我的不仅是技术,同时也教给我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首先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医疗器械直接服务于临床,每一台设备的状态决定着能否应用于患者,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所以作为从业人员工作要及时,态度要认真,对患者负责,对医院负责。我想不仅仅在医院,任何一个岗位都应该格守职责,坚守岗位,这是工作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会做人,会做事。单位是一个大家庭,自己做人做事要严格自律,品行要端正,同时,要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互相学习,乐于助人,勤奋工作,随叫随到,但做事也要有原则,而不绝对。再次,态度要乐观向上,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师傅每天的工作态度非常好,他每天都希望为医院挽回最大限度的损失,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以后也要这样做。
暑期实践学习生活结束了,虽然我休息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我心里感觉很高兴、很幸福,因为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回到学校后新的学期又要开始了,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进步,拥有过人的本领,以求人生更加辉煌。
三下乡爱心服务实践报告【篇2】
经过一段时间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后,我们逐渐走入社区进行社区护理学的见习。第一次见习的内容是健康档案管理,地点在望月湖社区。望月湖社区的钟老师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望月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况,并给我们介绍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以及相关资料。在老师细致耐心的讲解介绍后,我了解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结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即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对象是社区比较固定的人群和一部分流动人口,日常工作多是处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疾病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社区医院注重更加注重的是预防疾病。因此,社区医生经常深入群众开展卫生普及的活动,使广大老百姓了解预防医学的意义,并使他们对社区中最普遍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预防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总体来说,望月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个比较完善且预防保健工作做得十分到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比较注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服务中心大门前还有专人和设备为社区居民进行基本健康体检,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还有许多健康知识宣传单供居民取阅、学习。此外,服务中心的一生会定期开展针对社区不同人群的健康宣教讲座,如针对老年人的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等,并及时接收居民的反馈以不断改进与进步。
此次见习的另一项内容还有健康档案管理。钟老师给简单地我们介绍了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与建立以及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并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每一位社区一生都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走访居民,进行家访以手机更多有关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以及对他们进行一些实时的健康指导。另外,老师也将纸质健康档案给我们传阅,让我们认识更深刻。
这次见习使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和运行方式有了一定了解,并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了新的理解,同时对健康档案有了更感性的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间隙让我见到了与医院十分不同的另一种医疗模式,让我对社区医疗机构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对社区护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下乡爱心服务实践报告【篇3】
在笔者的村子和周围的村子里,农村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在三四年前就已开始,改革即把原先的赤脚医生或村卫生室合并成一个大的医疗点,“原则上一村一室,坚决杜绝一村多室的现象。对乡镇卫生院所在的村、一个自然村划分成两个及以上行政村且其中一个行政村有卫生室的、一个自然村划分成两个及以上行政村,或与乡镇卫生院距离在1公里以内的村不设置卫生室。”“对暂时不愿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必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村卫生室应当符合卫生室定点要求,乡村医生必须具有相应资格,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监督。”但问题随之而来,首先村卫生室的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的区域卫生规划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改革后,新的卫生所一般设在较大的村子里,这就给其他村中的村名带来了不便,尤其是遇到突发情况,就凸现了新的体制的不方便之处。改革后的上班似的工作方式也使很多乡村医生感到不适应,此为其一;
其二,“根据和等有关规定,不得未经批准随意变更执业场所。作为乡村医生,只能在批准的执业地点进行医疗服务,不得在自己家中或病人家中进行输液,即所谓的‘炕头行医’,即便是无偿服务,也不得违反规定。”这是在60、70年代乡村医生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核心后,对原有的医疗体制的很大的冲击,原有的体制下,医生和村民由于同村的关系而具备天然的关系,改革后,这种关系被打破,虽然原有的体制的缺点很多,但改革后农民普遍不适应也突出了新医疗改革的难处;
其三,随着农村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发展,加之个别村子中空抬药价、售卖假药的现象严重,很多农民开始进程采购日常用品和办理入住院业务,从而绕开了农村公共医疗这一环节。
这三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导致了村卫生室分分合合现象,从而也使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的路子显得更加曲折。
关于农村的医疗保险事业,有的地方实行了村办医疗收费制度,即群众集体办卫生所,集体投资,独立核算,保本经营。在笔者看来,这属于在农村医疗保险改革中实现集体化的路子,笔者不是不赞成这条路子,只是表达一下个人的忧虑,笔者认为,集体投资似的医疗保险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受农村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吃药打针很是属于个人的事情,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说服农民实行这种集体化的医疗保险方式,当然,在经济条件好、观念更新快的地区这种可能性会大一点。
农村与城市——农村化城市与城市化农村——吞噬与反吞噬的链条
关于城市化,相信谁都不可否认它无穷的力量,在农村,城市化的痕迹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以白飘村为例,村内的各条道路都已经硬化,村内也安上了路灯,此周围都出示林立的钻井台和发电厂,从反面来讲,白飘村中的树木几乎都已经被砍伐,虽然这不是城市化道路必须走的道路,但是却早已经成了城市化的一个负面的标志。
中国未来的农村将怎么样?这可能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因为农村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在未来50年、100年的发展走向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发展。笔者觉得建设农村化城市倒不失是一个好的捷径,虽然它与城市化农村只是词语顺序上的颠倒和组合,但是在城市化的本质上却有着天壤的区别。两院院士周干峙在一篇著作中分析指出,“目前市域范围内的农民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城市建设中已包进建成区的城中村;二是在市域范围内的乡村。这两种都是城市化最贴近转化的部分。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城中村大约占城市人口的10%左右,在市域内的农民约3亿左右。对这部分本来在城市门口的人,如果在规划发展时不予考虑,就会留下许多问题。农民出来打工,实际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城市化。打工仔一只脚在农村,一只脚进了城市,对城市化是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大创举。”周院士的分析可谓精到,在笔者所在的白飘村,青年人的外流已经成了困扰村子的一大难题,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没有上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年人绝大多数都进城打工,只有在年假、十一才回到村里,本来就小的白飘村,现在户数越来越少,到了婚嫁年龄的男女几乎清一色的选择了留在城里,白飘村中的人口现在中年人口老年人口与儿童占着村中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的“出走”与“回归”俨然开始困扰原先愁着走不出去的农村。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农村青年的婚姻状况:青年男子在城里工作稳定的,一般会在城里买楼房,另一些在村里盖房子的青年一一般是从事运输、水产养殖、规模动植物养殖的,很少有单纯在家务农的,那已经成了农村没出息的代名词。房子是农村娶媳妇必备的硬件,所以准备房子就成了农村青年男子婚前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一代打工仔时代的国度,农村基本上在向着小城镇、城市的道路前进着。
在农民富裕小康的目标中,笔者想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的小康标准一致强调的是多少的人均gdp等,对精神方面提及的较少,而据笔者了解,在很多农村,人们并不是这么想,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不再种地才算是有了出路,换句话说,农民向往的是一种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民对教育的期望程度上,农民供子女上学,目的很明确,让孩子走出农村,不再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几千年来的苦活儿,但是现在教育并没有直接将农民的这一目标实现,虽然教育的作用谁都不能忽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农村还只是极少数人的梦想,据援引的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的文章说,在近几年的大学新生调查中,虽然农村出身的孩子的数量在上升着,但是总的比例却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注意,毕竟通过上学走出农村在城市定居也是城市化的一条道路,但却是一条高成本,回报价值存在很多变数的道路。
三下乡爱心服务实践报告【篇4】
提到农村的公共医疗保险,笔者马上想到了03年那场席卷中国大地至今仍阳人心有余悸的“非典”。当时笔者所在的村子和周围的村庄的村民自发组织起了巡逻队,在村口派差,严禁外来人员的流动,该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笔者就想,什么时候农村的公共医疗保险只有真正落实到了农民的利益,什么时候农村公共医疗保险才会真正为农民服务。
在笔者的村子和周围的村子里,农村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在三四年前就已开始,改革即把原先的赤脚医生或村卫生室合并成一个大的医疗点,“原则上一村一室,坚决杜绝一村多室的现象。对乡镇卫生院所在的村、一个自然村划分成两个及以上行政村且其中一个行政村有卫生室的、一个自然村划分成两个及以上行政村,或与乡镇卫生院距离在1公里以内的村不设置卫生室。”“对暂时不愿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必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村卫生室应当符合卫生室定点要求,乡村医生必须具有相应资格,并接受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监督。”但问题随之而来,首先村卫生室的设置是否符合当地的区域卫生规划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改革后,新的卫生所一般设在较大的村子里,这就给其他村中的村名带来了不便,尤其是遇到突发情况,就凸现了新的体制的不方便之处。改革后的上班似的工作方式也使很多乡村医生感到不适应,此为其一;
其二,“根据和等有关规定,不得未经批准随意变更执业场所。作为乡村医生,只能在批准的执业地点进行医疗服务,不得在自己家中或病人家中进行输液,即所谓的‘炕头行医’,即便是无偿服务,也不得违反规定。”这是在60、70年代乡村医生成为农村医疗卫生核心后,对原有的医疗体制的很大的冲击,原有的体制下,医生和村民由于同村的关系而具备天然的关系,改革后,这种关系被打破,虽然原有的体制的缺点很多,但改革后农民普遍不适应也突出了新医疗改革的难处;
其三,随着农村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发展,加之个别村子中空抬药价、售卖假药的现象严重,很多农民开始进程采购日常用品和办理入住院业务,从而绕开了农村公共医疗这一环节。
这三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导致了村卫生室分分合合现象,从而也使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的路子显得更加曲折。
关于农村的医疗保险事业,有的地方实行了村办医疗收费制度,即群众集体办卫生所,集体投资,独立核算,保本经营。在笔者看来,这属于在农村医疗保险改革中实现集体化的路子,笔者不是不赞成这条路子,只是表达一下个人的忧虑,笔者认为,集体投资似的医疗保险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受农村经济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吃药打针很是属于个人的事情,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说服农民实行这种集体化的医疗保险方式,当然,在经济条件好、观念更新快的地区这种可能性会大一点。
农村与城市——农村化城市与城市化农村——吞噬与反吞噬的链条
关于城市化,相信谁都不可否认它无穷的力量,在农村,城市化的痕迹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以白飘村为例,村内的各条道路都已经硬化,村内也安上了路灯,此周围都出示林立的钻井台和发电厂,从反面来讲,白飘村中的树木几乎都已经被砍伐,虽然这不是城市化道路必须走的道路,但是却早已经成了城市化的一个负面的标志。
中国未来的农村将怎么样?这可能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因为农村是中国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在未来50年、100年的发展走向直接制约着中国的发展。笔者觉得建设农村化城市倒不失是一个好的捷径,虽然它与城市化农村只是词语顺序上的颠倒和组合,但是在城市化的本质上却有着天壤的区别。两院院士周干峙在一篇著作中分析指出,“目前市域范围内的农民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城市建设中已包进建成区的城中村;二是在市域范围内的乡村。这两种都是城市化最贴近转化的部分。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城中村大约占城市人口的10%左右,在市域内的农民约3亿左右。对这部分本来在城市门口的人,如果在规划发展时不予考虑,就会留下许多问题。农民出来打工,实际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城市化。打工仔一只脚在农村,一只脚进了城市,对城市化是巨大贡献,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大创举。”周院士的分析可谓精到,在笔者所在的白飘村,青年人的外流已经成了困扰村子的一大难题,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没有上完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年人绝大多数都进城打工,只有在年假、十一才回到村里,本来就小的白飘村,现在户数越来越少,到了婚嫁年龄的男女几乎清一色的选择了留在城里,白飘村中的人口现在中年人口老年人口与儿童占着村中人口的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的“出走”与“回归”俨然开始困扰原先愁着走不出去的农村。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农村青年的婚姻状况:青年男子在城里工作稳定的,一般会在城里买楼房,另一些在村里盖房子的青年一一般是从事运输、水产养殖、规模动植物养殖的,很少有单纯在家务农的,那已经成了农村没出息的代名词。房子是农村娶媳妇必备的硬件,所以准备房子就成了农村青年男子婚前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一代打工仔时代的国度,农村基本上在向着小城镇、城市的道路前进着。
在农民富裕小康的目标中,笔者想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的小康标准一致强调的是多少的人均gdp等,对精神方面提及的较少,而据笔者了解,在很多农村,人们并不是这么想,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不再种地才算是有了出路,换句话说,农民向往的是一种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农民对教育的期望程度上,农民供子女上学,目的很明确,让孩子走出农村,不再干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几千年来的苦活儿,但是现在教育并没有直接将农民的这一目标实现,虽然教育的作用谁都不能忽视。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农村还只是极少数人的梦想,据援引的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的文章说,在近几年的大学新生调查中,虽然农村出身的孩子的数量在上升着,但是总的比例却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注意,毕竟通过上学走出农村在城市定居也是城市化的一条道路,但却是一条高成本,回报价值存在很多变数的道路。
三下乡爱心服务实践报告【篇5】
在学校和老师同学准备了两天后,今天八点踏上了下乡的路,刚下到会昌县下高速的路口,xx村的村长就来接了,从小密乡进xx村时,山路变得崎岖狭窄,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到了xx村后天,我们就在那的小学开始了支教和义诊,我在义诊中是安排在宣传组,给纯朴的村民发放印好的健康常识,并给村民讲解一下,顺便要村民去小学那义诊,从中我发现只要年纪大一点的老爷爷老奶奶,基本上都不认识字,而且和他们有点难沟通,可能是他们没习惯了讲他们的本地话,对普通话听起来有点生,也可能有些年纪大了的有点耳背,所以和他们沟通虽有点辛苦,但也能锻炼人的耐心,和他们聊天中发现,很多村民对健康常识很不了解,基本不懂得预防哪些易发常发病,对病前的症状也很淡泊,只有到出现严重症状时才知道自己生病了,这些老一辈人的农民为新中国建设奋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可却没有机会学到文化知识和现在很好的待遇,很多是空巢老人,有些还要带他们的孙子孙女,我们活在幸福的当下,要珍惜和感激老一辈人,同时也要多送去我们的关心啊!哪怕是公交车上给老人一个小小的让座。
沿路发完宣传单后,我回到义诊组那帮忙,最忙的要数一附院的儿科专家刘教授,他要给那么多小孩检查身体,查到有问题的还要开药和给家长讲解这个小孩该对这病注意的问题。在检查中发现,有疾病最多的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一个典型的是一个五六岁的瘦弱小孩,牙齿基本上全被牙虫没有了,问一下才知道,她父母生他后不久就去打工了,由他爷爷奶奶带着,没有母乳就吃奶粉和牛奶长大的,由于奶粉和牛奶没有母乳那么有营养,且含糖量很高,所以影响了小孩身体发育和让他牙齿被虫吃光了,我记得我以前牙痛时痛得要命,恨不得把这牙齿拔了,我不知道是这个瘦弱的小男孩是怎么忍受牙虫一颗颗的侵蚀他的牙齿的,也许刚开始牙虫咬到他的牙髓和牙神经时,他哭过闹过,彻夜难眠过,到后面也许就痛麻木了。也许他的父母在外面打工比在家的工资高,可这高一点的也买不回他小孩的健康了,还有他那长年缺少关爱后内心的创伤,不只是他,还有一个更很多留守儿童都更性格孤僻,内向,自卑,社会发展到今天,城乡差距已不是一点点了,很多农民工在城市苦苦挣扎,长年累月的在流水线上当机器,可却拿着那点少的可怜的工资,孩子在家也是长年却少关心和照顾,无数个夜晚爸妈看着孩子的照片,会想着“孩子在家还好吗,现在长高点了吗?”孩子看着月亮想着“爸爸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呢?”两边的思念是那么的浓烈,那么的忘眼欲穿,但只有在短赞的过年那会消除,我不知道这种现像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无奈还是人情的褪色。可能我能体会到这些,因我也是农村的,在四年级就开始了走十几里路去旁边村住寝的读书,清楚经历了农二代的艰辛和农村教育和医疗的缺乏。还有一个更严重的,一个小女孩的父亲得了肝癌,可确还要去打工,为了这个小女孩能继续读书,为了能维持家计,他想都没想就用生命的最后价值,去照亮这个家,幸好充满爱心的xx村村长知道这个小女孩家的情况后,在想办法去资助这个小女孩,让他能继续上学,能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情况是刘教授知道后讲给我们这些下乡的医学生听的,他还赞扬说“这个年轻的村长在大学毕业后在这当村官成长了,思想境界提高了。她还说人不管有钱没钱,当他明白了金钱的价值是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来帮他们完成生活所必须,他才会慢慢明白人身的价值。另外还有一个典型的是一个家长知道今天有一附院的专家会来这里义诊,特地带过来的小孩,家长说他厌食消瘦,腹部疼痛有肿快,刘教授听完她的介绍后,立刻让这个小孩躺下认真检查起来,她摸到上腹部确实有水肿样快,初步确诊为肝脾肿大,
要她尽快带小孩去做B超确诊,这也反映了农村医疗水平有限,仪器等缺乏,让很多病不能早发现,早治疗。
另外两个是心内科的刘主任和内分泌科的主任医生,他们在帮村民检查血压,头痛时,发现很多老年人有高血压病等,给他们开药后要他们去买和给他们讲高血压要注意的事项时,有些老人半天也听不明白,而且大多是老人单独来的,所以他们的状况真令人单忧,我也趁着空闲时特地问了一下刘主任我妈的脑血管硬化该怎么治,他给我开了两种药,并要我妈控制血压和血脂,千万不能过高,我问他这两种药该吃多久,他说以后都要长期吃,我当时愕然了,他说这病很难根治,只能注意和用这两种药去预防,幸好我以后是医生,不然我妈以后随时有什么状况都不知该怎么办,可那些有高血压,血脂,血管硬化的老人有状况该怎么办呢?
在支教那里,我们学院的三个人给他们讲解了中国梦,并让他们用小纸条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好好学习,走前赠送给了他们笔和本子,他们很开心,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体会到了社会还是有人在关心他们。
这次下乡虽有点累,到中午时我们衣服后背都湿了,但我们还是都很开心,也让我记起了刚进赣医时宣誓的《医学生誓言》,体会到了他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也让我这个定向生坚定了回到家乡,下基层的决心,虽刚开始报定向生是家庭,就业,自身等因素才报的,但现在也慢慢看淡城市的那种浮华,甘心在乡镇卫生院过平淡而有意义的人生,明白了虽在转型社会的今天,但如果仅停留在物质层面,那未免太肤浅了,人的最终目的因是幸福快乐和有价值。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想来一次三下乡,想在乡下待久一点,了解更多一点,体会更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