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件(收藏八篇)

2023-08-06 16:14:37 地理课件

地理微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锋面雨的形成。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地理微课件 篇2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 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 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本 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 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 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我采用图片演示,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多张美国的自然景观图片;同时为后面设置一个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

  展示《北美洲地图》,让学生找出美国的位置。再让学生翻开《世界地理图册》中美国的地图,找出美国的大致范围。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轮廓。之后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美国的范围,也就是大致所跨的经纬度,其他同学在下面描摹标画。然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学习完美国的位置和范围之后,将会从它的自然地理概况进一步认识美国。

  展示美国地形图,并简单地介绍这幅地形图,然后再请一个同学说一下美国本土主要的地形,之后教师再总结。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通过《沿40°N的美国地形剖面图》,总结出美国本土的地形地势特征。让学生明白在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①地形的名称;②说明其属于5大地形中的哪一种;③地形的分布特征;④概括地势特征,之后教师再详细总结。

  在学习完美国的地形地势后,以问题的形式进入美国地形地势特征会对它的气候类型产生的影响的学习。

  展示《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请学生回答之后再总结。

  展示《美国的的气候分布图》和《美国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找出美

  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分别从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来分析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

  在学习完了气候,接着就学习美国的主要河流与湖泊。

  展示《美国水系图》,让学生说出美国本土的主要河流及湖泊,并请学生根据东西部的地形分析一下河流的水文特征,之后教师再总结。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的2到三分钟,我会进行小结与作业布置,主要总结本节课

  所学的内容,重点与难点,以及布置练习或作业,叫学生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地理微课件 篇3

   一、解读课标

  本节课对应《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要求:

  1、位置与分布

  1)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地形特征。

  3)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的产业结构,描述其人口特点。

  2、联系与差异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港澳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实际

  港澳是当今的热点地区,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而且已经具备了信息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心理发育来看,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背景仔细分析后,采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授课。

   三、设计依据

  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说出港澳的历史背景。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通过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

  2、通过材料分析,说出“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并从特点入手,通过材料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举例说明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通过网络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难点: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联系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1、播放“七子之歌”视频。

  2、上网查找“七子之歌”中的“七子”。

  通过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二、材料查询

  学生上网查找并说出港澳地区的区旗、区徽及历史发展背景。

  通过上网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历史背景和“一国两制”的政治背景入手,达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又为下文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埋下伏笔。

   三、材料分析

  1、学生在网上查看教师设计的中国政区图(港澳在中国政区中的位置)说明港澳在地理位置上与祖国的关系。

  2、运用教师课件中的地形图,学生描述其地形特征。

  3、通过教师提供的图表,学生分析并总结港澳“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

  4、学生观看教师所给景观图片与视频,通过网上查阅,举例说明拓展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说出港澳的经济形式。

  运用地图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并鼓励学生读图讲解,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的习惯,并通过教师所给材料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拓展学生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组成内地招商团与香港投资团分别叙述本区域的优势。用事例证实港澳与内地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合作。

  将知识融入轻松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深刻体会港澳地区与内地优势互补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能学以致用。

   五、知识延伸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新加坡的图文资料,对比其于香港经济发展条件有何差异,环境保护实施有何共识,办一期新加坡地理小报。

  将问题带到课外,学生通过自己的网上查阅,巩固本课内容。同时拓展学生世界地理知识的宽度,巩固“地理位置、人多地狭及城市为主题”国家或地区地理特征的一般认识和分析方法;进一步强化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本课在“中国心”中结束。

地理微课件 篇4

  教学设计

  做课人:马永新 单位:正定五中 时间:2013年5月 9日 教学内容:《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地理高考中强调的能力之一。但在本课中只学习“描述地理事物特征。

  内容分析: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学情分析:

  高三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但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不能灵活运用,思维能力不全面,不能多角度答题,审题不清,不能领会命题者的命题寓意,知识不能转化成能力,答题时运用术语不够地理专业化。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成一定的概念,达到和应用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最近我们做的几套题,其中区域方面的题有的只给了一部分地图和经纬线,我们很多学生,一看就头疼,为什么呢,因为根本不知道在哪,怎么能够做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遇到这样的题应该从哪下手,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幅图,这是一幅什么地图呢,是世界简图。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三、具体过程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和土壤几方面入手。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五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组成、地势特点、海拔地势、地势及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分布;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入手。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的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

  水能:降水量大,径流量也大,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和形态、河网密度、落差和峡谷的分布。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四、板书设计

  非洲:小纬度 小经度 欧洲:大纬度 小经度

  美洲:西经度

  北回归线:北美

  拉美 大洋洲:南纬度

  大东经 亚洲: 北纬度 东经度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2、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描述

  3、对气候特征的描述

  4、对河流特征的描述

地理微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锋面雨的形成。

   二、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地理微课件 篇6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3.教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本节教材以人种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世界人种的分布,但巴西人的肤色又不同于世界三大人种,从而引出了民族大熔炉的缩影的内容。教材在举例中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让学生来总结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地理基础知识。

  (2)在掌握了足够的基础知识后,教材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巴西农业和工业布局进行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能力。

  (3)在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中,教材又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及图片,培养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来认识巴西。

  4.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巴西过去与现在经济结构差异的对比,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统治对巴西的影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全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b.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分析。

  b.能说出热带雨林对巴西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生产的环境问题。

  c.能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划及主要气候特征。

  d.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e.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

  a.分析独特的拉丁文化的成因。

  b.认识到殖民统治对巴西种族的构成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

  c.学会分析巴西热带雨林的成因及,亚马孙河水量大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d.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3)情感目标:

  巴西是足球王国,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很陌生,现代媒体手段先进,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报纸、杂志查找各种资料进一步认识巴西。

  初一年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讲授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a.本节课运用谈话、阅读、讨论、学习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学习竞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本节又采用了知识结构图法,使学生的地理思维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步步深入,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b.整节课主要贯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练结合”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独立自主亲身参与、体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注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恰当引导,学生从不断演示中观察问题,探究现象,解决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1.依据教学目标,快读课文,整体把握,明确重点。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理解和记忆。

  3.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p.89―92民族大熔炉的缩影和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两节。

  2、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3、了解巴西的人种文化、工业农业。

  教学。难点:①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②巴西的经济、文化、人种与殖民主义的关系。

  根据世界杯足球赛主题音乐,引出课题:第九章第二节巴西(版书),之后,介绍胡锦涛出访巴西,让学生认识到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整体感知,重点把握。

  自学3分钟,学习方式自由,要求学生尽量多的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找出答案,准备竞答与竞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等。

  3、教师主持,问题竞答与竞提。

  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学生比赛提问题,教师从量和质两方面为学生所提问题打分,分组比赛,决出胜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及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活动中,教师可寻机插入点拨讲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教师尽情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巩固,随堂练习。

  总结重在综合概括,使知识条理系统。随堂练习意在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

  七、设计的理论依托: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方式地理课程”“学习结果与过程并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等基本理念。

  八、板书设计:

地理微课件 篇7

  地理教学设计

  —工业地域的形成

  徐霞霞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给出鞍钢集团(材料1)和大连开发区(材料2)的相关材料。上述两个工业区它们都是集中分布于某一个地区内,它们谁的占地面积大,谁的工业更复杂、工业规模更大,它们的成因相同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上述两个工业区,无论是哪一个,能在一地区内集中这么多工厂、企业,说明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我们把这种联系称为工业联系。

  (提问):那么鞍钢和大连开发区是一种联系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鞍钢,他的子公司当中有很多工厂,比如:采矿场、洗矿厂、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等等。(提示每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前一个工厂和后一个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生):略

  【课堂讨论】:存在此种联系的工厂还有那些?

  【过渡】那么在大连开发区的5000多家企业也都存在这样的联系吗? 生:略 师: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聚集在一起呢? 生:略

  【教师小结】 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①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服装)②没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汽车)

  2、空间上的联系(如经济开发区)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②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 【设计意图】

  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市开发区的资料对比,得出工业集聚的两种分类。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过渡】从材料分析中我们发现,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提问)工业集聚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学生阅读自学)

  (归纳)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

  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这样的工业集聚叫做专业化的工业集聚。另外,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讨论】刚才我们学习过的两种工业联系分别对应哪一种工业集聚?

  生:略

  学生自行阅读案例2珠三角的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并分组讨论完成活动题,加深对专业化工业集聚的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过渡】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以分成:自发形成和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按照工业地域发育成的不同可以分成: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两种。

  【讨论】通过对鞍钢集团和大连开发区资料的对比,分析他们按照成因分,分别属于哪一种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高低属于哪一种? 【教师小结】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 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低 开发区的形成原理

  (提问):通过对鞍钢与大连开发区的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企业联系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工业地域发育程度的高、低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代表工业是什么?哪一类更容易发育成工业城市?

  【板书】

  工业集聚 工序上的自发形成 工业城市 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 工业 联系 地域

  空间利用有规划形成 上的联系 的工业地域 工业集聚

  轻薄短小电子元器件 【课后作业】

  构思设计一处工业地域,并画出示意图。要求:①至少包括三个在生产过程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②要有若干个围绕同一基础条件(如劳动力、交通等)集聚的工厂;③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业科技含量;④布局有序、合理,并能体现出对环境保护的考虑。

地理微课件 篇8

  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节,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导入课,是人类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所做的不懈努力历程。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发展的,知道我国已步入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3、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用全面、发展、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一些宇宙现象,并能作出正确的解释。认识人类在不断探测宇宙活动中所获得的科学成就,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立志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1、 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

  2、 难点:认识当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洁”的重大意义 。

  教材内容确定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进程。二是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们把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和认识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在理解太空垃圾产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学们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采用WebQuest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视频录相:通过神舟系列飞船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 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 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 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人类生活、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提出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本课所讲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处。从天文探测的角度来看,人造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又一次飞跃。所以教材以原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起点,介绍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对于本课重点:①人类对宇宙新探索的进程②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及其成果。我让学生网上查询有关宇宙开发的资料,设立专题《宇宙探险》,进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对于保护宇宙环境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提问导学法。首先提出问题:(1)宇宙中垃圾产生的原因?(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办法? 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来解决。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提问方式和综合分析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并板书。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八、作业布置:

  让学生读一读《神舟铺路、中国撼天》的专题报道,确立一个研究性的课题即“中国航天之路”,让同学们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来完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业余时间中去。

地理微课件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教材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和从业人员入门的核心课程,系统的介绍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内容广泛、覆盖面宽。其中旅游审美是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教材的知识结构严谨、系统,理论性强,若平铺直叙的讲解,学生兴趣不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及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根据高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该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多数学生对旅游审美知识很感兴趣,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将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及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将其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讲授内容,在教学中应该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种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本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定义,掌握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2)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和观看视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旅游审美能力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首先是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职高高二旅游班的学生,此时学生具有一定的旅游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授课节奏适宜;其次是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实践,但学习自制能力较差,持续学习时间比较短,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尽量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我始终认为,学生不是一个需要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点燃的火把,)基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认真贯彻加强直观教学的原则,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采用图片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层推进地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三种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分析比较、讨论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务驱动、讨论研究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将学生分成3个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弥合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一共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到我国的旅游资源是由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部分构成,接下来找同学回答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不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能够带给人们美感,那么旅游资源的美感表现在哪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通过复习提问,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勾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之后我将带领学生走入第二个环节: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二)全面感知、层层深入

  旅游资源美感形态主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形态。下面先介绍第一种自然美,放映幻灯片,展示给学生所熟悉的并且能给人带来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观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欣赏、分析师生共同总结出自然美具有贵在自然、贵在多姿多态、贵在启发性和寓意性等特点。第二种社会美,先理解社会美的定义,社会美到处可见,小到一座建筑,大到一组建筑群、一座城市,还有种种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美的表现。我以庞贝古城的案例为主线进行讲解。先给同学介绍庞贝古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了解景观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会美除了美化环境外还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和情操。

  然后是艺术美,掌握艺术美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理解艺术美的涵义。通过对兵马俑和徐悲鸿的马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接下来应该帮助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巩固,我们的教学也就进入到第三个环节:任务驱动、讨论研究。

  (三)任务驱动

  讨论研究

  观看中国旅游业的标志“马踏飞燕”的视频,让同学讨论“马踏飞燕”这件艺术品的最可贵之处在哪?

  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各小组讨论研究,不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作、自主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会适时地对学生做出启发和提示,并及时对各小组的处理结果作出评价,形成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的学习氛围,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归纳总结、领悟内化

  与学生一起简短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将零散知识进行汇总,使学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

  (五)课后作业、知识迁移

  1.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中的美感形态?

  2.若你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体了解神奇的远方,你还用不用去,为什么?

  在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的基础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学生对旅游审美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旅游资源美感分析

   一、旅游资源的美感形态的类型

  1.自然美

  2.社会美

  3.艺术美

   二、旅游资源美感形态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突出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勤于发言、敢于创新,课堂气氛活跃;从完成任务情况看,知识目标完全达到,能力、发展和情感目标基本实现。本节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学生的调动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现,同时教学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触动,真正体验到了“功夫在诗外”的意境,收获很大。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善和提高,争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谢谢大家!

地理微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主要讲述了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美国的农业和工业情况。作为区域地理的内容,第九章开门见山地说明西半球的国家。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它在经济、科技、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二、说学情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中东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出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

  2.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3.能说出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4.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2.运用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华人对美国繁荣做出的共享,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认识美国人种存在的问题,培养种族平等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

  2.美国发达的工业现状,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

  1.根据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构成和人口特点及其原因

  2.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五、说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生潜能的挖掘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因此我本节课主要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这种结构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析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完整。

分享

热门关注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精华十三篇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

2023听课心得初中(模板九篇)

听课心得初中

7的乘法口诀教案经典

乘法口诀教案

2023嘉年华方案(精品14篇)

嘉年华方案

年度述职报告财务总监范本8篇

年度述职报告财务总监

父亲课件收藏6篇

父亲课件

口算课件收藏15篇

口算课件

咕咚课件(推荐八篇)

咕咚课件

做微商课件7篇

微商课件

国学课件(收藏15篇)

国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