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电 据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网站消息,近日,“中德博士生对话”活动在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举行,来自柏林地区的30多位中、德、法、韩等国博士生与资深外交官围绕中德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两国是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还是互补的合作伙伴等主题展开对话交流。应教育处姜锋公参邀请,曾经作为联合国组织和德国高级外交官在华多年工作的莱特纳博士和维尔德博士做引题发言。
莱特纳在引言中认为,中德两国都是多邻国、多民族(出国留学网 liuxue86.com)的国家,政策重点“内向”,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在国际关系上则强调秩序,如两国在处理当前国际经济问题时重视金融纪律等。类似的文化传统是两国合作的基础。但“内向”的传统容易使两国忽视国际关系,甚至对国际形势产生误判,遭致被动。维尔德也表示,中德两国应该重视对外关系,主动塑造国际关系,承担责任。
他回顾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德两国在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成就,指出中国成功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表现出了责任、智慧和实力,赢得了国际事务中的更大发言权,“被动地”参与讨论世界事务,未来则应该更主动参与和引导。两位嘉宾风趣地表示,中国是大国,相比之下德国是个只有八千万人口的“小国”,不可能是中国的“对手”,但德国企业目前也不需害怕来自中国的竞争,因为中国企业生产实力强,德国企业创新实力强,两国具有显著的互补性。至于未来中国创新能力增强以后如何,则是在座的青年学者们相互交流和思考的问题。
对话阶段中,与会青年学者主要围绕中国新能源政策、中德新能源合作、德国的“中国形象”、环境问题、人权和政治制度等议题与两位嘉宾进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交锋”不断,气氛十分热烈。一位中国同学不满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维尔德认为,媒体的问题是一方面,也希望中国朋友多做些“功课”,向欧洲人实实在在地介绍中国的当代文明“精品”,不要使欧洲人只把中国与马戏团和中餐馆联想在一起。言下之意,中国同学也肩负着“中国形象”责任。另一位研究中国新能源政策的韩国博士生在提问时“迂回”表示,德国曾帮助中国发展太阳能工业,是为了德国企业的利益,中国政府颁布新能源法是应对国际社会的要求。就此,维尔德表示,德国的确大力帮助过中国发展新能源,但德国太阳能企业目前面临来自中国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