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件

2023-08-14 09:50:07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课件(篇1)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高中文化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门课程的课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视野,这对于我们未来成长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一、概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套由国内著名历史教育机构“晖道文化”研发的一套历史教学软件。该软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同时,该软件还包含了多种与历史相关的知识,例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让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历史概述

  通过该课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概述中了解到:先秦时期社会的衰败和战乱、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恢复和文化复兴、唐宋时期的全盛、元朝和明朝的政治经济的崩溃和文化意识的抬头、清朝的近代化等。

  2. 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卫楚之争、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外交、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等等。这些事件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而且,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也是有益的。

  3.历史人物

  课件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孔子、袁世凯、洪秀全、孙中山、慈禧太后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生平、功绩与思想体系,同时也能够掌握更多历史思维的方法。

  三、特点

  1. 囊括历史知识全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的历史知识点相对比较全面且详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同时也使我们对历史知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课件采用了许多图表、图片,同时也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使得我们学习起来更加生动直观,更加容易理解。

  3. 历史思维方法指导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不仅有历史知识点讲解,还附带了许多历史思维方法指导,并搭配了相应的历史案例,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同时也为未来的历史应用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套十分优秀的历史教学软件。它以全面、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同时还帮我们掌握了历史思维方法。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认真使用《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未来的成长和应用学习打下更加牢固地基础。

高中历史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xx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课件(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o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3: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回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孔子生平。)

  1、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4: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2.影响: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合作探究6: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课件(篇4)

  【摘要】高中历史说课稿:《伟大的抗日战争》优秀说课稿范例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的高考最新动态,请您详细阅读!

  说教材:

  此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是高一历史(人民版)上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百年时间内,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最大特点是“全”.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I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多维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一纲一本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的课堂教学观可以概括为“六点论”,即凸显重点、破袭难点、呈现亮点、追踪热点、教的有效点、学的轻松点。

  说教学目标:

  在“六点论”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是体现“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知识与能力:一方面,落实“双基”;另一方面,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各种能力问题,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意识;

  过程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图片法、图示法、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客观评价事物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体会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义。

  说教学重点:

  分析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表现及结果,探究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确立依据:因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和后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确立依据: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强国,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扮演纪念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做好扮演专题馆分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展示受侵华军细菌战毒害的中国民众和王选女士为细菌战受害者索赔而奔走街头这两张照片引出本课的内容--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师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57年前的那场战争。

  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在老教材中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而新课程只安排一个课时。因此我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模式,教师客串纪念馆馆长,个别同学担任分馆馆长身份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来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馆长:同学们此次参观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本纪念馆分为一个综合馆和五个专题馆(日军罪行、中国抗战、铁血忠魂、、影音经典、献花留言)。同学们可按展厅依次参观。

  内容简介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侵占了整个东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了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最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爱国官兵及关外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华北事变后,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积极筹划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日本相继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随即改变中共领导的军队并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全民族抗战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1937.7,7-1938,10月)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四次会战,分别是凇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在正面战场上抗击了大量的侵华日军。

  战略相持:(1938.10-1945.8)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物力、财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进攻。而中国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战略反攻:(1945.8-1945.9)1944年敌后战场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下,中国军民展开全面反攻。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了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高中历史说课稿:《伟大的抗日战争》优秀说课稿范例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课件(篇5)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节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 第1款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1节 第1款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 第1款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1节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中历史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高中历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高中历史课件(篇8)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高中历史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卡片文案200句

团圆的文案元宵节收藏71句

团圆元宵节文案

立定跳远教案十一篇

立定跳远教案

形容做饭搞笑说说200句

做饭搞笑说说

2023检讨书警察

检讨书警察

人教版历史课件精选

人教版历史课件

初二历史课件11篇

初二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精选4篇)

高中历史必修课件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经典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最新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高中历史课件(篇1)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是我国高中文化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门课程的课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拓宽历史视野,这对于我们未来成长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一、概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套由国内著名历史教育机构“晖道文化”研发的一套历史教学软件。该软件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思维方法。同时,该软件还包含了多种与历史相关的知识,例如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让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历史概述

  通过该课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对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些历史概述中了解到:先秦时期社会的衰败和战乱、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恢复和文化复兴、唐宋时期的全盛、元朝和明朝的政治经济的崩溃和文化意识的抬头、清朝的近代化等。

  2. 历史事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卫楚之争、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时期的扩张和外交、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等等。这些事件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而且,学习这些历史事件,对于我们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识也是有益的。

  3.历史人物

  课件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例如孔子、袁世凯、洪秀全、孙中山、慈禧太后等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我们能够了解他们的生平、功绩与思想体系,同时也能够掌握更多历史思维的方法。

  三、特点

  1. 囊括历史知识全面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的历史知识点相对比较全面且详细,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同时也使我们对历史知识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 图文并茂,生动直观

  课件采用了许多图表、图片,同时也有详细的文字说明,使得我们学习起来更加生动直观,更加容易理解。

  3. 历史思维方法指导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中不仅有历史知识点讲解,还附带了许多历史思维方法指导,并搭配了相应的历史案例,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同时也为未来的历史应用学习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是一套十分优秀的历史教学软件。它以全面、生动、直观的方式让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同时还帮我们掌握了历史思维方法。希望各位同学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认真使用《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未来的成长和应用学习打下更加牢固地基础。

高中历史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比较落实知识,如商代的方国与西周的封国的区别。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3)通过认识宗法制是为了巩固分封制而实行的一种措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并锻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让学生对夏、商、周三代各个部分政治制度发展变化情况的分析,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社会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三点剖析

  重点:商代的内外服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分封制何以难?主要因为它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变革而选定的,这个社会变革就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转变。这个转变是使中国社会从早期古代向古代转变的关键,过去把这个转变说成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也是有道理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讲分封制就一定要讲宗法制。关系在下面具体还要讲。

  三、教学方法

  初步尝试采用构建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协作会话,调动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大要素,力争使学生能主动完成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四、课标体现

  1.构建主义教学思想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地吸收,而是靠主动地探求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知识获得的多少与知识构建的能力成正比。基于以上认识,本教案试图通过向学生提供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脚手架),把复杂的重复性的事物分解、抽象出共性的东西,以便于学习者去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2.为适应研究性学习和3+X考试的需要,本节课的讲述试图通过政治、历史、地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并适当介绍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使学生能把微观知识与宏观知识结合起来,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

  3.通过本节课对若干政治问题的剖析,反思夏、商、西周三代发展政治的一些问题,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某种借鉴的东西,学史明智,鉴古而知今,从而使历史学习更接近学生认知的“最邻近区域”。

  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奴隶社会?

  2.奴隶社会主要有哪几个王朝?

  导入新课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发韧和源头。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至三代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请同学们思考:三代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夏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商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高峰,在这之后的春秋则是奴隶社会的最终瓦解。三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较之原始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故而全面推动了三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探讨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问题,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一下夏、商两个王朝建立的时间(夏:约公元前20xx年。商:约公元前1600年)然后让学生归纳夏、商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如下:夏朝,公共权力商朝,内服、外服制度。

  1、夏:公共权力

  补充:“公共权力”的理解

  国家是在氏族公社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它与旧的氏族组织的不同在于:第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而不是如氏族公社那样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原始制度;第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权力是为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服务的。恩格斯曾谈到过这种权力的来源。他指出:“在每个这样的公社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虽然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却不能由个别成员来担当,如:解决争端;制止个别越权;监督用水,特别是在炎热的地方;最后,在非常原始的状态下执行宗教职能。这样的职位,在任何时候的原始公社中,…还可以看到的。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就是国家权力的萌芽。”所以夏朝的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

  2、商:内服、外服制度

  (1)方国联盟

  让学生看书理解“方国联盟”的定义然后选择性补充:受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把上古时代的国家想象并构拟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司马迁作《史记》,夏、商、周三个王国的兴衰便被描绘成大一统王朝的更迭。其实,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所谓“部族”,是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的、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的早期形式。商王作为方国联盟的盟主,具有向盟国征取贡物、巡狩盟国境地、仲裁方国间争端和惩罚方国的权力。

  为了处理商人本族及方国之间的关系,并控制联盟的实际权力,商王实行“内服、外服制度”

  (2)内服、外服制度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理解什么是内服制度?什么是外服制度?内服官员有哪些?外服官员权力有哪些?外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有选择性补充:成汤建国后,为了奖励那些跟自己南征北战的诸侯和部下,建立了自己的官吏制度。商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点是“内服”与“外服”的划分。

  所谓的内服官就是在当时商都郑州任职的.和由商王指派到各个诸侯国当驻地大使的官员。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商都郑州是商王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地区,商王亲自委派官吏对辖区内的各种事务进行管理,这些官吏和其他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一样,是“内服”官吏。内服官中职务最高的政务官,是为商王出谋划策的“相”,又称“阿”、“保”、“尹”,如成汤时期的伊尹、武丁时期的傅说等,他们都是商王重要的辅佐人物,常常为商王决定国家大事。王朝中所有仅次于相的高级官吏统称为卿士,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名,而是对高级官吏的泛称。

  另外,商朝还有“三公”这样的官职,但在成汤时期还没有设立,因为它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所以并不常设,是属于卿士之列。在卿士之下,还有很多掌管具体事物的官吏,如掌管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还有专门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掌管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等等。

  在成汤灭夏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诸侯国跟随他并肩作战。建国后,成汤在商都郑州以外的地方,把全国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把王室诸子和其他贵族封为诸侯,他们就属于“外服”官。这些外服的诸侯都要接受成汤的封号,成为商王朝的臣子。那个时候已经出现了班爵制度,甲骨文记载有侯、伯、子、男等爵位之分,规定了诸侯和贵族的等级和地位,是奴隶制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诸侯也是有可能成为商朝政权中的高级官吏,即成为内服官。

  各地的诸侯接受成汤的封号,也是要尽自己的义务的:诸侯必须对成汤表示臣服,并每年定期进贡大量的食物、珍宝;还要应成汤之召参加或者统领征伐、狩猎和其他力役;遵守商王朝的一切制度,维持封区内的安定和发展。

  (3)垄断神权

  目的: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商王的身份:在商代,王室人,也是神,即是方国联盟的首领,又是群巫之长。

  (二)周:封邦建国(分封制)

  1、西周的建立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的古老部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联合许多方国部落,大败商军于牧野,灭商建立了周朝。周朝的前期一直以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丰、镐为都城,因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以西,史称西周。灭商第二年,武王病死,由周公摄政,武王弟管叔、蔡叔与商王后裔武庚叛乱。经过三年东征,平定了叛乱,迁部分商遗民于洛邑,建造东都“成周”。同时,大封诸侯,“以藩屏周”。

  2、封邦建国

  在讲述“分封制”时,教师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人原来是商朝统辖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许多地方。为了统治征服的辽阔地区,西周实行了分封制。概括来说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2、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封他们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教师在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利用本目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的概况。另外,应让学生明确通行亲族与异性封国的差异。

  1、宗法制度

  (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定义:所谓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从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发展起来,经夏商两代至西周时期达到完备的程度。

  (3)原则:西周的宗法制有三个基本原则;其一,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周天子相对于其他一切封国领地来说是大宗,其他诸侯相对而言皆为小宗。同样,在诸侯国中,诸侯为大宗,其他卿大夫皆为小宗。在各个相对关系中,小宗应服从大宗,有义务纳贡、帮助出兵征伐;大宗有义务保护小宗,调解小宗之间的纠纷。其三,各级诸侯、卿大夫、士即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子——周天子负责。这种宗法统治的特征在于家族统治。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在这种双重统治之下,官吏与各级行政机构的选择采用“任人唯亲”的原则,完全依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定。

  (4)实质:宗法制度的实质在于保证夺得政权的家族对全社会实行家长制的专制统治。

  (5)工具:礼乐制度

  注:此项让学生自主看书,合作讨论,进行归纳。

高中历史课件(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o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3: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回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孔子生平。)

  1、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4: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2.影响: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合作探究6: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中历史课件(篇4)

  【摘要】高中历史说课稿:《伟大的抗日战争》优秀说课稿范例是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的高考最新动态,请您详细阅读!

  说教材:

  此课《伟大的抗日战争》是高一历史(人民版)上册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百年时间内,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屡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中国主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抗战开始时间的问题。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战阶段: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伟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显示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

  三、抗战特点:中国抗战的最大特点是“全”.全体现在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种作战方式各种正义力量的支持。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如何体现。其次是一场持久战;最后是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抗战的伟大体现:从抗战的历史意义分析出,国内意义:中国的抗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耻辱,I卫了民族尊严,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意义有: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五大国,并担任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多维情境模式,围绕重点、难点及亮点精心设计问题群,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辩论纠误,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将本课内容设计为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形式展开教学,教师本人将担任抗战纪念馆馆长,并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课题。

  说学法:

  学生以参观抗日战争纪年馆的形式来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这节内容,四位同学将担任抗战纪念馆分馆馆长并做好为其他同学讲解的课前准备。其余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在体念中自主、互动学习,进行知识的辨析和迁移。

  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以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方式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说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评价,教中有评,评中有教,体现一种过程引导、及时反馈和激励鞭策的教学理念。

  3、注重情景体验和理性分析、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4、屏弃原来的以教材为中心,一纲一本的观念,树立新的教材观,以课标为依据,参照教学指导意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我的课堂教学观可以概括为“六点论”,即凸显重点、破袭难点、呈现亮点、追踪热点、教的有效点、学的轻松点。

  说教学目标:

  在“六点论”课堂教学观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是体现“合理”性,可能性,避免“假、大、空”.

  知识与能力:一方面,落实“双基”;另一方面,一堂课不可能解决学生各种能力问题,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意识;

  过程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材料法、图片法、图示法、研究性学习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科学、合理、客观评价事物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信心,体会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含义。

  说教学重点:

  分析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原因、表现及结果,探究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确立依据:因为她在地域上是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和后方),全国各阶级、各阶层都参加了战斗。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全民族反对外敌入侵又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确立依据:从中日两国实力对比来看,中国是个弱国,日本是一个强国,因而只有全民族抗战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因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说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做好扮演纪念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做好扮演专题馆分馆馆长的准备工作。

  展示受侵华军细菌战毒害的中国民众和王选女士为细菌战受害者索赔而奔走街头这两张照片引出本课的内容--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师作为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为同学们讲解57年前的那场战争。

  抗日战争这一章节内容在老教材中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而新课程只安排一个课时。因此我将本课内容设计为一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模式,教师客串纪念馆馆长,个别同学担任分馆馆长身份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来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馆长:同学们此次参观的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本纪念馆分为一个综合馆和五个专题馆(日军罪行、中国抗战、铁血忠魂、、影音经典、献花留言)。同学们可按展厅依次参观。

  内容简介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侵占了整个东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了1935年,为分离和蚕食华北,日军制造了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最主要矛盾。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的武装侵略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中国军民义愤填膺,吁请抗战,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国民党爱国官兵及关外人民以各种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华北事变后,中共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积极筹划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日本相继发动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随即改变中共领导的军队并公布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开始了。

  全民族抗战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1937.7,7-1938,10月)国民政府积极组织了四次会战,分别是凇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在正面战场上抗击了大量的侵华日军。

  战略相持:(1938.10-1945.8)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物力、财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进攻。而中国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战略反攻:(1945.8-1945.9)1944年敌后战场开始了局部反攻,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配合下,中国军民展开全面反攻。日本政府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了投降书。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最终胜利。

  高中历史说课稿:《伟大的抗日战争》优秀说课稿范例就为大家整理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课件(篇5)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节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 第1款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1节 第1款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 第1款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1节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中历史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20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

  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 ;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

高中历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高中历史课件(篇8)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