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村调研报告8篇

2023-08-14 11:23:26 对村调研报告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对村调研报告”相关推荐请参考下面的建议,希望此文能够为您理清思路。古人曾说,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常常会用到报告这种实用文,标题是一份报告的文眼,是全篇报告最浓缩的精华。

对村调研报告【篇1】

  一、群众的思想状况

  1.大部份群众很正直,有主见,有政策水平,有全局观念。他们站在公正的立场提意见,提想法,提建议。如用电难的问题、渠系整治的问题,村社道路硬化的问题,经济发展的问题,合理合法、于情于理。

  2.一部分群众无所事事,安于现状,什么问题不想,什么问题不知道。

  3.极少数人私欲澎胀,只考虑个人,不考虑大家,要钱、要粮,发展无意识,无计划,无行动。

  二、调研过程中提出的合理诉求

  1.xx村二级提灌站年久失修,无法提水,影响两个乡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2.xx二组住户用电难,需换变压器1台增容。

  3.xx村三组至村委办公室道路硬化。

  4.xx二组社道硬化。

  三、工作落实情况

  以上诉求,党委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工作分先后主次,逐步予以解决。

  1.组织群众,立即对xx二级提灌站进行整治、改造,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截止21号已全部竣工。

  2.xx二组变压器增容,书记亲自向有关领导汇报,有望解决。

  3.争取交通局支持,优胜3组社道路硬化年底,前有望解决。

  四、调研结论

  在家群众:1.人员结构不合理,劳力差,文化低,发展理念需更新。

  2.大多数群众是善良、朴实、勤劳的,对政府期望很高。

  3.极少数群众水平低,不讲理,需更进一步教育与引导。

  4.群众合理诉求需解决,但乡政府力不从心,更需上面项目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上下一心才能遂愿。

对村调研报告【篇2】

  大学生做村官是近年来各地为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行的探索性课题,

  为了使首批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走进农村,更快适应农村,更好服务农村,邯郸县委办公室结合全县"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工程的开展,组织了专题调研。

  质疑"天下无马"

  从北京、河南、沈阳等地的实践活动来看,大学生做村官,有成功更有失败。有一部分人看到尝试探索阶段的几个失败案例,就先自消弭了信心,认为大学生村官要不得,不可行,理由是大学生对农村工作不熟悉,到农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会给农民增加负担,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时机还不成熟等。正如韩愈在《马说》中指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在一些改革实践中,其诸多矛盾的孕育、显露、发展、斗争、转化直至最终解决,需要较长时间,过早和轻易地下结论都是不严肃的。大学生当村官,无论从年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来讲,还是从新农村建设对社会发展提出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要求来讲,都有不可替代的素质优势,而且极有可能就是拉动新农村建设全盘工作的"千里马"。对于大学生村官,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而只是空空地"执策而临",大呼"天下无马",这种态度将会扼杀众多千里马的奔跑能力和希望。

  对于大学生村官,我们在对农村发展需要和基层人才诉求的归纳基础上,锁定了四大目标,即是否促进了基层班子的团结、激发了基层班子的活力,是否影响和提升了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质量,是否形成了生动鲜活和有效实用的实践经验,是否使村里的政治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四大目标的宏观覆罩之下,大学生村干部工程的推进过程成了一个充满变数但也决不缺少成功希望的学习和创造工程。对此,我们分析如下:

  ——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已有的大学生村干部实践活动中,县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村干部与村民的欢迎与配合态度,大学生待遇的落实程度,专业素质、组织协调能力与村子发展实际的对接状况,村子里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给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提供的空间,凡此种种,这些从不同侧面指出了影响和决定大学生村官取得成功与否的多种因素。

  ——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成功规律具有一种不平衡的特征。在某一个现实的实践场中,常常会由于某一制胜规律的突出作用,引起工作中某个节点或某一环节的变化,山重水复而后柳暗花明,从而锁定成功的路径。比如,一个好的人缘和处事态度,一种有益于当地发展的农用技术,一次用努力和韧性把握住了的政策机会,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项目,一次有理有据、依纪依法排解的邻间纠纷,都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埋下成功的种子。

  ——大学生村官工程的成功规律为主观能动性发挥预留了较大空间,

  调查报告

  自身基础与各种困难间的比例关系固然重要,但毕竟不是影响事情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大学生村官的顺利推进成为主客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成功的可能存在于人们将可能变为现实性的自觉努力之中。

  解读"千里马"

  邯郸县第一批大学生村干部报名自200x年8月1日始,到8月31日截止,报名人数463人,符合报名条件的为344人,专科278人,本科40人,其中有26人为在职人员。经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和上岗培训的层层选拔,100名优秀大学生将于月日走上基层工作岗位。调研组以问卷、走访、座谈和介入选拔程序等方式在全县展开调查,共组织座谈会5次,并针对乡(镇)党委记、村支和应聘大学生三种人群设计了三类问卷,下发问卷165份,收回165份。调查组在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后,将问卷中显示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三个不可低估"、"三个不容乐观"

  从调查情况来看,三年后,选择继续留在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只占极小比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将"村官"作为一个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内心深处期待着"跳农门"。不少基层干部也认为,"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大学生"村官"留不住,迟早是要走的,有的甚至还因此对他们不放手、不压担。我们认为,从大学生"村官"个人的长远发展来看,期望他们留在农村不太现实,也不可能,而要按照中央的有关政策规定,让大学生"村官"合理有序地流动,从而建立起大学生"村官"既"下得去"又"流得动"的机制,使选聘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能够健康地进行下去。

  关心眼前,还是谋划长远?

  "当人才使用,当子女关爱",是泰州市镇村干部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真实写照。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前,对农村情况缺乏了解,对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是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为了让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成才,担当重任,泰州市各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帮带培养。一是创新机制多帮扶。各地建立了"三带一"导师培养制度或者"4+1"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予以指导帮带,促其健康、快速成长。二是交办任务多压担。各地均适时地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到一些中心工作,让他们接受锤炼,积累经验。三是组织培训增见识。多渠道积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教育培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增强本领。

  镇村干部及周围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关心也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对"各级部门以及周围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关心程度"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很关心"和"比较关心"的占到91.9%。但是,尚有6.9%的人认为各级部门和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只是"表面上关心,没有关心到实处"。

  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面临哪些实际困难需要关心帮助呢?调查显示,缺少创业资金、与本地群众沟通困难、工资待遇问题、恋爱婚姻问题等是眼前大学生"村官"们遇到的现实问题(见图5)。在其他一栏中,部分大学生"村官"填写的现实问题有:基层问题比较复杂、对村民村情了解不够、缺少创业项目、缺少处理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部分干部群众填写的现实问题有:缺少创业项目、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与群众缺乏真情实感等。

对村调研报告【篇3】

  江津市牌坊村的363户农民规模种植了1100亩优质晚熟柑橘,并于20xx年10月自愿组建了“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合作社部份社员由于对发展晚熟柑橘的前景认识不足,同时也因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属松散型组织,对外没有广源的融资能力,对内没有强制的管理手段,果园管理不能及时到位,园区发展后劲不足,严重制约着牌坊村柑橘合作社的正常运行。

  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现状引起江津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江津市委、市府的指导下,在江津农业局、李市镇委、镇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牌坊村两委会与合作社社员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在本着完全自愿的原则下,合作社的77户社员自愿将自己309亩土地的25年经营权以及地上1万余株柑橘树折价共计201.4万元注册成立重庆市仁伟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选举产生了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组建了专业生产队伍。公司统一购进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对果园实施统一的生产管理,投产后实行统一采收及销售,盈亏方案由股东大会决定,经营风险由股东共同承担,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用工业的理念经办柑橘业。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公司旗下的柑橘果园面貌焕然一新,效果初步显现。

  (一)机制得到有效转换

  江津市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对外不能很好地担当起企业法人的重任,无法在现有融资条件下得到融资;对内缺乏行政、法律、经济手段,难以履行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应有的管理职能。江津市在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制公司,形成一体化的柑橘产业化经营体系,使柑橘专业合作社逐步由松散联合走向紧密联合,不断提升果农的主人翁地位,增强果农的责任感。

  公司将社员的土地使用权折资入股,一是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生产资料整合起来,进一步促成园区整体性和柑橘生产的规模化;二是形成资本金后向银行进行抵押贷款,获得了公司果园前期管护必须的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前期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通过集中统一购进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降低了投入成本,而产品由公司统一与企业签订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降低了交易成本。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社组建仁伟果业公司后,20xx年统一购进了肥料40吨、农药500公斤,物料购入成本下降了1.0万元

  (二)果园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重庆市仁伟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采取建立柑橘管理专业队和承包管理相结合的方法管护果园,专业管理队员由股东推选,队员与企业按投资目标和生长目标签订管理责任书,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以生长目标和奖惩制度,调控管理人员的工资报酬。专业管理队根据果园管护需要统一技术、统一治虫、统一施肥、统一中耕除草、统一冬季清园。据调查,园区柑橘冠径和树高普遍达到1--2米以上,末级枝头数普遍200头以上,大大增强了入股果农对公司发展的信心。

  (三)农民收入有了稳定的保障

  江津市牌坊村柑橘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改制,管理体制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得到有效的分离,社员具有优先承包管理和按股本分红的权利。这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土地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束缚,解决了农民想种植却种植不好,不想种植却又无法放弃土地的难题,使农民不仅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入股,投产后每年享受分红,而且能够安心地从事其它工作,稳定了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在园区的果农通过对果园的管护和股本分红获得收益。据调查,每户果农在公司本着就近的原则承包管护柑橘果园20亩,每亩管护的人工收入195元,通过管护果园每年即可收入3900元。

对村调研报告【篇4】

  随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在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农村的发展除了靠资金、技术、信息、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投入外,科技、教育尤其是人才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更被社会关注。

  我县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工作以全部结束,到**镇服务的23名志愿者也已各就各位,开始为期两年的志愿者服务工作。

  具统计这23名志愿者分别来自**、犀埔、郫筒等镇,其中男生11人、女生12人;本科生8人、大专生15人;涉及12个专业。他们的到来为各村(社区)的组织机构注入了新鲜血液,带去了新知识、新文化,受到村(社区)两委和群众的欢迎。志愿者在各自服务的村(社区)出任村长助理或团支部书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协助村(社区)两委完成日常工作;围绕新农村建设总目标,推动农村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创新创业,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在村上服务的同时,23位大学生志愿者又先后到镇政府各科室进行上挂锻炼。利用“三进二下”原则,完成“村(社区)”与镇政府安排的工作。

  一、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对基层环境的不熟悉

  通过近两月的锻炼,志愿者工作逐步迈入正轨,各自对自己所在岗位的工作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更好的完成农村基层工作,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了解是必要的。可是在第一个月的工作中,每一位志愿者对“做了多少、做了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模糊的,这在他们各自的《九月工作汇报》中可以看出。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的汇报中最常见的一个词便是“等待”。

  据了解,在为期30天的农村工作实践中,大家有尽一半的时间是在村(社区)两委办公室值班!在此前提下,他们对身边环境的认识却都是陌生的,除了与两委干部有过为数不多的照面,其它所谓的辖区人员结构、情况等都有着严重无知,所属村(社区)的具体情况更是含糊不清的。经过实地了解,我们得出这样的原因:

  1.初进农村,各村(社区)干部忽略了引领的职责。

  2.志愿者也忽略了自主了解情况的必要性。

  (二)角色转换未完成

  我们这个团队近80%的同志都是初出校园,正在由“学生”向“工作者”转型,从昔日的“万事无忧”到而今的“任重道远”,这无疑是一种对心性的挑战。

  通过“一月农村工作试练”与“一月政府科室工作”,大家都明显感觉到对工作的无助,“知识”与“工作”难以联系到一起。

  具体表现有:首先是在“村(社区)”与“政府”事务处理方法上有些茫然无知;其次是在工作早期出现失职现象;再者是在额外工作中有意识地逃避。

  (三)组织观念和自我展示能力欠缺

  这个问题,在团委的内部工作参与动态上,就明显的体现出来。如:在20xx年10月,由团县委举办的“志愿者运动会”上,我们23位大学生同志都不曾参加;其次在团县委组织的“志愿者联合会”中,依然是见不到我们23位大学生的身影;再者是在镇团委开展的活动中,大家也都充满了退缩心理。

  二、关于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了几点思考

  古人常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为帮助大学生近早熟悉情况,胜任工作,从而完善自我、提高自身能力,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调研,了解社情民意

  就我个人而言:在“工作”与“学习”两不误的情况下就能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方法。在20xx年10月9日的“志愿者工作会”上,镇党委书记马世雄针对各位大学生的“环境生疏”问题便提出了“三进二下”原则。既是指:“在一周五天的工作中,利用三天时间在政府各科室提高机关事务处理能力,同时安排两天下乡,对当地的环境、民情进行了解、汇总并上报,针对各村(社区)所出现的难题,根据自身条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它对解决环境生疏问题有了一定的帮助。因为它不仅保障了“村(社区)”与“政府”工作的顺利完成,也增加了志愿者与民众接触的机会。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继续提倡志愿者坚持“三进二下”原则,保障“农村”与“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继续提倡志愿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村(社区),加大对民情、民意的了解和认识;

  3. 继续加强村(社区)两委干部对志愿者正确“引导、介绍、教育和带领”的职责。

  (二)加强对自身问题的认识

  在镇政府上挂锻炼期间,大家能明显感觉到手中的“校园知识”与现实中的“工作能力”有着太大的悬殊,这也引起了我们中的部分同志产生沮丧心理,甚至因此而迷失方向;再者是在对待额外工作的态度上,也出现了抵触现象。对此两种问题,我个人建议:首先需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难处,从工作、生活中入手;其次在我们这个团队,工作上要达到“互助互爱”的程度;再者希望上级能对额外工作提供支持与关心;最后在处理自身缺陷上,莫过于加深学习,虚心请教老同事,得到其在工作中的指导。

  对此,我们给出以下几项建议:

  1.加强志愿者管理,根据《志愿者管理条例》进行工作情况评定;

  2.在服务期间,分工明确,强调责任制度;

  3.注重志愿者办公技能的培训,提倡各科室进行“手把手”言教;

  4.工作之外,鼓励大学生加强业务知识学习,进行相应的技能评比;

  (三)加强对团队合作的认识

  20xx年10月12日,“**镇大学生志愿者宣传服务队”正式成立。宣传服务队的建立,代表了我们23位志愿者的团结一心。它的成立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团的建设工作,也加深了对我镇文明建设工作的支持,更增强了彼此共同协作的默契度。

  同时坚持两周一次的“志愿者例会”制度,旨在交流中,加深彼此之间的认识,为日后工作、活动中的“团结协助、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组织志愿者参加各种活动,激发出志愿者们的朝气与活力,并且极力挖掘出他们各自在文艺、组织、策划、写作等方面的天赋,让其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对村调研报告【篇5】

  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对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乡镇驻村干部这支党委政府在农村最前沿的干部队伍,身负着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使命,在密切党群关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委政府职能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乡镇驻村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使工作作风在一线得到转变,干部能力在一线得到提高,工作责任在一线得到落实,具体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以此来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一、驻村干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现代农业步伐加快,农民持续增收的今天,大部分驻村干部兢兢业业,主动进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地融入了群众,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在肯定乡镇驻村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从质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在适应这一变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苗头和问题。

  (一)驻村干部整体力量薄弱。由于行政村数量与干部配备的不平衡,致使驻村干部在力量安排上形成较大的反差。据统计,龙山镇共有干部106人,共有驻村干部31人,其中一人驻1个村的9人,占总人数的29%;由两个人共同包一个村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71%。不驻村的乡镇干部75人,与联村干部的比例为75:31,其中党政班子成员3人,党政办工作人员10人(包括离退休人员),镇农财所2人,在外深造学习2人,其他为计生服务所、市容市貌监察中队和畜牧站工作人员。

  (二)驻村干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有的驻村干部31中,45岁到60岁的达25。8%,驻村干部高龄化的问题较明显。在文化结构上,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2。9%,专科学历的占81。4%,中专学历的占3。2%,高中及以下的占3。2 %。,且大多数学历为函授所得,知识面层次不齐。驻村干部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真正懂专业尤其是懂农业科技、经济管理的干部偏少,有其他专业特长的干部也很少。

  (三)一些驻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主要表现在:1、工作不深入,下村时间少。随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改善,村干部以及村民普遍反映现在的驻村干部下村次数少了,时间短了。一部分驻村干部把本应下村工作为主变成“坐镇指挥”,平时多数时间待在单位,无法掌握村级实际情况,在村民中缺乏威信,导致开展工作过于依赖村干部,有些甚至由村干部“牵着鼻子走”,驻村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村里有要求时也等村干部找上门来,很多时候是镇里布置了工作任务,或是村里出了事,才到所驻的村去一下,即使下村了,也只是向村书记或村主任作个交代,很少接触群众。2、服务意识不强,为民办事不够。少数干部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下村往往是“身下心不下”,深入基层真正倾听群众呼声较少,关心群众疾苦不够,作用仅仅停留在传传话、送送信、填填表上,充其量只是个“通信员”、“联络员”。 3、发展意识淡薄,促进农民增收缺办法。一些驻村干部驻村工作仅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上,对如何促进村民增收,如何推动村级经济发展等考虑不多,缺少办法。4、组织建设不重视,制度执行不到位。少数驻村干部对村班子的要求往往停留在“能完成布置的任务、不出大事”上,而对书记主任不团结、党员不发展、后备干部不培养、村务财务不公开、村民代表不开会等问题不闻不问、听之任之。5、综治信访未尽责,矛盾纠纷调处不及时。驻村干部处在农村第一线,本应在化解矛盾、促进农村稳定工作中起到“急先锋作用”和“缓冲作用”,使一些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但是,由于驻村干部主客观上的原因,要么信息掌握不灵、汇报不及时,要么回避矛盾、一推了之,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矛盾不断激化升级。

  二、原因分析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看,由于受机构改革、编制控制、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驻村干部队伍自身存在的原因。部分干部自我要求不够高,工作缺乏激情和责任心,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淡忘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有部分同志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贪图安逸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现有的乡镇驻村干部构成分析,主要有四类人员:第一类是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今年,龙山镇共有驻村干部31名,其中参加工作时间不久的高校毕业生有2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6。4%。这一群体工作积极性很高,并有着做好农村工作的良好愿望,但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往往工作成绩平平,难以赢得村民的好评。第二类是50岁上下的老干部。龙山镇现有驻村干部中,45岁以上的达8人,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25。8%。这一群体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滞后,创新精神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高,方式、方法单一,对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清,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第三类是事业干部。龙山镇现有驻村干部中事业编制的共有16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51。6%。这一群体接受双重领导,一部分因为主管单位分派事务较重,工作往往无暇兼顾,力不从心;另一部分因为编制问题,个人发展机会不大,往往会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消极应对。第四类是大学生志愿者、村官、“一村一大”。龙山镇现有大学生村官1名,占驻村干部总人数的3。2%。这一群体往往工作变动性大,缺乏稳定性。一方面被乡镇机关常常借用或要应对复杂的工作事务,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前途奔波,二者相比自然是不能耽误前程,工作只能放在第二位。

  第二方面是驻村干部管理制度上的原因。一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动力。一些埋头苦干的干部受冷落,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了驻村的工作积极性。二是交流机制不完善,缺乏活力。由于驻村干部大都是乡镇一般干部,异地交流较少,在同一乡镇、同一岗位工作时间长了,一些干部就滋长了惰性,不注重创新,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减退;形成了惯性,工作方法固定僵化,习惯于按照老办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弹性,或碍于面子或亲疏有别,导致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干部队伍缺乏生机活力。三是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压力。乡镇考核工作缺乏必要的“刚性”,往往定性多、定量少,以干部之间民主测评为依据,而不是以实绩论英雄。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测评的人为因素不断增强,人际关系的作用日益明显,往往是“只要人际关系好,年终照样得高分”,测评结果的“群众公认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有的借口各村大小不同、工作基础不同、驻村干部工作量不同,驻村工作难考核为由,没有认真进行考核。而我们现在的考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仅仅只为评出优秀,而在年度考核中定为“基本称职”或者“不称职”的少之又少,缺乏压力。四是职责设定不明确,缺乏方向。乡镇对驻村干部下村后到底“做什么”“怎么做”不够明确,驻村干部有哪些职权,该承担哪些职责没有设定,造成驻村干部认为只要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算做好了驻村工作。一些乡镇就没有把村级组织建设、村务财务公开、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落实到驻村干部工作职责中去。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新形势下驻村工作存在的问题,要做好驻村工作,必须要提高驻村干部综合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其工作作风。

  (一)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

  在目前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领导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多,一般干部受培训的机会少,而专门面向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几乎没有。完善、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培养锻炼其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驾驭经济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开拓创新、抓工作落实、拒腐防变的能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营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氛围。针对驻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至关重要。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农村在改变,村干部在改变,农村工作也在改变,用一成不变的工作态度,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去应对变化发展的农村工作是行不通的。因此,参加适当适量科学的教育培训对于驻村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更好地进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2、创新驻村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一是创新培训方式。驻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应该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可以组织驻村干部参加集中教育培训,邀请各级领导、专家授课,加强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电脑、法律、经济以及实用技术、技能等等,另一方面乡镇机关可以组织村级干部来讲讲村干部所期望的驻村干部所需要具备的各项素质,也可以邀请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来谈谈驻村心得,交流农村工作方法。二是更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原则,即驻村干部最想学什么,最缺什么,如新农村建设相关信息,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现代科技知识、乡镇工作法律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知识、领导科学知识等等,然后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调研选题进行充分细致的论证,使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增加驻村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形式的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由干部自己来选择修哪些课程,以怎样的形式来修,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健全驻村工作机制。

  “有收无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于管”。乡镇驻村干部队伍建设要想有成效、获长效,必须要实行科学的管理,尤其要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在工作机制制度上推陈出新、切中要害。

  1、强化激励机制。驻村干部多层次的结构构成及不平衡的工作能力,必然要求应该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来安排工作,人尽其才,扬长避短,以激励其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出色的驻村干部进行适当的表扬及物质奖励,如开展“十佳驻村干部”评选活动,而对工作相对落后的干部进行谈心交流,更好地形成“能上能下”、“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良好氛围。

  2、完善交流机制。驻村不等于“下放”,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一般干部的流转机制,对长期在同一乡镇、地域工作的驻村干部实行异地交流或岗位交流。通过建立干部交流制度,分化“小团体”,消除排外思想,激发工作活力,形成奋发向上,克难进取的良好工作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探索乡镇干部与县级机关干部进行交流,激活驻村干部队伍活力。

  3、健全考核制度。考核要确保公正、公平,这一点在基层工作中至关重要。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可以采用“村民考乡官”的方式,从村民代表、镇干部和镇领导三个层面加强对驻村干部的考核,并从新农村建设、村务财务党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村级组织建设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捆绑式考核,以提高驻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外,也可以采取集中考核的方式进行,由各村将考核材料统一上交乡镇党委集中考核,避免因各考核组标准不一或个人感情等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发生。

  4、明确驻村干部职责。把责任分到每个驻村干部身上,使其切实挑起重担,“愿抓、敢抓、会抓”农村工作。驻村干部从职责上来讲,要求做到“引导、监督、协调、帮扶”。 一是引导。及时宣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涉及“三农”的法律法规,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二是监督,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等等。三是协调,了解和掌握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农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社情民意。协调好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增强村级班子的合力,摸清村里的不稳定因素,协调好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四是帮扶。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5、建立驻村干部监督制度。乡镇建立有效的驻村干部督查制度,设立驻村干部监督考核记录,安排专人对驻村干部下村情况进行督查。要推行驻村干部佩证上岗和去向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要在各村设立驻村干部办公室,公开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去向安排及联系电话、照片等,便于群众进行监督。

  6、建立驻村工作例会制度。以乡镇为单位,定期(每周或每月)召开汇报会,由驻村干部汇报所联系村的各项工作及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执行情况,由乡镇领导进行点评,并根据汇报进行督查。

  (三)加强驻村干部作风建设。

  要使驻村干部真正与所驻村“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党委、政府的“民本”意图,必须要重时间、重方法、重实效,从而改变以往存在的“驻村不联户,驻村不联心”的状况,转变工作作风。

  一要注重时间。在驻村时间上,除乡镇中心工作需要和县上重要工作安排外,其余工作日原则上都要驻村。应区别平原乡镇与山区乡镇,行政村多的乡镇和行政村少的乡镇,近郊乡镇和边远乡镇的实际,确定切合实际的驻村时间。对一人或多人驻一个行政村的,要每周不少于5天时间开展驻村工作;对一人联系多个行政村或县上工作任务比较重的,要统筹安排驻村时间,确保每月不少于15天的驻村时间。驻村干部在规定时间驻村的同时,还要做到“五必到”:即村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重要会议必到,村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必到,乡镇安排重要工作必到,村举行重要活动必到,村干部要求解决重要问题必到,确保特殊情况得到及时处理。

  二要注重方法。一是“坐诊”。实行驻村工作日现场办公,以村两委会为主体,协助村两委为村民解疑释难,宣传政策,接待群众,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二是“出诊”。村干部每周要基本保证走访农户的户数,每年要基本走遍联系村的所有农户。通过走访农户,广泛听取村民反映的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解决方案提供依据。三是“会诊”。用晚上等容易召集的时间,召开村两委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注重实效。要通过建立帮扶联户制度和深化民情日记制度,力所能及为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驻村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帮扶联户方面,一是要明确帮扶对象,把农村党员干部户、致富户和特困户作为走访的重点对象;二是要明确帮扶职责,把为群众服务的相关职责具体化,并建立联系户、重点户帮扶台帐,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在深化民情日记方面,要加强督查和指导,真正体现一个“实”字,使其成为驻村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有效载体,确保民情日记制度不流于形式。

对村调研报告【篇6】

  xx位于xxxxxxx,总户数有1417户,5661人,每年村财收入约25万元。该村共有耕地20xx亩,家庭承包地2612亩,村集体土地830亩,浅海滩涂近3000亩,有2150座农村住宅。20xx年,全村年产值达到3845.6万元,农民人均6893元。近年来,该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于种种原因急剧下降,导致大量农田处于抛荒状态。当地政府和村两委针对实际,整合土地资源,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xxxxx的土地流转是xxxxxx市农村产权流转的突出代表,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产权登记与确认

  (1)在酒店村2150座居住房中,只有850座房屋办理了房产证,都没办理宅基地使用权证。其不办理登记的原因有三点:

  ①上级每年只有审批2户的指标,村里有个300座居住房的小区,也只分配了20户的办证指标,这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建房需要。

  ②办证手续烦琐。要经过的程序有:村委----土地局----镇政府----规划局----环保局----建设局

  ③要上交的费用有:土地保偿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房产税。

  (2)在酒店村有2612亩家庭承包地,1417多户农民全部都有办理承包地使用权证,其中转包2450亩,其余162亩土地由30户农户自己使用。转包的土地已全部签定了合同,确立了债权关系。

  二、农村房产与宅基地流转

  当前的农村房产、宅基地都是以转让为主,其市场需求量巨大,就酒店村而言,其市场需求约为200亩土地。虽然法律法规、政府文件规定,宅基地、房产不可私下买卖,在买卖时要交纳20%的契税。但实际上,农民全在私下买卖,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买卖时,一般就是由双方协议后,签定契约,没有到政府备案。针对这种情况,我办对盘活、变现农村房产和宅基地,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三点建议:

  ①政府要对土地统一规划。

  ②政府要出台政策,允许买卖房产、宅基地,并适当收费,在审批时,不受指标限制。

  ③简化办证手续。

  三、土地承包经营全流转

  (1)酒店村的家庭承包地流转形式主要以由镇政府主导,转包为主,2612亩的家庭承包地中,2450亩土地由村里统一整理并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以当年500斤谷子的市场价格折算),27年的期限(以农户签定转包协议时的时间延算到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期限到期为止)转包给以大拇指集团公司、融景花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用以建设江镜农业园区。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大拇指集团公司在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承包下土地后,又以每亩700元的价格反包了一部分土地出去,群众对此意见极大。

  ②融景花木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的是苗木产业,当树木成长到一定时期后,要把整树卖出,在把树木从地里挖出时,土地的耕作层受到严重的破坏。

  ③签定合同时,是由镇政府与企业签定,期限为27年。然而只有30%的农户同意转包期限为27年,大部分农户对此长时间的转包并不同意。

  (2)各地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政策就是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政策。主要措施有:

  ①政府统一整理土地后,进行统一流转。

  ②国家投入1600多万元,村财投入100多万元用于建设农业园区。

  ③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尊重农户的意见,农户自愿,才能进行统一整理。

  四、农村集体非农用地入市的实践探索

  酒店村的农村集体非农用地中的43.8亩,由镇政府以每亩1.64万元共72万元的价格统一征用,建成拥有52栋房屋的小区,再以每栋14万元的价格卖出。还有一部分830亩的土地,村委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把其中陆地部分502亩的村集体土地承包出去,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把其中的320亩的水面面积承包出去,还有8亩土地无偿提供用于建设革命纪念馆。由于酒店村靠海,因此村里还有一块3000余亩的浅海滩涂。村委把这部分土地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全部承包给农户。

  五、农村产权市场建设

  目前,酒店村还没有产权的评估机构和担保机构,只有一少部分的兼职中介人。其产权市场还不完善,缺少一批配套机构,银行也不允许农民进行抵押贷款。

  酒店村是福清市国家级的固定观察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我们制定农村政策法规,指导农村工作具有重要的模版作用。下面就这次酒店村调研,我办提出一些建议。

  1、农村集体非农用地应由市政府有关部门统一拍卖,价格应由镇、村、村民协商制定,要适当的提高村集体、农户的分成比例。

  2、农村集体非农用地的入市方式要以公开投标的形式,拍卖程序要有几个规范的基本程序,如农民自愿等。

  3、在土地审批环节,手续烦琐、收费过高。应适当的简化手续,减少收费。

  4、农民建房应严格按照镇、村的统一规划的要求进行。

  5、每个镇应设立一个专职或兼职的评估机构、中介机构、交易机构,对农民买卖房屋、土地进行操作、指导和监督。

对村调研报告【篇7】

  按照县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县妇联选派我到**乡**村担任第一支书。**县委办、县国税局、县妇联党支部、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是结对帮扶单位。为全面掌握该村实际情况,我与工作队一起深入**村开展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基本了解了该村贫困人口现状,在深入分析该村贫困现状及原因的基础上,就如何帮助该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面貌进行了认真思考,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想法,希望帮助**村早日摆脱贫困。

  一、**村基本情况

  **乡地处**县西北边陲,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7公里,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村距乡政府2公里,共辖10个村民小组,居住点较为分散。目前,全村共有168户639口人,其中**占总人口的35%,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从人员年龄构成看,全村18岁以下162人,18—45岁191人,45—59岁159人,60岁以上127人。从受教育程度看,全村18岁以上人群中拥有高中学历人数为30人,占5%,拥有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6人,占1%。

  **村自然环境条件较差,四面环山,田土面积少,全村耕地面积仅200余亩。该村山林资源较为丰富,山林面积共有5400多亩,主要出产楠竹和杉木。同时,因未过度开发利用,该村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虽然道路等基本设施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一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走访中,发现村内没有学校、医疗诊所,网络信号也较差,村民信息来源渠道狭窄。个别村庄因位置偏僻,出行条件较差,连日常生产生活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从收入来源看,该村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山林竹木收入。据统计,每户每人平均拥有山林 18亩,按照目前楠竹 5 元/根、杉树 15 元/根的价格计算,一年竹木收入每户约3000元。二是外出务工收入。据统计,该村共有外出务工人员 400 人,占该村青壮年人口的80%。

  二、**村贫困人口主要特点及致贫原因

  为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底子,我与工作队人员分成两个组在当地村干部的陪同下,对拟摸底调查的43户逐户进行了走访,根据实地走访调查情况,其中困难的有22户33口人,比较困难的有8户17口人,这些贫困人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居住条件差。从走访对象居住条件看,该村目前有10户居住在泥土房中,4户没有住房依靠租房或居住在亲居家。比如,**村5组的赵春桂,因外出务工意外致残,无力自主建房,现在租住的民房四面透风,家中基本没有现代化家具电器,居住条件较差。二是患病、伤残或年老贫困户多。走访中,发现该村贫困户患病、伤残和年老人员所占比例大,约占总贫困人口的60%。比如,该村4组的周东连、唐起军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劳动能力。7组的**、**、**,8组的**等几人都是残疾人,个人收入较低。三是留守老人、儿童多。从走访的43户来看,不少家庭多是年老父母及幼小子女在家。5组的赵远联,母亲在家,本人外出务工。四是家庭负担重。部分贫困户家庭因父母年老患病、子女就读等日常开支较大,承担着较重的家庭负担。比如,该村9组的邓远英,妻子是哑巴,3个子女目前都在读书,每年学费就达5000元左右,仅靠户主每年打零工的收入维持家庭开支。再如,该村9组的曾凡友,妻子患有支气管炎、哮喘,3个子女均在就读,同样仅靠户主一人在**打零工支撑,家庭负担较重。五是外出务工收入偏低。根据与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交谈得知,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外打零工或在工厂流水线工作。比如,该村9组邓远英,常年在家周边地区打零工,打工年收入1-2万元左右。

  综合调查情况,经认真分析,**村贫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在与部分群众的交谈中发现少数群众存在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认为**一直以来都是贫困地区,自身贫困主要是因为“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过多强调客观因素,在如何实现自我脱贫方面主动性、积极性不强。特别是少数群众对国家精准扶贫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国家扶贫就是直接给予资金扶持,存在不同程度的等靠要思想。

  二是文化水平不高。从调查情况看,**村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对教育普遍重视不够、对教育的投入偏低,不少村民初中毕业就辍学待业。该村外出务工人员学历普遍偏低,大多参与的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打工收入不高。

  三是基础条件较差。目前**村通村公路基本上实现了硬化,交通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总体上看,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如,自然村偏多,居住分散,不利于整体规划建设新农村。村内无基站发射塔,网络信号覆盖率低,村内宽带连接率低,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手段单一,信息总体仍然较为闭塞。

  四是产业发展滞后。虽然**村拥有较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但没有得到开发利用。如,山林资源较为丰富,楠竹、杉树种植面积广,但没有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带动全村致富能力弱。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几点想法

  一是坚持以思想扶贫为先导。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村要实现脱贫致富,首先要想方设法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推动**村群众“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扶贫政策宣传要精准。要把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真实有效地宣传到位,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正确认识扶贫的真正内涵,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摒弃自暴自弃、甘于贫困的消极思想,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战胜贫困的必胜信心,又要帮助贫困人口认识到国家扶贫并是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纠正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错误思想。二是典型模范要树立。在调查走访中,发现部分群众通过解放思想、勤劳苦干率先实现了脱贫致富。如该村支部书记,在生活水平较高、年纪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下田劳作。说明在同等环境下,只要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脱贫致富。因此,要注重从贫困群众身边树立典型,用身边的模范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增强贫困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外部氛围要优化。坚持用好的环境影响人,大力倡导吃苦耐劳、积极向上、勤劳致富的民风,摒弃“等靠要”、“吃救济光荣”的不良风气,通过好的村规民约,营造人人向上、争先脱贫的良好氛围。

  二是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原则。一要建立健全扶贫台账。进一步全面摸清扶贫村贫困人口状况,严把审核关口,真正把贫困人口纳入到帮扶范围,分门别类建好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二要坚持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别的贫困户制定不同的帮扶政策,每一户每一人制定一套帮扶措施,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精准帮扶、措施对路、取得实效。三要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对扶贫人口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随时掌握贫困人口状况,帮助解决脱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帮扶一户脱贫一户。

  三是坚持以劳务输出为重点。劳务输出是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快速脱贫致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村地少人多,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决定了劳务输出是该地区脱贫致富最重要方式和手段。一要加大宣传引导。要积极鼓励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解放年轻人思想意识,破除各种思想顾虑,鼓励年轻人走出去勤劳致富。二要加大教育培训。一方面,要增强**村村民的教育意识,加大对适龄儿童的教育投入,对因家庭贫困的失学儿童,要加强与教育基金会及其他教育慈善机构合作,确保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提升全村整体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青年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与县就业服务中心、县职业中学的联系,帮助**村村民提升职业技能素养。三要帮助联系务工企业。强化与**村在外务工人员的联络联系,为本村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提供信息和资源。同时,加强与县工业园的联系沟通,积极为贫困人口联系适合工作岗位,引导贫困人口外出务工。

  四是坚持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一是进一步完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帮扶投入力度,加大**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建立移动信号发射塔,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服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基石。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探索实施异地搬迁扶贫,通过异地搬迁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针对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疾或因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要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群众申报低保、五保,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五是坚持以发展产业为根本。一要做好“山”文章。依托村内丰富的楠竹和杉树资源,大力引进和扶持本地能人发展竹木加工型企业,拉伸产业链条,增加本地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依托山上野生菌、竹笋等特色产品,包装开发绿色食品,结合农村淘宝等现代营销模式,打开山区绿色生态食品销售市场,增加村民收入。二要做好“水”文章。充分利用山区污染少、水质优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比如,经调查考证**水质十分适合养殖娃娃鱼,且具有较好的销售市场。建议适度开发娃娃鱼规模养殖,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三要做好“山水”文章。立足**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空气质量好等独特优势,且境内具有风景优美的峡谷资源,可以尝试引进有眼光的战略投资者包装开发休闲生态旅游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村调研报告【篇8】

  近年来,__区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纵观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仍存在着少量经济薄弱村,这类村多是一些纯农业村。纯农业村前进步伐的快慢事关区域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同时也事关“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和新农村建设平衡发展。为此,本文就__区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制约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及解决方法,以期对全市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对__区纯农业村进行梳理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地处相对偏远,交通或多不便。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农业村,公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通村,但相对蜿蜒狭窄的道路,还是给与外界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工业延伸的触角对纯农业村工业化步伐的影响相对较弱,加之本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了更新的红线农保地保护范围,引进企业的难度相对较大。

  (2)发展集体经济的先天条件缺失。对于山区、半山区的农业村,对村原有的山林、果园往往平均分配到每个农户,或者对果园只采取简单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管理,收入甚微,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而今再对分配到户的生产资料重新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操作,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这类村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村级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他们由于在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适时发展乡镇企业而落伍。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乡镇工业难度较大,而且又没有新的发展思路,同样他们也存在产业化的难题。资源的相对匮乏,面对着强烈的致富心愿,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3)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基本农田面积远少于山林面积,土壤多贫瘠,主要用于农民自足,且因地理原因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通过前几年的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或损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发展多种经营同样缺乏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4)农民发展农业经济信心不足。现在在农村中,尚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认为“种地没钱赚”、“坚持耕地就是在维护贫穷”,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说,现在农民缺的是现金收入,而不是粮食,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农民为什么要为了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他们希望土地被征用或者干脆将土地弃之去打工,这些倾向足以彰显出农民对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足。

  (5)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紧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少不了人才。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些年轻人和有能力的人纷纷外出就业、创业,造成了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农村缺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从而出现了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缺乏转岗能力且又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的状况,使得发展现代农业缺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

  (6)土地流转难而贵。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把土地向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转移,才能使土地收益成倍增值。但近年来纯农业村的实际情况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户担心流转土地会失去生活的依靠,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靠几分田吃饭,靠企业赚钱,稳稳当当,加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等政策,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由原先250元一亩逐步升到700元一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二、思考与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定格发展模式

  不同的农业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其发展对应的路子也就不同,或工,或农、或三产,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理清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

  对于__各个纯农业村而言,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统筹”的原则,主动争取建设、发改、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而完善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既要延续村庄原有的特色,保护整体环境,体现生态的原则,又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体现发展和集聚的原则,指导产业布局调整,集中规划生产、生活用地,科学规划土地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进而定格适合自己村情的发展模式。

  (二)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并激活成为现实生产要素

  目前情况下,对于__区纯农业村而言,很多潜在的资源还在睡梦中,其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才能够进一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纯农业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修复年久失修或已损坏的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清理淤沙、扩建增容,实行渠系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__区纯农业村来说,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这是一个非常大优势。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因为优质的农产品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保护山林水体不被破坏,使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长远来看,守住一方绿色,更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培育了自己的“后劲”财源。

  做好产业化配套建设。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为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铺平道路;加快农机结构多样化、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前途,增强依靠农业致富的信心。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攻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发展路子

  当前人们对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所爆发的“红心鸭蛋”等食品问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向的认识: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纯农业村大力发展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现代生态农业这一明确的发展方向摆在了我们面前,所需做的是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脚踏实地、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对于纯农业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在名、特、优、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对于农业产业基地而言,要切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高农业企业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生产这个源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农业等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新举措、新技术,也要给予力度较大的补助进行引导。

  (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样的品质、同样的品种,有没有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如何,在市场直接体现在售价上,有时价格相差许多倍。拿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普通的水蜜桃在市场的售价在两元左右,而奉化的水蜜桃售价则可以达到四五元左右,品质好一点的则更贵,这足以看出品牌对农产品的作用,因此,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推行绿色农业计划的实施,创出自己的品牌。在选种、培育、管理等环节上很下功夫,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认真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农业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农产品开发,建立起绿色农产品产业,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显示农业龙头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等方面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利用长三角发达的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积极做好流通、销售工作,面向上海、杭州、__等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等中高档市场,树立本地农产品的精品形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五)谋求工农、农商、农贸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联合经营发展路子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体系,符合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纯农业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的有效之路。

  有关部门顺势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覆盖__、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六)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

  从根本上改变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的状况,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纯农业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保证。

  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纯农业村可以依托市、区有关部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训,把专业农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作为培训重点,着力把务农农民培育成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同时还要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子女实行定向的农业学历教育,把他们培育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新一代的农业创业者。

  吸引有关人才。通过采取发放农业创业贷款、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优惠等支持政策,为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纯农业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把流失在外的本村人才吸引回来从事现代农业。同时,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农业人才交流招聘平台,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功立业。

分享

热门关注

教室文化布置报告推荐集锦8篇

教室文化布置报告推荐

2023致自己心静的句子摘录200句

致自己心静句子

电焊工简历通用

电焊工简历

工商管理专业求职简历精选

工商管理专业求职简历

早安心语赞美语录锦集

早安赞美语录

运营调研报告8篇

运营调研报告

下乡调研报告8篇

下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优秀(集锦8篇)

调研报告优秀

产品调研报告范文8篇

产品调研报告

需求调研报告(模板8篇)

需求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