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分享6篇

2023-08-18 14:07:05 登高教案

  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要提前编写好教案和课件,就能够顺利上课。教师在上课时会按照教案和课件来进行教学。本文由出国留学网小编撰写,介绍的主题是“登高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对你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帮助,让你更加快乐。

登高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

  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诵读感知

  觅得诗趣

  【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

  【投影】简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唐]元稹

  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教师做朗读指导。指名读,范读。

  若干学生逐一背诵一句自己喜爱的杜甫的诗,要求不能重复。

  诵读一

  学生按要求诵读两首诗。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利用媒体营造氛围,通过对熟悉的杜甫诗作的背诵,意在唤起学生的回忆,引逗起学生欣赏的兴趣。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出发点,引导、启发学生多读,读懂内容,读出感情,读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创作时间

  760年

  767年

  季节

  春天

  秋天

  抒情特点

  借古人抒怀抱

  (咏史诗)

  借登台遣郁闷

  (咏怀诗)

  情景关系

  乐景写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孤愁、悲苦

  参照比较

  探得诗心

  1、感性的比较

  【讨论】读了两首诗以后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理由。

  2、理性的比较

  【投影】两首诗对比表格

  【讨论】

  1、说出两首作品写作的时间和作品反映的季节。

  2、研讨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确:咏怀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所抒多为今昔感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多因声兴感、抚事寄慨,所寓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3、指出写景句,讨论诗句中情与景的关系。

  体会“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的感觉:凄凉萧条。

  抓住“自”和“空”,体会于春色好音中隐含的寂寞苍凉之情。

  4、比较两首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伤叹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实话实说。

  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填写表格。

  诵读二

  学生反复推敲两首诗中的写景句子:

  《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体会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景与情是抒情诗的关键,对此作重点突破,处理好点面关系。

  涵咏字句

  品出诗味

  在领会了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后,以这样的感情进行集体诵读。

  【讨论】

  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两个词,最能体现诗意?

  寻:事实上,诗人难觅真正的蜀相,诗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说明;

  悲: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2、结合杜甫生平,理解寻与悲的关系。

  【板书】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因“寻”生悲,悲由“寻”来

  【总结】

  从两首诗看杜甫的人生悲剧,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诵读三

  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语“寻”、“悲”,作适当讨论。

  选择一个字来理解全诗,一方面是为了让分析能落到实处,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传达出古典诗歌凝练传神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字句,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迁移训练

  总结评价

  1、迁移训练:拟写对联。

  教师出上联:寻蜀相英雄无觅几多愁

  集体诵读两首诗

  2、布置作业

  【投影】杜甫肖像

  【总结】请大家再注目这位伟大的诗人,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步屈子后尘,痛苦绝望,投江自杀;也不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飘飘欲仙。诗人是这样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录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纪录片中结束。

  学生相互讨论,尝试拟写,然后请一二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参考:登高台孤客空叹万里悲

  诵读四

  【作业】

  请将两首诗中写景的两联(《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分别改写为400字左右的写景散文。

  联语是提炼思想,概括内容十分有效的语言训练形式。有些迁移训练可以放在课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对他作多层次的比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板书设计

  《蜀相》《登高》

  沉郁顿挫

  寻悲

  诵读感知,觅得诗趣

  参照比较,探得诗心

  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登高教案(篇2)

  1、 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 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4、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教案(篇3)

  主备人:徐长进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出重阳节的三大乐事

  二、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2、赏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蜀相》中表达的作者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借古人抒怀的写作方法

  三、复习初步鉴赏诗歌的基本要领

  四、杜甫小传(712—770)

  《登高》背景材料

  五、研习新课

  1.自由朗读(音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七言诗的节奏参见练习一)

  师生共读

  2.再读诗歌(意读)

  要求:读懂大意,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分析全诗的结构

  3.三读诗歌(情读)

  要求: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意境)

  方法:抓信息句抓诗眼析炼字品名句解妙语

  读诗要抓住消息句,品味要品情景语。诗中哪一句是这样的消息句?它有什么作用?

  4.研习首联

  A.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B.夔门峡口是不是只有这些景物?

  C.注意“猿啸哀”和“鸟飞回”两个细节。

  D.首联即对仗:工整的对仗使诗的节奏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

  5.研习颔联

  A.“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使诗人有韶光易逝的感觉,这又加重了诗人的乡愁,长年漂泊异乡,何日能回故乡?

  B.长江东去,一去不返,也透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沉悲凉

  6.研习颈联

  A.“万里”广,“百年”长

  “常作客”,“作客”与“做客”,(查字典)

  B.这里有长久的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C.“孤”“病”“独”境况的真实写照

  D.“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E.“万里”与上联的“无边”,“百年”与上联的“不尽”对应,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把诗人的忧愁表现得既深且广。

  7.小结前三联

  A.至此,作者在“境”中给出了哪些“意”?

  B.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C.联系上文说说“艰难苦恨”的含义

  8.情景结合,想象《登高》诗中的诗人形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

  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六、四读诗歌(美读)

  1.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诵(诵读提示)

  2.听录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后完成思考练习三

  七、赏析《蜀相》

  1.听录音,跟读,认准字音,并体会主要内容

  2.《蜀相》背景

  3.默读,折炼字,品名句

  A.“寻”字,饱含着

  B.名句鉴赏: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C.名句鉴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学生自析《江南逢李龟年》

  十、归纳三首诗的共同特点

登高教案(篇4)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

  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作者简介:因为以前同学们都学过他的一些诗歌,所以对杜甫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又值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投影)

  所谓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投影)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

  在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写了9处景物。前三句一个名词一处景物,这些景物写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凄凉的画面。面对着这样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曲中的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

  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

  找几个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鉴赏诗歌:

  同学们来说一说看完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教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教师:这六种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急风在猛烈地吹着,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鸣。水中青色的小洲,沙滩上白色的沙子,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听来却是一种哀鸣,鸟儿和雄鹰展翅飞翔还不一样,而是在盘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教师:我们把对景物的领悟与杜甫当时的处境和命运联系起来思考,说说这些景物在诗人看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冷清而凄凉的画面。

  教师:咱们再来鉴赏一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落叶纷纷而下,长江波涛滚滚,向东流去。在这样的情境下,想一想诗人能联想到什么呢?

  明确: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遍地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滔滔不绝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华就这样逝去,却没有建立功业。不由得使人悲上心头。

  教师:颈联中有一个字可以说很明显的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虑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字。作客在外,已经是够可悲的了,却又是离家万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伤而愁苦。“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岁已大,却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个人登高台,作者的心情怎样,自然不难理解。

  登高台想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一生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却已两鬓斑白,岁月已逝。壮志不得申,如果有酒来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办法,可是却已戒酒了,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种痛苦。

  教师总结:对于这首诗,它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八种景物,来渲染出一种冷清而悲凉的气氛。为本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在颔联中,一个“悲”字,把作者的悲伤感情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点规律,一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的特点。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明显的“猿啸哀、鸟飞还、落木、长江滚滚。”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明显的为本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投影)

  其次,就是抓住关键性的字词,颔联中的“悲”字,就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这个字,进一步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读几遍,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由学生齐背一遍。

  鉴赏《送友人》:刚才我们总结了学习诗歌的两点规律,现在大家就来鉴赏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投影)。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来鉴赏讨论。

  然后由学生来发言。(略)教师略加指导、分析。

  总结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学到大量的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课只是为同学们学习诗歌提供点借鉴,知道些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鉴赏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探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

  登高

  杜甫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关键字:悲

登高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教学时数一课时

  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音乐起)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长江边上的夔州,江流奔涌,秋风萧瑟,万木凋零,凄冷的风中,一只孤鸟在高空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老人朝山上走去。这位老人,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曾经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他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家人团聚的节日,而年过半百,满身疾病,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的他却面对处在战乱之中的国家,面对万里之遥的故乡,面对漫天飘洒的落叶,面对滚滚翻腾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分析鉴赏:

  有人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之冠”,那么,它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大家讨论)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一是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宋人罗大经评论此诗颈联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又可见其笔法之凝练。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律诗,我们从小至今也学了很多首了,从理论上我们对诗歌的写法也做了分析指导,那么下面我们就该牛刀小试一下了吧!

  自行创作律诗一首,题目自拟,内容不限。要力求符合律诗的平仄押韵、起承转合,要求格调清新向上,不做无病呻吟。

  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登高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创作背景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

  1.诵读课文

  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

  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

  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

  渚清沙白鸟飞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

  不尽长江滚滚来。——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

  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

  三、自主赏析

  1.整体感知

  提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景和情两方面看,全诗是怎样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分两层: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雄浑高远而又凄清悲凉的秋景。

  后四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和长年飘泊的孤苦愁绪。

  2.自主鉴赏。(给每联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赏析短文)

  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登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的基调。对仗工稳,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颔联从大处落笔,仰头写山景: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俯视写江景: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而又高昂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历来被视为千古佳句。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横写“万里悲秋常作客”,再纵说“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横一纵,承上启下,点出了全诗感时伤世、羁旅飘沦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极为沉郁顿挫。宋代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评说:“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可见诗人内心深处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联两句是悲叹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写诗人备尝艰难之苦,白发丛生;对句写自己困顿潦倒,疾病缠身。国难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艰难”,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全诗就在这忧愤无奈的感叹声中收笔,悲愤深沉,而又寄意深远。

  《登高》知识点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作者介绍

  1.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代表作《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3.杜甫诗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绝句四首》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分享

热门关注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7篇

高一数学函数教案

高中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6篇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数列教案五篇

高中数列教案

体育踩高跷教案合集9篇

体育踩高跷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优秀教案(合集6篇)

语文教案高二优秀

高一数学教案分享15篇

高一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6篇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教育数学教案(通用6篇)

高中教育数学教案

高中音乐教案集合6篇

高中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