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下“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是否正在搜寻范文呢?处理文档可以加强我们获取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的效果,学界对于范文的价值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读优秀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拓展您的视野!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1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8.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9.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0.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2
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2、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4、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9、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3
重阳节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祭祖节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登高节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4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5
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4.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5.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6.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7.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6
今天是重阳节,我很早就起来了。
妈妈问我:“你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吗?”
“知道一些。”我回答。
9
“你能说说都有那些吗?”妈妈惊奇地问。
“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等等。其中吃重阳糕的风俗比较普遍,对吗?妈妈。”
“我儿子真棒。关于重阳糕的知识你了解吗?”
“这个不太清楚,给我讲一讲吧妈妈。”
妈妈说:“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八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个小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等高”的意思,用小红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儿子,你还想了解重阳节的传说吗?”
“当然想知道,妈妈。”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为病差点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再(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交(教)给他降妖的剑术,还赠给他一把想要(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的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的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吩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倒上)一蛊菊花酒,做好了降妖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香味和菊花酒气,便嘠染(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侯(,)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冲下山来,几个回合酒吧(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等高(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吃中午饭时我问妈妈:“那个像蛋糕一样的东西就是重阳糕吧”。妈妈说:“是的。”我吃完饭,就去玩了。
这个重阳节我过的很有意义。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7
重阳节过去了,但是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重阳节,但是却并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都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的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并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8
1、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2、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4、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5、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6、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8、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0、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