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手抄报内容范本8篇

2023-08-20 10:22:56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下“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是否正在搜寻范文呢?处理文档可以加强我们获取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的效果,学界对于范文的价值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读优秀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拓展您的视野!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1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8.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9.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0.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2

  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2、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4、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9、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3

  重阳节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祭祖节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登高节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4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5

  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4.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5.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6.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7.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6

  今天是重阳节,我很早就起来了。

  妈妈问我:“你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吗?”

  “知道一些。”我回答。

  9

  “你能说说都有那些吗?”妈妈惊奇地问。

  “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等等。其中吃重阳糕的风俗比较普遍,对吗?妈妈。”

  “我儿子真棒。关于重阳糕的知识你了解吗?”

  “这个不太清楚,给我讲一讲吧妈妈。”

  妈妈说:“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八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个小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等高”的意思,用小红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儿子,你还想了解重阳节的传说吗?”

  “当然想知道,妈妈。”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为病差点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再(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交(教)给他降妖的剑术,还赠给他一把想要(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的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的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吩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倒上)一蛊菊花酒,做好了降妖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香味和菊花酒气,便嘠染(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侯(,)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冲下山来,几个回合酒吧(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等高(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吃中午饭时我问妈妈:“那个像蛋糕一样的东西就是重阳糕吧”。妈妈说:“是的。”我吃完饭,就去玩了。

  这个重阳节我过的很有意义。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7

  重阳节过去了,但是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重阳节,但是却并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都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的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并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8

  1、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2、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4、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5、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6、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8、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0、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小编精心推荐

  手抄报图片 | 手抄报花边 | 手抄报边框 | 电子手抄报 |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范本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2023七夕节手抄报文字内容

七夕节手抄报内容

欢度国庆手抄报内容精选9篇

国庆手抄报内容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十一篇

国庆节手抄报内容

教师节手抄报内容精选简短5篇

教师节手抄报

开学第一课手抄报内容资料

开学第一课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十五篇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大全合集

重阳节手抄报

有关重阳节的手抄报内容

重阳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大全简单2022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2021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手抄报内容重阳节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下“重阳节手抄报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是否正在搜寻范文呢?处理文档可以加强我们获取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的效果,学界对于范文的价值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读优秀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希望本文能够为您开启一扇新的大门拓展您的视野!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1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郑谷《菊》

  4.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5.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7.握手经年别,惊心九日霜。——妙信《九日酬诸子》

  8.暗凝伫。近重阳、满城风雨。——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9.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0.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近重阳》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2

  1、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重阳阻雨》

  2、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3、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旅中过重阳》

  4、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5、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6、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7、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9、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3

  重阳节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祭祖节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登高节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敬老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4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高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至今。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5

  1.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2.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4.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5.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6.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7.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文森《九日》

  8.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曹雪芹《螃蟹咏》

  9.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10.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6

  今天是重阳节,我很早就起来了。

  妈妈问我:“你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吗?”

  “知道一些。”我回答。

  9

  “你能说说都有那些吗?”妈妈惊奇地问。

  “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等等。其中吃重阳糕的风俗比较普遍,对吗?妈妈。”

  “我儿子真棒。关于重阳糕的知识你了解吗?”

  “这个不太清楚,给我讲一讲吧妈妈。”

  妈妈说:“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八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个小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等高”的意思,用小红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儿子,你还想了解重阳节的传说吗?”

  “当然想知道,妈妈。”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为病差点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再(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交(教)给他降妖的剑术,还赠给他一把想要(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的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的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吩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倒上)一蛊菊花酒,做好了降妖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香味和菊花酒气,便嘠染(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侯(,)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冲下山来,几个回合酒吧(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等高(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吃中午饭时我问妈妈:“那个像蛋糕一样的东西就是重阳糕吧”。妈妈说:“是的。”我吃完饭,就去玩了。

  这个重阳节我过的很有意义。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7

  重阳节过去了,但是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虽然知道重阳节,但是却并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都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的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是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并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篇8

  1、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2、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3、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4、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

  5、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6、西风泼眼山如画,有黄花休恨无钱。——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7、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重阳席上赋》

  8、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9、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0、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小编精心推荐

  手抄报图片 | 手抄报花边 | 手抄报边框 | 电子手抄报 | 手抄报版面设计图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