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的课件(集合14篇)

2023-08-22 11:44:30 春望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每一个详尽的教案都需要有理有据,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是好课件呢?出国留学网编辑花费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春望的课件”的所有重要资料,希望阅读本文能够激发您的创造力!

春望的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习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习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

  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你们能谈谈对《春望》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及诗人所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展示评研,归纳提升。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

  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3、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4、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五〉巩固达标,拓展延伸。

春望的课件(篇4)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涵,熟读背诵。

  2、深入理解名句,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3、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有感情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

  教学环节:一、激情导入二、出示目标

  三、知人论诗四、初读感知

  五、复读解意六、品读悟情

  七、拓读识人八、课外练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知人论诗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代,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大师李白和现实主义的大师杜甫。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去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屏幕上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一起来看一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齐读目标)

  过渡语:学习诗歌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他生活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诗,这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

  1、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

  过渡语: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757年,诗人在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初读感知,读好节奏

  学习诗歌,方法之一便是多读。我们先自己把诗歌读一读,初步体会一下诗的节奏和感情。

  1、自读

  2.多媒体播放诗歌范读(听康桥老师读,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3.小声学读(了解了朗读技巧,我们再来感受一遍古诗,这一次,我们小声读,注意体会节奏、重音、语气)

  4.学生放声自由朗读。(红学家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

  5、个别读(哪位小组先展示一下?谁自己展示一下?)

  6.学生齐读。(来,捧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7.解读标题。

  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二、复读诗歌,理解诗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学生活动)有小组内理解不了的诗句吗?哪个小组来解决?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二、品读诗歌,感悟情感

  过渡语:了解了诗歌的大意,我们再来品味一下诗歌的语言。诗歌是抒情性的,诗歌语言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来感悟诗歌的语言魅力。

  1、小组活动

  (1)请赏析首联中的“破”和“深”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两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全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2、师生共析:

  (1)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山河、草木、花、鸟。

  “国破”是什么意思?(国家破亡,国都被攻破)破还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

  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你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生自由练习朗读。师:无比的悲痛、忧伤,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

  鸟语花香,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为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鸣而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就仿佛是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触景生情,见花落泪,听鸟鸣惊心。

  (2)“抵万金”的意思是?杜甫是756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鄜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家人报平安的书信,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连那个簪都插不上了。

  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只有45岁,人正是壮年。但他为国家的时局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亦然是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

  3、总结板书

  这首诗写诗人在春天的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写望到的春天长安城的败象(板书:望春城败象),抒发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忧伤之情,是忧国(板书:忧国);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板书:念亲人境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是思家,(板书:思家),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诗中先忧国,再思亲,最后写到自己的衰老,全诗沉郁顿挫,真挚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拓展阅读,再识诗人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齐读)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

  补充资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岁)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36岁)(36岁的诗人杜甫写下了他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辅佐皇上,使他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家与国紧密相连,个人和民族血脉相融,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已经溶入了他的血液!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丰碑,更是人格的丰碑!

  让我们大声诵读,用朗朗的书声,向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致敬!

  七、你心中的杜甫

  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那么,你从以上形象中,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写出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结束语:从一首诗,我们读到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立体的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他的厚重与伟大,不是我们这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因为杜甫是一首要用一生来解读的诗,杜甫是一曲要用灵魂来倾听的歌!

  八、板书设计

  望春城败象、忧国伤时

  春望

  念亲人境况、思亲悲己

春望的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习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习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的课件(篇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阅读欣赏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不详点击数:1302更新时间:20xx-11-1123:51:4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阅读欣赏

  一、联系已知,谈话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诵读古诗,谁愿意展示自己,选一首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生:背《长恨歌》。

  师:你背得真好,请坐。

  生:背《江畔独步寻花》

  师:真美呀!

  生:

  师:大家积累的古诗真不少,老师这里也有两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想读吗?

  生:想读

  师:请看屏幕。

  师:这两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

  二、感知诗意,质疑探究

  师: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读这两首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可以选择一首来读。

  生:我想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春望》。

  生:我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刚才她读时有一个字,就是卷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juǎn。

  师:对,这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

  师:短短的时间我们就把诗读得这么流利,真棒!诗的意思有没有信心弄懂呢?

  生:有。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两首诗,并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这两首诗大体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用?标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开始吧!

  (生读诗讨论。)

  师:大家学得很投入,讨论得也很热烈,谁愿意说说诗的大体意思,想说哪首都行,能说多少就说多少。

  生:我知道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的是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时心情很高兴。

  师: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真会读书。

  生:我知道《春望》写的是作者看到国家破碎,心情非常悲伤。

  生:我知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春望》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师:你能把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真会读书。

  师: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我不知道浑欲不胜簪的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就是头发很少,连簪子都别不住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诗句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读书真认真。

  师:我们通过互相帮助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你们真会学习呀!

  三、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这两首诗,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作者都是杜甫。

  生:这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系。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是一首表达的是高兴的心情,一首表达的是悲伤的心情。

  生:这两首诗不同的地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每一句是七个字,《春望》每一句是五个字。

  师:你们真聪明。刚才大家说到这两首诗都与一场战争有关系,知道是哪场战争吗?

  生:我知道是安史之乱。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那可是是改写唐朝命运的一场战乱,老师这有一段录象,请看。

  师:看了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战争太残酷了。

  生:战争太可怕了。

  师:在这样一场堪称浩劫的战争中,人民生活会怎样?

  生:人民生活会很贫困。

  生:有很多人会死在战场上。

  生:人民会背井离乡去逃难。

  师:诗人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诗人的生活会很贫困。

  生:诗人会很伤心。

  生:诗人可能会和人民一样出去逃难。

  师:是呀,在连续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诗人饱经流离和凌辱之苦,所以当他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他的心情会怎样?

  生:诗人会很高兴。

  生:诗人会很愉快。

  生:诗人会很兴奋。

  师: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喜。(板书:喜)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想一下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到收蓟北的消息时,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

  师:你能再读读这一句吗?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你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悦。

  生:我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听在大声唱歌,开怀畅饮。

  师:是呀,大声唱歌,开怀畅饮,庆祝胜利,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

  生:那是一幅喜庆、热闹的场景,不光是诗人,人们都在庆祝胜利。

  师: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心思忙着什么?

  生:想要赶快回到家乡去。

  师:对,青春作伴好还乡。谁愿意读这句?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我们一起读,好吗?

  (生齐读这一句。)

  生:我从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知道了诗人非常高兴,因为他家里人脸上的忧愁都没有了。

  师:你能想象当家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的情景吗?

  生:家里人脸上的忧愁一扫而光,非常高兴,激动的东西都来不及慢慢收拾,胡乱的收拾书籍还有其他东西。

  师:是呀,愁消哀散,狂喜不已。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谁还愿意读这一句?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我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知道了诗人的心情非常急,他想快点回家去。

  师:真是归心似箭,身在巴峡,心已回到了家乡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我们一起体会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喜悦,好吗?

  (指名读,齐读。)

  师:我也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是呀,战乱初定,家人团聚,国家即将迎来和平,诗人狂喜流泪,当战火连绵时,诗人的心情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春望》。这首诗写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当时,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洛阳,杜甫听说唐玄宗逃往西蜀,素宗在灵武即位,便把家人安置在四川,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他身陷贼中半年之久。春天来了,看着昔日繁华,如今满目凄凉的京城,他不由触景伤怀,写下了《春望》。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想一想,在这暮春时节,诗人望到了什么?

  (生读诗思考。)

  师:谁愿意说?

  生:诗人望到了城春草木深。

  生:诗人看到了城里的草木很茂盛。

  师:为什么草木深?人呢?

  生:人们都上战场打仗了。

  生:很多人都在战争中死去了。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生:非常荒凉。

  生:荒无人烟。

  生:满目荒凉。

  师:山河依旧,国已破碎,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满城草木丛生,人烟荒芜,看到这些,诗人心情如何?

  生:诗人心情悲痛。

  生:诗人心情难过。

  生:诗人心里很伤心。

  师:刚才大家的发言围绕一个字悲。(板书:悲)

  师: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鸟儿在快乐地歌唱,可是诗人看到、听到这些,反而感到更加伤心。

  生: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可是诗人想到国家破碎,自己妻离子散,伤心的眼泪都滴落到花上。

  师:是呀,动荡的时局让人忧虑,所以诗人见花开而落泪,又想到妻离子散,所以听鸟语而心痛,此刻,诗人心情怎一个悲字了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谁愿意读这一句?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诗人还望到什么?

  生:诗人还盼望家书。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抵万金?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诗人和家人分离,盼望着家人的书信,在诗人的眼中,一封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生:战争已经打了三个月了,书信都没有办法传递了,诗人收不到家人的书信,心里很着急,所以觉得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贵重。

  师:战争阻断了家信的传递,一封普通的家书让身陷囹圄的诗人望眼欲穿,而音讯全无。于是,这国伤家恨让40岁的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谁来读这一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诗人什么样了?

  生:不但头发都白了,而且都快掉光了,连簪子都别不住了。师:谁还愿意来读这句?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国家已处在危难之中,人民饱受流离之苦,身处乱世的诗人不禁心痛流泪,让我们再来读全诗。

  (教师引读、指名读、齐读)

  四、深化体验,升华情感。

  师:此刻,两相对比,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喜与悲,让我们再借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你想读哪首就读哪首。

  (出示屏幕,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你们的心与诗人相通了,已经与诗人同欢喜,共悲伤,请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喜与悲,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离别和团聚吗?

  生:因为国家破碎而悲,因为失地收复而喜。

  生:因为京城被叛军占领而悲,因为官军收复失地而喜。

  师:杜甫仅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吗?

  生:他还是一位爱国的大诗人。

  生:他还是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

  师:是呀,杜甫不仅是一位满腹经伦的诗人,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他的血脉感情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他的诗中有很多都渗透着强烈执着的爱国之情。请大家课后多读读杜甫的诗篇,进一步去感受杜甫、理解杜甫,好吗?

春望的课件(篇7)

  课时目标

  1、理解诗意,理解诗人形象

  2、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诗人形象,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

  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

  “白头”——苍老忧愁(板书)

  “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

  “更短”——白发更少,内心痛苦哀怨

  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

  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

  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害怕。(互文的译法)

  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

  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

  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

  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内草木茂盛。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荒凉之景

  师:战争毁了昔日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板书“忧”字)

  后分析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读

  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战火延续到眼下三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

  “连三月”写出了什么?生答——战争延续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了什么?生答——夸张,出家书的珍贵

  师:因长时间的战争,好久无妻儿的音信,亲人生死未卜,多么思念他们啊,多希望得到家书,知道他们的消息啊!诗人因思亲念家愁白了头。(板书“念”字)

  4、指名读诗,读出忧国念家的感情

  5、明确第二联的作用——承上启下

  四、小结

  1、诗的前四句重写景,景中有情,开篇绘国都萧索之景,写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后四句重抒情,借事抒情,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至家里音讯全无,再写到自己的白发衰老。全篇层层递进,由远及近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2、生尝试齐背诗一遍。

  五、总结

  用自己的话立体的写出诗人形象

  (提示:诗人看到什么景?触发了哪些感情?诗人怎样了?)

  生交流,师总结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念亲的形象。

  板书

  感时(忧国)

  春望——烽火之景;苍老忧愁

  伤别(念家)

春望的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小学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进一位历史上的苦难诗人,爱国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

  二、关于杜甫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四、学生自由诵读。

  1、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2、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五、解诗意,悟诗境。

  1、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2、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4、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5、小组讨论交流。

  6、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六、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此时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3、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4、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春望的课件(篇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梁鹤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教师范读看看和自己的朗读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梳理课文内容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含义:

  (四)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五)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在《春望》中的“望”作者望到了什么?情感怎样?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情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情感。

  4、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讨论,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的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七)拓展延伸

  观看中国抗日战争的短片,写出心中的体会。

  此处的设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语文课堂“听、说、读、写”多能力的全面锻炼,同时让大家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希望他们珍惜眼前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教育

  (八)背诵课文

  要求用情用心地背诵。目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达到以读贯穿全文的目的。

  (九)课堂小结,作业设臵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十)、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尾联:憔悴不堪

春望的课件(篇10)

  《春望》教学设计

  湖南省邵东市城区三中赵冉

  教学目标:

  1.运用诗联品析法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学习并练习移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春望》吟唱版。

  教学新课:

  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前往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学懂诗歌第一招:我是杜甫,细致地品

  1.学习诗联品析法:

  第一步:解字

  我跟大家来说说这一联中的这个字,这个()词的意思是()。

  第二步:绘诗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一联诗句展示的画面。

  第三步:品词

  在这一联中选了()这个字,是想通过这个字告诉大家()。

  第四步:读诗

  这一联我们应该怀着的情绪来朗读。

  2.教师示范品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一步:解字

  我跟大家来说说这一联中的这个字,(国)的意思是(国都,也就是当时的长安城)。

  第二步:绘诗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一联诗句展示的画面。

  第三步:品词

  在这一联中选了(国破)这个词,描绘出一副的景象;是想通过这个词描述出(草木繁茂,荒无人烟的凄凉)。

  第四步:读诗

  这一联我们应该怀着的情绪来朗读。

  3.运用诗联品析法练习:分组品析后面三联诗歌后,请同学来展示品析收获。

  三、学懂诗歌第二招:我是杜甫,动情地读

  1.根据上面的品析,总结朗读的情感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通过品读,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情感。

  2.教师范读。

  3.同学们自由朗读后,配乐诵读。

  四、学懂诗歌第三招:学以致用,巧妙地写

  微练笔:移情更动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流泪,鸟儿惊心,实际上并不是花和鸟的感情,而是杜甫的心情,是杜甫在流泪,杜甫在胆战心惊杜甫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花儿和鸟儿身上去了。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我们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就是移情。不再是对景物进行简单的客观描绘,而是把我们的情感转移到景物身上,觉得景物也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感。我们欢喜时,景物也微笑;我们悲伤时,景物也叹气。

  比如,用移情的手法来写叶,叶就不是残叶、黄叶、枯叶,而是孤叶、哀叶、悲叶。用移情手法写月,月也不再是斜月、满月、明月,而是照无眠之月、离别之月、思乡之月。

  小结移情技巧:

  1.用心体会,确定感情

  2.细致观察,身边景物

  3.巧妙移植,景物说话

  4.情发于心,情现于景

  微练笔:

  试根据以下几种不同情境,对放学回家的路上这一组景物进行描写,注意要将感情移植于景物。

  平常日子,你放学后,走在回家路上,见到的景物是

  示范:和往常一样,放学后已是黄昏,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走出校门。道路两旁种着一排排的梧桐树,但是叶子已经掉光了

  一次考试,你考得很差,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所见到的景物是

  你的文章,在市级的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你喜出望外地拿着获奖证书,走在回家的路上,所见到的景物是

春望的课件(篇11)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的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xx表达xx”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默写本诗

春望的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的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公元755年杜甫赴奉先探亲,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他回不了长安。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所抓,押到长安,因他官小,没有被囚禁。当他看到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的景象。而家人也逃离了长安,生死不知。第二年春天,春回大地,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美景却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预习检测

  1、出示字词,学生读记,限时1分钟。

  溅()——溅落

  抵dǐ——()

  搔()——用指甲挠

  浑()——简直

  胜()——()。

  ()zān——一种束发的首饰。

  2、小测试。

  3同桌互改。

  四、初读感知

  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五、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2、修改、讲解文意。

  六、赏析诗歌

  1、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七、深化感情,探究主题

  通过学习诗歌,你从这首诗中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说一说。一位老人,站在荒凉的长安城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探究主题)

  八、巩固练习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分享

热门关注

生物教学课件系列

生物教学课件

英语颜色课件

英语颜色课件

2023白鲸的课件(精华十一篇)

白鲸课件

最新成长足课件(热门九篇)

成长课件

大眼睛课件(精品15篇)

大眼睛课件

春优秀课件精品14篇

优秀课件

生日会课件(集合14篇)

生日会课件

望海潮课件

海潮课件

勇气的课件14篇

勇气课件

命题的课件(汇编14篇)

命题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