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课件热门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出国留学网编辑精心制作了一份“八年级数学课件”的知识点总结敬请参考,本文文件内容只供参考使用!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新课。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和数学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去书店买课外书,看看在那里会碰到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买书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第一步,让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第二步,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条件提数学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这一环节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2.探讨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 )。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有的学生则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时,他们才会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

  (2)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要求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

  【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数小棒,先摆28根,再摆4根,然后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边加,一边数,数出最后的结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竖式:

  学生已经学会了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有的学生已经有了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的知识储备,所以当学生提出可以列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试着列竖式计算,自己讲解计算方法,然后再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

  (4)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分组进行交流,并说明自己选这种算法的原因。

  【通过学生比较,选算法,分组交流,使他们明白选择算法是为了计算更快速、更准确,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

  三、练习试一试。

  1.你想买哪两本书,需要多少钱?

  先请学生独立做题,然后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做题,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全班交流时也会很积极地参与发言。】

  2.有30元钱,可以买哪些书?

  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分4人小组交流,组长统计计算方法,评选出每个小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四、自由练习。

  师:你今年多少岁?算一算再过16年你多少岁?

  你妈妈今年多少岁?再过8年多少岁?

  你爸爸今年多少岁?再过7年多少岁?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分4人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以学生及其父母的年龄为材料进行练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地参与练习与讨论。】

  五、小结。

  师:同学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数学问题,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再次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

  六、学生自评。

  要学生说一说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以后打算怎么做?

  【通过学生自评,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现实世界中,四边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宏伟的建筑物、铺满地砖的地板、别具一格的窗棂、天空飞舞的风筝处处都有平行四边形的身影。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和平行线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既是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教学,把研究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能力教学点目标: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学习,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实例,使学生明白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学习几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课时设计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流程图

  展概性性课示念质质外

  图的的的作片形猜巩业揭成想固自

  示与与与我课讲验应检题解证用测

  教学过程:

  (一)、观赏生活中的图片,引入课题(电脑演示)下面的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开启智慧

  1、操作活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它们相等的一组边重合,可以得到一个四边形。设计意图:学生在拼图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感知,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2、观察、讨论:

  (1)两张纸片拼成了怎样的图形?它是四边形吗?

  (2)这个图形中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段?你是怎样得到的?(3)用简洁的语言刻画这个图形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以往概念教学的机械记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书写方式及对角线、对边、对角、邻角的定义。

  5、学生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操作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及其相关元素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探究图形性质打下坚实基础。

  (三)、知识源于悟:

  1、做一做(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出示幻灯片)

  先将复制后的四边形与原来的四边形重合,然后绕一个顶点旋转180°,再平移该四边形,它还能与原来的四边形ABCD重合吗?

  (教师用展示整个旋转变化过程)

  2、讨论:(小组交流)

  (1)通过以上活动,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2)平行四边形ABCD对边、对角分别有什么关系?能用数学知识验证你的结论吗?

  3、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设计意图: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观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来获取知识和学会学习,使他们更好体会合作交流、互相评价、互相尊重的学习方式。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能很好地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活动中,有意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从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探究能力、分组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等。

  4、填表:分边、角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叙述。

  设计意图:规范学生的几何语言。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可以作为性质运用,也能作为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在此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做了一个铺垫。

  (四)、随堂练习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50°,BC=3cm,则∠B=____,∠D=____,AD=______。

  2、在□ABCD中∠ADC=125,∠CAD=21°,求∠ABC,∠CAB的度数.

  3、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在AD上取一点E,CB上取一点F,且AE=CF,试测量比较BE,DF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1主要是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3是应用性质解题部分,2采用学生板演,教师巡回的辅导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本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书写格式,及时的订正和指导。3采取小组合作解答,互帮互助。让学生熟练性质定理,为以后的证明和计算打好基础。

  (五)、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互讲,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业设计:

  1、必做题:P99习题4.1第

  1、3题。

  2、选做题:利用平行四边形设计美丽的图案,表达你美好的愿望。

  五、课后反思

  1.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以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引入,通过动手画图和实验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通过变式、探究及其相关应用来体现这一基本思想。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情绪体验,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归纳整理,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3】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18。2。2的内容,“菱形”是继“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又学习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四边形既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平面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学好四边形的内容,尤其是特殊的四边形,对学生来说,无论是进一步学习还是实际应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时通过探索和证明菱形的特殊性质可以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道并且会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来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通过操作发现特征,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能力。通过菱形与平行四边形关系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

  在探究菱形性质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菱形的图形美,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菱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验证,进而获得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 “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动手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教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养成勤动手,勤钻研的习惯。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实例(可活动的衣帽架、收缩门、防护栏等),提问是什么图形,由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引入新课。

  用这些来源于生活的美丽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

  利用制作好的平行四边行教具,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平移到一个固定的位置后,让学生观察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教具的变化情况,引出菱形的定义(板书定义):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教具,有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义,同时加强了与平行四边形定义的对比性。接下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菱形的动画制作过程。

  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总结学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并进一步追问:这还只是我们直观折纸得出来的,那么如何证明它们呢?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证明,并请学生进行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探究对图形的对折,即对轴对称图形的再认识,感受动手实验的乐趣,培养猜想的意识,感受直观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例2:这是一个可以活动的菱形衣架,它的边长为16cm,如果墙上钉子间的距离AB=BC=16cm,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4】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5】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 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 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 画“正”字的方法 ,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应该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灵活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根据服装型号分段、用画“正“字等方法整理、绘制统计表、利用统计数据到服装厂定做校服等。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迫切完成任务和强烈的探究兴趣驱动下, 对本来枯燥的统计知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真实感,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能自然而然地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调查访问、探究尝试、合作商讨、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法,真实经历用统计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特别是学会了分段整理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

  A、重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课的导入,给学生做校服的情境, 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感受到统计表与身边的人和事是息息相关的。最后,布置学生写一份建议书,也是深有教育价值的。

  B、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有数据收集,数据整理,统计制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五个环节,其中分析数据是重要的环节,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内容。在“女生1分钟跳绳检测”一题中,我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你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在“空气质量”一题中,我让学生说“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常州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何?为什么?作为一个常州的小市民,你觉得能为改善常州的环境做些什么?”学生的分析是推己及人,丰富多彩的,是符合孩子心理实际的。设计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是统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载体。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6】

  我是辽阳县唐马中学的张海英我上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三节《菱形》。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生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菱形》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之后,纵观整个初中数学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别之后,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又为九年级进一步学习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奠定基础。

  (二)鉴于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菱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悉菱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现菱形的图形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菱形的性质与判别方法

  难点:性质与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讨论——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合作交流的气氛下进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同时借助教具演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质与判别,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学生分析与学法指导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几何图形也包括菱形,但学生对这一图形的认识是直观的、肤浅的,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利用原有直观感知及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探索菱形的性质及判别方法,又要尝试利用它们解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的探究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一)具体图片导入新课。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完成目标。

  (三)通过课件演示,一般平行四边形变为菱形的过程,得出菱形定义,对比两图形异同点得出菱形的性质

  (四)通过剪菱形探索菱形的判别方法。

  (五)通过判别正误,例题教学,自我检测来尝试运用、巩固菱形的性质、判别

  (六)回顾学习目标,检验完成情况,谈谈本节收获。

  (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布置作业。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7】

  一、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多项式公因式的意义,初步会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能观察出多项式的公因式,并根据分配律把公因式提出来

  难点:让学生识别多项式的公因式.

  三、合作学习:

  公因式与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三个矩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m,则这块场地的面积为ma+mb+mc,或m(a+b+c)

  既ma+mb+mc = m(a+b+c)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ma+mb+mc写成m与(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m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ma+mb+mc的一个因式,把m从多项式ma+mb+mc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ma+mb+mc的另一个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四、精讲精练

  例1、将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3x+6; (2)7x2-21x; (3)8a3b2-12ab3c+abc (4)-24x3-12x2+28x.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y)+b(y-x);(2)6(m-n)3-12(n-m)2.

  (3) a(x-3)+2b(x-3)

  通过刚才的练习,下面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如8和12的公约数是4.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如(3)中相同的字母有ab,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___________的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1)ma+mb 2)4kx-8ky (3)5y3+20y2 (4)a2b-2ab2+ab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8x-72 (2)a2b-5ab

  (3)4m3-6m2 (4)a2b-5ab+9b

  (5)(p-q)2+(q-p)3 (6)3m(x-y)-2(y-x)2

  五、小结:

  总结出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首先找各项系数的大公约数,

  其次找各项中含有的相同的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小的

  注意:(a-b)2=(b-a)2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已知2x-y=1/3,xy=2,求2x4y3-x3y4 3、(-2)20xx+(-2)20xx

  4、已知a-2b=2,,4-5b=6,求3a(a-2b)2-5(2b-a)3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8】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

  难点突破:通过上面三组算式,学生已经尝试着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了。不等式性质3是本节的难点。在不等式性质3用数探讨出以后,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数轴上任取两个点,用相反数的相关知识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任意两个数比较是否性质3都成立。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使数的取值从特殊化到一般化,从对具体数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数的升华。让学生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作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时,让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的看法,希望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9】

  学生已经学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对内角和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互相评价、互相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对于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条件已经成熟,学生参加探索活动的热情已经具备,所以把这节课设计成一节探索活动课是切实可行的。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探索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上册多边形相关知识的延展和升华,并且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又与三角形相联系,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多边形的内角和环环相扣,前面的知识为后边的知识做了铺垫,联系性比较强,特别是教材中设计了现实情境,“想一想”,“议一议”等内容,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在编写意图上,编者强调使学生经历探索、猜想、归纳等过程,回归多边形的几何特征,而不是硬背公式,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探索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教学重点】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和应用。

  【教学难点】多边形定义的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转化的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本节课分成七个环节:

  1、多媒体展示蜂窝,教师结合图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多边形。

  2、工人师傅锯桌面:一个四边形的桌面,用锯子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目的:

  1、通过现实情境的展示,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为课题的研究做铺垫。

  1、借助多媒体显示一多边形,学生类比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多边形定义、并表示出相应的元素。

  2、教师再给出严格规范的定义,特别借助学具说明“在平面内”的必要性、此外,说明正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

  目的:

  1、对于边角这些能在图形中识别而又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描述性定义,采取学生类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来归纳,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2、借助于自制的直观教具,说明多边形定义中“在平面内”这一条件,易于学生理解,化解了难点。

  提出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从四边形开始研究。

八年级数学课件【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六节内容。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数学思考:(1) 经历对实数进行分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

  (2) 经历从有理数逐步扩充到实数的过程,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解决问题: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情感态度:(1) 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难点: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对一个非负数开平方和对一个数开立方运算。课本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本节主要引导学生熟知实数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类比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创设出思维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具:三角板、圆规、多媒体。

  学法分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看、动脑想、多交流、勤练习”的学习,增强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历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会观察”、 “会类比”、“会分析”、“会归纳”的能力。

  四、教程分析:

  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实数的概念

  内容: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怎样分类?

  (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

  意图: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

  学生回答: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 , , , , , , , ,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意图:通过将以上各数填入有理数集合和无理数集合,建立实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实数概述并板书: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 number)。教师点明:实数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最后多媒体展示具体分类,并对有理数和无理数从小数的角度进行说明。

  二、议一议,

  1、在实数概念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分类。

  无理数与有理数一样,也有正负之分,如 是正的, 是负的。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能把 , , , , , , , , ,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等各数填入下面相应的集合中?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0属于正数吗?0属于负数吗?

  (3)实数除了可以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外,实数还可怎样分?

  意图:在实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的分类.上面的数中有0,0不能放入上面的任何一个集合中,学生容易遗漏,强调0也是实数,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单独作一类.提醒学生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2、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在有理数中,有理数a的的相反数是什么,不为0的数a的倒数是什么。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例如, 和 是互为相反数, 和 互为倒数。

  三、想一想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a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为 ;

  2、如果 ,那么它的倒数为 。

  意图:从复习入手,类比有理数中的相关概念,建立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概念,它们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是一致的

  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实数a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为 ,若 它的倒数为 (教师指明:0没有倒数)

  增加练习:(多媒体展示)第一组1. 的绝对值是

  2、 a是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

  第二组:1、 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2、绝对值等于 的数是 , 3、 的绝对值是

  4、正实数的绝对值是 ,0的绝对值是 ,负实数的绝对值是

  例题: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1) (2) (3) 学生上黑板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如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最后与学生共同纠正。

  明晰:实数和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媒体展示两个举例)

  四、议一议。

  探索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 、 和 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

  2、多媒体展示 的做法和 和 的做法

  如图OA=OB,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引导学生达成以下共识:

  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A点对应的数等于 ,它介于1与2之间。

  (2)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4)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4)和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五、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第一组:判断题:

  ①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③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④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⑤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 ⑥两个无理数之积不一定是无理数. ⑦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 ⑧数轴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表示实数.

  第二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3)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 (2) (3)

  3、在数轴上作出 对应的点。

  意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小结

  1、实数的概念

  2、实数可以怎样分类

  3、实数a的相反数为 ,绝对值 ,若 ,它的倒数为 。

  4、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

  七、作业

  课本习题2. 8 1、2、3题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八、板书设计:

  实数

  1、实数的概念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2、实数的分类 5、例题

  3、实数a的相反数为 , 6、学生练习

  绝对值 ,若 ,它的倒数为

分享

热门关注

一年级语文识字课件分享七篇

一年级语文识字课件

关于51劳动节的句子160句

51劳动节句子

[荐]领导感谢信的范文系列

领导感谢信

情感主播语录短语精选

情感主播语录短语

[精]成长阶段总结

成长阶段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1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系列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课件

八年级地理课件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模板精选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