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將食物供給鳥兒,而不是供給巢穴,這是為了更好地執行領導所下達的任務。制定一個方案尤為重要,該方案應該有重點和結構,一個優秀的方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您所尋找的"新技术应用方案"已經準備就緒,請您仔細品味本頁內容感受其中的情感!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1】
为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要求,顺利完成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应用考核任务,根据《xx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特制订本方案。
一、考核目标
1、通过考核,完成每位教师30学分实践应用学习任务。
2、通过考核,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
3、通过考核,提高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升各级培训团队的指导力。
4、构建“金字塔”学习共同体,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应用、校本研修形成常态。
二、考核对象
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在编在岗教师。
三、考核时间
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推进进度考核。
四、考核内容
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实践应用考核重点,教师根据自选的微能力(合计不少于30学分),向学校提交能体现不同微能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与考核。
五、实施流程
在镇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指导下,学校按照“镇级规划—团队研修—教师实践—学校评审”的流程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1、镇级规划。2。0信息化项目推进办公室发挥规划与指导作用,基于全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践应用研修手册》,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及实践应用考核方向。
2、团队研修。金字塔学习共同体发挥统整和协调作用,依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与研修计划,帮助教师结合实际制定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实践应用考核申报点,结合本校选择的研究模式,推进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
3、教师实践。教师围绕学科信息化教学创新目标,找准能力短板,主动参与研修,积极实践应用,形成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提交给学校并申报参与实践应用考核,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践应用研修手册》提出的相关任务。
4、学校评审。学校管理团队组建校内外结合的评审组(或委托镇级培训团队),依据实践应用考核规范,对教师提交的实践证据进行评估审核,反馈评估结果并提出实践建议。
5、镇级监督。采取专家组成员逐校逐人督查的方式,检查验收各校实践应用考核结果,确保考核的客观有效。
6、考核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在分项发评价中,有一项不合格,视为实践应用考核不合格。
六、结果应用
1、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对实践应用考核结果验收合格率,纳入考核学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情况指标体系。
2、对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考核合格的教师,由县教育局印发教师所选各个微能力的认证证书。
3、学校建立教师个人应用能力提升电子档案,记载实践应用考核情况。通过制度建设、评优考核、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丰富考核结果的应用,激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整校推进与实践应用落实情况,列入年度教育督导和校长年度考核内容。
七、鼓励创新
学校可利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践应用研修手册》模式进行考核,学校也可以选择自主设计的实践应用考核模式进行考核。
xx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践应用考核方案
为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要求,顺利完成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应用考核任务,根据《xx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方案》,特制订本方案。
一、考核目标
1、通过考核,完成每位教师30学分实践应用学习任务。
2、通过考核,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
3、通过考核,提高校长信息技术领导力,提升各级培训团队的指导力。
4、构建“金字塔”学习共同体,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应用、校本研修形成常态。
二、考核对象
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在编在岗教师。
三、考核时间
按照《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推进进度考核。
四、考核内容
以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的30项微能力为实践应用考核重点,教师根据自选的微能力(合计不少于30学分),向学校提交能体现不同微能力的教育教学成果参与考核。
五、实施流程
在镇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指导下,学校按照“镇级规划—团队研修—教师实践—学校评审”的流程组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工作。
1、镇级规划。2。0信息化项目推进办公室发挥规划与指导作用,基于全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践应用研修手册》,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及实践应用考核方向。
2、团队研修。金字塔学习共同体发挥统整和协调作用,依据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
上面就是网小编特意收集整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方案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2】
这些日子我读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本书,我感到受益颇多。知道了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学科课程和信息化教育手段的深度融合提供平台。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一、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展示,使我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会更具体、更生动生动有趣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不好理解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仅靠教师一张嘴说教,学生只能想象,而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具体实物与图片的演示,直观明了地阐述抽象的知识,如在讲思想政治的中华文化时,你光说中华文化怎么怎么好,不如把那些经典的东西用语言加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或者视频加音频的形式表达给学生,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很好的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采用多媒体教学动画场景演示,很直观很明了地将一切不易觉察、容易忽视的现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如思想政治教学的情境描述,离开了多媒体只能给学生抽象、枯燥、呆板的印象,而采用多媒体,则可将抽象的场景具体化,将枯燥的述说情景生动化。在情景交融中使学生陶醉,在生动形象中使学生充满激情与活力。像这样运用多媒体来展现,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思想政治的魅力,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才有破竹之势,学生的能力才能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整体的素养才能更好地提升。
二、运用信息技术去描绘场景,激发情感,提升素质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一些文字案例的描述不如用视频的形式或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去感受事件中的矛盾或者是经过,这样学生就能够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从中悟出道理,从而听声素质。情境的展示,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信息,可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运用信息技术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需求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书上的概念名词枯燥乏味,但是把这些概念名词放入具体的实例当中去研究一些事时,他对概念不了解就不能很好的去解决问题,所以就会产生对知识的需求,这就是动力。此时,使用信息技术的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就会把学生带入概念的解析中去,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去学习思考。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持续贯穿始终呢?通过研究实践我们知道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给于刺激,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一些音频、动画、视频渲染场景或情景再现,既能消除学生的视觉、精神疲劳,又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更能很好地给课堂注入激情与活力,使整节课荡漾在激情与活力之中,使学生每堂课都感觉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没有吃饱喝好,一直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就是始终保持的知识的渴求状态,所以每节课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新的,都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去学习,去挑战,去完成学生任务。
总之,通过读书我明白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目的不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核心素养也会被潜移默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明确整合的根本目的和方向,不能不清不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探索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师生角色转变以及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科水平与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达到全面发展,整体提升人生观,世界观。我相信自己在不断的阅读和实践中,今后一定会把信息技术与我所教的思想政治学科好好地深度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的素养提上去的。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3】
教师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xxxx年至xxxx年,我省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组织实施了首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意识明显增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初步具备,信息素养初步形成,部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优化课堂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出现,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各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切实增强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和我省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xx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xxxx-xxxx年)》及xx省委省政府印发的《xx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xxxx-xxxx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xx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xxxx-xxxx年)》、xx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下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育信息化有力支撑我省教育现代化。
二、目标任务
到xxxx年,全面构建适合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创新发展的新机制,打造信息化教学应用支持服务体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5年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简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
三、基本思路
一是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围绕工程实施总体目标任务,以教师全员培训为核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统筹设计好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明确目标,夯实责任,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调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奠定基础。做好“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监管服务平台”的建设,为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二是建强队伍,保障全员。调动电教、教研、师训等各部门力量,组建工程培训团队,打造“过得硬、靠得住、推得动”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支持服务队伍。遴选培训资源丰富,专家队伍业务能力强,教师教学信息化培训基础好,管理团队认真负责的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和教师培训机构,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围绕信息化教育教学和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实施开展工程培训团队培训。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确保工程实施各环节、各内容紧密衔接,有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的质量。
三是以校为本,整校推进。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围绕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模式;探索骨干引领、学科联动、教师选学、整校推进的应用能力提升新路径;形成校有规划、组有计划、师有清单的整校推进新机制。建立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分批跟进、注重实效的示范带动体系,保证推进有示范引领,实施有经验借鉴。
四是测评并举,推动应用。结合教育部校本应用考核有关要求,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校本应用考核指导意见,指导县区学校组织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督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依托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监管服务平台,建立监管评估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强化工作措施,发挥团队上下联动作用,加强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培训团队、各中小学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工程实施效益的高效发挥。
五是倾斜乡村,鼓励创新。以国家级贫困县乡村学校为重点,整合资源,重点扶持,因地制宜开展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示范培训,提高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面向信息化教学应用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和学科骨干教师,开展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和名师培训,打造智能化教育领航团队。指导有条件的县区和学校开展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和示范学校,推动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行动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试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确保信息技术应用与学校各领域发展紧密结合;组建由校长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在示范培训的基础上,逐级逐年推进面向所有学校的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依据《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与落实作为培训主线,指导管理团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确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研修主题及教师培训计划。支持学校管理团队落实信息化发展规划,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有效提升管理团队领导全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创新的能力。
(二)开展培训团队指导能力提升行动
发挥各级电教、教研、师训以及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等专家的作用,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专兼结合,建强省、市、县三级工程实施培训团队。依据中省有关文件精神,面向各级工程实施培训团队进行一轮信息化教育教学及工程组织实施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学习工程实施先进地区的经验,切实提升团队规划制定、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指导学校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教师,建强培训骨干队伍;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开展培训骨干队伍专项培训,推动教师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提高学校骨干团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设计、管理、评价以及指导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等的能力。
(三)开展教师全员应用能力提升行动
在学校管理团队完成培训,明确整校推进能力提升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单位申报研修主题和培训需求,在县级工程实施培训团队指导下,采取校本研修、区域教研、教师选学等多种方式,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依据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规范》提出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三种环境下的四项能力为导向,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专题研修活动,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学重难点问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助力学校教学创新。
(四)开展信息化教学帮扶行动
结合我省教育脱贫攻坚任务,根据省内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式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改革,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工作。鼓励城乡之间校际合作,发挥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及示范校等的引领作用,通过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子”、建立“双师工作坊”等方式,利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采取教师模仿名师网络录像,或者名师网络录像与当地教师辅导结合等模式开展教学。鼓励合作校教师组成协同教研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加强集体备课、研课、交流,远程授课教师对乡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助力贫困、边远地区教学点及乡村学校开齐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延长能力提升工程各承训机构教师培训平台向乡村学校教师开放的时间,助力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能力。
(五)开展信息化教学领航队伍培养行动
遴选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企业等组建高水平培训团体,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培训,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积极发掘中小学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跨学科教学优秀示范案例,形成本地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资源,建设一批省级跨学科教学示范校。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重点面向学校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中小学校长和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开展引领性信息化教学研修,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创新,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积累一批可操作、易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示范培训,帮助参训校长、教师形成智能化教育意识,掌握智能化教育工具,提升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行动
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依据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实际应用水平,统筹做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建设。围绕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能力点,遴选培训机构优质资源,引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慕课资源。依托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监管服务平台,建立优质培训资源遴选机制,引入本省优秀教学案例,吸收本周期优秀生成性资源。向一线教师开放资源,推送能力提升相关资源,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鼓励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合学校和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的、涵盖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信息素养、学科教学软件等方面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库。
(七)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应用考核行动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规范》,制定出台《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导意见》,指导市县以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的,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式教学环境和智慧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应用能力评价等为主要内容,制订校本应用考核实施细则。校本应用考核由县区统一安排组织,采取教师组内互评、学校骨干复评、县级专家团队审核认定、省市专家团队抽查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参加完不少于25学时的线上培训任务后,依据学校研修目标和教研组研修任务,至少选择2个能力点作为线下实践活动主要内容,通过研课、磨课、授课、评课等环节,最终将线下实践内容转化为成果提交到校本应用考核系统;校本应用考核结果以教师具有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式教学环境和智慧教学环境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的能力呈现;考核结果在教师教学评比、专家团队遴选、教学名师评选等活动中作为重要依据,并且作为xxxx年以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主要指标之一,并列入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应用评估指标体系中。
(八)开展工程实施效益提升行动
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活动,每年由各市向省级推荐参训教师总数1%的教学应用优秀案例和工程实施典型案例,由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开展工程实施整校推进示范校、示范县区评选活动,通过能力提升工程2。0监管服务平台汇总各校、各县区培训数据,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和工程实施管理案例评选结果、以及实地评估检查等综合评定。通过设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项课题的形式,调动教师学习研究的积极性,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每年定期组织全省工程培训团队、中小学教师赴工程实施管理案例评选优秀县区、学校进行现场学习,交流经验。
五、工程保障
(一)加强领导。省教育厅成立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师工作处,负责能力提升工程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制订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建立推动学校与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制度,健全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体系。执行办公室设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负责工程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能力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统筹规划好本市各县区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整校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好本区域能力提升工程的监管评估,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明确专门机构具体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和业务联系工作。
(二)明晰职责。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能力提升工程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调动电教、教研、师训等部门力量,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有效遴选学员,打造本地工程培训团队和整校推进示范校,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中小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节点,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落实教师全员培训任务,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三)落实经费。省级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等项目,做好省市县三级工程培训团队培训和整校提升示范性培训,2019年完成省市县三级工程培训团队培训和214所省级试点学校的整校推进任务,为全面推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打好基础;支持56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完成能力提升工程任务,2020年,完成贫困县辖区学校总数30%学校(1874所)的整校推进,2021年和xxxx年各完成贫困县辖区学校总数35%学校(2186所)的整校推进。地市及区县要建立经费分担机制,将教育经费向能力提升工程倾斜,全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支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典型培育和经验推广;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2020至xxxx年,各市分别完成辖区内20%、50%、30%学校的整校推进任务;省市严格按照任务分解开展整校推进工作,各市年度推进计划和完成情况报省教育厅备案。中小学校要统筹整合多方资源,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提供良好条件。
(四)监管评估。省教育厅将加强对各市县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的监测、督导,定期汇总各地各校整校推进情况,并进行公布。通过招标遴选前组织专家对各培训机构的资质、资源、上年度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审核,培训过程中,组织专家到县区、学校对机构专家力量、课程设置、资源提供等进行检查;培训结束后,结合调查问卷、各级培训团队实地检查及各县区优秀课例参评情况等对培训机构培训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中小学校制定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由区县工程实施培训团队进行审核,在教师全员培训、线下研修、校本应用考核过程中,由区县培训团队全程进行监管和督导。省、市培训团队根据各县区工作安排,在培训期间每县区抽查3-5所学校检查学校全员培训的组织实施情况。检查发现的问题通过现场、书面等形式作以反馈。必要时进行复查,确保培训质量。各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规划及整校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规划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总结报省教育厅审核;各县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和工作计划总结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报省教育厅备案。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和自我测评,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进行过程督导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4】
第一部分: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竞赛方案
附件1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竞赛活动计划
一、大赛背景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信息技术及相关专业在校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目的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平台。历届大赛均得到参赛师生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届。
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3所高校积极参赛,共有5467织参赛队伍。本次活动逐渐成为青年学生展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重要舞台。
二、组织机构
大赛设全国指导委员会,负责对本届大赛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下设大赛组织委员会,负责本届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邀请来自信息技术领域的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指导大赛的命题和评审。
三、比赛科目
这次比赛有11个科目。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报名参加比赛。每个科目学生可以参加。参赛队伍按要求提交作品。经过专家初审,确定进入决赛的队伍,然后通过现场决赛确定各项奖项。比赛科目有:
1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设计;
2.“海尔洗衣机”——创意设计;
3.“太尔时代”——机械创意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
4.“绿云”——旅游信息化创新应用;
5.“stc”——单片机系统设计;
6.“学院联合”——家居产品创意设计;
7.“omron”——sy**ac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
8.“奥派”——电子商务运营;
9.“国教华腾”——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
10.“tic100”——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
11.“itat”——平面设计。
四、奖项设臵
本届大赛设特等奖每科目1队、一等奖共计100队,二等奖共计400队,三等奖共计1000队。还有参与学校的组织奖,伯乐奖和指导老师奖。奖项数量将根据实际比赛规模进行调整。
五、活动安排
1、学校报送参赛回执表
(1)时间
20xx年5月1日至7月18日。
(2)内容
参赛学校可通过电子邮件或传真将《参赛学校回执表》报送至大赛组委会,大赛组委会经审核后为参赛学校开通大赛管理系统帐号,并邮寄大赛宣传资料。由于本次比赛涉及专业较多,建议由教务处组织比赛。
2、参赛团队报名
(1)时间
20xx年6月1日至9月30日。
(2)内容
团队报名由参赛学校以网上报名的形式进行。参赛学校通过学校管理帐号登录大赛管理系统后,在“团体赛信息管理”模块中进行报名。每支队伍不超过3名学生和2名指导教师。
大赛组委会将于20xx年5月31日前在大赛官网上公布各科目比赛说明,6月30日前开通各科目“竞赛专区”,参赛学生可以免费学习组委会提供的学习资料。
3、赛区筹备会
(1)时间
20xx年5月-9月。
(2)参会人员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省教育厅(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和参赛学校有关负责人。
(3)内容
?本届大赛的总体部署;
?大赛网上管理系统的使用;
?各科目比赛方式和评审标准说明;
? 赛区组织工作安排和讨论交流。
4、师资培训
(1)时间
20xx年7-9月。
(2)培训对象
大赛指导老师。
(3)内容
?本届大赛的命题原则和比赛说明解析;
? 相关行业和各学科岗位的人才需求;
? 各竞赛科目相关技术要点讲座;
? 各竞赛学科相关专业教学方法**。
教师培训的细节将另行通知。
5.校园行活动
(1)时间
20xx年5月-10月。
(2)参与人员
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企业相关负责人、技术专家、参赛高校师生。
(3)内容
面向学生的大赛巡讲活动,邀请相关行业著名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技术总监介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前沿技术,分析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论述职业发展和从业之道;大赛组委会负责人介绍相关竞赛科目。
6.作品提交
(1)时间
20xx年10月10日前。
(2)内容
参赛队将在规定时间内按比赛须知要求完成设计。具体投稿方式见各科目竞赛须知。
7.作品初审
(1)时间
第一次考试时间:20xx年10月10日—11月10日。
公布决赛名单:20xx年11月15日(同时公布决赛说明)。
(2)内容
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初审。通过初审,最终产生队伍名单。
8.现场决赛
(1)时间
20xx年12月6-7日。
(2)内容
决赛将由大赛组委会指定的学校在北京举行。比赛组委会负责决赛的组织实施。决赛由现场产品演示、现场答辩、现场实践考核等环节组成(详见最终说明书)。比赛奖项通过现场决赛产生。
9.颁奖典礼
(1)时间
20xx年12月8日。
(2)参与人员
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领导、各省教育厅有关部门负责人、大赛专家、企业代表、**记者、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参赛学校代表、参赛学生代表等。
(3)活动安排
?领导致辞;
?获奖学生和获奖单位领奖;
? 获奖学生代表和获奖单位代表发言;
?企业代表发言;
?专家组组长对大赛进行点评;
? 组委会负责人将对比赛进行总结。
六、特殊安排
“tic100”——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智能水中机器人技术应用与设计因特殊要求,比赛进程特别安排如下:
“tic100”——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
报名时间:20xx年4月20日-6月25日;
提交日期:20xx年7月中旬;
●初赛:20xx年9月中旬;
地区总决赛:20xx年10月中旬;
●决赛:20xx年11月中旬;
具体安排及要求请参阅比赛须知。
智能水中机器人技术应用与设计
报名时间:20xx年4月20日-30日;
●提交时间:20xx年4月30日-5月10日;
初评:20xx年5月10日-15日;
*入围公告:20xx年5月16日;
*决赛:20xx年5月24日至26日;
颁奖典礼:20xx年5月26日;
具体安排及要求请参阅比赛须知。
篇二:计算机技能大赛活动策划
20xx计算机技能竞赛策划书
--文本输入和制作演示
一、活动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为巩固同学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使它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利益,提高全院同学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积极性,我经济管理系特此举办本次计算机技能大赛。
二、活动名称:计算机技能大赛
3,主办单位:教务处,经济管理系,团协学习部
4、 参加人员:职业技术学院全体学生
5、 活动形式:计算机技能竞赛分为文字录入比赛和*(即幻灯片)制作比赛。
6、 时间:20xx年3月19日至20xx年4月25日。
七、具体安排:
?文字录入比赛
(1) 比赛时间:20xx年3月27日下午16:30。(如有变动,另行通知;加赛时间待定,)
(2) 地点:计算机实验室1。
(三)比赛内容:
使用金山打字机在指定的15分钟内输入特定的文章,您可以使用任何输入方法进行文本输入。
(四)比赛要求:
1比赛当日,所有参赛者应按规定时间进入体育场,遵守比赛场地规则,禁止大声喧哗。其他没有参加比赛的选手正在场外等候;
2.本次比赛将使用“金山打字通20xx”软件进行;
三。赛前准备工作将由工作人员完成。稿件装好后,在比赛开始前10分钟关闭和打开机房;
4.在工作人员宣布“比赛开始”前,各选手不允许对电脑进行任何操作。当工作人员宣布“比赛开始”后,各选手即可选择输入法,按照指定文章进行录入测试。
5每组比赛时间限制在15分钟内,课文分配,采用多线比较、自动换线的测试方法;
6.当比赛时间结束后,所有选手必须立即停止操作,并保留界面,等待工作人员记录数据,选手签字确认后,立即退出赛场。因选手个人原因,导致无法记录数据,按无成绩处理;
7.比赛过程中,因个人原因,导致关闭软件、提前结束测试以及计算机重新启动等,将不提供额外的比赛时间,重新开始后,一并记录在比赛时间之内。擅自改变考试时间,取消比赛成绩的;
8因不可抗力致使比赛不能正常进行的,经组委会同意,选手必须更换电脑或转入下一组参赛,时间将重新计算;
9.参赛选手如有违反以上规定,取消比赛成绩。
(五)成绩评定规则:
总分=正确字数(平均速度×比赛时间×准确度)-3×错别字
(其中:平均速度、准确度、错别字数以软件显示为准)
成绩=(选手总分/选手中最高总分)×100
注:选手排名以总分为准,根据成绩公布。
如果总分相同,比赛结束后,组委会将公布总分相同的选手名单,并在额外比赛中解决。
(六)奖项设置:
比赛将根据他们的总成绩进行评定: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 powerpoint制作竞赛
(一)比赛时间及地点:(如有变动,另行通知)
准备时间:20xx年03月19日——20xx年04月10日(20xx.04.10截稿)
初选时间:20xx年4月10日至20xx年4月15日
最终名单公布时间:20xx年4月16日
工作修改及演讲准备时间:20xx年4月16日至20xx年4月23日
最后时间:20xx年4月24日下午16:30;地点:东配楼506教室
(二)比赛内容:
使用office软件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在指定的时间限制内完成项目。)
(3) **:(由各班学习委员会委员收集交阅)
*****邮箱:********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活动策划方案)***邮箱:********
(四)比赛要求:
1.初赛要求
(1)作品主题自拟,但要有鲜明的主题,较丰富的内容,所选题材积极健康,题材新颖,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 在所有作品的第一张幻灯片中,请注明主题、制作人、部门和班级;
(3) 所有工作应限制在5-8分钟内;
(4) 初赛的选拔注重选手的制作技巧和表现力,不需要现场演讲或表演。
2.决赛要求
(1)前提满足初赛要求,然后添加相关的演讲和说明;
(2)参赛者应着重于***的制作技巧、表现力,以及对作品的解说上。
(五)评分细则:
(1)参赛作品评分以100分制计算;
(2)依据作品内容的技巧含量予以给分,包括运用各种特殊效果,***中各种功能的运用(,以及其他辅助软件的应用,最高分不超过30分,技巧性越强,得分越高;
(3)依据作品内容的主题鲜明性予以给分,包括作品的实际意义和内涵,表达的清晰程度,内容对主题的呼应,此项最高得分不超过30分;
(4)依据作品整体表现力予以给分,包括**与画面的协调性、画面的衔接性、画面的真实效果,表现能力,渲染效果,颜色搭配等等,此项最高得分不超过30分;
(5)作品富有创新性和思想性,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自我见解,此项最高得分不超过10分;
(6)整个作品**过程5-8分钟,每超出或者少于一分钟,从总分中扣除3分,不满一分钟按一分钟计。
(7)决赛加入现场演讲,决赛结果由评审小组现场评定。
(六)评选方式:
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找出平均分。
(七)奖项设置:
比赛将按总成绩评定:一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10名。
经济管理系学习部
二〇一二年三月
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能竞赛方案
绕岭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技能竞赛策划
为促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整合效益,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用能力,经研究决定学校举办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竞赛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参赛要求
1、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选择课题,设计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从教材解读、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用的理念等方面设计教学预案并说课。
2教学所需课件由老师自带,参赛选手提前一天完成教学**(课件,**声音**等)的安装调试。
三。教师必须准备五份印刷版教学设计,并在比赛当天交给评委。
二、参赛形式
本次“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能竞赛活动”将采取“课堂评价”的形式进行,教师借助多**进行授课。它应主要体现信息技术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作用。
三、参赛对象
绕岭小学各学科教师
四、奖项设置
奖项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5】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结合我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与发展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xxxx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通过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带动全区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信息化管理团队建设,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由校领导担任学校首席信息官(C10),组建由校长领衔、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学主任(教科室主任)等相关管理人员、教研或学科组长、信息技术教师等3-8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通过短期集中、网络研修等混合式培训和跟踪指导,提升校长团队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教师研修计划的制订与落实能力,提升校长组织和指导教师实施信息化课堂应用的能力。
(二)加强信息化培训团队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力。建立自治区、市、县(区)三级信息化应用指导团队,选拔信息化应用有专长的高校专家、教研员和学科教师,按照自治区15一20人、市10-15人、县(区)8-10人的标准组建专家团队,逐级研制培训团队的建设标准、管理办法与动态考评机制。采取短期集中、网络研修、“做中学”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培训团队的顶层设计、方案研制、送培送教、指导校本研修、指导技术变革课堂、实施应用测评等能力。
(三)实施全员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治区教育厅通过“国培计划”支持,三年内完成对全区所有市、县(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整县推进。组织每名教师完成至少50学时的研修学时任务(其中线上研修25学时,线下实践应用25学时),提升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线上研修为25学时,培训机构根据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和教师需求,设计系列课程模块,将必修与选学相结合,开展全员教师网络研修;同时,充分发挥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培训团队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厅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的协同下,组织培训团队开展线上线下应用指导,保证网络研修质量。
线下实践应用为25学时。构建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培训团队、教师“四位一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共同体,以问题解决(任务驱动)为主线,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确定研修主题,以成果为导向,实施“线上研修+线下实践+跟进指导与研究”学用研一体化的能力提升新方式,实现边学习边应用边研究;各市、县(区)教育局可设立信息技术应用专项课题,组织教师团队申报,在培训团队的指导下,开展应用研究,以研促学、促用,形成本地应用案例和典型经验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学校组织实施教师线下实践应用和校本教研。
(四)开展对口帮扶,推进乡村学校培训模式改革。根据乡村学校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学科、多方式开展名师网络课堂和远程协同教研相结合的“双师教学”培训模式改革,加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精准帮扶工作。鼓励城乡之间、信息技术示范校与乡村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发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示范校的引领作用,利用同步课堂、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组成教师协同教研共同体,开展“结对子”、“双师工作坊”、“伴随式培训”等,促进城乡教师、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发挥示范引领,开展跨学科、智能化教育等“新领航”应用培训。整合高等学校、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校外科技活动中心、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培训团队,开展100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共育计划,面向校长和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分别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育领导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示范培训。通过实施专项培训、组织多校协同的跨学科教学研修、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等方式,打造一批基于信息技术开展跨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智能化教育领航名校长、名师,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打造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样板间”,辐射和带动本区域内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均衡提升和发展。
(六)坚持成果导向,组织实施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规范》、《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测评实施办法》,组建测评专家团队,利用宁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平台(学分管理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普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成果导向的应用能力测评,完成全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任务。
(七)加强平台建设与应用,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建设完善宁夏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管理平台(学分管理平台),增设教师管理和能力提升测评模块,实现培训管理和开展在线测评等工作,实现数据实时、可视、共通,让各级管理团队和培训团队方便直观了解培训、测评等工作开展情况和进度。加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应用成果征集等活动,遴选优质教学案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
三、实施进程
第一阶段(xxxx年):顶层设计,试点先行。一是先行遴选5个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县,实施整县推进能力提升工程2。0。二是组织100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整校推进,实施百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共育计划,打造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样板间”。三是其他市县(区)要按照自治区统一安排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做好本区域能力提升规划,启动和实施能力提升工作。四是组建150人的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培训团队,开展培训团队指导力提升,组织培训团队对示范县、标杆校开展线上线下应用指导、研究、总结提升等工作,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应用模式与案例。五是组织培训团队完成示范县、示范校的全员测评工作,年度内完成全区约30%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任务。
第二阶段(xxxx年):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一是组织召开“工程”实施阶段性总结会和全区示范县区、示范校经验推广交流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实施第二批市、县(区)应用能力提升任务。第一批测评不合格的教师继续参加xxxx年项目,直至测评合格。三是第一批完成任务的和下年度进入的市、县(区)可依据自身实际继续开展能力提升工作。四是组织“工程”相关资源成果的申报与评选活动。五是各市、县(区)组织专家团队完成本批次学校全员教师测评工作,年度内完成全区约40%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任务。
第三阶段(xxxx年):成果导向,总结提升。一是剩余市、县(区)全部进入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中,开展全员培训和所有教师测评达标,xxxx年测评不合格的教师继续测评,直到合格,全面完成兜底测评工作,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总体工作任务,基本实现既定目标。二是召开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能力提升工程的成效与经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四、管理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厅建立健全自治区级专家团队,依据教育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目标和任务,统筹全区项目规划、过程质量监控、项目评估、应用测评、资源建设等,指导做好区级示范校实施工作;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是能力提升工程2。0组织管理的责任主体,教育局长是第一责任人,组建市、县(区)工程办和专家团队,建立健全适合本地的相关制度和保障措施,负责工程的管理和实施,实施和督查评估本市、县(区)的全员教师培训及应用测评,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建立由校长牵头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结合本校实际、从教育教学、管理等真实问题出发,科学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教师研修计划,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各项制度,做好校本应用考核测评工作。
(二)落实经费保障。自治区教育厅通过“国培计划”专项经费支持,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区级能力测评、研究跟进与成果推广等工作。各市、县(区)教育局安排专项经费,依据《xxxx自治区本级党政机关培训管理办法》(xx规发〔xxxx]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确保校长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市级培训团队建设以及全员培训、能力测评等工作顺利开展。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实践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制度保障。自治区将各地开展能力提升工程2。0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评价体系。将教师参与项目情况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将能力提升工程2。0学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时;遵选优秀成果,纳入优质课项目评选范围,充分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广大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项目实施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确保能力提升工程2。0有效实施。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6】
就像其他教育技术的应用一样,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由教育和学习发展的内部需求所驱动的,并由不一样历史时期的学习理论导引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应用方式。而信息技术领域的每一项重大革新又会刺激教育系统产生新的应用需求并反作用于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历程能够微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和因特网的应用作为两个转折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试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开发应用期,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揭开了网络时代信技术应用的序幕。
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简史
(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利用计算机驱动飞行模拟器来训练飞行员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
1959年,美国纽约城市小学利用IBM650计算机帮忙小学习者学习二进制算法被认为是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最早应用。序教育户外。
(二)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开发和研究1968年,第一台专门用于教育的计算机系统“IBM1500辅助教育系统”在斯坦福大学研制成功,使用“课程开发器”编制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课件或教育软件,课件和教育软件的概念即起源于此。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数字设备公司的PDP-1(1960年研制成功)被应用于教育中,标志着小型机在教育中的首次应用。斯坦福大学的帕特里克?素帕斯教授对IBM1500和PDP-1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被誉为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鼻祖之一。
(三)“柏拉图系统”(PLATO)——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方式结合的最初尝试1960年,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唐?贝泽和查莫斯?谢文合作研制出第一代柏拉图系统(PLATOI)。
(四)微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以及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的推动
1977年,第一台微机进入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计算机开始从大型机转向桌面
办公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明尼苏达教育计算机科学联盟得到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开始超多生产和带给课件,其他教育软件公司也相继出现,出现了教育软件出版的高潮。(五)LOGO及问题解决户外
1968年,西蒙?派珀特发明了LOGO编程语言,LOGO和问题解决户外开始。他陆续提出并发展了自己的建构主义观——“在制作中学习”(六)20世纪80-90年代的整合学习系统
20世纪80-90年代,在应用计算机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认识到在带给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联网系统比单机效益更高。教育技术厂商开始研制联网的辅助学习系统,统称为“整合学习系统”。但这些系统当时大多只与带给商的服务器联网,而不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在线学习,当时互联网也尚未普及,因此整合学习系统整体上仍属于前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七)因特网时期的信息技术应用
1994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传输潜质和传输速度迅速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因特网的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益普及。教育界也很快认识到因特网的教育潜力:支持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实现用户与计算机之间极强的交互功能;支持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异地的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专家之间相对跨越时空限制的交流互通活动;带给日益丰富、真实的在线模拟和在线实验功能;支持对学习资料随时、随地的访问等等。因特网已经逐步进入中小学校园、实验室,甚至教室,并逐步渗透到学习者学习的每个环节。
二。教育的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发展趋势在课件开发方面、多媒体教育应用方面、网络教育应用方面、“校校通”工程的实施以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等。对课件的开发,新的发展趋势可主要归纳在对以下四种类型的研究: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电子作业支持系统、群件和积件。
(一)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是指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策略于课件之中。其中包括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课件。这一趋势要求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者务必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避免出现“书本或黑板”搬家现象。可主要思考以下几个策略的运用:教学模式选取策略、教学资料展开策略、学习信息呈献策略、学习过程控制策略、人机交互策略以及反馈评价策略等。
(二)电子作业支持系统是指一种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的课件类型。它的特点是将学习置于工作过程之中,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要随时带给所需的知识。这种学习形式既有利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类课件主要由知识库、交互学习/训练支持、专家系统、在线帮忙以及用户界面等部分组成,要求课件开发者更加重视对知识结构组成的明白和充分发挥计算机交互学习的特点。
(三)群件是指能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课件类型。基于网络,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学习已不局限于个别化或课堂的方式,完全能够以群体或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具备了开展群体合作学习的硬件环境条件,但群件方面的开发和实际应用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在技术方法上,群件的结构和形式的重点是要放在对小组学习过程的控制、管理、学生之间的通讯以及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等主要方面。(四)积件是指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元素或知识单元。利用某个著作工具,教师只需简单地将部分素材元素进行必须的组合,很快就可构成一个自己所需的教学课件。近几年,我国大多数教师越来越不喜爱直接采用他人已开发完整的教学课件,而是期望能按自己的教学思路和风格来组装成课件。这就为积件的需求和发展带给了很大的空间。此外,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也为积件的需求带给了很大的空间。
三。多媒体教育技术主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
归纳以下三个方面:虚拟现实、电子出版物和超媒体技术。那里简要说一下:
(一)虚拟现实是指透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它目前发展的热点包括虚拟学校、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系统、基于虚拟现实系统的教学软件开发及出版,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等。在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虚拟学习环境的建立,使学生似乎处于真实环境之中。
(二)电子出版物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类电子读物。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已成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设备,因此大大促进了电子出版物的增长。为了进一步提高
电子出版物的功能,目前许多电子出版物尤其是电子教科书,采用了超文本和超媒体等一些新的软件技术。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字化,基于多媒体的电子出版物将会在教育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
(三)超媒体技术是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超媒体是以超文本的非顺序结构为基础,对各类教学信息,如图片、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尽管超媒体技术已比较成熟,但随着今后教育信息量的越来越多和教育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必定会对超媒体技术的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热点
主要有:远距离教学、网上学校、校园网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
(一)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透过因特网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这种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务必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网络远距离教学应用的研究重点就应是放在:网上课件开发平台的研究、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和学习质量的评估方式以及通讯交互方式等主要方面。
(二)网上学校是指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而不是仅有几门网上课程和部分教学资源。作为一所真正的网上学校,学生除能够在网上直接了解该校的全部信息,更主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网上实现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进行入学报名和注册、付费、学习和实践、查阅资料、考试、获学分和学位等。目前在我国,包括世界范围内,真正好处上的网上学校能够说还没有,但它却有很快的发展趋势。
(三)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对这一学习形式的研究趋势和热点是如何进行群件的开发。它包括群件结构、通讯交流方式和学习的管理等主要方面。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7】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总体部署,结合xxxx市教育局《xxxx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及黑龙江省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为指导,贯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黑龙江省教育厅《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通过组织实施xxxx市第一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推动我校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任务
到xxxx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开展全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每人不少于50学时,其中实践应用学时不少于50%),基本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简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xxxx年6月启动阶段。
第二阶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推进阶段
第三阶段xxxx年9月——xxxx年7月考核阶段
第四阶段xxxx年下半年验收阶段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分工
1、组织机构
为确保能力提升工程的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xxxx市第一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校长书记
副组长: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副主任教研主任副主任
成员:学年及其他各部门负责人
2、职责分工
教务处负责工程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协调,制定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及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业务管理与支持服务等具体工作;教研处负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作校本研修、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等指导工作,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工作;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培训工作,网站设置等技术支持;其他部门具体实施。
四、实施路径
(一)健全工程管理机构。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围绕工程实施总体目标任务,以教师全员培训为核心,统筹设计好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内容。
(二)组建骨干培训团队。积极配合各方力量,同时选拔一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骨干教师,建强校级培训团队;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实施团队培训,同时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有力保障教师全员培训的质量。
(三)有序实施整校推进。分年度实施整校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xxxx年6月,启动提升工程2。0工作,xxxx至xxxx年完成整校推进及考核任务。
(四)测评教师应用能力。按照“省市统筹、学校自主、全员参与”的实施路径,结合省、市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组织开展校本应用考核,实现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精准测评。
五、主要措施
(一)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行动。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节点,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组建由校长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采取集中培训和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开展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专项培训,着重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能力、混合式校本研修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指导学校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校本应用考核能力;指导管理团队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目标,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进数字校园、智慧学校建设,探索教育、教学、教研、管理、评价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二)开展培训团队指导能力提升行动。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提升团队规划制定、组织教研、指导校本研修、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指导学校选拔一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学科教师,采用专题研修、分类培训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等模式,开展培训骨干队伍专项培训;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教研组织形式,推动教师开展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等的能力。
(三)开展教师全员应用能力提升行动。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采取校本研修、区域教研、教师选学等多种方式,将集中培训、网络研修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专题研修活动,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推动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利用线上资源,结合线下研讨,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能力。
(四)开展工程实施效益提升行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工程实施案例评选活动,每年逐级上报,最终向xxxx市推荐教学应用优秀案例和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开展工程实施整校推进示范校评选活动,通过能力提升工程2。0监管服务平台汇总各校培训数据,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案例和工程实施管理案例评选结果、以及实地评估检查等综合评定;通过设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项课题的形式,激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工程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校成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能力提升工程规划方案,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学分,建立推动学校与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制度,健全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制度体系。
(二)明确职责任务。我校将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各方力量,科学统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有效遴选学员,打造市级工程培训团队和整校推进示范校,构建示范带动辐射体系;中小学校是提升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节点,制订本校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并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和校本应用考核,落实教师全员培训任务,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三)做好监管评估。我校制定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由市级工程实施培训团队进行审核,在教师全员培训、线下研修、校本应用考核过程中,由市级培训团队全程进行监管和督导。
总之,信息技术2。0工程关系到教育长远发展大计,我校认真实施,提前准备,精准落实,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
教学中创设趣味的学习环境,用“闪电读词”和“闪电出字卡”的游戏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在课文阅读方面将以“朗读”训练为主,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认识生字、会读对话、了解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趣味。借助顺口溜总结整理物品的方法,通过“文具认领会”和“整理书包比赛”鼓励学生养成爱护文具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细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目标要明晰、具体、可操作,并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具、次、丢”等生字,会写“文、次、找”等生字,能自主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种文具的用途,懂得爱护学习用品。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爱护学习用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指导学生把对课文的感悟转化为自己日常的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文具的家》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文字活泼,富有童趣,并配有两幅生动有趣的插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心理。本课教学设计意在从学生兴趣出发,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并进行扩词训练,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感受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9】
网络信息技术作为全球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技术领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应用空间持续拓展,融合、智能、开放、泛在将成为未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1)ICDT深度融合将催生网络信息技术的突破网络信息技术各领域加速创新与融合,信息技术(IT)、通信技术(CT)、数据技术(DT)间的耦合度和关联性显著增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催生新的技术方向和发展空间。ICDT的深度融合将形成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的倍增效应,带来感知、存储、计算、传输等环节的群体性突破,加速孕育颠覆性重大技术变革,最终将带来网络信息技术的代际跃迁。(2)人工智能将推动网络进入智能化时代随着网络传输能力、数据计算效能、信息存储容量的快速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将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开始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技术融合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和新引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领域正在从辅助运维扩展到网络性能优化、网络模式分析、网络部署管理、网络架构创新等多个领域,正在引发网络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创新。(2)开源开放将释放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活力“开源”改变了网络信息技术创新的路径和模式,当前,围绕网络能力的开放,网络领域的开源项目发展迅猛,ONF、ETSI、IETF、ITU-T等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纷纷开展开源项目的研究工作,技术领域涉及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诸多方向,开源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模式、创新方向、创新效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开放”是产业链成熟和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开放可以提高技术创新活力、降低创新成本、优化产业链条,网络信息技术架构和技术体系的开放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3)天地一体化将拓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移动信息网络将实现全球深度覆盖,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空间、陆地紧密无缝连接。在网络连接形态上,可通过蜂窝、低轨星座、低空飞行器、定位卫星、近距离通信等形成多层覆盖、多网络融合的无线通信网络。
6G愿景及关键特征
5G实现了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的拓展,6G将在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网络容量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物联网应用的范围和领域,并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ICT新技术相结合,服务于智能化社会和生活,实现万物智联。展望以6G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可能具备以下特征。(1)更强性能与以往新一代移动通信类似,空中接口性能指标将实现十到百倍的提升,预计6G的峰值速率可达1Tbit/s;空中接口时延低至0.1ms;连接数密度支持1000万连接/km2;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与5G的10~20Gbit/s峰值速率相比,1ms空中接口时延,100万连接/km2以及米级定位精度,性能提升10~100倍。(2)更加智能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使网络节点具备智慧能力,网络实现全面的自组织和自优化,面向个人、行业等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场景连接的智慧服务,满足精细化要求。(3)更加绿色在网络性能提升的同时,实现成本和能耗的有效降低,提升每比特系统能效十倍甚至百倍,支撑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4)更广覆盖网络覆盖将从陆地扩展到天空甚至海洋,将空间、陆地以及海洋紧密无缝连接,实现全球深度覆盖,未来的移动网络覆盖将像阳光空气一样无所不在。(5)更加安全通过物理信号设计、架构设计、协议设计以及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确保网络安全,提高通信可靠性和信息安全。(6)开源开放6G网络将实现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网络设备和终端产品将实现平台化、软件化、IP化、开源化,将构建更加开放、公平竞争的产业生态环境。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10】
实施方案
1、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理念与指导思想
1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专业发展。同其他国家一样,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教师信息技术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成为重要问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过程。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既有国家对教师任职的学历标准规定,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角色转变的规律,选用与构建适于成年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的培训方式,追求最大效益的培训效果。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应该从**学习者转变为自我教育者。培训将在促进这一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我们选择或建立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训练方法。短期集中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途径。
研讨、实践、“做中学”是短期培训学习的有效模式。为了适应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有效促进我校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本培训采用能够突出自主参与、亲历与体验、“做中学”等特点的模式与方法,力争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
3.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以及我县班班通教学的现状,基于目前我校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化程度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评价方法。
二、 培训目标
1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和目标;
2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常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三。能够针对具体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学习指导方案;
4了解教学评价理论的新发展,掌握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5能够设计反映新教学理念的学习评价量表;
6掌握网页设计方法,能用dreamweaver工具制作网页;
7掌握动画设计方法,能用flash工具制作动画;
8掌握多设备的维修方法。
三、 培训内容:
根据培训目标,具体培训内容如下:
1.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1)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基本问题研究(为达成目标1、2、3)
(2)学习指导方案设计(为达成目标4)
(3)教学单元设计(为达成目标5)
(4)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设计(为达成目标6、7)
2. 网页设计与制作
网页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dreamweaver工具与网页制作(为达成目标8)
3.动画创意与编制
网页设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f1ash工具与动画编制(为达成目标9)
4设备维护保养基本知识
四、培训方式
根据培训目标有效达成的需要,针对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特点,在培训方式上突出自主、亲历与体验“做中学”的特点。具体培训方式设计如下:
1.外出学习,到职教中心参加全县教师课件制作培训,提高广大教师课件制作水平,为信息技术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2.校内教研经验交流,开展多**公开课教学等活动,每周听取教师多**应用展示课,提高教师多**课件应用能力。
3.机上教学——基于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创意与编制、运用程序语言求解实际问题等任务线索,开展有关专业性内容(如dreamweaver网页制作工具、f1ash动画创作工具等)的教学。
五、考核办法
根据培训的理念、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本培训的评价主要是面向实践过程和学习成果,建立健全教师多**应用考核制度,规定教师上传课件奖惩制度,与教师常规考评结合。
1.多**教学应用。包括教学课件、多**教学设计、学习指导方案、教学单元设计和学习成绩评价。
2.典型作品。它包括具有教学应用意义的动态网页和动画。
3.机上测验。教师独立完成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汀罗一中
二o一一年十月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11】
妈的话出现在第几自然段。
四、整体阅读课文,读懂课文,质疑思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你也会像小贝贝那样经常丢东西吗?你想过为什么吗?
3.怎样才能做到不丢文具呢?
4.鼓励学生互动,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用“——”画出表现贝贝经常丢东西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观察图片,训练想象,培养习惯
1.出示文具卡通图片,假如你就是文具中的一员,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先自己想,再做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你的铅笔盒里都有哪些文具?
二、联系实际,结合课文,自我教育
1.出示课文中妈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
2.听了妈妈的话,贝贝是怎样做的?她做得对吗?(学生自由回答)
(1)说说你们的妈妈有说过这样的话吗。
(2)你有没有认真听妈妈的话呢?
3.联系实际,自我教育。
(1)翻翻自己的小书包,说说里面有哪些小伙伴。
(2)说说你的小伙伴们都好吗?它们有家吗?它们的家干净整洁吗?
(3)学生自由回答,推选说得最好的学生作总结。
文具的家是?()
A.书包B.文具盒C.贝贝的家
4.妈妈告诉贝贝要怎样做,文具才不会丢?
三、学习会写字,辨析字形,正确书写
1.复习“文具”,并用文具说一句话。
2.拿出识字卡片,独立分析: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同桌检查汇报,再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4.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师指导。
5.生字找朋友。组词练习,巩固记忆。
6.描红抄写。教师巡视。
比一比,组词语。
欠()次()力()办()上()让()平()伞()
四、拓展延伸
1.学完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要爱护学习用品,每天要收拾好它们。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个整理书包的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2.学生整理书包。
3.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鼓励其他同学。
描一描,写一写。
找包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4.随文识字(具):你有课件展示,便于分析。形象、直什么办法记住它?
下列哪些物品是文具?
用“√”标出来。
橡皮铅笔水杯日历
书包尺子
观。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读。同桌有困难,请你帮帮他;同桌读得好,请你夸夸他。
3.“小老师”领读生字。教师指导生字并扩词。
4.齐读生字——开火车认读生字——“火眼金睛”游戏,巩固生字学习。
选出下列汉字的正确读
音,画上“○”。
具(jǜjù)新(xīnxīng)
仔(zǐzhǐ所(sǔosuǒ)
Ppt展示节约时间,便于校对。观察图片,训练想象,培养习惯Ppt展示图声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字书写动画展示形象直观,
记忆较深。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1、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
由于学生的拼音已掌握较好,我采用了让学生预学生字、个别字老师带学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事先预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学生也完成的较好。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答出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答,不包办。
2、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文中较好的发挥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学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像最开始的用品出示投影图、学习生字用投影显示、讲课中用录音配乐烘托气氛。用投影图的出示增加直观效果,在学生读课文或讲故事时配乐,这些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3、以启发式教学带领学生学课文:
对课文进行学习分析时,教师不是一味地讲或读,而是采用了引导启发得手段,学生能说的让他们尽量说,老师只是在学生确实无法弄懂的情况下才讲解,以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
4、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还较简单,如能再花时间做成课件、动画效果会更好。由于课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发挥不够,还需改进。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板书。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教学板书]
文具的家
铅笔橡皮
转笔刀文具盒仔细疼爱
平平安安
新技术应用方案【篇12】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从今年起启动实施我省中小学(含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工作,现将《xx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实施方案》《xx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xxxx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核心能力点测试方案》(以下分别简称《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环境测试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能力提升工程2。0”是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一项新
举措,对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各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对“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本地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二、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职责任务
各市(地)要围绕“能力提升工程2。0”总体发展目标,加强协调培训团队建设、教师培训开展、资源建设创新、校本应用考核等工作。把握“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步骤和关键环节,制定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根据教师培训需求,依据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思路,选点打样,设立实验区、示范校等示范引领培训项目。要注重“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与国培、省培、地方培训工作的整合与衔接,与学校校本研修计划、教师常态研修结合起来,通过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考核和本地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应用和服务等,真正实现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各市(地)要加强对县(市、区)“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的监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协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统筹制定县级“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研修计划及考核要求,强化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上的主体责任。中小学校长作为“能力提升工程2。0”的第一责任人,要构建整校推进工作机制,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制订本校“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严格校本研修考核管理,为本校教师全员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完善保障措施、加强考核评估
各市(地)要设立专项经费,明确市本级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经费数额及用途,加强网络平台和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整合本地师训、教研、电教等部门力量,建立和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应用氛围。积极培养本地“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团队、指导团队、骨干团队,形成省、市、县、校四级管理服务支持体系。
各市(地)、县(市、区)要分别在xxxx年xx月底和xx月底前,召开本地“能力提升工程2。0”启动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培训项目管理,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和质量评估,确保2022年底前我省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任务。
省教育厅将加强对各市(地)“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各市(地)要将本通知及时传达至所辖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并按照《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环境测试方案》要求,分级制定本地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细则、考核办法、学校环境测试办法和xxxx年度培训计划等,于xxxx年xx月底前,将上述材料(电子稿)报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办公室。各县(市、区)要在xxxx年xx月底前,完成上述相关方案的制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