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篇1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转型,为中国教育寻求出路。在教育大潮中,他提出并创立了生命教育理论。作为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理论,由于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表现为“两个重视”:

  一是重视社会生活,注重视代的实践性和必要性;二是关注课程的对象,即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儿童的活动和边做边学。我们称陶行知的课程思想为生命课程论。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人们往往用已有的经验和惯性思维来指导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这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偏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打破惯性思维,围绕现实要求,实现课程再造。

  陶行知讲“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对幼儿教师人才的培养,定位要高,立足于基础素质教育,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服务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然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真正属于幼儿的空间并不多,围绕幼儿的素质培养的活动开展的不够充分,孩子的天真在一天天褪色。

  幼儿也在进行英语、珠算、识字、算数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在幼儿时期就那么重要吗?在开展这些的同时,我们的幼儿失去了什麽?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应该多姿多彩。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飞翔,打开生命中重要的心灵。陶行知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职业教育有他的落脚点,幼儿师范的教育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要从教育的模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上下功夫。我认为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指导,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有指导意义。

  一、 生活课程理论的原则

  陶行知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生活力”为目的的生活课程理论。陶行知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一文中,明确地表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对教科书的根本态度。“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

  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教学做合一指示我们说:做什么享用什么书。

  这两句话只是一句话的两个版本。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

  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陶行知认为,凡是对人们健康生活有帮助的书,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书。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课程论对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书要动,书不要死:书要用,书不要读。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以生命力为中心的教学为指导,而不是以课本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所要的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且又与生活密切联系。课程不应该是考试的内容,不是入学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的内容。

  “活”的生动有趣的原则。陶行知认为,教育者应该以生活,生活环境和生活书籍来教育学生。 因此,他们应该写活的课本。活的教材是“有系统的,前后都能连贯起来,不是杂乱无章的”。

  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界最重大的改革最之一,新课程标准在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了基础性,突出了有利学生的终生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别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一思想可以说与30年代陶行知提出的生命课程理论是一致的。因此,陶行知的生命课程理论与新课程、新课程改革与陶行知的生命课程理论有着必然的联系。

  2、 转变观念加快教育资源开发追求有效师范教育

  社会在发展,人才的需求在变,招收的生源在变,学生的心理在变,我们又怎能永远抱着“模式”从一而终呢?改革就是寻求改变。如果课程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寻求一种模式,改革就会失去其源动力和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改变长达数十年的课程内容体系和结构

  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的状况,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使幼师教育的课程因时、因地、因生、因情而变,在嬗变中追求幼师教育的永恒发展,在变革中探求适合自我的生态发展之路,在动态中寻觅量身定做的幼师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中实现幼师教育课程再造。

  在师范教育中可以借用一个名词“项目”,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或一件较完整的作品、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工序流程。在教育中,开发教育资源,引入生活观念,进行“项目”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这里的“项目”尤其强调“与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具有直接关系,使学习项目充分体现企业实际需要”。

  作为教师,需要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项目,达到“知识够用、技能过硬”的要求。使“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则生百利”。

  我们的教育课程站的位置过高,理论高度有,缺乏具体而真实的指导,那么我们可以设定对幼儿培养的基本方向、目标,针对每一目标的落实,引导学生从宏观理念到具体的实际操作进行教学,注重实践,注重以生动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在观念上要加强认识,真正使知识的传授落到实处。强调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不是对学生进行间接经验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学会学习、获得信息时代所需要的能力。陶行知提出以“做”为中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拿做来教乃真教,拿做来学乃实学”,无不显露出对育人目标和教育特质的深刻理解。

  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社会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精神,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陶行知以“民主、大众、科学、创造”四大方针指导生活教育运动,把培养人的“生活力”、“创造力”作为重要育人目标,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育是一种行动,而行动需要理论的指导”,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迫切需要以陶行知创新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拘泥于惯性思维,紧紧围绕现实要求,在实践中探寻,在探寻中改变,在改变中适应,在适应中实现课程再造,继而实现幼师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篇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涵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脱离生活,脱离劳动的传统教育,会扼杀儿童的身心发展,其结果培养的是一群无用的没有创新精神和胆略“书呆子”。

  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们显然是做得不够的,师生之间关系的家长制仍未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被动学习方式,虽然我们知道要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然而,课堂上教师的居高临下、学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课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学内容和匆匆忙忙赶进度的压力下,学生并没有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会丧失。如何谈论创新?

  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和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其意义有二:

  第一,“知行统一”。我们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这是为了揭示教育目的的本质。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德、智)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我们知道,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品德的心理过程,当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就会思考“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于是,人生观的问题便随之产生。他们很难把生活的短期发展和长远眼光结合起来,形成成熟的心理。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

  第二,探索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很难招架。

  兴趣是对真理探索的钥匙,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被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惑,被各种非本质的自然现象所缠绕。这种困惑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的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其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发明家,不做一个教书匠。

  他的《创造宣言》一文,热情讴歌创造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大无畏之斧”,“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向着创造之路迈进”。陶行知先生的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应该追求的。道理很简单,其一,教师不是处在世外桃源,学生面临的挑战,教师同样首先遇到,他应先于学生获得这些本领和品质。

  否则,他就无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和关爱。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有明确的辩证观,即理解个体生存发展与他人关怀奉献的辩证观系。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懂得这种辩证关系,使之把学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

  其二,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改“教授法”为“教学法”。

  他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他的这些教育思想都启示我们教师应更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方法和本领,已成为当务之急。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生活就是不断追求真理,学习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榜样。

  他善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育工作,探索、开辟了一条中国新教育道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了终生。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篇3

  《游戏搬运工》幼儿行为观察记录

  情境一:

  1. 教师提供的材料

  教师提供若干长条积木,要求一幼儿将这些长条积木一次性搬运到对面的桌子上。

  2. 幼儿的行为表现

  妞妞(10)号未参与。

  情境二:

  1. 教师提供的材料

  老师们提供更多的长积木,一个垫子,并要求同情。叫妞妞(10号)完成任务。

  2. 幼儿的行为表现

  妞妞一只手不断拿起桌上的积木,传递给另一只手,另一只手和手臂夹在胸前,将积木夹紧,边传递时,不断有夹在胸前的积木掉落下来。几次之后,妞妞改变了策略,把所有的积木都放在底板上,把一些掉下来的积木整齐地堆放起来,最后成功搬走。

  三。我的分析与思考(1)儿童交通的经验。②老师的指导下有无生成?③反思教师的行为。)

  妞妞结合情境一中观察教师的行为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能用自己的手尝试搬运积木,在搬运不成功的情况下,妞妞通过同伴的提醒及观察到邻组同伴的方法,想出了用垫板运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为防止积木掉落,妞妞将这些积木整齐地垒好,最后成功完成了任务。教师在妞妞尝试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导,鼓励妞妞借助垫板搬运积木,但并无集体的分享交流,有关怎样让积木不掉下来,整齐地垒积木的经验并没有及时的交流。

  情境三:

  1. 教师提供的材料

  老师提供两倍长的木块、两块垫子、一卷透明胶水和一把剪刀。

  2. 幼儿的行为表现

  妞妞和小伙伴一起堆积木,把所有的积木分别垒在两块垫板上,该组负责完成此项任务的小朋友分两次将大家垒在垫板上的积木运到对面的桌子上,运送过程总不断有积木掉落在地上,该幼儿并未顾及,待两块垫板上的积木运动完后,把地上的积木捡起送到桌子上。妞妞没有参加后续环节,跑到下一组去看。此时,老师来提醒妞妞一组的小朋友违反规则,妞妞听到老师的声音,又回到了自己的同伴那里去看一一眼,又离开了,接着数次往返于两个桌子间。

  3. 我的分析与思考

  活动开始时,老师请孩子们排队,并请一个孩子依次完成任务。 因此,此举

  任务并不以妞妞为主,妞妞在此过程中有帮助同伴一起堆积木,体现了其借用辅助材料搬运物品,并尝试将积木整齐叠加的经验,她能够有兴趣地一起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

  由于老师要同时关注两组幼儿的表现,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思考解决搬运的问题,当过程中,教师注意到妞妞一组的幼儿有犯规行为时,给予的语言上的指出,帮助幼儿一同想办法,引发该组幼儿思考透明胶及剪刀的用处,并帮助幼儿尝试用透明胶将积木缠绕封住。该组的幼儿在此时并未完全专注于教师的引导,有部分孩子是在其他地方,并未关注。

  情境四:

  1. 教师提供的材料

  教师提供比情境三中更多的原木积木,两块垫板、一卷透明胶、一把剪刀、拼插积木拼成的六面体一个。

  2. 幼儿的行为表现

  在这项任务中,妞妞只扮演助手的角色。她和几个朋友在六面体里放了块,发现块不多,就倒出来。经过商量,她和几个小伙伴把部分积木装入负责完成本次任务的一个小女孩的帽子里,然后,妞妞跑去旁边组看了一眼归队,再继续吧积木放入同伴的帽子中。

  装好后,送到对面,此时老师过来问:“你们是几个人?”妞妞回答:

  “两个人”。任务完成后,妞妞几次跑到旁边的桌子旁,老师正忙着参与另一张桌子的处理。让我们把积木放在老师的帽子和口袋里。

  妞妞也跑来放了一块积木在老师的帽子里,还小心地托住帽子。

  3. 我的分析与思考

  在活动中,妞妞可以观察物体的特性,尝试将构建块放入六面体中,并尝试

  后,发现不是很好便放弃了。她能和同伴商量想出不同的方法,把积木装入帽子中,待到大家落实这个办法后,妞妞又无所事事,经常跑到旁边去看其他的人。活动中,妞妞密切关注老师,及时回答老师的提问,善于观察老师和其他小伙伴使用的方法。

  也乐于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

  教师提供这些材料的初衷是帮助孩子们思考如何把这些材料联系起来,相互利用,优效地整合起来。但由于此活动幼儿的表现较不可控,教师游走于两组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引导孩子用老师预想的材料和办法解决一次搬运这些物品的方法,忽略了整体幼儿经验的提升。此外,活动教师提供的这些材料也与现实生活情况相背离。

  2014.5.14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篇4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当我们给他们一片蓝天时,我们也为我们的教育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读着陶行知先生感受着他纯朴而又精深的理论,更让我震撼的是,像这样“生活即教育”、“行知行”的理论,其实就是陶行知在生活和实践中得出来的,他也用自己的行动成就证明了他的观点。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惊醒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才是我们教育的最根本目的。人们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再成才”,都是将对人才的品德培养放在第一位的,而作为教师,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应当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陶行知先生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陶行知先生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他教学、做人的准则。他对“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学真本领,探求真理,为真理献身;二是要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应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为至高。这些要求现在或将来都不会过时。

  人们常说,“经师不多,人师难找”。陶行知先生既是教师又是教师;有理论、有实践、有理想、有远见、有方法、有才能。在最苦、最累、最难办的乡村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民教育战线上,一干就是三十年,一干就是一辈子,办成了常人所办不成的事,干出了一番前所未有的大事,真正走出了一条“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之路。

  为了办学,他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缩衣节食,身上连替换的衣服都没有,还把他当参政员所得的数目可观的车马费都全数捐给学校。身为校长却连一般民房都不租,而是住在一座旧碉堡里。

  他虽直接耳濡目染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却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对内他孝敬父母,爱护妻儿;对外礼待他人,不负他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被公认是一个“最中国气”的留学生和讲学者。陶先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坚守了作为一个教师应当具有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如此的高尚品德,怎不令我们仰慕、钦佩!

  总之,陶行知的生命教育思想是非常深刻和丰富的。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学习和做很多事情。我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成为亲密的好朋友,成为他们心目中优秀的老师。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篇5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

  ——有感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

  捧起《陶行知论生活教育》,我真正走近了这位近代杰出的教育家,真正走近了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便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我的心。我隐藏我的思想,静静地体验它们,静静地思考它们。从窗外望去,美丽的校园充满了生机。

  我走出办公室,走进美丽的校园。一株株西府海棠花前几天刚钻出了嫩芽,这些天来,就绽放出了点点小花。尽管花朵小而碎,但在一片片鲜嫩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漂亮。

  校园里的玉兰也盛开着美丽的花朵,它们是如此巨大,如此纯洁。有趣的是,木兰不同与西府秋海棠。此刻,没有嫩叶。更有意思的是,从寒冬腊月,满棵白玉兰就已长出了花骨朵,尽管小,但数量可不少。

  仔细看,花骨朵被毛茸茸的**紧紧包裹着,就像穿着皮衣一样,难怪不觉得冷。今年春天,我注意到花骨朵长得明显,比较丰满,长了三个多月。难怪玉兰花那么大,那么多,那么香。

  我默默地对自己说:在漫长的冬天里,你不断地吸收着丰富的营养,积累着无穷的力量。就为了这一刻绽放他们所有的美丽。

  在操场上,看见了我的同事,我与她分享了我的发现,她不假思索地说:“这就叫厚积薄发。”

  中午午饭后,我带着我的学生去校园观察西楼的海棠和白玉兰。“有谁知道白玉兰从什么时候开始长花骨朵了?”“又有谁知道这几个月里,白玉兰为什么没有绽放?

  ”“这几个月里,它究竟在做些什么?”……

  学生们仔细地观察和思考。他们从盛开的木兰花中读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真理。他们会心地笑了。

  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认真阅读厚重的生活教科书,从中得到生活的启迪。对学生而言,这一定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在生活中观察,感悟,对话,深思。深刻的启迪将走进学生的生活,并伴随着他们。

生活理论心得感悟 篇6

  当前,基础教育正经历着又一次重大变革,课程改革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了解到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然而,当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落实到小学英语课堂上时,我仍然感到许多困难。

  于是,我研读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从中受到许多启发,受益非浅。

  1、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灵活地学习和使用

  陶行知先生在书中指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运用到英语教学上,就是通过学习英语提高用英语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变化。陶行知认为“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生活,而教育的目的是由孩子们自己而不是外不是界所决定的。

  若为学习英语而学习英语,就在英语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之间造起了一道高墙,学习是学习,生活是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学习从来是低效的,因为这是读死书、死读书。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学生应在生活中学习英语,通过电视、广播、磁带、光盘等形式阅读现场书籍;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与外国人的积极交流,及时、恰当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进行现场阅读;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及时获得各种**的英语信息,与外国人打交道,看书。考试不是检验一个人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也不是英语学习的全部目的。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利用、引导和改变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要以少考为诅咒,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读书、生活、生活。

  二、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交流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

  而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是学的法子跟着教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部,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听不懂,说不出来的现象很普遍,根子就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跟着老师走,老师跟着考师走,但不是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和帮助,而不是按着考试的步骤进行。否则教师会越教越觉得难教,学生越学越没有信心。

  原因不是学生不努力,不是老师不努力,而是英语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交流。沟通最重要的部分是口头沟通。因此,听说训练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不能在学生还没学几句,既不会听,也不会说的时候就开始语法、知识点的学习、练习和考试。

  语言的最大功能是交流应用,没有交流的语言是死的东西,死的东西学生经常记不住,不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背单词、抄单词,对语法知识生吞活剥,只是为了应付书面考试。教的法子跟着考的法子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法教学,导致英语教学过度语法化现象,其结果之一是使得中国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没有信心。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在开口说话前,先要想好用什么句型、选择哪个恰当的单词,他的表达会是什么样的呢?

  尽管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是最差的,但是对自己的英语是最没有自信的,见了外国人不敢说,怕听不懂,怕答不出来,怕出现语法错误。过度语法化的另一个结果是聋哑英语出现的范围很大。语言必须进入一个人的自动化状态才能随时灵活使用,哪能每说一句话都先语法分析一下呢,那我们还说得了话吗?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应用,是交流,所以英语教育的方**应该是学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教的法子跟着学的法子,考的法子跟着用的法子,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法和学法,唯有如此,我国长期低效的英语教学才可能走出低谷。

  陶行知先生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教育。”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陶渊明的教育之路才刚刚起步,陶渊明的教育思想也刚刚触及冰山一角。我将会更加积极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把这些教育思想和理论运用到英语课堂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造生活化的小学英语课堂,使中国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改变生活,摆脱听不懂、不敢说的英语学习现状。我会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我的爱和激情奉献给教育。

分享

热门关注

工厂事故心得体会模板精选(5篇)

工厂事故心得体会

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通用6篇)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部队管理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部队管理心得体会

读干法心得体会

干法心得体会

生活心得体会感悟800字

心得体会感悟

生活心得体会感悟1000字通用9篇

心得体会感悟

膳食心得感悟

膳食心得感悟

国学心得感悟

国学心得感悟

学校心得感悟

学校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