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 课外活动助她成长
眼前的秦霈琼没有名牌大学生的骄傲,显得谦逊而有礼貌。记者采访她时,她刚刚在哈佛生活了几个月,正回到大温的家里过圣诞假期。她向记者讲述了大学新生活的兴奋、初次真正独立生活的挑战,还有“你是什么样的人?”的角色思考。
除了是好学生你是谁
在小学到高中,秦霈琼一直成绩优秀。9年级移民加拿大后,不用经过ESL,直接进入正常班学习。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加拿大,人群中她的定位,都是“好学生”。但到了哈佛,人人都是好学生,那么“你是谁”的问题就值得思考了。她的室友,在参加医学院的活动时被问及“除了学习你还做些什么”时,哑口无言。这让秦霈琼意识到功课以外事情的重要。现在她有意识地发掘自己兴趣爱好,比如,每星期都抽出时间去跳舞。她从六岁就开始学民族舞了,跳舞是她的爱好。现在参加舞会,不是为了成为好的舞者,而是为了社交和减压。
对于一直以来“好学生”的称号,秦霈琼也很清醒。在中国读初中时,她曾参加奥数竞赛,她发现:“比我强的人很多很多,我学会了了解自己,不会让别人有多高的想法把自己打倒。”她也由此明白,奥数之外有更广阔的天空,应该让自己有更全面的发展。通过学习奥数,也让她更踏实,知道山高水深,不会自大。她对自己的要求,只是“做最好的自己。”
到哈佛后,秦霈琼觉得每位同学都有闪光点,很多同学都质朴真诚,感到与他们交朋友,对自己的发展有益处。她说,哈佛的学习环境很积极,同学间的竞争不是有你没他,而是良性的竞争;教授、助教会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学校图书馆、课外活动会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发挥的舞臺。
对生活心存感恩
在记者采访秦霈琼的时候,一个小女孩时不时到房间里探头探脑,做可爱的鬼脸,有时她干脆就坐到了秦霈琼的腿上。秦霈琼告诉记者,这是她妹妹,叫Ivy,名字是她起的,也代表了她的常春藤梦想。妹妹是在她家登陆加拿大不久出生的。妈妈为生妹妹,差点丢了性命。这段故事还被她写在大学的申请文章中。
能成为哈佛的学生,除了人人知道的要成绩好以外,秦霈琼的两篇申请文章应该也为她的申请加了分。通过阅读她的文章,可以看出她的生活态度和观察世界的角度。
一篇文章讲的是来加拿大不久,妈妈生妹妹时大出血,进入了危重病人监护室,一个星期后才苏醒过来,两个星期后才恢復意识。爸爸在医院陪妈妈,14岁的她在家照顾自己,夜晚因为害怕而哭泣。后来,她放学后担起了照顾妹妹的任务,喂牛奶,换尿布。还买菜煮饭,为父亲分担家务。
后来,妈妈出院了,全家人重新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经历这番风雨后,她感到拥有的一切不是理所当然的,曾经可能失去而又再次拥有的幸福是额外的恩赐。因此,她很感恩。
另一篇文章写的是爷爷的故事。爷爷是中国农村的一位木匠,是她数学的启蒙者。爷爷用不同材质木料的花纹拼出几何图形,做出来的是美观的立体图,引起了她对数学的兴趣。在社会上,爷爷是被一些人看不起的民工,在家里他是一家之主。每天,他一大早就起来扫院子;秦霈琼在北京的家里,精美的家具都是爷爷亲手打的。秦霈琼告诉记者,她用的是将人物放大10倍,再放大10倍,看他在国家、社会中的位置;然后缩小10倍,再缩小10倍,描述他生活中的细节。爷爷的手很粗糙,但打出来的家具很细腻,有艺术感,秦霈琼对数学的概念,从看爷爷打家具而来。从秦霈琼的视角写爷爷,让人看到亲情和社会。“了解家人,就是了解自己。”秦霈琼说。
课外活动助她成长
在秦霈琼看来,申请到好的大学,成绩只是入门的条件,审查官在众多好成绩的学生中,看的是其他的闪光点和申请人对生活的认识。
卑诗心脏学会举办的高中生夏令营是让秦霈琼获益匪浅的活动,这个活动是从全省的众多申请人中选出10个参加的。这10位高中生在UBC的实验室与教授、博士们一起研究心血管疾病。对于秦霈琼来说,参加这项研究使她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与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