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伤仲永》备考要点

2012-08-07 09:09:15 中考语文

  七年级下册每课要点--5伤仲永

  之一

  第一部分

  《伤仲永》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关于作者: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语言雄健,长于说理,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的作品。他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学习本文,认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弄清文章结构,找出生字、生词,并逐一查字典注音、解释。

  思考:

  1、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作者交代了方仲永哪四个方面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籍贯、姓名、身份、家世

  2、文中“王子”指的是?解释“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

  王安石

  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

  3、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请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谈谈文章第三段文字的大意。

  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5、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积累: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1、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2、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第二部分

  《伤仲永》复习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 或以钱币乞之qǐ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yì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今夫不受之天fú 而已邪 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彼其受之天也(他)

  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即书诗四句(写)

  邑人奇之(以……为奇) 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 (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还自扬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 )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 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 ”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 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

  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八、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 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课外古诗欣赏: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之二

  《伤仲永》

  1. 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神童,“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3. 正音

  隶(lì) 谒(yè) 扳(pān) 称(chèn) 泯(mǐn)

  4. 词义

  【未尝识书具】未尝:不曾,识:认识。

  【忽啼求之】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父异焉】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为:把……当作,养:赡养。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收,团结。意:主题。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其然】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不使学】使:让。

  【余闻之也久】也:舒缓语气。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复到舅家问焉】复:再一次。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之:调整音节,为:成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则:表原因,就因为。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5. 整体把握:

  ●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掌握主要内容: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6. 深入剖析: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7.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基础知识与积累:

  1. 根据汉字写拼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qī piàn( ) yōu yù( ) zhèn jìng( ) shùn xī( )

  伫立 ( )

  2. 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人声鼎沸 ②高忱而卧 ③神情沮丧 ④来势凶凶 ⑤声情并茂

  ⑥荒草凄凄 ⑦人迹罕至 ⑧兴高彩烈 ⑨不期而至 ⑩抑扬顿措

  错别字

  改正

  3. 至少写出四个读“cai”的字,并用每个字组一个词。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4.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________(旧事、往事、事情)回顾。

  5. 给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然而,蒲公英却不满足于拥有一 泥土、一 水珠、一 阳光的安逸生活,它要把生命开拓的精神再远一点的传播,它要谱写一 生命的赞歌。

  6.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征求并采纳了同学们关于如何进一步办好文学社的意见。

  B.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理解,就等于拥有了一切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富。

  C. 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D. 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循循善诱的教导和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又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德国诗人席勒有篇诗作名叫《大地的瓜分》,写的是希腊神话故事。其大意是,宙斯对人类说:“把世界领去!”于是,农夫、贵族、商人和国王,纷纷领走了谷物、森林、仓库和权利。之后,来了一位诗人,但已无任何东西可得,宙斯问诗人:“当瓜分大地时,你在何处?”诗人说:“我在你身边,______________。”

  (1)请原谅我的心灵,被你的天光迷住

  (2)我的眼睛凝视着你的面庞

  (3)竟然忘记了凡尘

  (4)我的耳朵倾听着你的天乐之声

  A. (1)(2)(3)(4) B. (2)(4)(1)(3)

  C. (4)(2)(3)(1) D. (1)(3)(2)(4)

  8. 文学常识填空:

  《_________________》是____国杰出诗人普希金的作品,《未选择的路》出自____国诗人弗罗斯特之手。

  9. 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根据课文默写。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忧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二. 阅读:

  文段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隶( ) ②异( ) ③为( ) ④扳( )

  ⑤谒( ) ⑥从( ) ⑦称( ) ⑧自(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用法。

  ①环谒于邑人( ) ②于舅家见之( ) ③贤于材人远矣( )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3. 下列语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文:他的诗把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

  B. 父利其然也。译文: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C. 余闻之也久。译文:我听说这件事也有很久了。

  D. 泯然众人矣。译文:(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4. 翻译下列语句的大意。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5. “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试概括分析。

  答:① ;

  ② ;

  ③ ;

  ④ 。

  6. 请你谈谈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答:

  7.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谈谈你的认识。

  答:

  8.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早慧儿童,有的三岁能背百首唐诗,四岁能出色地演奏钢琴,甚至不到十岁就能洋洋洒洒写出几十万字的小说,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对这类孩子的教育?

  答:

  文段二:

  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而为女杀彘(zhì,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市( ) ②女( ) ③反( ) ④适( ) ⑤特( )

  ⑥戏( ) ⑦待( ) ⑧遂( )

  2. 下列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曾子之妻之市 B. 其子随之而泣

  C. 曾子欲捕彘杀之 D. 今子欺之

  3. 翻译下列语句。

  ①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译文:

  ②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

  4. 曾妻为什么对孩子说给他杀猪?曾子要杀猪,曾妻为什么又制止?

  答:

  5. 曾子为什么一定要杀猪给儿子吃?

  答:

  6. 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三. 常识积累:

  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他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

  ●1854~1855年,他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36年,他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局面。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如《小公务员之死》 (1883)、《万卡》(1886)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他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 (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等作品。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

  ●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846年,他发表处女作《穷人》,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驿站长》和果戈里《外套》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他们在物质、精神上备受欺凌、含垢忍辱的悲惨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唤醒他们抗议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试题答案】

  一.

  1. 欺骗 忧郁 镇静 瞬息 zhù

  2. 忱—枕 凶—汹 凄—萋 彩—采 措—挫

  3. 彩 彩色 采 神采 睬 理睬 菜 青菜

  4. 往事

  5. 撮(捧) 滴 缕(片) 曲

  6. A

  7. B

  8.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 美

  9. 感悟是心的眼睛,读懂了多少尘封的往事?

  10.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二.

  文段一:

  1. ①属于 ②对……感到惊异 ③题写 ④通“攀”,牵,引。⑤拜访 ⑥跟随 ⑦相当 ⑧从

  2. ①对,向 ②在 ③比 ④被

  3. C

  4. ①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出,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都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都)请他的父亲(带他)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求仲永题诗。

  5. 异在:①五岁时忽啼求书具。②异在不学而能书。③异在不学而能诗。④异在仲永决不是偶尔而能写一首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 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由于他没有接受后天教育,他变得平庸无奇。

  7.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例:告诉我们要重视后天的学习,只有坚持不懈,通过自己努力,才能取得明天的成功。

  8. 开放性试题,如:对待这些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

  文段二:

  1. ①市场②通“汝”,你③通“返”,回来④到……去⑤只是⑥玩笑⑦依靠⑧于是就

  2. A

  3. ①小孩还不懂道理,跟着父母学习,听父母的教育。②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便不会相信母亲,以后便无法取得教育效果。

  4. 自己去市场,孩子在后面哭,说杀猪是为哄他不哭。 妻子认为只是与孩子说句玩笑话而已。

  5.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

  6. ①身教重于言教,对儿童要注意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欺骗小孩,是教育小孩学会欺骗;同时,小孩对你产生怀疑,今后便不能接受你的教育,因此要做一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人。②诚信是经霜不改容颜的金菊,是傲雪仍然灿烂的红梅。

  三. 莱蒙托夫、列夫·托尔斯泰、果戈理、契诃夫、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

  之三

  《伤仲永》

  王安石

  (一)知识考点分析

  1. 文学知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2. 疏通文意

  A. 重点注释:

  ①世隶(属于)耕。

  ②未(不)尝(曾经)识书具,

  ③父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④并自为(题上)其名。

  ⑤其诗以养(赡养)父母、收(聚、团结)族为意,传(传送)一乡秀才观(观赏)之。

  ⑥自是(从此)指物作诗立就(立即写好),其(指“诗”)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

  ⑦邑人奇(对……感到惊奇)之,稍稍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其父,或(有的人)以钱币乞(求取)之。父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也,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四处拜访)于邑人,不使(让)学。

  ⑧不能称(相当)前时之闻。……曰:“泯然(完全)众人(常人)矣。”

  ⑨其受之天也,贤(胜过,超过)于材人(有才能的人)远矣。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平凡的人),则其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者不至也。

  ⑩今(现在)夫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B. 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做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做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6)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3. 分析文章

  ①仲永的一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②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③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议论。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阐述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作者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要点

中考语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要点

中考语文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解答要点

中考语文阅读解答要点

2020中考语文:科目正确备考方法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

2020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战术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