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经验:申论要考高分必须讲政治

2012-08-22 16:57:28 考生经验
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公务员考试专家 申论要考高分必须讲政治》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申论 高分 公务员考试,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4时54分53秒。
公务员,其生活中形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务员办的是公事,穿的常是西装,读的常是红头文件,听的常是领导讲话,学的常是大政方针,谈的常是国计民生,用的常是国家公款钱是纳税人的。

 

对公务员来说,为人为事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性,不能率意而行,不能张扬个性。对规则的服从,对领导的遵从是形式也是内容,而且是很重要的内容。所以报考公务员,首先要形似,“看起来像那家人”,申论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结构安排、篇幅层次等都要有所讲究。

但作为一名考生,与公务员的神似是更重要的。“神似”指的是申论中所蕴含的政治精神要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政治精神一致。“神似”是的核心。这是一个乍看起来很玄的问题,实质上它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问题。要想做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前期要中规中矩,严格依法办事,后期则无规无矩而无处不规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见方则方,遇圆则圆,在牢靠的原则性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灵活性,从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

公务员要讲政治。这是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首要要求。总书记要求“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好懂,就是对知识、行动的模仿与熟练过程。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是通过初步接触理解或模仿的行为,习则是反复接触以至熟练的行为。它是一切知识和能力获得的必需途径。讲学习是手段,是过程,讲政治是核心,是主体,讲正气是方向,是关键。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行政要求。其精神实质就是政治精神,即公正、公平、公开。

政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政治,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要准确地定义它是非常困难的。我在这里化繁为简,即仅解释字面意思,那就是通过行政使天下安定。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有着长期历史的政治本位的国家。政治精神贯穿和主导着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

《论语》中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关键在于自身要正。自己言行端正,身边的人还有谁敢不端正呢?)儒家认为,为政者的关键是要“正”。 如果为政者自己身正,即行得端坐得正,那么,在其所管辖下的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就没有不讲求正的。“身正” 不仅指的从政者的外形端庄,也包括其作风正派。“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勿从。”从政者如果自己“身正”,其权威就能波及到所辖各级和身边的群众,他们就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而不需要命令他们去做什么,不该去做什么;反之,从政者如果自已身不正,却要求下级和群众去做什么,下级和民众却不一定服从。孔子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政者自己身正,管理国家就没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都身不正,又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端正别人呢?

在此基础上,孔子又进一步引申,在《论语 为政》中他讲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就是说只要从政者自己身正了,就能象北极星那样,让众星拱护在它的周围,得到下级和群众的拥护。朱熹对此的注释是:“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我们今天来理解朱熹的这些话,“为政以德”就是要求无为而治。因为孔子曾在《论语 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这里说的“无为”是为政者的非权力权威,完全不同于道家的“无为”。道家的“无为”是不作为。如果当一个公务员,却崇尚行政不作为,就丧失了一个公务员立身处世的根本。孔子要求的是从政者用他们的非权力权威来实施行政管理,发挥其人格的示范作用和榜样的功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从政者身处高位,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希望,是社会道德楷模,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普通群众的影响,就像风一样所向披靡,无不折服。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正意思相关或相近的词很多,如权衡;修、齐、治、平;中和、中庸等。其基本含义都是正,但却又各有不同。权的古义是秤锤的意思,用以称量事物的轻重。衡是一种量具,类似于我们现在见到的天平。权和衡连在一起,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秤杆和秤砣。其作用是准确度量事物的轻重。权衡这个词在今天更多是为公务员所用,其对象也由具体的物体演变为了抽象的事件。我们常听一些公务员,特别是处于领导位置的公务员说“权衡利弊”,“让我权衡权衡”,“等我权衡一下”等话。所以说,善于权衡事件利弊的人一定善于从政。四川话、重庆话说某人社会能量大时,也用“摆得平”,“搁得平”来评价。所以有方言电视节目叫《柯德平外传》讲述那种关于平衡各种社会关系的人物的故事,“柯德平”是一个谐音,也即“搁得平”。

修、齐、治、平是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是修身,即修正自身,也就是对自己身上的不合于正道的思想、行为等除去枝蔓,留下主干,使其符合正道。“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 修身》),意思是说,高居上位,不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也不高攀在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却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修与养的意思又有相当接近,养即涵养,也就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是宽大无边的意思,意思是说要胸怀天下,涵养万物。公务员受人民之托,行使国家权力,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把它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齐是齐家,也即使家庭整齐,也就是和睦有序的意思。“《诗》:‘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即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中庸 齐家》)翻译出来,就是说,你和妻子很和好,就像琴瑟奏妙。兄弟相处极和睦,团聚相敬实在好。组织一个安乐家,你与妻儿感情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以治家的方式治国,国只是家的无限延伸与扩大。所以招录公务员,在政审时通常会把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和效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那些家庭和睦、上下亲近的人是公务员侯选人中的优先者。

治是治国,即治理国家。“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 治国》),其意是说,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才行。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清晰地辨别,要忠实地贯彻。治国以诚,公务员一定要讲诚信,诚信是公务员立身处世之本,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建设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是公务员应尽之责。当今中国,信用体系缺失,个别地方政府不讲信用的事件时有发生。民谣说:乡镇干部喝白酒,说白话,打白条。虽然有些片面和过激,但它毕竟是政府信用的折射。所以,在申论时,以虚拟身份出现在特定公务场合,要以诚待人,以诚待事。避免“统计加估计”式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违背诚信的现象出现,更要杜绝乱表态、阳奉阴违、搞小动作、挑起群众斗群众等行为。

平是平天下,即使天下太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契矩之道也。”(《大学 释“治国平天下”章》)。所以说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百姓中兴起;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便会使尊长之风在百姓中兴起;在上位的人怜爱救济孤儿,百姓便会照样去做而不与之背道而驰。所以,在上位的人应当做到推已及人,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国家之稳定,在于家庭之稳定,家庭之稳定,在于家庭成员之相互关爱。弘扬传统美德,提倡尊老爱幼,建设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和谐社会,是当今建设美好社区的重要衡量标准。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利益冲突比较明显,矛盾发展比较尖锐,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社会的稳定是压倒一切问题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在申论过程中,要弘扬先进文化,鞭策落后思想,鼓励高尚行为,贬斥卑劣行径。

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纲领》)说的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称为中。表露出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称为和。中和是天下人们的最大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生长发育了。中和作为天下之大本,是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的。作为一名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不要轻易为外物所感情,变得多情善感。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倾向,也要符合礼节,不可放纵情感奔泻。报考公务员的考生,可能多数都关心,或者说应该关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只要稍留意一下,就发现很多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型公务员在开会时,表情平和,不温不火。即使遇到最为感动人心的场面,也只是“眼含泪水”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会像常人一样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任意挥洒情感。这种表现就是一种中和状态。

中庸,最早由孔子提出,庸是平、稳的意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知人》)其意思是说,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的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君子的言行时时处处符合中庸之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小人所作所为肆无忌惮。中庸作为儒家的立身处事准则,对中国人的影响异常久远、深刻而广泛。历代大儒都曾对中庸作过诠释,其中广为世人传播者,首推程颐之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申论真题 申论答案 申论热点 申论范文 申论答题技巧
分享

热门关注

事业编制和公务员考试的区别

事业编制单位

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区别有什么

事业编制

公务员考试成功经验分享

公务员考试经验

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区别哪个好考

公务员

事业编和公务员哪个好考一些

考事业编

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区别哪个好

公务员

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的区别待遇

公务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