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自读目标:
把握引文与正文,正文四个部分的联系。学习本文的结构方式。
体会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本文按参加纪念活动的先后,记述了不
板书一:
一.走向纪念地
四个片断 二. (1)
(以“参加纪念 三.参加座谈会
活动”为线索) 四.参观纪念馆(看遗言)
板书二:
引文(题记) 正文
沉重 法西斯的残酷 日本人的狡辩
同的活动见闻和感受,请你快速阅读全文,在板书一(1)处填写相应语句。
认真阅读课文,参照两个板书,回答下题:
(1)法西斯的残酷体现在哪里?
(2)日本人是如何狡辩的?
(3)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表现在哪里?
(4)塞尔维亚人是如何表达他们的历史感的?
3.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参加纪念活动中感受到怎样的“沉重”和“美丽”?
二.片段阅读
(二)
历史,现实,在雨中( )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他们全是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和音乐家。”莫马指着几个走向扩音器的人对我说。
书包装满了练习簿,
打的分数有好也有坏;
兜儿还塞一把梦想和秘密,
是爱和盟誓。
每个人都以为
自己将在阳光下奔跑
很久,很久
直到任务了结时。
……
他们坐在书桌前
就在那要命时刻前55分钟
小小的人儿,
急切地回答
艰难的问题:
假若一个人步行,结果是多少……
许许多多这类问题。
小脑子充满了数字,
雨下得更大了。乐队奏起了音乐。一位女演员朗诵南斯拉夫著名女诗人迪桑卡的诗: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 )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我不由想起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也建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地点。馆外一大片石子,每颗石子象征一位牺牲者。馆内陈列着日军屠杀的证物、文件、照片、报纸。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填充文中空缺的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本片段及另一片段反复地写“雨”,作用是什么?
3.演员和音乐家很多,怀念的方式也多样,为什么单独提到女演员朗诵迪桑卡的诗?
4.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中的“人”字为什么加引号?
5.作者为什么会不由地想起南京大屠杀?
6.结尾段的含义是什么?
7.怎么理解历史与现实在雨中“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三.拓展阅读
人的光芒
①听过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护奇的《G大调第七交响曲》,那激情澎湃的旋律震撼人心,让我经久难忘。这首曲子另有个别名叫《列宁格勒交响曲》,那是作曲家在1941年题献给当时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城的。
②列宁格勒保卫战死不屈,一直坚持到战争中的一个辉煌奇迹,这座城市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几乎弹尽粮绝,但全城的人宁死不屈,一直坚持到胜利之夜。
③在莫斯科胜利广场的纪念馆里,大型的壁画、瓦砾、旧枪弹……一批战争遗物逼真地再现列宁格勒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黑压压的乌云,满天弥漫的浓厚的 (A、黑烟 B、硝烟),喷出火舌的枪炮,被敌人炮火击毁的建筑物,街头的陈尸,被战争烈焰烧焦的树的断身……战争的残酷、压抑,以及比死亡更令人窒息的狰狞气氛是处在和平年代的人们所难以承受、不可想象的。
④有一排塑像可以传神地体现战争对人的摧残;一群身姿优美的人渐渐变形,柔软的线条变得笔直,再慢慢变得僵硬、锋利,最后,有关肉身的线条统统消失了,人变形为石头——一块一块的嶙峋之石。
⑤然而,发生在列宁格勒的反法西斯之战却从另一个角度颂扬了受战争摧残的人民:人民不泯,坚强高贵。
⑥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 (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敌军见久攻不下,就将其团团围住,切断外界弹药、口粮供给及与外界的一切运输、联络,意欲让这座孤城变为死城。
⑦整整900天,这个被战火毁得千疮百孔的城市破败不堪,食品紧缺,每一户一天只能得到125克黑面包的供应,满城都是蜷着身子的饥饿的人们;没有取暖的东西,在最寒冷的日子里,有个年轻的女子拖着个小棺材在街头踯躅,棺材里躺着她病死的孩子,可是,没走多久,女子便冻僵在路边。
⑧我永远难忘陈设于墙上的那些启事,那都是列宁格勒人在当时贴出的:卖首饰,卖房屋,卖值钱的家什,只为换取若干口粮和棉毯。人们力图活下去,力图抗争所处的逆境。
⑨在那样巨大、危急的战争阴影下,列宁格勒的人们仍没有放弃正常的有尊严的精神生活:剧院天天夜里开演,剧照贴在大街小巷,观众座无虚席;学校准时开学,上课铃声从不间断……
⑩最令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是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 A 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法西斯的罪恶。
⑾丹娘·萨维契夫用她的小手写出了稚嫩的字迹:1月25日,爷爷死了;2月3日,伯伯死了;3月1日,妈妈去世了……她记着亲人们一个个地逝去的日子以及他们的死法,每天每天,从不辍笔。后来,亲人们全死了,全存于她的日记里,她把他们好好地藏在里面。再后来,她的日记中断了,如同一段曲子,奏着奏着,突然停息了,那是因为,她也死了。 B
⑿小姑娘丹娘·萨维契夫弱小的不屈的灵魂发出了熠熠光芒。她的故事被人们传颂,使每一个对战争心怀软弱的人陡生了几许豪气。 C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
⑴满天弥漫的浓厚的 (A、黑烟 B、硝烟)
⑵当时的列宁格勒,在德军的炮火强攻下 (A、岿然不动 B、巍然挺立)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中去,应放在A、B、C三处中的 处。
她让人明白,人们不要战争,但不怕战争,人的光芒最终能够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包括战争。
3.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围困了整整900天。900天的时光,还可以怎样表述?请写出一种有关900天的表述形式。
4.为了颂扬饱受战争摧残的列宁格勒人民的精神,作者选取了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述四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事例三:
事例四:
5.文章题为“人的光芒”,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人的光芒。
6.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要久锭,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看到“战争”这两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一个词或一个画面或某个人……)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它?用20--30个字写出来。
答案:.一.1.观看纪念演出2.(1)一天之内,杀司七千多人。(2)“……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3)①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②塞尔维亚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言只字,表现出他们从容面对死亡,不向敌人屈服的英雄气概。”(4)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3.感受到的沉重:历史上法西斯对人民的残酷;现实中还依然存在仇恨和侵略的种子。感受到的美丽:塞尔维亚人表现出的英勇;南斯拉夫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这里纪念死者,他们没有忘记历史,他们永远表现着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二.. 1.融合 呈现 反抗 执著2.天地与人同哀。 用“雨”来表达对南斯拉夫这个小城被残杀的7000多人的哀悼。3.突出被杀的是一群求知欲旺盛,充满幻想的孩子,表现了女演员对他们的怀念和哀悼。. 4.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5.6.我们可以不记仇,但是不能忘记惨痛的历史事实,不能忘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不能忘记死于非命的孩子,不能忘记起来反抗的民族的英勇。要记住历史,珍惜和平。7.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此时,历史与现实都在雨中融合了。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当初纳粹竟然以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三.1.BA 2.C处 3.只要表明了时间上的基本一致即可。 4.一个年轻的女子拖着她病死的孩子的棺材,冻僵在路边;列宁格勒人张贴在墙上的换取口粮和棉毯的启事;战争中,剧院天天开演,学校准时开学;小女孩丹娘用日记记录亲人相继死去的事实,直一丹娘死去的那一天。 5.人的光芒就是指宁死不屈、百折不挠、坚强高贵的精神。 6.言之成理即可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语文试题 | 数学试题 | 英语试题 | 政治试题 | 物理试题 | 化学试题 | 历史试题 |
语文答案 | 数学答案 | 英语答案 | 物理答案 | 化学答案 | 历史答案 | 政治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