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语文备考:《曹刿论战》同步试题3

2012-09-04 13:43:21 中考语文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实词积累

  (1)师( )(2)伐( )(3)请 ( )(4)见 ( )

  (5)肉食者 ( )(6)谋 (   )(7)间:( )(8)鄙( )(9)安( )(10)弗( )(11)( ) (12)对( )(13)惠( )(14)彳扁( )

  (15)从:( )(16)牺牲( )(17)帛( )

  (18)加( )(19)信( )(20)信( )

  (21)孚( )(22)福( )(23)狱( )

  (24)虽( )(25)察( )(26)情( )

  (27)忠( )(28)属( )(29)从( )

  (30)鼓( )(31)败绩( )(32)驰( )

  (33)辙( )(34)轼( )(35)逐( )

  (36)既克( )(37)故( )(38)作( )

  (39)衰( )(40)竭( )(41)盈( )

  (42)测( )(43)伏( )(44)靡( )

  三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牺牲玉帛:(          )

  作出牺牲:(          )

  (2)小大之狱:(          )

  越狱逃跑:(          )

  (3)虽不能察,必以情:(          )

  以情动人(          )

  (4)忠之属也:(          )

  忠于人民(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何以战?

  五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六、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七、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

  3、曹刿请见的原因: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6、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

  7、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

  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

  10、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

  13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18、鲁国反攻的时机:

  八、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13、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          )“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          )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          )

  15、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17、“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8、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9、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20、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21、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22、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3、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24、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5、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26、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2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28、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9、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0、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31、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2、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33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34、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的?

  35、指出第3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

  36、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曹刿论战》复习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出自《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而又详备之编年史,共60卷,18万字,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写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间的许多史料(即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实词积累

  (1)师:军队。(2)伐:攻打。(3)请:请求。(4)见:拜见。

  (5)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6)谋:谋划

  (7)间:参与。(8)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9)安:有“养”的意思。(10)弗:不。(11)专:个人专有。(12)对:回答。

  (13)惠:恩惠。(14)彳扁:同“遍”,遍及,普遍。(15)从:听从。

  (16)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17)帛:丝织品。(18)加:虚报。这里是说以少报多。(19)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20)信:信用。(21)孚:为人所信服。(22)福:赐福,保佑。

  (23)狱:案件。(24)虽:即使。(25)察:明察。(26)情:实情判断。(27)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8)属:类。(29)从:跟从。(30)鼓:动词,击鼓。(31)败绩:大败。(32)驰:驱车(追赶)。

  (33)辙:车轮轧出的痕迹。(34)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

  (35)逐:追赶、追击。(36)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37)故:原因,缘故(38)作:振作。(39)衰:减弱。

  (40)竭:消失。(41)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42)测:推测,估计。(43)伏:埋伏。(44)靡:倒下。

  三下边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作出牺牲: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2)小大之狱:案件。

  越狱逃跑:监禁犯罪的地方。

  (3)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以情动人:感情。

  (4)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忠于人民:忠诚。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10)何以战?

  五相关对联

  上:庄公鄙陋急躁迎战 下: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六、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

  七、用原文答题

  1、最能体现曹刿参与精神的词:请见。

  2、表现民不愿与官交往的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表现庄公政治上鄙的语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5、表明庄公始有所悟的句子(表明取信于民的语句;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写出曹刿跟鲁庄公对话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的先决条件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战争的结局(表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8、本文承上启下的过度句:既克,公问其故。

  9、齐人三鼓后进军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10、齐人三鼓后进军的原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11、鲁国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

  12、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3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14、第三段出现的成语:一鼓作气。

  15、确定追击时机的根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6、“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三而竭。”照应上文的哪一句?

  齐人三鼓。

  18、鲁国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八、问答题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鲁国战前的准备。

  2、第一段可分为两层,请划分出来,并写出层意。

  划到“乃入见”。一层:曹刿跟乡人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哪些内容?“我“指的是什么?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放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我”是指鲁国。

  4、齐师攻打,而鲁庄公仓促迎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鲁庄公对战争的浅薄的认识,也是鄙的一种表现。

  5、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怎样的鲁国社会现实?

  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6、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见,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做铺垫。

  8、“何以战”一问,表明曹刿怎样的思想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9、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因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10、曹刿为什么最后同意鲁庄公跟齐国作战?

  因为鲁庄公领悟到尽力作好本职的事,百姓会服从他,这是治国之本。

  1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12、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13、第二段详略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段以写鲁方的战术决策为主,重点写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战斗的情景。

  这样写能使曹刿和鲁庄公形成鲜明的对比,借鲁庄公的鄙更能突出曹刿的远谋。

  14、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

  而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说明曹刿的指挥正确

  15、待敌人三鼓后而后鼓的目的是什么?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目的是养我军的锐气。为下文“彼竭我盈”铺垫。

  1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曹刿细心观察敌情,这也是他恰当把握追击时机的根据。

  17、“既克,公问其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8、第三段中曹刿的论战回答了鲁庄公的哪两个疑问?

  (1)为什么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2)为什么待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问题。

  19、曹刿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确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战,勇气也。

  确定追击反攻时机的根据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确定反攻时机和追击时机时,暗含曹刿的哪些军事观点?

  (1)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2)作战中心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

  21、用原文回答: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鼓之”的时候说“未可”,而在“齐人三鼓”后说“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曹刿才这样对鲁庄公说。

  22、鲁庄公先要追赶齐军,刿日:“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

  23、本文写作上的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前后照应,请举出几例。

  “三而竭”照应“齐人三鼓”。“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照应上文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4、纵观全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远谋。

  25、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两方面: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

  26、本问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

  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27、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

  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和求神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纳谏;作战中能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28、本文通过曹刿和鲁庄公关于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请你总结一下。(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29、史料裁剪得当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的掌握战机、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写得比较详细;对请见、从战、克敌等写得较略。

  好处: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30、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31、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的作用。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的战机;他以“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的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32、请谈一谈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启示围绕“面对大事和变故应运用指挥沉着应对”来回答。

  33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例?指出一、二并分析原因。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得胜的原因围绕着“得民心者得天下”来谈。

  34、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说明了曹刿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的?

  两个方面:抓住反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

  35、指出第3段中出现的一个成语,并释义。

  一鼓作气 鼓足勇气,勇往直前。

  36、给第3段分层,写出层意。

  一层到“故克之”,层意是: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而进攻的原因。二层到段末,层意是: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下视其辙……望之”的原因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语文试题 数学试题 英语试题 政治试题 物理试题 化学试题 历史试题
语文答案 数学答案 英语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学答案 历史答案 政治答案
分享

热门关注

八年级语文考试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

八年级语文必考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总结

八年级语文古诗词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有哪些阅读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

2020中考语文:科目正确备考方法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

2020中考语文备考:重要阅读答题战术

中考语文备考方法

2020中考语文:备考的几项关键技巧

中考语文

2020中考备考:语文答题的整体技巧

中考语文备考

2020中考语文试题的解答策略

中考语文试题解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