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发明创造大大促进了制造业生产,一大批所谓受雇于人的“劳工阶层”崛起。十九世纪80年代末,不良的工作条件成为社会纷争的一个来源,尤以大量移民不断涌入的城市地区为甚。
劳工运动在美国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反响,但是很多劳工认为这场运动发出了统一的声音,有利于加速改善现状。有组织的劳工在美国社会和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也为劳工提供了保护,同时迎来了第一次隆重庆祝劳工节的日子。
1882年9月5日,纽约各工会组织发起庆祝 “劳动节”(workingman’s holiday)的活动。这一天,约10,000 名工人停工停薪,上街游行要求缩短每天12至16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纽约有25万人观看了这场游行。游行结束后工人家庭举行了野餐活动。
第二天,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报道写道“人们乘坐彩车或者走在游行队伍里,无不神情愉快,显然对游行活动非常满意……绝大多数人抽着烟,似乎都对参加野餐活动兴致勃勃。”游行队伍中的标语牌上写着, “8小时法定工作日”、“减少工时,增加工资”。
此后,各工会组织每年举行庆祝活动。1894年,美国国会确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为全国正式的劳工节。1940年,美国通过1938年公平劳工标准法(Fair Labor Standards Act of 1938)修正案,8小时工作制最后正式成为法定标准。该修正案还禁止使用童工并确立了一定的工资标准。
来自其他方面的声音
纵观美国历史,雕塑家、作曲家、作家和画家对劳工生活的感受成为美国社会意识的风向标。
1926年,美国黎巴嫩裔艺术家和哲学家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发表探索人性的诗作«沙与沫»(Sand and Foam)。诗中写道。“真正的伟人既不控制任何人,也不受制于任何人。”
纪伯伦的诗句被镌刻在底特律(Detroit)为纪念劳工运动建立的拱形纪念碑底座上。这座被命名为«超越»(Transcending)的纪念碑矗立在哈特广场(Hart Plaza)上,以钢材和花岗岩制成,高19.2米。底特律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中心,见证了劳工运动成功的辉煌,也经历了式微的惨痛。
美国诗人菲利普·莱文(Philip Levine)在底特律发生动荡的时期长大成人,希望以自己的诗句为劳工阶层直抒胸臆。30年代,美国爆发了著名的大罢工。对于1928年出生在俄罗斯犹太裔移民家庭的莱文来说,动荡的岁月成为童年时代抹不去的记忆。
集体的节日充满个性
按照纽约第一次庆祝劳工节的惯例,当地政府在劳工节这一天举办野餐和体育活动,学校不上课,各机构停止办公。
工会领导人和政府官员也会发表演讲,赞扬美国劳工集体取得的成就。
然而,根据各自众多的不同经历,美国人对所谓的工作有种种不同的定义,所以怎样庆祝这个劳动者的节日也反映了这些差异。人们可以参加游行,也可以不参加;可以去游泳,也可以不去;可以探亲访友,也可以各行其事;美国人对劳工节核心意义的纪念方式只是休息一天……当然也可以不休息。
夜班诗人
莱文在底特律上大学期间曾去工厂工作,还在一家生产汽车齿轮和底轴的工厂上过夜班。
莱文曾出版多部诗集。《简单的真相》(The Simple Truth)(1994) 获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工作是什么》(What Work Is)(1991)获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莱文在谈到自己关于劳工的作品时曾说:“我傻傻地立下这个誓言,要为他们说话,结果一语定终身。”
以下是《工作是什么》的摘译:
......
突然你几乎无法抑制
涌上心头的兄弟情谊,
他不在身旁,不在身后
也不在前面,因为他正在家设法入睡
为了消除上夜班的疲惫
在凯迪拉克(Cadillac)干了一夜,
还要在中午前起床学德语。
夜间工作8小时,他就可以吟唱
瓦格纳(Wagner)... ...
摘自菲利普·莱文的《工作是什么》,阿尔弗莱德∙诺普夫出版社,1991(Alfred A. Knopf,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