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教育界有关「海量资料」(big data)是个很热门的话题,藉由大量彙集学生们在线上教室的上课动态找出其行为模式,再详细地分析这些资料,来提升教学品质。Piazza公司,一间办理过数千门线上论坛课程的创新公司,最近首次展示了他们对于学生行为趋势的分析,且其负责人也对教师们做出了一些建议。
该公司保留所有使用线上论坛师生们的身份,只是将他们纪录前后共为期18个月以上的师生互动情况(规模达3600门课程以及545所大学院校)和分析的结果分享给纪事报。资料结果显示,教授们对于学生参与线上讨论的评分应先详加考虑。在那些有规定学生们发表的讨论贴文必须达到一定数量的课程,教授所收到的文章篇数会比那些没有强制规定的多,但是教授们反映学生们吸收最好的反而是在那些讨论评分比较不那幺严格的课程。Piazza公司的副总裁菲利普·索弗(Philip Soffer)在分析报告中指出,这种关联性并不代表一定是因果关係,严格的评分标準只会让学生跟过去在传统教室上课一样汲汲营营于分数。也许这种结果点出教学环境中保持着不只求分数的气氛,反而可以提升教学品质。
报告中有一项明显的趋势是,比起其他大学,那些知名度较高学校的学生在发问时比较喜欢使用匿名,其中又以麻省理工学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学生最喜欢在课程中使用匿名(比例高达36%),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学生是最愿意使用真名的,只有1.7%的该校学生在课程中使用匿名。索弗先生认为,学生们在他们的同侪面前反而比在教授面前更容易紧张,因为事实上,在这些线上课程中,就算学生使用匿名,教授还是能知道他们是谁。索弗先生猜测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比他们还聪明,所以使用匿名。而他本来以为在大的州立学校里,如果有学生使用匿名,就会有更多人也会跟着使用,结果不然。
另外一项发现是,若教授要求学生们做一些自我介绍的课程,线上讨论内容似乎更丰富。在这些课程里,相较于其他没有作自我介绍的课程每学期讨论平均只有9.5篇,这些学生发表文章的平均篇数是25篇。索弗先生也指出他并没有看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一项有关「学生参与过多课程讨论,会让教学品质下降」的假设,他同时提到另一个问题,就是「让太多的学生参与讨论是好或不好?」他认为这应该有一个临界点存在,当过多学生参与讨论时,学生们会接收到太多的「杂音」反而无法抓到真正的「讯息」 。
Piazza公司的相关单位将会继续观察分析试用这平台的师生们互动,看看是否能有其他的发现。
(译者: 潘宜欣)
(出国留学网m.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