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 留学衣着面面观

2012-10-11 14:58:42 836478124 加拿大
 刚来那年,对加拿大人的衣着有些偏听偏信的认识,比如一:大多数人穿着土气缺乏色彩,即使在办公室等正式场所也不例外;二:西服革履的多半是推销员,“泥腿子”倒可能是勤俭节约的百万房产主;三:一看打扮就知道她的原住国,街上怎么那么多穆斯林女人的大头巾呢。

成为“文件上”的加拿大人以后,我对这些认识有了点儿“螺旋上升”的想法。先说土气的印象,其实是我初来乍到时看的表面西洋景。见到的人们或在街头,或在商场,或在公园。这些地方如果以家庭为中心,以休闲为目的,人们似无必要穿得像电影明星。工作后,我在办公室里也没见到衣着妖娆的。仔细一看员工手册:着装不得过于暴露,以“办公室随意”为宜。明白了:不得性感是工作要求。

天天和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也和多数人一样,连续两天不穿同样的衣服,不是体味大,而是惯例使然。每天换衣服,对于工薪人来说,不可能每件衣服都是几百上千刀的精品,也不可能都是真丝纯毛等难以洗涤保养的布料,所以大家的穿着看起来都没那么贵重了。我暗地有点想通了。

坐公共汽车上班时,发现很多人穿着油渍麻花的工作装和大头安全鞋,胸前绣着名字,一看便知是安装线上的阶级兄弟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天天换衣服。

有一阵子天天坐通勤火车Go Train,我见到了车厢里的一个个套装男女,有的读文件,有的在手提电脑上敲敲打打,举止谈吐同坐本地公共汽车的工装族们大不一样。我有记者的心,没有记者的脸皮,真想问问他们是不是都在多伦多union   Station下车,然后奔赴摩天大楼里,为当天的股票指数而翻云覆雨去。

还有一点细节。和同事们熟悉一些后,聊起家常里短。说起孩子女人们都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有一次W突然问我结婚了没有,我自以为幽默地说我传统到结婚多年才要孩子。她又小心翼翼地问你婚变过吗?我将信将疑假装镇定说目前没有。她仿佛松了口气似地说,对不起,我没见你戴戒指,还以为你有些不同的故事呢。我恍然大悟,第二天把多年不戴的结婚戒指翻了出来戴上。偷眼一看,大多数中年男女们无名指上都有戒指一枚。我煞有介事故作强调地说,我见咱公司的一个小伙子,还有个老太太,小拇指上戴着个戒指,是不是表示他(她)们要独善其身终身不嫁娶?W说,那是钢戒指,表示他们是职业工程师。我醍醐灌顶,一下回忆起了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的,某大桥塌了之后,有关人员把其钢材打制成一个个戒指,送给刚毕业的工程学士,引以为戒。不知是不是这一段。从此我对那个邋邋遢遢的老太太肃然起敬。到目前为止,这枚小小的钢戒指仍是我看得见摸不着的梦想。

圣诞前,参加了公司在一个resort包下的晚会。我穿了套二手店里买的大红纯毛长裙,光腿穿条黑丝袜,在十二月的天里自觉“美丽冻人”得紧。到了晚会上一看,平时衣着朴实的同事们简直个个都认不出来了:有点姿色的,包裹在礼服里更加俊靓;有点身材的,穿上了露背装,尽可能地强调优点。所有有头发的男女都像是猫舔过似的油光水滑。有个没头发的男士穿着苏格兰格裙,煞有介事地擒着风笛。幸亏我事先被电子邮件通知也“打扮起来”(dress up),不然初来乍到不明就里的,可就成不和谐音符了。烟瘾大的女士们去室外抽烟,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人冻成肺炎的。

那天的感觉有点不真实,仿佛置身于杯觥交错绅士淑女的上流社会。第二天再见到各位同事,眼前总晃动着她们青青子衿的形象。什么场合穿什么,这就是我见到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后文明而平和的加拿大。我一直怀念着我的第一个圣诞宴会。尽管宴会不久后我就被解雇了。

我辗转又找到新工作后,惊奇地发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衣着标准。这个夫妻店小公司的普通员工衣着虽随意,但从没有人穿牛仔裤上班,而大小“领导”们总是西服革履。大老板的衬衫领带天天换,每天都熨得平平整整。我奉承老板娘能干时,她说那是洗衣店的功劳。洗衣服的花费早已超过了衣服本身。

原来,小公司老板们衣冠楚楚的,是要和客户接触揽活,比较注重形象。归其还是推销自己。他们打扮得虽然像我见到的推销员,但气质上又是不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单凭衣着,我有时还是分不清谁是百万富翁谁是给老板打工的。

其实,衣帽取人的事哪都有。戴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眼镜,看年轻的加拿大,可能她还没长出文明古国的一些劣根吧。以中国心看衣帽取人的事,其实是等级分化而导致的,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地埋在人心里。不同级别的人,从服装“档次”到说话语气,天壤之别。

2000年前在中国,我穿着工作便服,骑着自行车去“老外”技术人员下榻的“涉外饭店”,问他们图纸上的事,然后奉领导之命陪吃陪喝,深深感觉到服务生千奇百怪的眼神和窃窃私语。我即不像“小姐”的打扮,又不像“地主”的身份,没准被认作是坑蒙拐骗的。对那些针刺般上上下下明目张胆的打量,好人也弄得心不坦然。

在加拿大,我听说过议论某人衣着可笑的,却从未见过当面那么打量人的。才领悟,一个人对别人的相貌打扮指指戳戳的时候,也许这人的个人修养还不够;不穿戴高档就可能进不了高级宾馆的门时,这个地区离开放和包容就还有些距离了。老公的老家山西,过去穷人视白面为奢侈品。过年时,有巧媳妇把杂和面的饺子外面裹上一层白面下锅,盛给尊贵的客人,显示着:我们吃得上白面了。现在这些事情难以置信,当人们爱显摆自己碗里的饭和身上的衣时,恐怕恰是尚未温饱或刚刚温饱后的标志。

从等级分化深入人心的地方来,在奔向温饱的芸芸众生中刚达到了小康时,除了硬件的出类拔萃,还有软件的虚荣和浮躁。注重表面的东西,没有错;一个人也可以有浅薄的时候;但当虚荣成为趋之若鹜人皆想往的的民风时,不知对这个国家是福是祸。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我有一个梦,我的四个孩子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们评价他们不是以肤色,而是以他们的性格内含。”(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什么时候评价人少以肤色衣帽了,这个国家就少了“三大差别”了。

偶尔在风景区里,能见着些成群的中国中年男人,毫无顾忌地嚷嚷着“怎么也看不见个脱衣舞厅”。我又衣帽取人了:看他们崭新的西服革履,不是当官的,就是公款境外旅游的。特想有机会对他们说,请戴上一枚戒指,它会在老婆不在身边时,无声地提醒一下:想“染指”她人?存点“戒心”吧。

夏天街上有穿比基尼划旱冰的少女,冬天有穿着羽绒服和大裤衩的壮小伙。除了我,没见其他人回过头。我看见些阿拉伯女孩,在学校里从8岁起就一枝独秀地裹头巾,第二代的阿拉伯妇女,印度锡克族男人,英语无任何口音,但还是愿意并且能够保持裹头裹脸的传统服饰。我从未听到过别人的评论,这也许和“政治正确”有关,但他们就是露出头发,别的族裔恐怕也不会觉得怎的。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加拿大留学 留学衣着面面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芬兰留学衣食住行分享

芬兰衣食住行

意大利留学真实生活体验分享

留学真实体验

澳洲留学住宿方式及费用详解

澳洲住宿费用

意大利留学生真实的生活介绍

留学意大利生活

西班牙留学主要住宿方式盘点

西班牙住宿盘点

加拿大留学生怎么住宿 留学加拿大生活技巧

加拿大留学住宿

在加拿大留学有什么住宿方式 加拿大留学怎样省钱

加拿大留学住宿

加拿大留学住宿攻略

加拿大留学住宿方式

加拿大留学住宿类型介绍 留学生在加拿大适合哪种住宿

加拿大留学住宿

加拿大留学住宿类型盘点情况

加拿大留学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刚来那年,对加拿大人的衣着有些偏听偏信的认识,比如一:大多数人穿着土气缺乏色彩,即使在办公室等正式场所也不例外;二:西服革履的多半是推销员,“泥腿子”倒可能是勤俭节约的百万房产主;三:一看打扮就知道她的原住国,街上怎么那么多穆斯林女人的大头巾呢。

成为“文件上”的加拿大人以后,我对这些认识有了点儿“螺旋上升”的想法。先说土气的印象,其实是我初来乍到时看的表面西洋景。见到的人们或在街头,或在商场,或在公园。这些地方如果以家庭为中心,以休闲为目的,人们似无必要穿得像电影明星。工作后,我在办公室里也没见到衣着妖娆的。仔细一看员工手册:着装不得过于暴露,以“办公室随意”为宜。明白了:不得性感是工作要求。

天天和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我也和多数人一样,连续两天不穿同样的衣服,不是体味大,而是惯例使然。每天换衣服,对于工薪人来说,不可能每件衣服都是几百上千刀的精品,也不可能都是真丝纯毛等难以洗涤保养的布料,所以大家的穿着看起来都没那么贵重了。我暗地有点想通了。

坐公共汽车上班时,发现很多人穿着油渍麻花的工作装和大头安全鞋,胸前绣着名字,一看便知是安装线上的阶级兄弟们,不知道他们是否也天天换衣服。

有一阵子天天坐通勤火车Go Train,我见到了车厢里的一个个套装男女,有的读文件,有的在手提电脑上敲敲打打,举止谈吐同坐本地公共汽车的工装族们大不一样。我有记者的心,没有记者的脸皮,真想问问他们是不是都在多伦多union   Station下车,然后奔赴摩天大楼里,为当天的股票指数而翻云覆雨去。

还有一点细节。和同事们熟悉一些后,聊起家常里短。说起孩子女人们都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有一次W突然问我结婚了没有,我自以为幽默地说我传统到结婚多年才要孩子。她又小心翼翼地问你婚变过吗?我将信将疑假装镇定说目前没有。她仿佛松了口气似地说,对不起,我没见你戴戒指,还以为你有些不同的故事呢。我恍然大悟,第二天把多年不戴的结婚戒指翻了出来戴上。偷眼一看,大多数中年男女们无名指上都有戒指一枚。我煞有介事故作强调地说,我见咱公司的一个小伙子,还有个老太太,小拇指上戴着个戒指,是不是表示他(她)们要独善其身终身不嫁娶?W说,那是钢戒指,表示他们是职业工程师。我醍醐灌顶,一下回忆起了多年前在杂志上看到的,某大桥塌了之后,有关人员把其钢材打制成一个个戒指,送给刚毕业的工程学士,引以为戒。不知是不是这一段。从此我对那个邋邋遢遢的老太太肃然起敬。到目前为止,这枚小小的钢戒指仍是我看得见摸不着的梦想。

圣诞前,参加了公司在一个resort包下的晚会。我穿了套二手店里买的大红纯毛长裙,光腿穿条黑丝袜,在十二月的天里自觉“美丽冻人”得紧。到了晚会上一看,平时衣着朴实的同事们简直个个都认不出来了:有点姿色的,包裹在礼服里更加俊靓;有点身材的,穿上了露背装,尽可能地强调优点。所有有头发的男女都像是猫舔过似的油光水滑。有个没头发的男士穿着苏格兰格裙,煞有介事地擒着风笛。幸亏我事先被电子邮件通知也“打扮起来”(dress up),不然初来乍到不明就里的,可就成不和谐音符了。烟瘾大的女士们去室外抽烟,不知道后来有没有人冻成肺炎的。

那天的感觉有点不真实,仿佛置身于杯觥交错绅士淑女的上流社会。第二天再见到各位同事,眼前总晃动着她们青青子衿的形象。什么场合穿什么,这就是我见到的仓廪实而知礼节后文明而平和的加拿大。我一直怀念着我的第一个圣诞宴会。尽管宴会不久后我就被解雇了。

我辗转又找到新工作后,惊奇地发现: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衣着标准。这个夫妻店小公司的普通员工衣着虽随意,但从没有人穿牛仔裤上班,而大小“领导”们总是西服革履。大老板的衬衫领带天天换,每天都熨得平平整整。我奉承老板娘能干时,她说那是洗衣店的功劳。洗衣服的花费早已超过了衣服本身。

原来,小公司老板们衣冠楚楚的,是要和客户接触揽活,比较注重形象。归其还是推销自己。他们打扮得虽然像我见到的推销员,但气质上又是不一样的 。到目前为止,单凭衣着,我有时还是分不清谁是百万富翁谁是给老板打工的。

其实,衣帽取人的事哪都有。戴着博大精深的文化眼镜,看年轻的加拿大,可能她还没长出文明古国的一些劣根吧。以中国心看衣帽取人的事,其实是等级分化而导致的,中国自古以来根深蒂固地埋在人心里。不同级别的人,从服装“档次”到说话语气,天壤之别。

2000年前在中国,我穿着工作便服,骑着自行车去“老外”技术人员下榻的“涉外饭店”,问他们图纸上的事,然后奉领导之命陪吃陪喝,深深感觉到服务生千奇百怪的眼神和窃窃私语。我即不像“小姐”的打扮,又不像“地主”的身份,没准被认作是坑蒙拐骗的。对那些针刺般上上下下明目张胆的打量,好人也弄得心不坦然。

在加拿大,我听说过议论某人衣着可笑的,却从未见过当面那么打量人的。才领悟,一个人对别人的相貌打扮指指戳戳的时候,也许这人的个人修养还不够;不穿戴高档就可能进不了高级宾馆的门时,这个地区离开放和包容就还有些距离了。老公的老家山西,过去穷人视白面为奢侈品。过年时,有巧媳妇把杂和面的饺子外面裹上一层白面下锅,盛给尊贵的客人,显示着:我们吃得上白面了。现在这些事情难以置信,当人们爱显摆自己碗里的饭和身上的衣时,恐怕恰是尚未温饱或刚刚温饱后的标志。

从等级分化深入人心的地方来,在奔向温饱的芸芸众生中刚达到了小康时,除了硬件的出类拔萃,还有软件的虚荣和浮躁。注重表面的东西,没有错;一个人也可以有浅薄的时候;但当虚荣成为趋之若鹜人皆想往的的民风时,不知对这个国家是福是祸。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我有一个梦,我的四个孩子能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们评价他们不是以肤色,而是以他们的性格内含。”( I have a dream that my four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什么时候评价人少以肤色衣帽了,这个国家就少了“三大差别”了。

偶尔在风景区里,能见着些成群的中国中年男人,毫无顾忌地嚷嚷着“怎么也看不见个脱衣舞厅”。我又衣帽取人了:看他们崭新的西服革履,不是当官的,就是公款境外旅游的。特想有机会对他们说,请戴上一枚戒指,它会在老婆不在身边时,无声地提醒一下:想“染指”她人?存点“戒心”吧。

夏天街上有穿比基尼划旱冰的少女,冬天有穿着羽绒服和大裤衩的壮小伙。除了我,没见其他人回过头。我看见些阿拉伯女孩,在学校里从8岁起就一枝独秀地裹头巾,第二代的阿拉伯妇女,印度锡克族男人,英语无任何口音,但还是愿意并且能够保持裹头裹脸的传统服饰。我从未听到过别人的评论,这也许和“政治正确”有关,但他们就是露出头发,别的族裔恐怕也不会觉得怎的。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