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备考:营建北京(知识点大全)

2012-10-25 20:00:26 中考历史

  第一,关于北京紫禁城的营建时间

  北京故宫建筑历史悠久。关于它的建成日期,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即永乐十八年十一月,北京宫殿建成,永乐十九年元旦正式迁都北京,并在三大殿举行了大典。但对于北京紫禁城的开工日期,史料记载说法不一。一种认为是在明永乐五年五月开工。依据是据《明史本纪》,永乐四年七月诏,“明年五月间北京宫殿”。同时还派大臣到四川、江西、湖广等地采木备料,并征集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军工、民工等进京听役。第二种说法是永乐十五年二月工匠正式进驻宫殿现场施工。

  第六单元明清的宫殿、皇家园林和陵墓

  由于文献资料不足,对于上述两种说法,目前学界各执一词,难有定论。于倬云先生持后一种说法。他认为,“紫禁城宫殿的施工是经过长期准备,周密计划,充足备料,并做出大量预制构件之后,才在永乐十五年(1417)二月破土动工的。经过三年的大规模施工,永乐十八年(1420)九月竣工,其规模之大,构造之精,进度之快,却是建筑史上罕见的奇迹。”

  第二,关于营建紫禁城的劳动力

  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营建紫禁城的劳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1)各行工匠。(2)军工,包括兵士、民夫和囚犯。

  工匠是技术工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行业也是“百工技艺”,因为只要有皇家的营建需要,随时都可以向全国征调。

  军工类是一支庞大的劳动力群体,他们也是来自不同地区,大多从事壮工劳动,如搬运、烧砖、砍柴、开挖河道,等等。关于囚犯服役,即“输作工役”,即罚囚犯服劳役赎罪。这种方式在明代很普遍,明初规定,除立决死囚外,其他囚犯都要服劳役,明初营建工程繁重,所以囚犯“输作工役”现象很普遍。

  【注释】①诸色匠作:色:种类,品类;匠作:泛指手工业艺人。“诸色匠作”指各行业的手工业艺人。②布政司:官署名。明代在全国设十三个布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行政长官。清代改为总督、巡抚的下属官员,掌管一省的财赋与民政,俗称藩司、藩台。③造人:这里指做工的人。

  2.北京故宫营建的四个时期

  (1)第一时期——永乐开创时期

  这个时期结合营建都城,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南拓,并完成北京城墙的修建,确定了整个皇宫的规模和座落。皇城的范围就是这一时期所规划并完成它的布局。整个工程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备料,营建西宫;后一阶段是正式营建北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工程量最为浩大。

  (2)第二时期——正统完成时期

  这个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天顺是正统的复辟,都是朱祁镇作皇帝。景泰的七年是他弟弟朱祁钰当政。这一时期是明代开国后初步稳定和兴盛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较前有所丰裕。北京城建中,如各城门的瓮城、天、地、日、月等坛,是在这个时期最后完成。皇宫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史书记载说,(明北京都城和皇宫)始建于永乐年,而于正统朝完成。

  (3)第三时期——嘉靖扩建时期

  嘉靖朝是盛明时期,嘉靖皇帝在位达45年之久。这一时期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在北京前三门外已形成繁盛的商业区,京都居民越来越稠密。由于治安上的需要,嘉靖二十三年(1544)加筑外罗城,由于工程浩大只筑成“包京城南面,转抱东、西角楼”。周围二十八里,共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宁门(清代改广安门)以及东便门、西便门。并在景山西建一座大高玄殿。

  (4)第四时期——明末衰落时期

  从万历朝到明亡,经嘉(靖)、隆(庆)、万(历)的盛世而衰的迹象越加明显。官僚集团的腐朽、宦官外戚的干政、东北满族的兴起,各地农民起义烽起不断——这些都成为明朝岌岌可危的局势。明政府仍然进行无穷尽的横征暴敛,却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了。

  单士元:《故宫史话》

  【注释】明代自永乐四年(1406)开始营建北京城和皇宫,直到明末,可以说是陆续不断地在建设。单士元先生把这一漫长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从中可见这一浩大工程营建之艰辛。另外,清朝统治者入主紫禁城后,也进行过一些修造工作,对紫禁城改动较大的是在乾隆朝时期,如他改建了宁寿宫区域,作为退位为太上皇的寝宫,其型制等仿照中轴线上的三大殿,被称为“小紫禁城”,其中有景色秀美绮丽的乾隆花园,以及畅音阁大戏台等。

  3.紫禁城——北京历史上第四座宫殿建筑群

  北平之宫阙①自辽始。辽宫址在皇城西南隅②,殿之著③者曰洪武(辽正殿)。继辽者曰金,金宫址在广宁右安门外,殿之著者曰大安(金正殿),曰仁政,曰寿康。继金者曰元,元宫址在西苑④及旁近大高玄殿、光明殿诸处,殿之著者曰大明(元正殿),曰拿头;宫之著者曰延春,曰清寒,曰长春。大率⑤规模简隘⑥,体制未备。至明永乐,仿金陵⑦宫制,于元旧宫迤⑧东建造宫阙,汰⑨秦汉隋唐之侈,革辽金元之陋,雄伟阔大,巍巍乎莫之与京。李闯之乱,颇遭焚毁⑩。清入关修葺而居,沿

  袭而用,宫史之乘,佥称沿明之旧,然一为衡校,则有异同。明极其侈,清顺治、康熙矫之以俭,仅择明宫殿门宇缮饰而处,苟美苟完,不事炫耀。其间稍有改弦更张,亦复费祛其奢,而料取其仆。迨乾隆朝,四海晏然,土木丹青,穷极宏丽矣。嘉、道以降,鲜有兴筑,甚有空闲不用,毁圮不修者。此沿袭宫殿之制而有所损益者也。

  《清宫述闻》卷一

  【解读】北京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在历史上,它曾是多个朝代或政权的首都(辽为陪都)。所以,北京地区的皇宫建筑也不是从明代才有的。在明以前,在北京地区至少曾有过辽、金、元三个完整的皇宫建筑群,并且据史载它们的规模都不小。

  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国都是在辽代。北京在辽代称为南京。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定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在辽占领幽州后,升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陪都。据《辽史·地理志》:当时的北京城“城方三十六里”,高三丈,厚一丈五尺,上设敌楼,规模宏大,共有八个城门,皇宫位于城的西南面,地点约相当于今天北京的广安门一带。辽代的北京城十分繁盛热闹,城内的宫殿民宅及集市布置井然有序,在店铺集中的地区,游人如织,贸易频繁。

  12世纪的时候,辽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所灭,金朝也定都北京,称为中都。

  经过辽末战乱,辽南京城也已经几乎被损毁殆尽,于是,金海陵下令在北京营建新都城。史载,这次营建工程浩大,“役民八十万、兵夫四十万,作治数年,死者不可胜计。”历时三年,金中都建成,都城“凡七十五里,城门十二,每一面分三门”。金中都大体位于现在北京的宣武区一带,城市规模比辽要大。金中都内的皇宫是仿照北宋的汴梁城修造,当时为此倾尽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也是非常的豪华富丽。

  元代也在北京建都,称为大都。元大都新城和元代皇宫是元世祖忽必烈时营建的。金中都在金末遭到蒙古骑兵的焚掠,皇宫已化为一片瓦砾。元避开了金中都的废墟,加上为利用高粱河的水源作为漕运,就在原金中都的东北郊重建了一座新城,元大都分为宫城、皇城和大城三重,规模大大超过金中都,其东西城的位置分别相当于今北京东西城的旧址,南城墙位于今天的长安街一带,北城墙则在今北京德胜门和安定门外,那里还残留着元代土城墙的遗迹(今已修为“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代的皇宫以琼华岛为中心(即今天北海琼华岛的前身),修造了大明宫(今紫禁城北面)、隆福宫、兴圣宫(今北海西侧),形成三宫鼎立的格局。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大都市,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大都,亲眼见证了大都的繁华和元皇宫的雄伟富丽,在他的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汗八里”(即当时的大都)和元代皇宫作了许多具体的描述,读后使人觉得大都宛如“人间仙境”,因此,这本书也是促成西方航海家和商人发现新航路到东方探求财富的因素之一。

  《马可波罗行记》说,元大都“城是如此美丽,布置得如此巧妙,我们竟不能描写它了!”“……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顶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子此者。”“宫顶之高,宫墙及房壁满涂金银,并绘龙、兽、鸟、骑士形象及其他数物于其上。屋顶之天花板亦涂金银及绘画外无他物。”

  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繁华富庶的描述在欧洲造成了强烈的反响,教会认为他的书是凭空杜撰的,在他临终前,神父要他忏悔,承认书中说的全是谎话,但马可波罗含着泪说:“上帝知道,我所说的连我看到的一半还不到。”

  《马可波罗行记》的描述虽不免有些夸张,但从中也可窥见大都及元皇宫的壮丽和富庶。

  明代北京宫殿是在元大都的旧址上营建起来的。1368年,明代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占大都,结束了元代统治,大都被改成北平。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把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和新皇宫,并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故宫就是当年营建的,而元代的隆福、兴圣二宫先后被改建成西苑,即今北海、中海一带。

  1644年爆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闯王李自成率领起义军一路北上,攻占了北京,明代末帝崇祯看到大势已去,就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李自成在紫禁城里武英殿登基,宣布建立大顺政权。几十天后,清军从山海关攻入北京,并最终打败李自成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势力,建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清承明制”,清军入关后,也把北京作为首都,以紫禁城作为皇宫,从而使这座壮美的大建筑群得以保存下来。

  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功能被废止。

  1912年,清帝逊位,依据当时民国政府颁布的《皇室优待条例》,末代皇帝溥仪及其家眷仍暂时居住在紫禁城北半部的内廷。

  1914年,紫禁城外朝部分被改为“古物陈列所”。

  1924年11月,溥仪及其家眷被迫迁出紫禁城。

  1925年10月,在紫禁城的内廷部分成立故宫博物院

  1947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

  从此以后,紫禁城的功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古代宫殿建筑是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北京作为自辽之后的历代皇都,见证了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见证了我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紫禁城也被建设成了一个庞大、丰富的博物院,其中蕴涵的建筑、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无穷无尽。北京故宫是世界的奇迹,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它永远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注释】①阙: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了望的角楼,泛指帝王的住所。②隅:角落。③著:著述,撰写。④西苑:即北京的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以在紫禁城西,故名。⑤率:大都。⑥隘:窄,小。⑦金陵:今南京,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于北京。⑧迤:斜行,地势斜着延伸。⑨汰:淘汰。⑩李闯之乱,颇遭焚毁:指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称之为“乱”是封建史家对农民起义的诬蔑。文中说李自成起义使北京紫禁城“颇遭焚毁”,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单士元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是封建统治者对明末农民起义的诬蔑,经考证和研究,李自成入住北京紫禁城后并没有对其毁损。葺:用茅草盖屋,引申为修补房屋。乘:春秋时晋国的一本史书叫《乘》,后“乘”成为记载的通称。常称一般史书为“史乘”。佥:音qiān,全,都。矫:揉曲使直,引申为纠正。缮:使完善、完备。苟:姑且,暂且。费:费用。

  4.营建故宫的著名匠师

  ● (正统五年)①十月,赐太监阮安、僧保金银②丝钞,都督同知沈清封修武伯,工部尚书吴中加少师,太仆少卿冯春、杨青俱升工部左侍郎。

  《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明英宗实录》

  ● 三殿规制,自宣德③间再建后,诸将作皆莫省其旧。而匠官徐杲能以意料量,比落成,竟不失尺寸。

  《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四引《明世庙余识录》

  ● 阮安,交趾④人,一名阿留,刻有营建记。

  《春明梦余录》

  ● 这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在1420年建成,经历了明清二十四个皇帝,他们的名字都写在史册里。可是在修建这座宫殿时,大批工匠和壮丁付出辛勤劳动、智慧和血汗,甚至牺牲了生命,却湮没无闻了。现在只能在某些文献上还可以零星查到几位哲匠工人在受到封建皇帝的赏识而得到一官半职的匠师的名字,如:

  明朝的杨青,瓦工,永乐朝在京师营造宫殿;

  蒯福,木工,永乐朝营建北京宫殿;

  蒯祥,木工,永乐、正统两朝营建北京宫殿;

  蔡信,工艺,永乐朝营建北京宫殿;

  蒯义,木工,永乐朝营建宫殿;

  蒯纲,木工,永乐朝营建宫殿;

  陆祥,石工,宣德朝营建宫殿;

  徐杲,木工,嘉靖朝营建三殿;

  郭文英,木工;

  赵德秀,木工;

  冯巧,木工;

  清朝的梁九,木工;

  雷发达,木工出身,康熙朝参与宫殿和园林等建筑图样的设计。子孙继承其事业,他的一家有“样式雷”之称。

  单士元:《故宫史话》

  【解读】北京故宫在明清两代修造时都征调了全国著名的能工巧匠,有的甚至是外国的匠师,(如材料中提到的阮安就是越南人。)他们各有所长,技艺娴熟、高超,为营造皇宫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这些匠师的技艺及生平,史料中鲜有记载,所以,我们今天也只能从一些零星的史料中获得其中为数不多的几位匠师的简单情况。

  例如,冯巧是明末著名的木工,他技术高超,从万历到崇祯末年多次负责宫殿营造。他发现年青的木工梁九勤奋好学,于是就把自己的技艺全部传授给梁九,并启发梁九“以寸准尺”,即通过模型设计的方法指导施工。冯巧死后,梁九接替他到工部任职。清代初年,宫廷内的重要工程都是由梁九负责的。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太和殿被焚毁后的重建工作就是由年迈的梁九主持的。动工之前,他用十分之一的比例(即以寸准尺)制作了太和殿的木模型,其造型、结构及装修等都一如实物,这项工作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的技术也被人们誉为绝技。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就是三百多年前梁九的杰作。

  关于瓦工杨青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据说,杨青原来只是一名普通的工匠,名叫杨阿孙。有一天明永乐皇帝偶然发现宫殿新粉刷的墙壁上有好像异彩的遗迹,这是蜗牛爬行的痕迹。当时永乐帝好奇地问左右侍从,这是为什么?这时正在做工的杨阿孙如实地回答了皇帝的疑问。永乐帝随即问到了他的名字,当得知阿孙是乳名时,就笑着说,现在正是杨柳发青的季节,你就叫杨青吧。后来,杨青也由于出色的技艺得到了工部左侍郎的高官。

  我国古代的手工艺人很多都是“家传”的手艺,即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沿。当时紫禁城的许多匠师也是这样,如明代的木工蒯祥、石工陆祥等,他们都是从小随父辈学艺,在工地上锻炼成才的。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雷式家族,即样式雷。清代初年,雷发宣、雷发达以木工身份到北京服役。由于技术精湛被征召修建皇宫。其中,雷发达在实践中创造出用草纸板烫制模型小样的方法,简称“烫样”。在施工之前,他先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的比例,制作出烫样呈送给上级审定。由于他的烫样制作简便,而且如实物一样逼真精确,所以也成为一种“绝活”。由于雷发达主管的设计机构称为“样房”,所以,他的这种技艺被称为“样式雷”。据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在重修太和殿时,有一天举行上梁典礼,康熙皇帝亲临现场,并焚香礼拜。但事不凑巧,当大梁吊到高空准备入榫时却与预制的榫卯不合。当时管理工程的大臣惊恐失措,担心皇帝怪罪。就在这紧急时刻,年过半百的雷发达挺身而出,穿上官服,攀上高空,骑在梁上,手起斧落,瞬间梁木顺利入位,典礼遂告按时完成。他的精湛技艺博得了皇帝的赞赏,当即“敕封”他为工部营缮所的长班(即技术领导),令其负责内廷营造工程。故此后,有了“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的说法。

  样式雷的烫样技术共传七世,在清代独树一帜,从雷发达起直到光绪三十五年(1909),其间凡是宫廷建筑设计图样都由雷氏家族负责。雷发达的儿子在承德避暑山庄的设计中,其孙子在圆明园的设计中都担当重任。由于我国古代在宫殿建筑设计方面的史料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所以,现在,保存的一部分样式雷的“烫样”就成为了解、研究清代建筑和设计程序的重要资料。

  【注释】①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正统是明英宗的年号。②:音zhù,指苎麻纤维织的布。③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6年在位。④交趾:古地名,本指五岭以南一带的地方,汉置交趾郡,古人相传当地人卧时头外向,足在内而相交,故称交趾。

  5.午门

  〔材料一〕刑制有创之自明而为前代所未有者,廷杖①与东西两厂②、锦衣卫③镇抚司狱是也。是二者杀人至惨而不丽④于法,举朝野之命,一听于武夫、宦竖⑤之手,可叹也!……正德十四年⑥,以谏止南巡杖者舒芬、黄巩下百三十人,死者陆宸等十一人。嘉靖三年⑦,群臣争大礼,聚哭左顺门,帝大怒,杖五品以下丰熙等一百三十有四人,死者王思等十七人。于时裹疮吮血,填满犴狴⑧,此其最酷者矣。……杖之三,则喝令著实打;或伺上意不测,曰用心打,则囚无生理矣。

  6.疏朗雄伟的三大殿

  〔材料一〕享有盛誉的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培根赞誉说:“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从永定门直到前门一路上建筑低矮、质朴,色彩简单、素净,经过前门后,一层层空间,逐渐推向高潮,等见到古老皇宫的主要建筑物——太和殿时,我不禁赞叹不已,“太了不起了。”我发现太和殿作为建筑本身并不高大。西方宫殿的体量远比它要大的多,可是太和殿为什么感到如此雄伟、壮观呢?从这里我领悟了一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重要的不是建筑本身,而在于周围环境的衬托,在于事先空间序列的渲染和感受。我运用在中国学到的这些原则来处理费城的规划,取得了成功。”

  《中国古建筑之美·宫殿建筑·末代皇都》

  〔材料二〕长长的中轴线空间序列,其实是为太和殿创造的建筑环境,说明古典建筑十分注意个体建筑和环境的密切结合,正因为有了环境的渲染衬托,太和殿才能拥有现在的磅礴气势,如果把太和殿单独放在另一空间,它只不过是一个宏大的建筑而已;紫禁城如果没有以三大殿组成的轴线及高潮,也将是一片松散无中心的建筑群。这里不妨借用在它建成五百多年后,美国建筑师文丘里的一段话“流水别墅缺少了它周围环境则是一幢不完美的建筑,这一环境是构成较大总体的自然环境的一个片断,脱离了这一环境它将变得毫无意义。”仅仅是借用,因为中国宫殿和流水别墅建筑及环境都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里也无心把中国宫殿去和近代建筑并论比较,只是认为这段话也很能说明太和殿及轴线空间序列的关系。

  茹兢华、田贵生《太和殿总平面布局和中轴线设计》

  〔材料三〕建筑之美不仅在于其形象、轮廓、色彩和装饰艺术,更重要的在于蕴于其中的比例。一座建筑的三度空间尺度与各部分的比例决定了该建筑的自身美,几幢建筑组合为庭院,更要注意互相配合的空间尺度。

  当人们进入午门之后,感到所处的空间有个突然奇异的变化,既有豁然开朗之感,又有威严雄壮之貌。其空间变化的主要手段便是运用数学的比例与几何形状的变化而取得艺术效果的。端门①与午门之间的平面尺度为纵深350米,街宽110米,形成1∶3的窄长形御街;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仅130米,但宽度为200米,形成宽阔形的平面;况且庭院长宽之比为130∶200=0.65,也是面积中最美的比值,与近代所用的黄金分割率十分接近。为了显示庭院的疏朗宽阔,且不使两庑过于低矮,将两庑的台基相应地增高为2.43米,使脊高程达到10.71米,为庭院宽度的5.4%。这个巧而得体的尺度,既不使两点的对景过于低矮不衬,又不超过主体太和门的尺度,取得了庭院广阔疏朗的效果。

  艺术上常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以显示主体的宏伟。但陪衬与主体之间也有和谐问题,主次之间虽有尺度上、装饰上的差别,但是相差不能过于悬殊。因为陪衬建筑的高低、优劣也影响主体的气魄,从古建制度上看其差别只有二至三等的幅度。譬如和玺彩画②的正殿,则陪衬以点金的配殿。尺度上的比例关系更为重要。太和殿的庭院里,为了体现其宫殿的核心地位,不同于前庭疏朗开阔的广场气氛,而是呈现至高无上的大朝气氛,其两厢耸立着庑殿顶的阁——文楼和武楼。在两厢使用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庑殿顶的建筑,恐怕是孤例。其高度与庭院宽度比值为23.8∶200≈12%。但它的高度比太和殿的通高还低11.25米,只相当于太和殿高度的68%。太和殿宏伟壮丽的气氛是与周围环境的陪衬分不开的。其艺术上的奥妙即在于数学渗透在建筑艺术之中,形成了优美的权衡比例。

  在设计太和殿时,不仅重视三台和周围环境的烘托艺术,而且还考虑远自三里之外大明门的尺度与背后万岁山③的尺度关系。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奇妙的数字关系,就是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整个作品的0.618部位上效果最好,现在称为黄金分割线。宫殿的设计者为什么把大明门放在离紫禁城如此遥远的地方,甚至不惜拆迁北京的南面城墙呢?过去我们只知道是为了延长宫殿的序幕,但具体尺度应该多少,这个艺术问题要靠数学比例来解答。从大明门到万岁山(景山)的总长度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 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1.504 5∶2.5=0.618,正与黄金分割线的比值相同!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中运用数学的娴熟和巧妙。

  于倬云:《紫禁城始建经略与明代建筑考》

  【解读】太和殿的“壮美”,不全在于它单体建筑的雄伟高大,周围环境的衬托及科学合理的布局,都是成功营造太和殿建筑艺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太和殿自身高度为26.93米,也就是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八、九层的楼房,西方的宫殿、教堂等建筑很多都比它高大得多。那太和殿独有的那种威慑人心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取得的呢?这就显现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过人之处——充分利用周围环境,通过多个单体建筑在空间远近开合、建筑体形方面的起伏跌宕,造成了气势抑扬顿挫、节奏丰富多变的效果,这就是中国宫殿建筑群所创造的整体美丽和整体震慑力,这也是理解故宫建筑的精华所在。

  就以太和殿为例,尽管它是宫中面积最大、高度最高、装饰最豪华的殿堂,但假如没有殿前一系列庭院、门庑的导引,没有“三台”的衬托,太和殿的建筑艺术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中国古代建筑善于运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把众多的单体建筑营造成一个“和谐、壮观”的建筑群,这正是故宫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谈到北京宫殿时说,北京的故宫跟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正好相反,例如凡尔赛宫,其“开放的视点是完全集中在一座单独的建筑物上,宫殿作为另外一种物品是与城市分隔开来的。”而中国的宫殿把各个单体建筑“注入了一种融汇的趣味”,从而使“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同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他认为,中国的宫殿建筑在整体形势上已经形成了“任何文化未能超越的有机的图案”。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0年中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初中历史知识点记忆口诀

初中历史记忆口诀

初中历史知识点记忆方法

初中历史记忆方法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中考化学知识点重点记忆法

中考化学知识点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