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14日讯 今年我省高职(专科)招生6.9万余人,比去年增加3万余人,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大幅度提升,考生和招工单位对学历的认识有所改变。
近日,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今年我省高职(专科)招生6.9万余人,比去年增加3万余人,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多年大幅度提升。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说明更多的考生和招工单位对学历的认识有所改变,我省的高职教育得到了广泛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高职教育之美。”
高职教育“美”在哪里?近日,记者分别在我省部分高职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采访,发现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高职教育有很多美丽之处。
低进高出人尽其用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普及化
王美玲是黑龙江职业学院2012级新生,虽然考上了三表本科,但家里无力支付高昂学费,于是她选择了高职。她说:“要不是选择了高职,我根本上不了大学,听说这个学校就业好,能学点本事早为家里挣点钱。”王美玲的父亲不懂本科和高职专科学历的不同,却清楚地知道,女儿上了大学,能学到本事,全家的生活可能会随之改变。
孟祥龙也是这样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几年前,他从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水产技术与环境工程系毕业,由于学校教学注重实践,他的职业技能突出,毕业后在杭州某大型公司找到了工作。“现在我也很难相信,自己可以在大城市安家,而且有近20万元的年薪,能把爸妈从农村接到大城市,高职教育改变了我全家的命运!”他激动地对记者说。
像王美玲和孟祥龙这样的学子有很多,据《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国家版》统计,2011年,高职教育让全国近300万家庭高等教育实现了零的突破,使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成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将近90%实现了就业。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的杨晓明说:“高职教育的发展,实际上体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低进高出、人尽其用",这让很多以往被传统高等教育招生边缘化的青年群体找到了人生与事业成长的天地。”
“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中,有相当的比例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家庭。可以说,高职教育是一种"扶贫工程",对实现教育的均等化功不可没。让贫困家庭实现代际向上流动,改变其生存状态,这对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一位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
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
为地方经济发展撑起一片天
于冬贵是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乳品专业的毕业生,他告诉记者:“我是学校第一批校研企"1+1+1"培养模式的毕业生,实习期间就挣回了这几年上学的花费,还找到了工作。”他所说的“1+1+1”培养模式,是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5家乳品龙头企业的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已连续几年100%就业。这正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为保证就业,我省各个职业院校都以订单班为主,通过校企合作带动就业。“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的三方共赢,学生获得了就业保障,企业获得了适合的人才,而学校也提高了办学质量。”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书记王志强说。
校企合作除了让学生充分就业,也让学校的专业建设更具规划性。由于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具有自主权,我省各高职院校着力于专业建设多样化,和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力图专业设置和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现在拥有74个专业,横跨三大产业,可以说是一所综合性的高职专科学校,院长赵继会告诉记者,每一个专业的设立都是根据市场需要或合作企业需求建立的,学生根据订单培养,这让学生的就业更充分,让学校发展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飞跃。
“校企合作体现的是高职院校教学和实践挂钩,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这是对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丰富了其类型,让高等教育走向了基层。”杨晓明说。记者发现,许多高职院校扎根在基层,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开办,偏远地区的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根据地方需要接受培养,毕业后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生源”仍存危机
工作岗位低于就业预期
今年,黑龙江职业学院有万余人报考,最后录取了5000人。但并不是全省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都这么理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这一客观事实,让很多学校面临招生难题。”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高职专科学校对很多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哈尔滨市的张宇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虽然能够上高职院校,但他仍选择了重读。采访中,很多学校都表示高职学生就业不难,但他们也坦言,稳定、待遇较好的优质就业岗位较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记者发现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普遍低于他们的就业预期。
“此外,一些单位招聘只看重学历,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很多岗位根本不招高职生。”高职院校相关人员说。
“虽然高职生工作以后上手快,但感觉后劲不足,而且在人文修养上也和高学历的应聘者存在差距。”用人单位如是说。
社会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不足,同时,一些学校片面强调职业技能教育,造成高职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相对薄弱,因此很多单位在招聘高职生时顾虑重重。
面对难题,很多学校迈出了改革的步伐,这些经验或许可以让高职教育的前行更加顺畅。
作为我省高职专科招生就业的龙头,黑龙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冯玉龙说:“高职院校不能只完成职业培训的功能,还要倡导"大学精神",学生不仅要技能过硬,还要有高素质。我们用军事化的管理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上不输于本科生,这让我们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满意度达到98%。”
而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则是开启了国际之门,学习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经验,通过和国外多所知名的“高职院校”开展合作,让学生和老师都能“留学”,有更好的继续受教育的机会。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王鹏告诉记者,学校致力于高职课改,课程设置坚持“办什么专业市场说了算”、“开什么课程企业说了算”、“选什么课程学生说了算”。王鹏说:“这让学校和学生更符合社会需求,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发展了学生多元潜能。”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