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观察
优质教育资源应该由全国人民尽可能公平地共享
近日,一批京籍人士陆续出现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门口,并明确提出了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诉求。其中一位京籍人士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理由是,外籍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除此之外,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要想享受作为北京人的权利,必须先要承担责任”。在网上有京籍人士申明,外地人口涌入严重影响了本地居民的正当权益。(10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
站在京籍人士的立场上看,其反对放开异地高考的确可以理解,在优质教育资源恒定的前提下,放开异地高考意味着这些优质教育资源要由更多的人来分享,京籍人士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份额自然下降,无论换成谁都会积极反对的。但是,可以理解并不代表有理有据。仔细分析京籍人士反对异地高考的理由,其实并没有太多道理可言,只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总把特惠当贡献情结在作怪而已。
京籍人士反对放开异地高考,不管举出的外地考生的素质不高问题,还是提出此举侵犯了本地人正当权益的主张,其核心观点只有一条,我的资源凭什么要分出来一部分给你?可问题是,北京人获得的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北京人贡献的结果吗?如果北京人不是通过贡献而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那么这就是一种特权。
事实上,当下北京户籍人口享受的很多优质教育资源,主要是长期以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结果,而不是北京人在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方面贡献更大。目前看,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当属211工程学校或985工程学校了。据统计,在全国39家985工程高校中,北京和上海两地占了10家,而两地户籍人口只有2600多万。也就是说,北京和上海以全国2%的人口,拥有超过1/4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正如北京大学不是北京人的大学一样,优质教育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应该是由全国人民尽可能公平地共享。而且,近年来一些部属高校由于“部地共建”的原因,属地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其分给所在地的招生名额甚至有增无减。比如,今年年初,清华、北大先后允诺,将在北京地区减少高考招生计划投放,可到实际招生时,却是彻头彻尾的“逆势而为”——清华今年在京总扩招达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扩招达33.6%。
优质教育资源如此严重不均衡的分配比例,使得北京和上海成为绝对的教育资源特惠地区。而一旦特惠地区成为既定事实并且在现实中不断得到巩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幻觉,认为这种特惠是一种理所当然,因此一旦有人想从这种特惠地区分一杯羹,就会站起来竭力反对。这种状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放开异地高考只能是权宜之计,因为能够通过异地高考分享特惠教育资源的毕竟是少数。从全国考生的角度看,享受特惠教育的人群多那么一点,对于教育公平来说也不过是扬汤止沸。
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真正的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放开异地高考和打击高考移民始终是一个两难的命题,而且还要受到特惠地区人士的强烈抵制和反对。当然,这也更说明,诸如异地高考之类的高考改革需要国家层面依公平正义进行顶层设计,而非任由地方自定门槛。
(新华每日电讯)
高考政策 | 高考改革 | 自主招生 | 异地高考 | 招生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