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导引
(一)表解知识点
1.十月革命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
革命 爆发 历史 条件 |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统治力量相对薄弱。 | |||
2.一战带来的深重灾难,激化了俄国复杂而尖锐的社会矛盾。 | |||||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临时政府对外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对内压制人民革命,无产阶级必须继续革命。 | |||||
4.二月革命后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这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 |||||
5.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已经成熟,列宁回国后根据当时形势特点,及时制定了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 |||||
6.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性特别强,而且比较集中。 | |||||
直接 原因 | |||||
彼得格勒 起义胜利 | 11月6日列宁亲自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指挥起义。 11月7日起义者占领所有重要部门,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 | ||||
革命措施 | 政治 |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 |||
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 | |||||
经济 |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 ||||
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 |||||
外交 | 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 | ||||
巩固革命政权 | 经过三年战争,粉碎了大规模的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 ||||
为从物质上保证反干涉军事斗争的胜利,苏维埃政府推行了非常性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历史 意义 | 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苏 联 对 社 会 主 义 道 路 的 探 索 | 列宁的探索
| 新经济政策 | 背景 | 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它产生了诸多弊端。 | |||||
内容 | 农业 | 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之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 |||
工业 | 除大型企业外,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企业经营,允许多种形式经济成分并存。 | ||||
商业 | 除生活必需品外,恢复自由贸易,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 ||||
作用 |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 | ||||
为后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 |||||
苏联建立 | 1922年底正式成立,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
创始国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 | |||||
斯大林的探索 | 工业化 | 方针 |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快工业化速度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 ||
完成 | 1928~1937年执行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 ||||
成就 | 形成较完备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 ||||
特点 | 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独立自主完成的。 | ||||
农业集体化 | 目的 | 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 |||
特点 | 运用了行政强迫的手段,采取了消灭富农的政策。 | ||||
完成 | 到1937年基本完成。 | ||||
新宪法 | 背景 |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改变。 | |||
标志 | 标志着苏联已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 ||||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 |||||
斯大林模式 | 特点 | 政治 |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缺乏群众监督。 | ||
经济 | 高度计划,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 | ||||
评价 | 积极 | 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 | |||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 |||||
消极 |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没后劲。 | ||||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 |||||
国家从农民身上索取过多,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 |||||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