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恃才傲物的隋朝开国重臣

2012-11-24 23:50:52 中考历史

  多谋善断,恃才傲物的隋朝开国重臣

  李德林

  李德林,字公辅,博林安平人,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祖父李寿,曾任湖州(今浙江湖州)户曹从事。父亲李敬族,历任太学博士、镇远将军,并于北魏孝静帝时出任内校书,参予朝廷机密。富贵安逸的家庭环境使李德林从小就有机会饱读史书,并在达官贵人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为日后的飞黄腾达铺平了道路。

  少年神童 以孝闻名

  李德林从小就聪慧机敏,尤其记忆力超人一筹。几岁的时候,只用10多天就能全文背诵左思的《蜀都赋》。当时的名士高隆之目睹耳闻后,惊叹不已,把这件事当作奇闻告诉周围所有的人,并夸奖说:“这孩子如果经过严格培养,长大后一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由于高隆之的传颂,小神童李德林的故事一时成为人们谈论中的话题。很多人都想亲眼目睹一下小神童的风采,纷纷到他家拜访,以至于他的家门口车马络绎不绝,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李德林本人并没有沉醉于人们的赞许声中,而是在其父母的鞭策之下加倍努力,勤学苦读。15岁时,他学习五经和古今文集,每天都要坚持背诵几千字,很快就掌握了这些文献古籍的精要。之后,他又开始涉猎诸子百家之学,以至于在天文地理、谋略要术、阴阳之道等方面无所不通。由于李德林的聪明好学,他很快就成长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年轻人,尤其擅长写文章。他写出的文章,文辞优美,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一次,当时的大名人魏收读了他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地对李德林的父亲李敬族说:“你的儿子能写出如此漂亮的文章,将来一定可以做温子升的继承人。”魏收文采出众,一向很是自负,能得到他的赞赏,可见李德林的才华确实不同一般。

  16岁时,正当李德林一帆风顺茁壮成长的时候,父亲突然因病去世。亡父的沉重打击使少年李德林悲痛欲绝,他亲自驾着马车,护送父亲的灵枢返回故乡下葬。按照当地的风俗,父母去世后,孝子在整个治丧期间都要穿着薄薄的麻衣孝服,光着脚丫。碰巧当时正是寒冬,亲朋好友都劝他穿上棉衣棉鞋,以免冻坏了身体,可李德林执意不肯。他仍每日穿着单衣,光着双脚侍奉在父亲墓前,直到丧事结束。这件事传出去以后,没有人不称赞和敬慕李德林的。同郡有一个叫崔湛的豪族官僚,是当朝宰相的哥哥,当时正休假在家,听到李德林的孝行后,非常感动,带着许多贵重的礼品亲赴李府吊唁,也顺便见识一下这位人人称颂的孝子。从崔家到李家只有10多里路,由于他急于见到李德林,打马如飞,随从的人难以跟上,等他到李德林家门口时,只剩下5个人还在身边,其余的都落在了后面。这件事也成为一时的美谈。李德林的父亲去世后,全家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母亲又有病在身,生活非常艰难。遭此突变和困厄,李德林并没有怨天尤人,他一面在家侍奉母亲,一面加紧钻研典籍,丰富自己的知识,丝毫没有入朝为官的心思。李德林在家过了一段平淡清贫的日子后,母亲的病也有所好转,为儿子的前途着想,贤惠的母亲逼他继承父业,走仕途之路。母命难违,从此,李德林才开始热心功名,决心到官场一搏。

  初出茅庐 以文享誉

  由于李德林早已声名远播,因此,想招揽他的大有人在。先是定州(今河北定县)刺史王蔆把他召入州馆,两人朝夕相处,谈古论今,忘年之交,情同手足。一日,王蔆对李德林说:“我听说遮蔽贤才的人要受到惩罚,如果长期将你滞留在我的身边,让我一个人享受你的学识,纵使朝廷不责怪,我还担心受到老天爷的惩罚呢!”于是,天保八年(公元557年),他通过推举秀才到朝廷参加考试的方式,把李德林作为秀才送到了都城邺京。王蔆还亲自写了一封书信给尚书令杨遵彦,称赞李德林的才华和贤德。王蔆在信中说:“人们经常说自古燕赵多奇才,此话一点不假。今年本郡推荐的秀才李德林,不仅文章好,学识渊博,而且他的气度风范也高人一筹,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治理国家方面,李德林的才华比得上前代的贾生、晁错;在诗词文章方面,超过了前人司马相如之辈。”杨遵彦见王蔆如此推崇李德林,也怀着好奇心想见识一番。当即要李德林写一篇《让尚书令表》,李德林下笔如飞,一气呵成,连文句都不用修改。杨遵彦看了李文赞叹不已,又把文章拿给吏部郎中陆昂观赏,陆昂看完后,也是极为推崇,并说:“李德林的文章,浩浩荡荡,如河水东流,气势磅礴。与之相比,其他儒生所写的文章,只能算是涓涓溪流而已。”陆昂断定李德林必成大器,要儿子多与他交往,并告诫儿子说:“你每做一件事都要以他为老师,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当时,尚书令杨遵彦主持考试选官,要求十分严格,参加考试的秀才很少有能选入一等甲科的。李德林在骑射、治国方略等五项考试中,样样名列前茅,得以选入甲科。因此,朝廷授给他殿中将军之职。这个官职只是一个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具体事情可做的散官职位,当然不合李德林的心意。他满怀希望而来,却遭到冷落,于是一气之下,称病辞官回乡,闭门读书侍奉老母,过起了消遥的生活。

  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下诏搜寻天下英才,李德林被选中送到晋阳(今山西太原)。得意之时,他即兴写了一篇《春思赋》,其文构思巧妙,文辞优美,被时人誉为文章典范。当时,长广王高湛为宰相,知道李德林是个人才,就把他招回邺京,与散骑常侍高元海等人共掌机密,授丞相府行参事之职。不久,高湛继位为帝,将李德林升为员外散骑侍郎,仍然让他掌管朝中机密。天统元年(公元565年),北齐后主高纬继位,李德林又升为给事中,直中书,掌管诏书文件。不久,又升为中书舍人。武平元年(公元570年),李德林又升官至通直散骑侍郎,受命与中书侍郎宋士素、副侍中赵彦深一起共掌机密。

  就在他开始平步青云的时候,母亲却又不幸因病去世了。李德林是有名的孝子,当即辞官回家守孝。母亲的病逝使他非常悲痛,整整5天不吃不喝,又因热发病,全身长疮,仍然日夜哭泣不止。他的朋友和医生合力为他配制了一种汤药,李德林也不肯喝。这时,李德林的身体已经发肿,非常可怕。可是没过几天,在没有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他的病和身上的疮全都好了。大家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苍,病才会不治而愈。太常博士巴叔仁上表称赞他的行为,朝廷也为此嘉奖了李德林。守孝百日之后,朝廷召他回京复职。李德林以大病初愈、身体虚弱为由,要求在家休养,暂缓返京。

  李德林在家期间,魏收与阳休之正在讨论有关修订《齐书》的纪年问题,常写信与李德林讨论。李德林在复信中谈古论今,给魏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当时,中书侍郎杜台卿受命写了一篇《世祖武成皇帝颂》,齐主高纬认为没有将武成皇帝的功绩全部写出来,很不满意,叫李德林重写一篇,并下诏说:“杜台卿的这篇文章,不合朕的心意。李爱卿才华横溢,要颂扬武成皇帝的盛德,还须你速写一篇文章呈送上来。”李德林很快便写好了颂文呈送上去,齐主看后,连声称赞,并赐给他一匹名马。

  武平三年(公元572年),尚书左仆射赵彦深遭贬,祖孝征出任侍中,掌管朝政。有个朝臣曾受过祖孝征的恩惠,就告诉他,李德林是赵彦深的党羽,不能再让他掌管朝廷机密了。祖孝征则说:“李德林服丧在家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常恨赵彦海不肯让有才华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应该让李德林先到内省文翰去工作,等有了更好的地方再委任他去任职,你以后不要再乱说了。”不久,朝廷任命李德林为中书侍郎,负责修订国史,后来,齐主认为他的文章写得漂亮,又把他调入文林馆,与黄门侍郎颜之推共同管理文林馆。武平五年,李德林因业绩升为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后又被授予仪同三司的礼遇。不久,北齐灭亡,李德林的人生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背周朝隋 以谋建功

  具有雄才大略的周武帝在灭北齐的过程中,很注意收揽人才。由于李德林早已名声在外,当然也在被招揽之列。周武帝进入北齐都城邺京后,当天即派小司马唐道和到李德林家中传谕圣旨:“朕灭北齐最大的收益,就是能得到您这样的人才。我很担心阁下跟着齐王向东逃跑。现在听说您还在家中,朕感到十分欣慰,请您赶快来与朕相见。”李德林受此恩宠,大为感激,当即跟随唐道和到行辕中参拜武帝。一番寒暄之后,周武帝免不了要向李德林询问治国方略。李德林对答如流,其真知灼见令武帝十分佩服。武帝又让内史宇文昂向李德林询问,了解北齐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人物善恶和风俗等状况,两人在内省之内一直谈了三天三夜,李德林才回家。周武帝对北齐故地进行了一番安排之后,起驾返回长安。李德林也随他前往,被授与内史上士,负责处理草拟诏书、文告以及选用原北齐人才为官等事项。从此,李德林又成了北周的宠臣,其受宠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他在北齐的境况。一次,周武帝用鲜卑语对满朝大臣们说:“我先前只听说过李德林的大名,后来看到了他给北齐撰写的诏书和文告,真把他当作神仙一般的人物。怎么也想不到他今天居然成为朕的部属,又为朕撰写诏书和文告,真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神武公纥豆陵毅闻言回答说:“臣听说过圣君明主能够得到瑞祥之物麒麟与凤凰,但得到它们又有什么大用呢?怎么能够像陛下得到李德林一样,既瑞祥又有大用呢?得到李德林,比得到什么麒麟、凤凰要好得多。”武帝抚掌大笑道:“事实确实跟你说的一样!”由此可见,北周统治集团对李德林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宣政末年(公元578年),李德林升为御正下大夫,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旋又被赐封为成安县男爵。

  正当李德林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北周的统治者却越来越荒淫无道,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局动荡不安。外戚杨坚借机搜罗党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统治集团。周宣帝死后,杨坚受命辅佐年轻的周静帝,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公元580年,杨坚任辅佐大臣之后,就派自己的弟弟杨惠对李德林说:“朝廷命我总管全局,而治国之事,责任重大,若得不到您这样的人才来帮助我,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我很想与您一起共成大业,希望您不要推辞。”李德林在彷徨之中又看到了希望,因此,他非常高兴,就对杨惠说:“我虽然才疏学浅,不堪大用,但还有一颗忠诚之心。若得到顾命大臣的提拔,我一定以死报效他老人家。杨坚知道后大喜,马上把李德林召入府中,同他商议大事。此后,李德林屡献奇谋,成为杨坚的重要谋士之一。

  杨坚总揽北周军政大权后,当初假皇帝遗诏把杨坚推上这一位置的郑译、刘昉私下商议,准备让杨坚担任大冢宰,郑译担任大司马,刘昉担任小冢宰,想形成以杨坚为首、三人共掌朝政的局面。杨坚当然明白郑译、刘昉的意思,于是向李德林问计:“你看我该怎么办才好?”李德林回答说:“不要轻信郑译、刘昉的话当什么大冢宰,您应该当大丞相,掌管代表诛杀权利的黄钺,控制宫廷内外所有的军队。不然,不足以镇服众人的心。”李德林的设计,使杨坚拥有了高高在上的权利,为日后代周立隋奠定了基础。公元581年,杨坚担当大丞相之后,李德林出任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的荣誉,参与丞相府的所有机密要事。

  不久,杨坚篡周之心渐露,因而遭到一部分北周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威胁最大的相州(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叛。杨坚派韦孝宽等人前往征讨,兵至沁水,因将领之间意见不能统一而停止不前。韦孝宽的长史李询密报杨坚,说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不肯向前,致使军心大乱,形势危急。杨坚收到李询的密报后,十分忧虑,与郑泽商议,准备派人去代替梁士彦等三人,相府的其他官员也都赞同这一决定。独李德林不同意,他对杨坚说:“您与诸位将领原来都是北周的权臣,相互之间并没有属统关系。现在您手握重权,才得以让他们服从您的调遣。怎么能够断定前面派出去的人有异心而后面派出去的人就会忠心耿耿呢?而且,他们接受金银贿赂的事,也难以确定是真是假。如果派人去接替他们三人,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逃跑;如果把他们囚禁起来,肯定会出现自韦孝宽以下的人惊疑的局面。到那时,军心涣散,恐怕就更难以控制了。且临阵换将,自古以来为行军打仗之大忌……依我的愚见,只需您派一智勇双全、且受各位将领尊敬的心腹之人,迅速赶往前线,让他谨慎观察内情。即使有人心怀不轨,也肯定不敢轻举妄动。”听过李德林的一番中肯分析,杨坚恍然大悟,他说:“如果不及时听到你的这番话,将毁了我一生的大事。”于是派高前往军营,稳定军心,并一举击溃尉迟迥。当时,在应付各方叛乱的过程中,李德林每每参与军事决策,常有奇谋,一次次为杨坚排忧解难。而且,李德林还专门负责军事文书的起草工作,每天数以百计,有时因情况紧急,几份文件同时等待签发,他就口授文句,让手下好几个人分别书写。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每一份都文理清晰,自然成章。他积极协助杨坚平定各方叛乱之后,因功升为丞相府从事内郎。

  公元581年,周静帝被迫退位,禅位于杨坚,杨坚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隋,建元开皇。在演绎“禅让”这出戏的过程中,有关通知全国的文告、玺文、诏书以及杨坚身着龙袍登基的礼仪文章等,全部都出自李德林的手笔。李德林在杨坚代周立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所以,杨坚立隋称帝后,即任命李德林为内史省(决策机构)的内史令,使他与掌管尚书省的左仆射兼门下省长官纳言的高、内史省内史监兼尚书省吏部尚书的虞庆则同为宰相。但是不久,耿直、忠厚的李德林却得罪了杨坚。事情是这样的:内史监虞庆则劝杨坚杀尽旧皇族宇文氏一族,以断绝后患,高颖、杨惠也跟着随声附和,唯有李德林大声反对,认为不应该如此狠毒,给后世留下笑柄。杨坚气得连脸色都变了,对李德林说:“你真是书生意气,无法与你共商大事。”他从此开始疏远李德林,而李德林也因不能附合杨坚的旨意,官爵从此不再提升,只是依照通例授予上仪同的职位,爵位仅为子爵,在高颖、虞庆则之下。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李德林与高颖、苏威等人重新修订律令,制成《开皇律》。《开皇律》颁布实施后,律令的主要制定者苏威多次提出要对其中的某些条文加以修改。李德林每次都加以反对。他认为:法律条文一旦颁布实施后,应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它的稳定性。即使有小小的疏漏,只要不危害国家、祸及百姓,最好是不要朝令夕改,以免让老百姓无所适从。苏威上书建议:每500家设一乡正,主要负责一乡的司法审判工作。李德林也不同意苏威的设想,他说:“当初下诏废除基层地方官员兼任司法审判工作,原因是乡里之间多为亲戚朋友,审判无法做到公平。现在设立乡正专管500家,恐怕危害更为严重。况且,有些偏远的小县,人口还不到500家,岂不是两个县才管辖一个乡!”后苏威又提出废除郡,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李德林又反对说:“制定制度的时候,你怎么不讲废郡的好处,现在制度既然已经实施了,怎么能够随便更改呢?”由于杨坚手下第一权臣高颖同意苏威的建议,认为李德林过于迂腐固执,不切合时宜,于是杨坚尽数采纳了苏威的建议,而李德林却落了个专与苏威作对的名声。

  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李德林奉命撰写宰相文言集,完成《霸朝杂集》五卷呈上。杨坚读后,第二天早朝时就对李德林说:“自古以来帝王建立大业,必定有奇人异士相辅佐。朕昨天读了你的《霸朝杂集》,才知道天地感应的道理。朕巴不得与你早些面谈,只恨昨天晚上时光太漫长。朕一定让你的富贵与我大隋朝相始终。”于是追赠李德林的父亲为恒州刺史。不久,杨坚又对李德林说:“朕要给你父亲更高的荣誉。”于是又追赠他父亲为定州刺史、安平县公,谥号为“孝”,统由李德林继受。

  杨坚自立国以后,一直想征讨南陈,完成统一大业。李德林也多次向杨坚进献灭陈的计谋。开皇八年,杨坚在完成对南陈作战的部署后,前往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土地庙拜祭,李德林因病未能随行。到达同州后,杨坚派人带着敕令把李德林接来讨论平陈之事,并在敕令的背面写道:“讨伐南陈的时候,你应该亲自随军前往。”恰巧高颖有事回京,杨坚就对高颖说:“如果李德林的病没有痊愈,不能到前线去的话,你应该亲自到他家去讨教灭陈的方略。”灭陈战役打响后,杨坚又经常派人向李德林询问计策,然后转交给晋王杨广。拜祭土地神之后,李德林就随着杨坚返还长安。在途中,杨坚用马鞭指着南方对他说:“等到平定南陈之后,朕将以七宝奖赏你,使原北齐故地之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你。”统一江南之后,杨坚论功赏,准备加授李德林上柱国,爵位升为郡公,还赏给了他大批土地财物,连诏令都由晋王杨广代为宣布了。这时有人对高颖说:“灭南陈,是由皇上一手策划、晋王杨广和诸位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结果。现在把功劳都归于李德林,诸位将领必定愤愤不平。您自己的功劳也被李德林掩盖了。而且,在后人看来,您不成了无所作为、白白随军一场的人了吗?”高颖本来就排斥李德林,于是禀告杨坚,力陈不应重赏李德林,没想到杨坚真的听信了高颖的言论,下令收回对李德林的赏赐。李德林多年未得到升迁,心中早就不满,这次南灭陈国,自己献计献策,立下大功却得不到丝毫赏赐,免不了心中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从此便郁郁寡欢。

  犯忌失宠 以直而亡

  李德林为人太耿直,时常犯颜忤上,又恃才傲物,得罪了很多同僚。尤其是与尚书右仆射苏威因政见不和,多次发生争执。偏偏尚书左仆射高袒护苏威,排斥李德林。而此时杨坚正宠信高颖、苏威,这就决定了李德林今后在朝中备受打击的命运。

  还是在北周大象三年(公元581年)的时候,大丞相杨坚曾把反叛者王谦的宅园赐给李德林,后因故改赐给崔谦。杨坚以好言相抚,劝李德林不必相争,允许他任意在其他地方选择一块好的宅园。如果没有称心如意的地方,将专门为他营造新的宅园。于是李德林就选择了反叛者高阿那肱的一片房舍作为自己的宅园。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杨坚到晋阳(今山西太原)巡视时,有人向杨坚控告,当年高阿那肱是靠强夺老百姓的财物建立房舍的,这时,李德林的政敌苏威也乘机报复,诬陷李德林。苏威对杨坚说:“高阿那肱是乱世宰相,靠谄媚得宠,强夺百姓土地财物,营造旅店出租。而李德林却欺瞒皇上,说是他自己出钱买的。”苏威的党羽李圆通、冯世基等人又添油加醋,对杨坚说:“这座旅馆的利润,等于食一千户的收入,应该计算日期,向李德林追缴赃款。”杨坚听到这些言论后,责怪李德林贪赃枉法。李德林认为这是苏威冤枉他,请求杨坚派人清查帐簿,以明真相。杨坚此时正宠信苏威,哪里听得进李德林的辩白,于是不分青红皂白,武断地下令收回旅馆。从此以后,杨坚更加嫌弃李德林了。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右武侯大将军虞庆则等人巡视安抚关东(今函谷关以东)各地,察探民情。虞庆则一行回京后,共同上奏杨坚:“500家所设的乡正,专门管理诉讼,对老百姓非常不利。因为他们偏袒亲友,执法不公,还公开巧取豪夺。”于是,杨坚下令废除乡的设置及乡正职务。李德林表示反对,他说:“尽管当初我坚决反对这种设置,但是,刚刚设立又马上取消,这样朝令夕改,必然会使政令失去权威,这不是帝王实施法令规章制度的原则。我希望陛下能制定一条规定,凡文武百官,动辄就要求改变律令规章的,以军法论处。不然的话,大家议论纷纷,永远都没有止境。”杨坚听了李德林的言论,怒不可遏,大骂道:“你想把我说成是王莽吗?”然后拂袖退朝。

  李德林忤怒了杨坚,便给他的政敌们提供了打击他的机会,于是他们开始搜集李德林的劣迹,准备给他致命的一击。当初李德林曾上报朝廷,说他父亲是太尉咨议,目的是想为父亲谋取一个职位较高的赠官。李德林的政敌们查到这件事情后,由李元操、陈茂等人秘密上告杨坚,说:“李德林的父亲直到去世,还是校书郎,他却假报为太尉咨议。”杨坚听到密报后,深恨李德林,决定要好好惩罚他一番。不久,杨坚就在朝堂上斥责李德林屡屡与自己作对,藐视皇上的权威,又数落他说:“你是内史令,掌管朝廷的机密要事。最近不让你参与朝廷决策,是因为你心胸不够宏大,难道你自己不明白吗?朕要以孝治理天下,准备设立‘五教’来弘扬它。但你却说什么孝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具备,无须设教弘扬。如果真是这样,那孔夫子又何必著《孝经》以传天下呢?你又欺上瞒下,骗取庄舍宅园;又弄虚作假,提高你父亲的职位,欺骗朝廷,朕实在是气愤不过,我也不想怎么严惩你,现在就给你一个州,你到那里去安顿你的余年吧!”随即任命他为湖州刺史。李德林已年届60,不想离开自己长期生活的京城,只得叩头谢罪,恳求杨坚道:“臣不敢再奢望当内史令,只希望能给我一个散官让我留在京城。等到天下大盛、陛下设典庆祝的时候,我也能有幸目睹这一盛世大典,了结我一生的夙愿。然后告老还乡,死而无憾。”杨坚无情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只是由湖州刺史改派为怀州刺史。

  李德林到怀州就任刺史时,正好赶上当地发生大旱,李德林想干出点成绩来,就督促州里百姓四处挖井,想借此解决灌溉问题。谁知此举根本就于事无补,反而劳民伤财,使百姓怨声载道。因此,李德林受到了考司官员的严厉责备。担任刺史一年多后,李德林在忧愤伤感中死去,享年61岁。

  李德林博学多才,性格耿直,有计谋,善写文章,历经北齐、北周、隋朝三代,每每受到重用。尤其是在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时期,他辅佐杨坚代周立隋、改革政治、平定江南,是杨坚身边不可缺少的重要谋臣。但是他恃才傲物,导致既失宠于杨坚,又得罪了同僚,10年时间竟然没有升迁一级,最后还遭贬出京,忧愤而死,殊为可怜。

  (作者:徐合平)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复习的指导性建议

中考历史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