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张之洞,字孝达,字芗涛(或香涛),1837年出生于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909年年8月21日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官僚首领。他的父亲张瑛,字又甫,号春潭,历任知县知州。张之洞自幼能读书,他父亲聘请名儒给他授课,所以九岁时他已读完四书五经,十四岁张之洞就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二十六岁(同治二年)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得授翰林院编修。
1867年张之洞任浙江乡试副考官,不久调任湖北学政,督管生员考试。1873年,张之洞任四川乡试副考官,继任四川学政。1877年,他回京任文渊阁校理,开始与李鸿藻等“清流派”相往来,他们议论时政,抨击清政府的弊端,弹劾失职官吏,攻击洋务派的丧权辱国,主张广采群言,整修武备,惩办贪官,对外反对投降妥协等,但张之洞批评洋务派,集中于外交,对洋务实业很少反对,张之洞因此成为清流派的一个健将。
1882年张之洞升为山西巡抚,1884年5月调任两广总督。在中法战争期间,他支持抗法战争,奏遣前广西提督冯子材率粤军援桂,并给冯军以枪支弹药和军饷支持,冯军得以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中法战争局面。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败兼具。正是这次战争使张之洞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水师无人,枪炮不具”,所以受制于敌,因而“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从此他积极主张兴办洋务实业,并身体力行,“欲借富强以保中国,保中国即所以保名教”,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首领人物。
1889年7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此期间,他依靠英、德等国的借款和技术,陆续创办湖北枪炮厂、湖北铁政局、大冶铁矿和湖北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1894年11月至1896年1月张之洞代刘坤一督两江,兼署江宁将军,编练“自强军”。维新运动初起时,张之洞曾列名康有为在北京组织的强学会,并捐银五千两。但不久他就撕掉了假维新的面纱,下令查禁上海强学会。1898年张之洞写成《劝学篇》,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
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及其以后,张之洞与刘坤一等勾结帝国主义,搞所谓“东南互保”,捕杀唐才常和镇压境内革命党人的反清斗争。在张之洞的破坏镇压下,湖北地区革命活动遭受许多挫折和损失。
1907年8月张之洞被召入京,授为协办大学士,继升体仁阁大学士,担任军机处大臣,兼管学部(教育部)。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死去后,张之洞在军机处昼夜入宫议事,安定朝政,成为顾命大臣。宣统继位之际,张之洞劝阻了摄政王载沣杀袁世凯的想法。继而张之洞被任命为督办粤汉铁路,川汉铁路大臣。他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于1909年 与英德法三国银行团签订了《湖厂境内川汉、粤汉铁路借款草合同》,准备借五百五十万英镑,利息五厘,以两湖盐锐作抵押修筑铁路。因美国不甘落后,通过积极活动,也在次年打入而组成四国银行团。1909年,张之洞充任实录馆总裁官。同年8月病亡。
张之洞的一生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他早期以清流派著称。后期又成为洋务派的台柱。他先支持维新变法,后又攻击破坏变法,最后又在清王朝的“变法”旗号下,积极推行“新政”。他反对义和团运动,搞所谓“东南互保”。他在湖北扼杀了自立军的起义,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晚年为修建铁路而出卖国家民族权益等。但他在对待外国侵华战争的态度上,大多主张积极抵抗,反对投降妥协;他大办洋务实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在废除科举,兴办学校,选派留学生,推进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等方面,也都有一定的功绩。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