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刘彻,4岁时被封为胶东王,7岁时被立为太子。景帝于公元前141年正月病死后继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中国历史开始正式用年号纪年。
刘彻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继续景帝的政策,先后颁行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并实行“酎金夺爵”,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立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经济上,刘彻采纳孔仅、东郭咸阳的主张,将冶铁、煮盐、铸钱收归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开凿灌渠,大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思想上,采纳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禁止传播儒家以外的各家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主要思想工具,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后来束缚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也产生消极影响。
在军事上,刘彻先后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把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又遣兵灭南越,以其地为南海、苍梧等九郡,统一了今两广一带地区。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外交上,刘彻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往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地联系,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开辟了自长安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还遣使到夜郎、邛、筰等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
汉武帝非常注意选拔人才,下令各郡国,每年都必须向朝廷推荐“明当时之务”的人才,由朝廷量才录用。因此武帝时涌现了一大批人才,如屡败匈奴的名将卫青、霍去病,通西域的外交家张骞,经学家董仲舒,史学家司马迁,文学家司马相如等,不胜枚举。史称“汉之得人,于兹为盛”。
刘彻的这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帝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但是,在其统治后期,刘彻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将文景之治中的积蓄几乎耗尽。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加税加捐,甚至倒卖官爵,人民负担加重,加上灾荒频繁,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武帝派官分区镇压,还作“沉命法”,规定大小官吏如果不能及时发觉并镇压起义,罪至死。但农民起义仍然不断。面对社会危机,公元前90年,刘彻在轮台下罪已诏,表示对自己错误的忏悔,决心停止用兵,推广改善了的农具和技术,还亲自下地表示今后要重视生产和百姓的生活。这样,国内才逐渐安定了下来。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刘彻外出巡游,到达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时,得病,卧于五柞宫,无法返回长安,忙命令立子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霍去病的异母弟)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蝉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要他们与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一起辅助太子。在这五位大臣奉命赶入卧房跪在床前表示接受遗命时,刘彻已经不能讲话,只得微微地点头作为回答。
不久,刘彻病死于巡视途中,死后的庙号为世宗,谥号为武帝。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