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明朝最残忍的诛十族血案

2012-11-29 17:01:36 中考历史

  在公元1403年的一场血雨腥风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如愿当上了皇帝。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朝的遗臣们面对旧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选择。有的自杀殉难,有的投身新主,还有一些大臣退隐山林,从此销声匿迹……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锋的年代。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棣出生,11岁被封为燕王,17岁迎娶徐达长女,21岁带着金成祖像册金宝就藩北平。40岁以“靖难”名义兴兵,四年后从他的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了大明江山,在位22年,改年号为“永乐”,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世宗改“太宗”为“成祖”,死后葬于长陵.)

  朱棣篡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无所不用其极。朱棣从他父亲朱元璋那里继承的除了雄心壮志、文韬武略外,还有残暴和苛刻。他对建文朝不肯与自己合作的大臣们进行了一次大清洗,掀起的血雨腥风就像一大片乌云漂浮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建文帝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和齐泰都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体,将其杀死。更令人切齿的是,朱棣还将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发往教坊司,充为官妓,任人凌辱。不过,比起一个叫方孝孺的遭遇来,这些忠臣还不是最惨的,方孝孺居然被诛了十族,最为惨烈。

  故事还得从朱棣的军师姚广孝讲起。当年朱棣挥师南下的时候,他最依赖的谋士姚广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是个才学出众的人,当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他肯定不会降服于您,但请您不要杀他。杀了他,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朱棣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当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狱。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想到了让方孝孺写,来装点门面。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拟即位诏书,然而此事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生命的长度无法掌握,生命的宽度却可以扩展,那是因为生命中有了闪光的亮点。方孝孺本是一介书生,满腹经纶,有着济世救民的愿望、正直的性格和知识分子的良知。一个孱弱的读书人,为了正义和自己恪守的信念,面对统治者的残暴无所畏惧,坦然走向死亡。手无缚鸡之力,身有铮铮铁骨,这难道不正是读书人所应具有的品格吗?方孝孺引颈就戮,但是天下人读书的种子却没有断绝。他的品格永远受到后人的景仰。)

  方孝孺不但没有理会朱棣,反而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见他这样,就走下宝座,劝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问:“那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国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但还在忍耐,说:“这是朕的家事。”同时,他命人把笔墨准备好,并对方孝孺说:“诏告天下的即位诏书,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燕王篡位。”写完后,方孝孺就将笔扔到地上,并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的。”朱棣强压怒火:“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让你死,就是你死了,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诛灭方孝孺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最为残忍的是,朱棣将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杀死,要他看着,折磨他。但是,方孝孺都不为所动。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今江苏南京中华门)外开始诛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对自己即将被杀,丝毫不感到畏惧。但是,当他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深感痛心,泪流满面。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闻早在方孝孺任职汉中府的时候,就已病逝。方孝孺闻听丧讯,悲伤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他的弟弟孝友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在死前劝慰其兄。史载,诛方孝孺十族,死者达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那方孝孺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江山易主之际,他为什么既没有自杀,也没有投靠新主,更没有退隐,而是毅然选择了这样一种奇特的结局呢?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浙江宁海人。他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时值元末乱世,但浙江宁海地处偏僻,方孝孺在宁海的乡间度过了还算安定的童年时光。方孝孺的父亲是当地名儒,因此,他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后又师从著名的理学家宋濂先生。方孝孺在宋濂门下度过的三年时光,使他终生受益匪浅。

  方孝孺在洪武和建文两朝都有效忠朝廷的愿望,但是,他在这两朝的际遇截然不同。这既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有关,又与两位统治者自身的原因有关。

  洪武十五年(1382)十二月,由于大臣吴沉、揭枢的推荐,朱元璋下令让方孝孺进京陛见。次年正月,朱元璋在奉天门召见了方孝孺,方孝孺的才学和言谈举止都令朱元璋感到满意。朱元璋当廷要方孝孺作《灵芝甘露论》一文,方孝孺才思敏捷,下笔千言,一会儿就写好了。朱元璋阅后惊叹到:“异才也!”朱元璋回头问揭枢:“方孝孺和你相比,如何?”揭枢说:“他的才学是臣的十倍。”朱元璋点头表示赞同。朱元璋还让方孝孺去见了太子朱标,对朱标说:“此庄士也,当老其才,以辅汝。”也就是说方孝孺是个有才华的君子,但还是等他的才干再历练历练,将来可以辅佐太子执政。朱元璋没有授予方孝孺任何官职,就让他回乡了。但是,方孝孺还是给皇帝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后来,方孝孺被仇家所牵连,卷进了一场官司当中,被逮捕至京。朱元璋看见名单中有方孝孺的名字,就将他释放了。

  方孝孺满腹经纶,多想一展才华,为国家做点事,但第一次召见就无功而返,心里感到失落。不过,方孝孺毕竟饱读诗书,很快就坦然接受了没被起用的事实。返回故里后,方孝孺又回到了自己平静的闲居生活中。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有将近十年的时间,方孝孺都过着一种清贫宁静的读书生活。表面上看,方孝孺忙于著书授徒,并时常在他讲学的石镜精舍与众多好友名士谈古论今,诗歌唱和,生活得悠然自得。这段时间他在学术上也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果,先后撰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但是,在方孝孺的内心深处,他还是很渴望能够有一番作为。在他这段时期所写的诗歌中,方孝孺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除夕夜,他已经三十岁,想到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方孝孺对自己一事无成颇感不安。

  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孝孺再次因朝中大臣的推荐,受到朱元璋的召见。这次朱元璋还是说:“现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最后,朱元璋碍于朝中大臣的多次举荐,就授方孝孺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这只是个刚入流的从九品学官。以方孝孺的才学和人品,授予他这样的职位,可见在朱元璋的心里,此时还真没到方孝孺施展才华的时候,但方孝孺已经三十六岁了。次年正月刚过,方孝孺就携带家眷踏上旅程,前往汉中赴任。当时汉中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史载“水土暴恶”,但方孝孺毫不为意,坚持跟学生每天讲课讨论。方孝孺的讲学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元璋死后,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太孙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生前的安排顺利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很早就听说方孝孺的贤名,便一纸诏书将方孝孺召入京来。方孝孺多年的等待终成正果,终于等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此时的方孝孺豪情万丈,踌躇满志。方孝孺到京后被授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虽然品级并不高,但是他已成为建文帝的近臣。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为建文帝读书释疑,他都是建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人之一。方孝孺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修《太祖实录》、《类要》等书,他都被任命为总裁。皇帝的信任和尊重,让方孝孺心怀感激,他忠心辅佐年轻的新皇帝推行仁政。建文帝自幼生长于宫廷,受到传统儒家教育,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与太祖朱元璋持不同见解,首先就是改变朱元璋事必躬亲的做法,适当地放权给大臣们,而且他还注意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建文帝以仁义礼治为主要指导思想所采取的一系列变革,后来被史家称为“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宽刑狱。建文帝推行“宽仁”之政,而方孝孺提出的“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德治思想与建文帝的执政原则不谋而合。在方孝孺的参与下,建文帝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建文帝宽刑狱取得最直接的成果就是全国的囚犯人数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

  裁并州县,精简机构,更定官制,这也是建文新政的一个内容,而且历时比较长,直到建文四年(1402)还在持续。建文帝在经济方面也有所举措,一是减轻江浙地区的沉重赋税,二是准备推行井田制。方孝孺认为实行井田制可以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限于条件,井田制最后并没有真正实行。建文新政实行几年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而且赢得了民心,年轻的皇帝得到了百姓们的支持。

  建文新政中还有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削藩。各地诸王拥兵自重的局面,让建文帝深感不安。方孝孺虽然不是削藩的主事者,但他也是削藩的有力支持者之一。

  方孝孺在建文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用和恩宠,尽力辅佐建文帝将自己仁义治国的理念付诸实施。仁义治国,这是方孝孺平生的愿望。如果愿望成为现实,这对他来讲也是莫大的荣耀,但因此也得罪了拥兵自重的各地诸王……建文三年(1401)五月,前线战事节节失利,让方孝孺忧心如焚。这时,他的学生林嘉猷献上离间计。朝廷正无计可施,建文帝就同意了这种做法,命方孝孺给燕王世子朱高炽修书一封,企图离间他和朱棣之间的关系。没想到朱高炽生性谨慎,收到书信,根本就不启封,就连人带信都交给了燕王。离间计失败了,举朝上下更是一筹莫展,朝廷的失败只是早晚的事了……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中考历史:史上最全明朝皇帝顺序列表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