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

2012-11-29 23:35:12 中考历史

  汉家兵马如日月!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惜的是,尽管大家都知道唐朝武功了得,我却从未在网上看到有人能将唐代边疆战争进行系统的记录。笔者在读《旧唐书》的突厥、回纥、吐蕃、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列传的时候,突然冒出个想法,按照编年将唐代历次规模较大的边疆战争(这里因为很多作战对象是唐朝的属国,所以用“对外战争”的说法不贴切,笔者倾向于使用“边疆战争”或者说“拓边战争”的字眼。)列了一下,然后大致能整理出唐代边疆战争的脉络。于是我就按照《旧唐书》,结合《资治通鉴》整理了一下,整理完后特与诸君共享。这里先放上唐太宗时代,即贞观年间的边疆战争记录。

  第一个时期,唐太宗时期,全面扩张,四面出击。

  隋朝时期,突厥曾经曾经遭到隋军的沉重打击。隋末动乱,中原分裂残破,损失很大,突厥复振。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唐朝的国力难以对抗正处于兴盛状态的突厥。因此当时的突厥让唐朝受尽了屈辱。唐高祖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因为突厥的进攻和骚扰,唐朝曾经一度考虑迁都。唐太宗这个铁杆大鹰派即位后,再也不想向外来压迫屈服了。于是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猛烈拓边史,其结果是中国的领土和属国总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顶峰。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的草原帝国。突厥是唐朝最严重的边患。尤其是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扩张性超过了他的前任。正是他让唐太宗和他的父亲承受了中国皇帝少有的羞辱感。因此,唐太宗的矛头首先指向了这个塞北大患。

  草原帝国,一方面受益于它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落后,使得当地人经过自然选择活下来的人普遍英勇善战,忍耐力强于其他地方的人。另一方面,也由于环境恶劣和生产力落后,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贞观元年(627)开始,突厥就好运气就到头了,也许是因为颉利可汗人品太差,所以突厥接下去可谓祸不单行。贞观元年,突厥遭遇一场罕见的大雪灾(《狼图腾》中叫“大白灾”,类似的大雪灾曾经在汉朝时几乎毁灭了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羊、马、人冻死、饿死了一大批。同年,可能是对颉利可汗不满,突厥北方的铁勒诸部(铁勒是个很有前途的民族,它的两个部落后来都名垂青史,分别叫薛延陀和回纥)进行了反抗突厥的斗争。有意思的是回纥部的首领名叫“菩萨”,有他在果然铁勒如有神助。传说几千人打败了几万突厥兵。领兵的突利可汗回来遭到了颉利可汗的鞭打,直接导致了另一件对突厥极为不利的事件:贞观二年,突利可汗投降唐朝。

  内忧、外患、天灾,使突厥这个曾经让周边所有国家颤抖的草原帝国陷入空前的危机中。而最大的危机,则是南面唐朝的皇帝是唐太宗:一个充满主动进攻精神的中国皇帝。在今后的朝代中,这种类型的皇帝可不多。贞观三年,唐军第一次大规模出塞进军,将领有李靖、李勣、苏定方等等,没一个是省油的灯,结果可想而知。唐军首战告捷。颉利可汗被击败后北退,同时派人向唐朝谢罪求和。李勣和李靖两个人一商量说,别看颉利可汗请求“举国内附”,口气软得要死,其实要是放他走,下次谁知道还会弄出什么麻烦?一合计就打算偷袭,有人说使不得啊,我们的使臣还在颉利那里呢。李靖说滚,那几个使者算什么,死掉就死掉好了,抓颉利可汗要紧。于是苏定方乘雾带唐军连夜出击,配合李靖大破突厥兵,斩首万余(注意,古史所说“斩首”数量不一定就是敌军的阵亡数量,有的敌人死掉但是首级没有取得,比如赶入河中淹死的时候。而且斩首的数量肯定还没有包括敌军战伤的数量。所以敌军实际损失要远远超过“斩首”数目)。颉利可汗想逃跑,却被李勣堵住了退路,结果……可怜的人。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

  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当时还活着作为太上皇的李渊欣慰至极,说老子当年给他称臣,今天亲眼看到他成了老子儿子的阶下囚,太爽了!晚上,皇帝、太上皇、诸王、妃同上凌烟阁。李渊亲自弹琵琶,李世民起舞(唐朝果然大有胡气……),热烈庆祝,通宵达旦。 东突厥经过此次打击后,其部众被唐朝南迁,并由投降的被俘突厥将领阿史那思摩统率。东突厥的故乡便被铁勒诸部之一的薛延陀占领。墙倒众人推,东突厥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薛延陀多次袭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告状。唐朝问起来,薛延陀解释说想当初突厥祸害你们唐朝多厉害啊,我现在是帮你们出气呢。问题是:现在突厥已经归顺唐朝了,你打狗也得看主人吧?唐太宗对薛延陀很不满,为日后灭亡薛延陀埋下了伏笔。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但是唐朝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刚刚平定突厥,贞观八年,一个注定要让唐朝的下半辈子不得安宁的国家开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赞干布成为了吐蕃的赞普之后,精于扩张,很快就狠狠打击了位于今天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击败吐谷浑后的松赞干布志得意满,乘着国势向唐朝请求和亲。(汉朝的和亲是中国的屈辱,而在唐朝和亲却往往作为一种对周围属国的赏赐和荣耀,唐朝政府常常用拒绝和亲来对属国表示不满和惩罚。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唐朝的和亲有点类似今天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唐太宗和吐蕃来往不多,显然还没亲密到能攀亲的程度,于是非常顺理成章地拒绝了。这下松赞干布不干了。老子是什么人?吐蕃有史以来最猛的赞普哇!向你求婚是给你面子,你还给脸不要脸?吐蕃立刻发兵,击败唐军边防军,进围松州,放话说不许和亲就打。吐蕃的声势不能说不吓人,可是……谁让他碰到的是唐太宗呢?唐太宗不是那种在边境上放几门大炮就能让你霸占一个女人的软弱统治者。于是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候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击败吐蕃的第二年,一些附唐的党项人叛唐归吐谷浑。唐军迅速做出反应,带队的都是些一听名字就能士气大震的主儿——李靖、薛万彻、侯君集。吐谷浑可汗伏允初战败于李道宗之手之后做出了游牧民族视为洪水猛兽的一招:焚烧草原(《狼图腾》上还说只有汉人才放火烧草原呢……)。伏允以此坚壁清野来尝试打消唐军绝漠远征的念头。李靖采用了侯君集的意见: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犯盛唐者,虽远必诛,出其不意,长途奔袭。唐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南路由侯君集、李道宗带队,深入无人之境二千余里,走过盛夏都能降霜的险境,人吃冰马啖雪地走过缺水地区,终于追上了并沉重打击了伏允。伏允逃跑功夫了得,准备逃往于阗。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根据以往的经验,属国失臣礼往往是入寇的预兆。唐朝决定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高昌王麴文泰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非常自信,说咱们这里穷山恶水,冷风如刀热风如烧,唐朝你有种就来打我啊!唐军由候君集率领,让薛延陀兵做向导,又是一次长途奔袭,直抵高昌城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冷风如刀,热风如烧,呵呵),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传说在唐军来到之前,高昌就流传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麴文泰派人搜索童谣的原始作者,无功。不料果然应验。这次战争后,高昌也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次年,即贞观十四年,高昌的邻国焉耆大概是看到高昌完蛋,得意忘形,和西突厥通婚后拒绝再向唐朝入贡。刚打下高昌的唐军,搂草打兔子就顺便把焉耆也收拾了。安西都护郭孝恪长途奔袭焉耆首都,俘虏焉耆王。(长途奔袭,又见长途奔袭……《旧唐书》记载是“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险固,不虞于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潜遣将士浮水而渡。至晓,一时攀堞,鼓角齐震,城中大扰。孝恪纵兵击之,虏其王突骑支,首虏千余级。”)

  贞观十五年,是贞观年间唐朝平定西部边疆的重要一年。这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第二是唐军击败西突厥。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和弩失毕诸姓失和。突厥这个民族,真是太会窝里斗了。整部突厥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内讧史。咄陆可汗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一时得意得昏了头,竟然开始入侵唐朝。这次又是郭孝恪,率兵击退突厥兵,并随即发起反击,斩首千余。突厥再次起了内乱,“众多亡逸,其国大乱”。第三件事是唐军沉重打击了薛延陀,为日后灭亡它做好了准备。这次又是薛延陀攻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无可忍,派李勣、薛万彻带兵出援。薛延陀的军队作战方式很奇怪,五人一队,其中一人牵马,其余四人步战,打赢了上马追击,打输了再上马逃跑(我死活想不通薛延陀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战法,难道他们一骑上马就不会打仗了吗?非得下马打仗?)。李勣正面抵挡薛延陀军,薛万彻则率领骑兵先冲垮了薛延陀阵后牵马的人。一看马匹被抢,薛延陀军“其众失马,莫知所从”,被唐军杀得“伏尸被野”。这一战,唐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薛延陀首领夷男按照规矩,派使者请罪、求和。

  贞观十五年之后,西部和北部边疆的战事沉寂下来。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向唐朝求婚,唐朝开始答应,但是要求先把聘礼送到。薛延陀距离唐朝很远,贡品在半路损失很大,送到的时候所剩无几,唐太宗认为是薛延陀对唐朝无礼,拒绝了婚礼的要求。看到遭到重创的薛延陀和唐朝关系不好,早就惦记着薛延陀的阿史那思摩抖起来了,哈哈原来你也有今天?看我不揍死你!薛延陀和阿史那思摩战争不断,唐太宗劝告无效,非常恼火。但是唐太宗的目光已经转向了东部的高丽,这个让隋朝皇帝数次折戟饮恨不已的国度。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确切说是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皇帝中,敢这样对草原民族叫嚣的,唐太宗不知道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这话说得那是相当有道理。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一个朝代的开国将领和领导人往往是这个朝代中最厉害的一批。而且一个朝代中领导层中精良文武人才最密集的时期也往往是开国初期。在这阵锐气消逝之前,真的必须抓紧时间打开局面,不然今后很可能就不再有机会了。典型的教训就是宋朝。宋朝没能乘着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注定了今后数百年要在窝囊中度过。

  夏季,李勣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丽兵大骇。(这是唐朝用兵的重要特点,兵贵神速。常常采用长途奔袭或隐蔽进军路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把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达成攻击的突然性。)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勣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勣说9494,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现在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据说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寒之……)。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唐太宗评价:高丽军如果坚守不出,派小股部队袭扰唐军补给,为上策,唐军将困于坚城下,日久不得不退;高丽军带着城中百姓物资迅速逃遁,为中策,唐军追之不及;不自量力,迎战唐军,为下策,破之必矣。唐太宗怕高丽军不上当,特地命一千骑兵去迎战,诈败而回。高延寿中计,以为唐军不堪一击,遂放心前进。唐太宗再进一步派使者去联系高延寿,表示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你们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只要你们重修臣礼,便可归还罢兵。高延寿信以为真,防备松懈。于是唐太宗做了布置,由李勣、长孙无忌和唐太宗自己带兵分别攻入高丽军营。高丽军遭到突袭,全军大乱。此战中,一个日后名扬四海而实际上并不怎么会带兵打仗的人开始崭露头角,这个人姓薛名礼,字仁贵。那次袭击中,薛礼着异服突入高丽阵中,左冲右突,所向无敌,深得唐太宗赏识。

  高延寿失败后率残部逃上山,长孙无忌毁掉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唐军将高丽军团团围住。高延寿见大势已去,十五万之众溃散,身边只剩三万余人。于是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自唐以后,还有几个中国的皇帝能对任何一个外国说这么狠、这么长志气的话呢?)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丽人悉数释放。但有点令人费解的是,对于高丽军中的三千多靺鞨兵,唐太宗却下令全部坑杀,一个不留,为何唐太宗对高丽俘虏如此仁慈,却对靺鞨人那么残酷呢?

  秋季,唐军张亮所部到达建安城下,可能因为一连串的胜利把唐军冲昏了头脑,士兵竟然还未建立营寨就纷纷外出打猎砍柴。高丽军乘机出击。据《资治通鉴》上说,张亮吓得坐在胡床上直着眼,大脑一片空白,一动不动。结果士兵看到主帅这样,还以为是主将临阵勇敢,镇定不慌,于是军心稳定,擂鼓反击,竟然将高丽军击退。这大概是大唐军事史上赢得最不可思议的一仗。

  这次偷袭失败后,高丽人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自此唐军士兵即使到距离安市城墙很近的地方筑营,高丽军也不敢出击。唐军士兵在城下来去自如,像在自己的国土上一样。但是高丽军还是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尝试。一天,唐太宗听到城中似乎有很多鸡鸭的叫声,对李勣说:被围很久的城池,因为粮食越来越少,鸡鸭的叫声也该越来越少。今天突然鸡鸭叫声多起来,想必是想出城偷袭,杀鸡宰鸭给敢死队吃最后的晚餐呢。于是唐军晚上防备森严,高丽军果然出动,但被轻松打垮,又退回城中。

  安市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不止一次有人提出绕过安城突袭平壤。可能是因为皇帝在军中,所以唐军始终没有采用这种多少有些冒险的计策。(《资治通鉴》记载“高延寿、高惠真请于上曰:‘奴既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丽十馀万众,望旗沮溃,国人胆破,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馀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上将从之,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

  贞观二十年,西边战火又起。同时臣服突厥和唐朝的龟兹首鼠两端,唐朝由郭孝恪、阿史那社尔、杨弘礼率军出征,并发铁勒兵十余万骑征讨龟兹。龟兹守将望风而逃。龟兹王俟利发带兵五万迎战唐军。唐军先头部队人少,见状假装退让,龟兹军中计跟进,遇上唐军大部队,遭到痛击。阿史那社尔随即进军龟兹首都,龟兹王轻骑逃走。郭孝恪守城,薛万备(薛万彻的弟弟)率骑兵穷追猛打六百里,终于将其俘获。这一战中仅以身免的龟兹国相那利倒是个不甘服输的爱国者,他讨来突厥兵袭击唐军,竟然杀了郭孝恪。但立刻遭到唐军沉重打击。这次进击龟兹,先后破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从此,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作为控制西域的据点。

  同年,唐军再次打破薛延陀。薛延陀自贞观十五年大败后放弃了夺取的突厥领地,逃回北面的故乡。但是铁勒余部害怕薛延陀,向唐朝请救。李勣于是率领铁勒九姓骑兵两万出征。薛延陀“见官军奄至,惶骇不知所为”(大唐天威,已经打出来了。从高昌、龟兹到薛延陀,一次次证实了大唐帝国具有一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冲天霸气。可惜如此雄壮的天威,中国在唐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过。),向唐朝请降。但是铁勒诸部向唐朝告状,说薛延陀是口是心非。于是李勣纵兵追击,斩首五千余,虏男女三万人。从此薛延陀几乎“亡散殆尽”。一直到武则天时期,薛延陀终于为突厥所并。

  贞观年间的大规模战争主要就是这些。贞观二十二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贞观年间,唐朝实际上处于连续动乱尚未完全回复的时期。大分裂时期,北方先是经历十六国的动乱,然后由北魏统一,但是很快又分成东西两国相互攻伐。北方统一不久,很快又是隋末大动乱。而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开国还不到十年,客观地估计,与汉武帝时期完全不能比。汉朝是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休养生息才积聚起向匈奴进行反击的力量。而唐太宗之前,中原只有九年左右的休息时间。然而唐朝却能那么快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为什么呢?

  首先,必须归功于从南北朝时期就建立的府兵制。唐代的府兵是世兵,职业军人,和汉朝缺乏训练的农民军不同。众所周知,全民皆兵,生产工具就是战斗工具,生活就是战斗,这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的重要因素。唐代利用世袭职业军人的大训练量,早就出战力更强的农民兵,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游牧民族的优势。

  第二,唐朝的马匹很多。这是唐朝战斗获胜的基础。与宋朝相比,唐朝疆域内产马之处更广,足以训练大量的马匹供作战使用。马匹多的时候甚至多达上百万匹。这使得唐军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决定了唐军有能力屡次使用长途奔袭的攻击方式,令敌人防不胜防,而且在战胜后,极少有敌人能逃脱唐军的追袭。

  第三,唐太宗重视军队建设,军人地位高,部队士气高昂,求战心强。唐太宗经常和禁军士兵一起练习骑射,关心士兵生活。唐太宗亲征高丽时,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亲自祭奠在阵亡的将士,亲自为阿史那思摩的箭伤吮血,亲自为李道宗的脚伤针灸。在皇帝如此关照的情况吓,唐军士气高昂自不待说。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出征高丽时,百姓纷纷逃避军役。而在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百姓却纷纷主动报名当志愿兵,以图建功立业。在高丽攻城略地时,唐军士卒也摩拳擦掌,没有怯阵。

  第四,唐太宗的主要对手——突厥,内讧太厉害了。突厥很强大,但是却远远没有建立成熟的政治体制。任何一个部族首领都可以称可汗,实际上互不统属。这就导致突厥内部争斗很难避免。从隋朝开始,突厥帝国就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这样分裂以后还不消停,东西突厥各自内部仍然在没完没了地内讧。突厥倒霉就倒霉在唐太宗是个懂得利用甚至制造敌人内讧的统帅。利用突厥的内讧加上天灾,唐太宗果断抓住时机,在即位第三年就挥军出塞,以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气概奔袭突厥,一举成功。正如上文所说,在当时的东亚,突厥和唐朝可以算是两个超级大国。一旦其中一个收到重创,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突厥的边患消除后,剩下的其余对手就能轻松一一摆平。当然这里也不能忽视唐太宗的敏锐眼光。并不是每个中国皇帝都能如此有效利用草原民族的窝里斗的。

  第五,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吕思勉先生曾经说唐朝武功不如汉朝,因为唐朝很多战争中利用了胡人,而汉朝更多地是利用汉人自己的力量。这种说法无法成立,唐朝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正是唐朝的优点。除了唐朝之外,很少再有哪个朝代(元、清这两个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的除外)能如此有效利用少数民族的武装为中国服务的。利用少数民族,优点很多。其一,少数民族生产力落后,死亡率高,因此活下来的军人通常比汉族人要强壮。其二,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动员起来更容易。看过《狼图腾》的都知道,游牧生活简直可以用“枕戈待旦”来形容。如果征发同样数目的汉军,绝不如征发少数民族人来得迅速。其三,在边疆战争中,少数民族人可以作为向导,这在边疆战争中是很重要的优势。唐军的长途奔袭,除了马匹多以外,当地少数民族作向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四,利用少数民族的人,对中原来说损失较小,不大容易损伤唐朝国力。这也是为什么唐朝能经受那么频繁的战争而国计民生不受大损。要是放在明朝,这么频繁的战争恐怕早就把帝国拖垮了。

  第六,一个比较无极的理由:唐军在贞观年间的作战方向呈顺时针。大家看,从东突厥,到吐蕃,再到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 他们的方位大致是顺时针,不是吗?这个这个……咳咳……历史经验告诉大家,沿顺时针攻击,比沿逆时针攻击更容易成功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希特勒,他的攻击目标依次: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比卢法、再到苏联,几乎是个标准的逆时针方向,结果麽……是吧?同样的,日本呢?从朝鲜,到中国东北、华北,偷袭珍珠港后直趋东南亚,磕磕碰碰也可以算个逆时针,结果就……唉……成功的例子典型如中国共产党。从江西、湖南一带建立根据地,然后经过一个长征,走了个大大的顺时针圈到达陕北。解放战争时,先取东北,再收拾华北,然后渡江,又是这么顺时针一来,至此乾坤定矣。所以将来如果某位朋友有志于重振大唐雄风者,要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啊,哈哈!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 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复习的指导性建议

中考历史复习建议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汉家兵马如日月!大唐军威为何能横扫亚洲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惜的是,尽管大家都知道唐朝武功了得,我却从未在网上看到有人能将唐代边疆战争进行系统的记录。笔者在读《旧唐书》的突厥、回纥、吐蕃、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列传的时候,突然冒出个想法,按照编年将唐代历次规模较大的边疆战争(这里因为很多作战对象是唐朝的属国,所以用“对外战争”的说法不贴切,笔者倾向于使用“边疆战争”或者说“拓边战争”的字眼。)列了一下,然后大致能整理出唐代边疆战争的脉络。于是我就按照《旧唐书》,结合《资治通鉴》整理了一下,整理完后特与诸君共享。这里先放上唐太宗时代,即贞观年间的边疆战争记录。

  第一个时期,唐太宗时期,全面扩张,四面出击。

  隋朝时期,突厥曾经曾经遭到隋军的沉重打击。隋末动乱,中原分裂残破,损失很大,突厥复振。唐高祖在位的时候,唐朝的国力难以对抗正处于兴盛状态的突厥。因此当时的突厥让唐朝受尽了屈辱。唐高祖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因为突厥的进攻和骚扰,唐朝曾经一度考虑迁都。唐太宗这个铁杆大鹰派即位后,再也不想向外来压迫屈服了。于是唐朝开始了上百年的猛烈拓边史,其结果是中国的领土和属国总面积达到了历史性的顶峰。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

  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边患,永远来自北方的草原帝国。突厥是唐朝最严重的边患。尤其是东突厥的颉利可汗,野心勃勃,扩张性超过了他的前任。正是他让唐太宗和他的父亲承受了中国皇帝少有的羞辱感。因此,唐太宗的矛头首先指向了这个塞北大患。

  草原帝国,一方面受益于它所处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力落后,使得当地人经过自然选择活下来的人普遍英勇善战,忍耐力强于其他地方的人。另一方面,也由于环境恶劣和生产力落后,难以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贞观元年(627)开始,突厥就好运气就到头了,也许是因为颉利可汗人品太差,所以突厥接下去可谓祸不单行。贞观元年,突厥遭遇一场罕见的大雪灾(《狼图腾》中叫“大白灾”,类似的大雪灾曾经在汉朝时几乎毁灭了盛极一时的匈奴帝国),羊、马、人冻死、饿死了一大批。同年,可能是对颉利可汗不满,突厥北方的铁勒诸部(铁勒是个很有前途的民族,它的两个部落后来都名垂青史,分别叫薛延陀和回纥)进行了反抗突厥的斗争。有意思的是回纥部的首领名叫“菩萨”,有他在果然铁勒如有神助。传说几千人打败了几万突厥兵。领兵的突利可汗回来遭到了颉利可汗的鞭打,直接导致了另一件对突厥极为不利的事件:贞观二年,突利可汗投降唐朝。

  内忧、外患、天灾,使突厥这个曾经让周边所有国家颤抖的草原帝国陷入空前的危机中。而最大的危机,则是南面唐朝的皇帝是唐太宗:一个充满主动进攻精神的中国皇帝。在今后的朝代中,这种类型的皇帝可不多。贞观三年,唐军第一次大规模出塞进军,将领有李靖、李勣、苏定方等等,没一个是省油的灯,结果可想而知。唐军首战告捷。颉利可汗被击败后北退,同时派人向唐朝谢罪求和。李勣和李靖两个人一商量说,别看颉利可汗请求“举国内附”,口气软得要死,其实要是放他走,下次谁知道还会弄出什么麻烦?一合计就打算偷袭,有人说使不得啊,我们的使臣还在颉利那里呢。李靖说滚,那几个使者算什么,死掉就死掉好了,抓颉利可汗要紧。于是苏定方乘雾带唐军连夜出击,配合李靖大破突厥兵,斩首万余(注意,古史所说“斩首”数量不一定就是敌军的阵亡数量,有的敌人死掉但是首级没有取得,比如赶入河中淹死的时候。而且斩首的数量肯定还没有包括敌军战伤的数量。所以敌军实际损失要远远超过“斩首”数目)。颉利可汗想逃跑,却被李勣堵住了退路,结果……可怜的人。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

  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当时还活着作为太上皇的李渊欣慰至极,说老子当年给他称臣,今天亲眼看到他成了老子儿子的阶下囚,太爽了!晚上,皇帝、太上皇、诸王、妃同上凌烟阁。李渊亲自弹琵琶,李世民起舞(唐朝果然大有胡气……),热烈庆祝,通宵达旦。 东突厥经过此次打击后,其部众被唐朝南迁,并由投降的被俘突厥将领阿史那思摩统率。东突厥的故乡便被铁勒诸部之一的薛延陀占领。墙倒众人推,东突厥是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薛延陀多次袭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告状。唐朝问起来,薛延陀解释说想当初突厥祸害你们唐朝多厉害啊,我现在是帮你们出气呢。问题是:现在突厥已经归顺唐朝了,你打狗也得看主人吧?唐太宗对薛延陀很不满,为日后灭亡薛延陀埋下了伏笔。

  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但是唐朝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刚刚平定突厥,贞观八年,一个注定要让唐朝的下半辈子不得安宁的国家开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赞干布成为了吐蕃的赞普之后,精于扩张,很快就狠狠打击了位于今天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击败吐谷浑后的松赞干布志得意满,乘着国势向唐朝请求和亲。(汉朝的和亲是中国的屈辱,而在唐朝和亲却往往作为一种对周围属国的赏赐和荣耀,唐朝政府常常用拒绝和亲来对属国表示不满和惩罚。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唐朝的和亲有点类似今天向外国赠送大熊猫。)唐太宗和吐蕃来往不多,显然还没亲密到能攀亲的程度,于是非常顺理成章地拒绝了。这下松赞干布不干了。老子是什么人?吐蕃有史以来最猛的赞普哇!向你求婚是给你面子,你还给脸不要脸?吐蕃立刻发兵,击败唐军边防军,进围松州,放话说不许和亲就打。吐蕃的声势不能说不吓人,可是……谁让他碰到的是唐太宗呢?唐太宗不是那种在边境上放几门大炮就能让你霸占一个女人的软弱统治者。于是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候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

  击败吐蕃的第二年,一些附唐的党项人叛唐归吐谷浑。唐军迅速做出反应,带队的都是些一听名字就能士气大震的主儿——李靖、薛万彻、侯君集。吐谷浑可汗伏允初战败于李道宗之手之后做出了游牧民族视为洪水猛兽的一招:焚烧草原(《狼图腾》上还说只有汉人才放火烧草原呢……)。伏允以此坚壁清野来尝试打消唐军绝漠远征的念头。李靖采用了侯君集的意见: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犯盛唐者,虽远必诛,出其不意,长途奔袭。唐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南路由侯君集、李道宗带队,深入无人之境二千余里,走过盛夏都能降霜的险境,人吃冰马啖雪地走过缺水地区,终于追上了并沉重打击了伏允。伏允逃跑功夫了得,准备逃往于阗。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根据以往的经验,属国失臣礼往往是入寇的预兆。唐朝决定进行一场预防性战争。高昌王麴文泰对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非常自信,说咱们这里穷山恶水,冷风如刀热风如烧,唐朝你有种就来打我啊!唐军由候君集率领,让薛延陀兵做向导,又是一次长途奔袭,直抵高昌城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冷风如刀,热风如烧,呵呵),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传说在唐军来到之前,高昌就流传童谣:“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回手自消灭。”麴文泰派人搜索童谣的原始作者,无功。不料果然应验。这次战争后,高昌也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

  次年,即贞观十四年,高昌的邻国焉耆大概是看到高昌完蛋,得意忘形,和西突厥通婚后拒绝再向唐朝入贡。刚打下高昌的唐军,搂草打兔子就顺便把焉耆也收拾了。安西都护郭孝恪长途奔袭焉耆首都,俘虏焉耆王。(长途奔袭,又见长途奔袭……《旧唐书》记载是“焉耆所都城,四面有水,自恃险固,不虞于我。孝恪倍道兼行,夜至城下,潜遣将士浮水而渡。至晓,一时攀堞,鼓角齐震,城中大扰。孝恪纵兵击之,虏其王突骑支,首虏千余级。”)

  贞观十五年,是贞观年间唐朝平定西部边疆的重要一年。这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第二是唐军击败西突厥。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和弩失毕诸姓失和。突厥这个民族,真是太会窝里斗了。整部突厥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内讧史。咄陆可汗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一时得意得昏了头,竟然开始入侵唐朝。这次又是郭孝恪,率兵击退突厥兵,并随即发起反击,斩首千余。突厥再次起了内乱,“众多亡逸,其国大乱”。第三件事是唐军沉重打击了薛延陀,为日后灭亡它做好了准备。这次又是薛延陀攻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无可忍,派李勣、薛万彻带兵出援。薛延陀的军队作战方式很奇怪,五人一队,其中一人牵马,其余四人步战,打赢了上马追击,打输了再上马逃跑(我死活想不通薛延陀怎么会有这么愚蠢的战法,难道他们一骑上马就不会打仗了吗?非得下马打仗?)。李勣正面抵挡薛延陀军,薛万彻则率领骑兵先冲垮了薛延陀阵后牵马的人。一看马匹被抢,薛延陀军“其众失马,莫知所从”,被唐军杀得“伏尸被野”。这一战,唐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薛延陀首领夷男按照规矩,派使者请罪、求和。

  贞观十五年之后,西部和北部边疆的战事沉寂下来。贞观十六年,薛延陀向唐朝求婚,唐朝开始答应,但是要求先把聘礼送到。薛延陀距离唐朝很远,贡品在半路损失很大,送到的时候所剩无几,唐太宗认为是薛延陀对唐朝无礼,拒绝了婚礼的要求。看到遭到重创的薛延陀和唐朝关系不好,早就惦记着薛延陀的阿史那思摩抖起来了,哈哈原来你也有今天?看我不揍死你!薛延陀和阿史那思摩战争不断,唐太宗劝告无效,非常恼火。但是唐太宗的目光已经转向了东部的高丽,这个让隋朝皇帝数次折戟饮恨不已的国度。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决定亲征高丽(确切说是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丽,长安空虚,你要是想犯贱只管放马过来!(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所有皇帝中,敢这样对草原民族叫嚣的,唐太宗不知道是不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这么生猛的话,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贞观十九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这话说得那是相当有道理。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一个朝代的开国将领和领导人往往是这个朝代中最厉害的一批。而且一个朝代中领导层中精良文武人才最密集的时期也往往是开国初期。在这阵锐气消逝之前,真的必须抓紧时间打开局面,不然今后很可能就不再有机会了。典型的教训就是宋朝。宋朝没能乘着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收复燕云十六州,注定了今后数百年要在窝囊中度过。

  夏季,李勣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丽兵大骇。(这是唐朝用兵的重要特点,兵贵神速。常常采用长途奔袭或隐蔽进军路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把敌军吓得魂飞魄散,达成攻击的突然性。)营州都督张俭和另一个前面出现的优秀将领(也是个王爷)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勣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勣说9494,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现在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据说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寒之……)。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丽兵十五万来救援。唐太宗评价:高丽军如果坚守不出,派小股部队袭扰唐军补给,为上策,唐军将困于坚城下,日久不得不退;高丽军带着城中百姓物资迅速逃遁,为中策,唐军追之不及;不自量力,迎战唐军,为下策,破之必矣。唐太宗怕高丽军不上当,特地命一千骑兵去迎战,诈败而回。高延寿中计,以为唐军不堪一击,遂放心前进。唐太宗再进一步派使者去联系高延寿,表示这次来高丽并非为了征服,只是听说你们国内臣子杀了国王,所以前来问罪。本来并不想攻打城池,只是唐军补给不够,不得已破城收集粮秣,只要你们重修臣礼,便可归还罢兵。高延寿信以为真,防备松懈。于是唐太宗做了布置,由李勣、长孙无忌和唐太宗自己带兵分别攻入高丽军营。高丽军遭到突袭,全军大乱。此战中,一个日后名扬四海而实际上并不怎么会带兵打仗的人开始崭露头角,这个人姓薛名礼,字仁贵。那次袭击中,薛礼着异服突入高丽阵中,左冲右突,所向无敌,深得唐太宗赏识。

  高延寿失败后率残部逃上山,长孙无忌毁掉了他退路上的所有桥梁。唐军将高丽军团团围住。高延寿见大势已去,十五万之众溃散,身边只剩三万余人。于是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自唐以后,还有几个中国的皇帝能对任何一个外国说这么狠、这么长志气的话呢?)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丽人悉数释放。但有点令人费解的是,对于高丽军中的三千多靺鞨兵,唐太宗却下令全部坑杀,一个不留,为何唐太宗对高丽俘虏如此仁慈,却对靺鞨人那么残酷呢?

  秋季,唐军张亮所部到达建安城下,可能因为一连串的胜利把唐军冲昏了头脑,士兵竟然还未建立营寨就纷纷外出打猎砍柴。高丽军乘机出击。据《资治通鉴》上说,张亮吓得坐在胡床上直着眼,大脑一片空白,一动不动。结果士兵看到主帅这样,还以为是主将临阵勇敢,镇定不慌,于是军心稳定,擂鼓反击,竟然将高丽军击退。这大概是大唐军事史上赢得最不可思议的一仗。

  这次偷袭失败后,高丽人也许是真的吓破了胆,放弃了主动出击的所有企图,一心一意坚守。自此唐军士兵即使到距离安市城墙很近的地方筑营,高丽军也不敢出击。唐军士兵在城下来去自如,像在自己的国土上一样。但是高丽军还是进行了一次失败的尝试。一天,唐太宗听到城中似乎有很多鸡鸭的叫声,对李勣说:被围很久的城池,因为粮食越来越少,鸡鸭的叫声也该越来越少。今天突然鸡鸭叫声多起来,想必是想出城偷袭,杀鸡宰鸭给敢死队吃最后的晚餐呢。于是唐军晚上防备森严,高丽军果然出动,但被轻松打垮,又退回城中。

  安市城小而坚,唐军围攻数月不克。不止一次有人提出绕过安城突袭平壤。可能是因为皇帝在军中,所以唐军始终没有采用这种多少有些冒险的计策。(《资治通鉴》记载“高延寿、高惠真请于上曰:‘奴既委身大国,不敢不献其诚,欲天子早成大功,奴得与妻子相见。安市人顾惜其家,人自为战,未易猝拔。今奴以高丽十馀万众,望旗沮溃,国人胆破,乌骨城耨萨老耄,不能坚守,移兵临之,朝至夕克。其馀当道小城,必望风奔溃。然后收其资粮,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群臣亦言:‘张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丽凶惧,并力拔乌骨城,渡鸭绿水,直取平壤,在此举矣。’上将从之,独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丽,但是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却未能灭亡高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毋丘俭攻破高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朝鲜打下了基础。

  贞观二十年,西边战火又起。同时臣服突厥和唐朝的龟兹首鼠两端,唐朝由郭孝恪、阿史那社尔、杨弘礼率军出征,并发铁勒兵十余万骑征讨龟兹。龟兹守将望风而逃。龟兹王俟利发带兵五万迎战唐军。唐军先头部队人少,见状假装退让,龟兹军中计跟进,遇上唐军大部队,遭到痛击。阿史那社尔随即进军龟兹首都,龟兹王轻骑逃走。郭孝恪守城,薛万备(薛万彻的弟弟)率骑兵穷追猛打六百里,终于将其俘获。这一战中仅以身免的龟兹国相那利倒是个不甘服输的爱国者,他讨来突厥兵袭击唐军,竟然杀了郭孝恪。但立刻遭到唐军沉重打击。这次进击龟兹,先后破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从此,唐朝在西域设立安西四镇,分别是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作为控制西域的据点。

  同年,唐军再次打破薛延陀。薛延陀自贞观十五年大败后放弃了夺取的突厥领地,逃回北面的故乡。但是铁勒余部害怕薛延陀,向唐朝请救。李勣于是率领铁勒九姓骑兵两万出征。薛延陀“见官军奄至,惶骇不知所为”(大唐天威,已经打出来了。从高昌、龟兹到薛延陀,一次次证实了大唐帝国具有一种能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冲天霸气。可惜如此雄壮的天威,中国在唐以后再也没有恢复过。),向唐朝请降。但是铁勒诸部向唐朝告状,说薛延陀是口是心非。于是李勣纵兵追击,斩首五千余,虏男女三万人。从此薛延陀几乎“亡散殆尽”。一直到武则天时期,薛延陀终于为突厥所并。

  贞观年间的大规模战争主要就是这些。贞观二十二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贞观年间,唐朝实际上处于连续动乱尚未完全回复的时期。大分裂时期,北方先是经历十六国的动乱,然后由北魏统一,但是很快又分成东西两国相互攻伐。北方统一不久,很快又是隋末大动乱。而唐太宗即位时,唐朝开国还不到十年,客观地估计,与汉武帝时期完全不能比。汉朝是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休养生息才积聚起向匈奴进行反击的力量。而唐太宗之前,中原只有九年左右的休息时间。然而唐朝却能那么快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为什么呢?

  首先,必须归功于从南北朝时期就建立的府兵制。唐代的府兵是世兵,职业军人,和汉朝缺乏训练的农民军不同。众所周知,全民皆兵,生产工具就是战斗工具,生活就是战斗,这是游牧民族战斗力强的重要因素。唐代利用世袭职业军人的大训练量,早就出战力更强的农民兵,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游牧民族的优势。

  第二,唐朝的马匹很多。这是唐朝战斗获胜的基础。与宋朝相比,唐朝疆域内产马之处更广,足以训练大量的马匹供作战使用。马匹多的时候甚至多达上百万匹。这使得唐军的机动性大大增强,决定了唐军有能力屡次使用长途奔袭的攻击方式,令敌人防不胜防,而且在战胜后,极少有敌人能逃脱唐军的追袭。

  第三,唐太宗重视军队建设,军人地位高,部队士气高昂,求战心强。唐太宗经常和禁军士兵一起练习骑射,关心士兵生活。唐太宗亲征高丽时,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亲自祭奠在阵亡的将士,亲自为阿史那思摩的箭伤吮血,亲自为李道宗的脚伤针灸。在皇帝如此关照的情况吓,唐军士气高昂自不待说。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出征高丽时,百姓纷纷逃避军役。而在唐太宗出征高丽时,百姓却纷纷主动报名当志愿兵,以图建功立业。在高丽攻城略地时,唐军士卒也摩拳擦掌,没有怯阵。

  第四,唐太宗的主要对手——突厥,内讧太厉害了。突厥很强大,但是却远远没有建立成熟的政治体制。任何一个部族首领都可以称可汗,实际上互不统属。这就导致突厥内部争斗很难避免。从隋朝开始,突厥帝国就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这样分裂以后还不消停,东西突厥各自内部仍然在没完没了地内讧。突厥倒霉就倒霉在唐太宗是个懂得利用甚至制造敌人内讧的统帅。利用突厥的内讧加上天灾,唐太宗果断抓住时机,在即位第三年就挥军出塞,以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气概奔袭突厥,一举成功。正如上文所说,在当时的东亚,突厥和唐朝可以算是两个超级大国。一旦其中一个收到重创,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突厥的边患消除后,剩下的其余对手就能轻松一一摆平。当然这里也不能忽视唐太宗的敏锐眼光。并不是每个中国皇帝都能如此有效利用草原民族的窝里斗的。

  第五,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吕思勉先生曾经说唐朝武功不如汉朝,因为唐朝很多战争中利用了胡人,而汉朝更多地是利用汉人自己的力量。这种说法无法成立,唐朝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军队,正是唐朝的优点。除了唐朝之外,很少再有哪个朝代(元、清这两个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统治的除外)能如此有效利用少数民族的武装为中国服务的。利用少数民族,优点很多。其一,少数民族生产力落后,死亡率高,因此活下来的军人通常比汉族人要强壮。其二,少数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动员起来更容易。看过《狼图腾》的都知道,游牧生活简直可以用“枕戈待旦”来形容。如果征发同样数目的汉军,绝不如征发少数民族人来得迅速。其三,在边疆战争中,少数民族人可以作为向导,这在边疆战争中是很重要的优势。唐军的长途奔袭,除了马匹多以外,当地少数民族作向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四,利用少数民族的人,对中原来说损失较小,不大容易损伤唐朝国力。这也是为什么唐朝能经受那么频繁的战争而国计民生不受大损。要是放在明朝,这么频繁的战争恐怕早就把帝国拖垮了。

  第六,一个比较无极的理由:唐军在贞观年间的作战方向呈顺时针。大家看,从东突厥,到吐蕃,再到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 他们的方位大致是顺时针,不是吗?这个这个……咳咳……历史经验告诉大家,沿顺时针攻击,比沿逆时针攻击更容易成功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希特勒,他的攻击目标依次:奥地利、捷克、波兰、丹麦、挪威、荷比卢法、再到苏联,几乎是个标准的逆时针方向,结果麽……是吧?同样的,日本呢?从朝鲜,到中国东北、华北,偷袭珍珠港后直趋东南亚,磕磕碰碰也可以算个逆时针,结果就……唉……成功的例子典型如中国共产党。从江西、湖南一带建立根据地,然后经过一个长征,走了个大大的顺时针圈到达陕北。解放战争时,先取东北,再收拾华北,然后渡江,又是这么顺时针一来,至此乾坤定矣。所以将来如果某位朋友有志于重振大唐雄风者,要牢牢记住这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啊,哈哈!

  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 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

  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 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

  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

  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