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黄建中讲后稷与稷山

2012-12-03 00:32:39 中考历史

  后 稷 与 稷 山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后稷兴起于稷山的必然性

  黄建中

  后稷是和尧舜禹相提并论的为华夏文明做出不朽贡献的伟大人物。他不仅开创农业生产,使得华夏民族从此源开粒食;而且以伟大政治家的卓越贡献,促成了尧舜禅让的和平实现。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对华夏文明率先发展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诚然,在华夏文明跻身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行列的时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伟大时代。《史记》所载这一时期,有名有姓事迹昭然的就有三十多人①。尧舜禹和后稷无疑是这一群星闪耀的团体中的杰出代表。尧和舜是政治上的开拓者,他们首开“尧天舜日”的光明前景,从政治上奠定了华夏文明万世不拨的坚实基础。由于他们的慧眼识珠, 又任用了大禹和后稷。大禹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滔滔洪水;后稷相地之宜树艺五谷,源开粒食;他们为华夏文明奠定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尧舜禹稷是无愧于时代的华夏文明的伟大奠基者,是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骄傲和自豪。

  为什么华夏文明起源于河东大地,而不是关中平原?为什么唐尧、虞舜、大禹、后稷都兴起于这块热土,而不是其他地方?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这一切都是由当时的历史地理条件来决定的。

  首先,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凿井术之前,生产生活是不能离开河流、湖泊这些有地表水的地方的。河东大地是黄河和汾河交汇之处,在古代黄河和汾河的水是非常清澈的。《诗经·伐檀》中说黄河“河水清且涟漪”。汉武帝《秋风辞》中说:楼船在汾河中可以“泛中流兮扬素波”,说明直到西汉时汾水还是清澈的。这里河水清澈可以饮用;草木茂盛,可供采集的果类丰富,可供狩猎的鸟兽众多。在没有任何肥料的时代,只有土质自身肥沃的地方,才能进行农业生产,而河东大地又恰是肥沃的黄土地。这样的自然条件是相当优越的。

  其次,河东大地地处北温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适合人类的生存发展。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恒河流域都是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所以相继成为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但是不是一切大河都可以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比如亚马逊河虽然是世界第一大河,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天气酷热、雨量过大、气候潮湿、疾病丛生,到现在人口都很少,更不用说成为人类的起源地了。相同原因,我国长江流域也是在汉朝以后才逐步开发的。因为汉朝以后生产力越来越发展,才有能力开发了。在华夏文明的早期还不具备开发的条件。

  第三,人类的生活是离不开食盐的。而河东大地有安邑的天然盐湖,可以出产大量的食盐,满足生活的需要。舜帝就唱出了著名的《南风歌》,对盐湖的生产寄于莫大的期望,提到了“解吾民之愠,阜吾民之财”的高度。

  第四,河东大地表里山河,黄河呈巨大的直角流过。使得西面和南面可以以河为障。东面有高大的太行山,平阳以北有绵延的吕梁山。在人类的早期,这些都是良好的天然屏障。使得我们这里相对来说比较安全,外来危胁小,便于文明的发展。因此尧建都平阳,舜建都蒲坂,禹建都安邑,谁都不离开这里到外面去。这里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后稷就选在平阳、蒲板、安邑三大首都的核心地区即稷王山下、汾河两岸教民稼穑发展农业。即便于向四周推广,在交通运输还非常原始的年代也有利于就近保障首都的粮食供应。与此同时,舜帝曾躬耕于历山,在现在的垣曲县。从新绛县现存的众多的稷益庙来看,很可能是和后稷同时代的伯益曾在那里发明了凿井术,因而为后人所深切怀念②。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来决定的。

  相对来说关中平原开发要晚的多,《史记》明确记载从公刘开始到古公旦父,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经过十几代人连续不断的努力,才开发完成。周人就是以关中八百里“米粮川”为基础,聚集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才得以灭掉商朝,建立起周朝,定都镐京,即现在的西安。这时离后稷姬弃生活的年代已经一千多年了。后稷本人在河东开创的华夏农业文明,被他的子孙在关中平原发扬光大了。周朝建立后周人一直深切追思先祖后稷的不朽功勋,在《诗经》中称之为“皇祖后稷”,认为他是周朝八百年王业的奠基人。后稷在河东与子孙在关中,是开创与继承的关系;这是历史地理学的最终结论。正是基于这一客观事实,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朝中央政府将河东高凉县正式定名为稷山县,以永久追思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源开粒食的丰功伟绩。而没有将位于首都长安附近的武功、杨凌、邠县等地做这样的命名,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关中虽然也有黄河和渭河的水流,又有大片平原的良好基础,为什么没有成为华夏文明最早的起源地呢?尧舜禹和后稷为什么不在关中兴起和发展呢?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安全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关中四周没有象河东那样的地理屏障,造成少数民族的侵扰非常厉害。《史记》载后稷卒后,子孙继续继承后稷的事业,但是夏朝政衰,不重视农业生产,他的后世子孙被迫迁移。不窟迁往戎狄之间,到公刘时从漆县漆水南渡来到豳地(今陕西邠县)发展生产,达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一直到古公旦父,积德行义,但是戒狄攻之。古公旦父只好扶老携幼,前往歧下周原一带(今陕西岐山县)。周文王时还进行反击犬戎、密须等少数民族的战争。可是几年之后还是修建了丰邑,自周原东迁到这里。丰邑就是今天武功、兴平、咸阳的杨凌一带。但当时关中的少数民族侵扰的难题一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③。周朝从周武王建都镐京到周幽王才200多年,少数民族尤戎就攻破了镐京,烧掉了宫殿,杀死了周幽王。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只好迁都洛阳,到中原后相对安定,一直持续了500多,到公元前256年才被新兴的秦国灭掉。

  农业民族最依赖的是土地,漂泊不定是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侵扰不已的环境是不适宜文明发展的。因此尧舜禹和后稷只能在河东生存发展,他们是不会到关中平原去的。因为,到达关中的后果,就是被犬戎这些少数民族侵吞和消灭,是生存不下去的。

  注释:

  ①《史记·五帝本纪》中载有尧、舜、禹、稷、皋陶、契、伯夷、夔、龙、益、朱虎,高阳氏的八恺:仓舒、大临、仲容、叔达等,高辛氏的八元: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等。这些人中司马迁对尧、舜、禹、稷表示了特殊的尊敬,只称他们的尊号,不称他们的名字。除尧、舜、禹先后成为天子外,大臣中只对后稷一人称尊号,而不称他的名字姬弃。他认为尧舜禹之外,只有后稷的贡献最大,可以和尧舜禹一并称尊。而皋陶、契分别任大理和司徒,功绩卓著,但司马迁提到他们时只称名字,而没有称之为大理、司徒。

  ②在山西省新绛县有许多稷益庙,即同时供奉后稷和伯益。设若伯益功勋不著,恐后人不会为之立庙,并且同后稷一同祭祀。而伯益最大功绩在于凿井术的发明,或即于今新绛之地为之。

  ③周人在关中迁移多次:

  一、不窟奔戎狄之间。

  二、公刘自漆县南渡渭河,子庆节国于豳。古公旦父时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古公只好扶老携幼去豳迁于歧下周原。

  三、周文王作丰邑,自歧下而徒都丰。

  四、犬戎杀幽王骊山下,尽取周赂而去,平王东迁洛阳以避戎寇。

  关中受少数民族的侵扰后世也有:汉武帝时匈奴南侵,烽火可以照到甘泉宫。唐高祖时由于受突厥侵扰一度准备放弃长安,后来吐蕃几次包围长安。自唐以后即无人建都长安了。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复习的指导性建议

中考历史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