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备考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2013-01-14 11:01:07 中考历史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1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形成了沟通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西亚和欧洲);汉武帝以后,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2 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海岸;166年,大秦派使者来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3 唐朝:唐朝对外交通发达,广州是最大的外贸港口;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范围广泛:鼓励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化城市;与日本、新罗的交往;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加强了中印联系。

  4 宋朝:重视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泉州、广州、明州是主要的对外港口;引进外国优良作物品种占城稻。

  5 元朝:元都城大都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马可波罗行记》;对外港口

  6 明清: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明初郑和下西洋,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引进推广国外农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二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1 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国古代对外政策,总体上以开放为主,特别是明清时期以前。但是到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 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5 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三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因素

  1 政治: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如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对外政策。如隋唐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了对外交往,而清朝的闭关锁国则影响了中外交往。

  2 经济:经济发展是对外交往的物质基础。如隋唐时期经济发展是对外关系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如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对外交往则以南方海路为主;

  3 文化:科技发展。如宋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外交往。

  4 人物:杰出航海家的作用。如明朝郑和。

  四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1汉朝:①张骞通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②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

  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诸国即印度半岛等地进行经常的贸易往来。

  2 唐朝:①对外贸易繁荣;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称中国人为“唐人”

  3宋朝: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②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

  4明朝:郑和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5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五 对外政策

  1对外开放:从两汉、历经隋唐、宋元到明朝前期,封建政府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1)表现:①政治军事外交往来;②经济贸易往来;③科技文化交流。

  (2)背景:①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居世界领先地位;②海陆交通发达便利;

  (3)影响: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2 闭关锁国:明朝后期开始限制对外交往,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表现: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来只设广州一地作为对对外通商口岸,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2)背景:根本原因是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②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又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3)影响:这一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它阻碍了同外国的经济交流,限制了国内的手工业(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同时,它使中国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不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

  3 启示:只有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

  专题五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具体史实

  1、开放:

  ⑴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⑶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⑷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分述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开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目的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主要目的:①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扩大在海外的影响,加强友好往来,树立大国形象。②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③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3)根本目的:维护、巩固封建统治。而近代西方殖民者则是以抢占殖民地和商品市场为目的。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条件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对外交通畅通,政府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等。

  3、不同时期对外商路的特点、原因

  先陆路贸易为主,逐渐发展为陆路、海路并重,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⑴秦汉:以北方陆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在北方,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陆路、海路并重。原因:

  ⑶两宋元明:海路为主。原因: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指南针用于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外贸商品的变化等。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⑴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⑵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⑶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⑷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⑸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⑹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⑺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

  5、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⑴中国文化传播:

  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宋朝时印刷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b宋朝时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c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文字:.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农作物品种:a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B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

  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生产技术: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

  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

  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

  6、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给我们的启示

  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

  ⑵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凡是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就可以取得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⑷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地主流。

  重点朝代对外政策比较

  二 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的入侵,对外关系由友好交往转变为冲突和战争,这种变化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面对侵略与骚扰,中国政府与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 明朝中期,戚继光抗倭。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台湾省。

  3、 17世纪中期沙俄侵略东北,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双方签署了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分享

热门关注

初二历史怎么快速提高

初二历史

中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技巧

中考历史解题方法

初中历史题型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型

初中历史题型及解答技巧

初中历史题

初中历史怎么学才能考高分

初中历史

2021中考历史的解题格式

中考历史解题格式

2020中考历史的复习指导方法

中考历史复习指导

2021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中考历史难点突破技巧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

2020中考历史复习的指导性建议

中考历史复习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