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参加中考的同学已开始进入紧张而有序的备考阶段,为帮助初三学生更全面,更及时的掌握中考历史知识,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精心为大家汇总了中考历史备考资料,可以供同学和家长们参考。
七年级(下)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35.隋朝的统一
实现统一的原因:①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 ②长期分裂割据,人们渴望统一 ③南朝陈统治的腐朽 ④隋建立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经过:589年,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统一。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了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6.大运河的开通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劳力,从605年起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概况:大运河以 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作用(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第2课 贞观之治
37.“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
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出现原因:国家统一安定;唐太宗时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治国措施:①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②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③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和善于纳谏,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 评价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调整政策,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大兴学校,发展科举,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出现强盛的“贞观之治”局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第3课 “开元盛世”
38.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
出现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②重视 ,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③命人烧毁宫内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表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多。
影响: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 对封建盛世的几点认识:(1)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过一夸大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功劳,也不能不论他们采取政策和措施的作用。(2)历史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者是经历几代皇帝连续执行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辛努力的结果。(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封建统治阶级,广大人民生活仍然是十分艰苦,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缓和。(4)封建盛世局面都是不可持久的,统治者凭借“盛世”积累大肆挥霍,使国力耗尽,导致国家衰亡。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39.科举制
诞生: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 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表现)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僵化:明朝时,八股取士。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结束: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影响:(积极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科举制促进了
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消极影响)①科举制度的施行为士子敞开宦门,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举业,不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造成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中国科学技术的逐渐落后。②科举考试主要服务于专制王朝统治,选拔忠顺的奴才。因此入仕做官并不一定有“治国理民”的实际才能,容易导致腐败。③推动知识分子与统治者合流,削弱了其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造成中国思想的落后和愚昧。
(科举制自唐代起就受到邻国的关注。不仅一直有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很多国家还引进科举制在本国选拔人才。西方人则将中国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