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小鼠标能绊倒大“硕鼠”的时代,公众监督意愿空前热烈,监督能力日益提升,“开门接受捐款、关门使用捐款”注定行不通。“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遭遇严重的公信力危机,不仅募捐善款减少,机构声誉也受到影响。走出公信力危机,并无捷径,引入并健全监督体制是不可回避的环节。
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既体现了中国红十字会接受社会监督的诚意,也是对民意的友善呼应。这些社会监督委员,既有良好口碑,又有深厚专业背景。公众对此事的积极反应也说明,当这些名人把自身形象与中国红十字会“绑”在一起,人们对中国红十字会形象的改善、甚而助推中国慈善事业良性发展,会更为乐观。
从建立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到“要赚钱的人请远离红会”的果决表态,再到今时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正通过一步步的制度安排,重塑公信力。当然,从现实反馈看,这种努力离公众满意尚有差距。若想进一步提升公众的认可度,需要继续创造条件接受公众监督,比如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发力。
慈善事业被称为“玻璃缸里的鱼”。对慈善机构而言,公开透明是无法回避的选项。没有公开透明,公众监督就是虚妄之谈;没有公开透明,就为腐败埋下伏笔。公开透明,不是简单粗糙地晒账本,公众需要知道每一笔捐款的来源、具体流向,需要知道善款有没有发挥效用。公开透明,也不能止于晒善款,红会的开支情况如何、内部运行机制,有无灰色收入等等,也是公众关心的热点。
红十字会其实还可展示更开放的姿态,推出更务实的举措。比如,不仅要晒账单,还要邀请专业的机构审核账单。香港红十字会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确保专款专用,每年年末都会请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结果在年报中详细呈现。无独有偶,中国的壹基金也主动邀请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流动资金不仅由会计师事务所全程跟踪监督,且账务全部在壹基金的官方网站上公开发表。
公信力是慈善机构的生命力,拥有公信力才有未来。监督的阳光照进慈善机构的各个角落,才能驱散人们心头的疑云,慈善事业才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