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IC供图
原标题:名校海归博士想走学术路越来越难
羊城晚报记者 刘玮宁
耶鲁博士归国,竟然不如国内博士,只因论文发表数目不够!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归博士的身价一跌再跌,国内学术圈的派系近亲,高校的满员困惑,让立志走学术路的他们在归国研究的路途上障碍重重。
晨夕:我是耶鲁博士,却不得不当“海待”
晨夕(化名)本硕一直就读于国内顶级名校,有着学术梦想的她申请了耶鲁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归国。“我是公派留学(微博)生,所以我有义务归国,并且这也是我的人生规划。”晨夕说,她的理想就是毕业后在北上广的知名高校当个大学教师,继续理论研究。
名校的光环在晨夕头上熠熠生辉,可谁曾想,2012年归国后,晨夕竟然屡屡败给国内的“土鳖”博士。“我是耶鲁博士,师从全球顶级学者,可就是拼不过人家。”晨夕口中的“人家”,是本校马哲专业毕业的博士,本硕都并非读的名校,可却在职场上占尽先机,在国内顶尖大学留校任教。“他们在国内的期刊发了很多论文,老师也很关照,有诸多人脉资源。”晨夕难过地说,她只在国外期刊发表过几篇有分量的文章,从没想过以量取胜。“做学问,要的是真才实学,我不仅精通英文、法文,还能够阅读拉丁文著作,我的学术成绩也是看得见的,可找工作,却有太多潜规则。”晨夕难过地说。
归国近一年来,晨夕处处碰壁。耶鲁博士的头衔,让她苦恼不已。“有大学说很想招我,但已经满员,没有编制。还有大学欢迎我去,却位于偏远的内陆城市。”晨夕觉得,自己的本科同学,大都能够在一线城市拥有不错的生活。而她从小就是最优秀的学生,艰难奋斗这么多年,都无法在一线城市生活,“这非常难以接受。”苦恼的晨夕不知该如何是好,意志消沉,在家里闷闷不乐。
“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晨夕是我最看好的学术种子。”晨夕的硕士生导师江教授惋惜地说。虽然晨夕非常出色,可是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却处处碰壁,这令他很心痛。“现在我会跟我的学生们讲,要吸取晨夕师姐的教训,即使在国外读博,也要为自己找工作早做准备。”江教授说。
蔚然:放下身价,在国内读个博士后“曲线救国”
与晨夕相比,蔚然就现实很多。虽然他毕业于德国哥廷根大学,也是顶级学者的得意门生,但归国后,他及时调整了心态,并且在国内某名校读个博士后“曲线救国”。“我在这所大学读博士后,可以借机和该校老师结识,并且做一些课题,努力发论文。之后,留校的机会就十拿九稳了。”蔚然说。虽然最初归国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残酷的现实让他放下自己的海归架子,勤勤恳恳地为就业做准备。“虽然到处发论文并没有什么质量,但是简历上能够列上长长的一段,会很有竞争力。”他说。
此外,蔚然也并不执著于马上教专业课,他认为做个公共课老师,慢慢转型也可以。“现在我们国家不缺人才,而且大学多是满员的。做研究的院系很少招人,但是公共课老师的岗位很多。我觉得先教公共课,再慢慢转型,也是可以的。我可以自己悄悄做学问,只要在好的大学,学术圈子在,我就仍在最前沿。”他说。
过来人提醒
做学术梦前要打预防针
记者了解到,在海外名校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大多是非常优秀的学生。然而近年来这些洋博士的归国,却让国内高校一时难以消化。以内地某985高校为例,2009年,该校某知名院系缺人,于是一口气招了四个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登讲台。而2010年,几位名校的海归前来应聘,岗位就全部满员,该系主任大呼可惜。“2003年时,我们的公共课老师不过是国内名校的硕士生。可2012年左右,许多名校海归都难以获得这样的机会,有的海归,还得先去当辅导员。按说,这样的岗位,以往都是为本科毕业生留着的。”中山大学黄老师说。
“我们在国外名校读博士,自然都是有学术梦想的。而且毕业后大都想回国,在高校里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纽约州立大学的林博士说。然而毕业归国后,自信心却一再被打击。“高校越来越难进,而让我们去企业找工作,又往往没有任何准备,最后索性进入留学教育机构或者咨询机构,享受半自由职业者的生活。”他说,这些被精心培养出的人才,却很难放到应该在的位置上,非常可惜。“我的一个好朋友是做动物学研究的,归国后不得不在新东方教写作,只好在家里养许多爬行动物,业余做科研。”林博士感叹道:“可能是中国的人太多了吧,我们这些海归,又总是水土不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