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体系为什么比较完善

2013-03-13 15:10:27 ly 教育体系


芬兰教育体系为什么比较完善

  芬兰教育,号称全球第一,堪称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 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教育已然成为芬兰最炙手可热的品牌。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竞相来到芬兰,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经验。这的确是一种教育的奇迹。让人不禁有些艳羡的奇迹。奇迹的出现,得益于教育理念的科学正确,评估与评价体系的科学系统,教育资源倾注的合理与均衡等。反观我们的教育。或许,有些东西,比如教育体制,我们无法改变。但是,理念决定境界,境界决定行为。所以,颇重要的,身在教育其中的我们,当静下心来,体悟其教育的精妙,反思我们自己的行走,力争自身哪怕些许的改变,以期还孩子最好的教育。

  ■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 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胞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

  ■ 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 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 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与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了解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

  ■ 不强调“精英” 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依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 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 为社会小众与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受教权与求知权,将他们努力转化成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

  ■ 用家庭教育赢过全世界 芬兰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唯一,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们的成绩。芬兰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基石。 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 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 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

  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 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 大家开始平心静气地思索,15岁的中学生要能达到良好的测试与评量成绩,需要从几岁开始“打基础”?若没有持续不断的良好教育,与老师长期、良性的启蒙与培养,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呢? 2008年2月底,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写了一篇《什么原因使芬兰的孩子如此聪明?》,在报导中对于芬兰中学生的评比十分赞扬,让一向对教育非常自负的美国媒体和教育学者们,也都想试着寻找出芬兰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

  只是,当所有来到芬兰的考察者,发现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类似于大陆的快、实验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们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们好奇。

  其实在芬兰,青春期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女生们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所有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自我,芬兰孩子都有。但师长却任其自然发展,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

  这些年,我也从芬兰孩子们的身上听到、看到,也了解到他们喜欢看的许许多多美国电影、电视影集,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以及在他们中间风靡的流行服饰、电玩、网络、email等等,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

  然而,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心、伤感……,也听到她们告诉我说多么喜欢哪一位作家、哪几本书、哪一些故事情节的创意十足、哪几本经典已经被拍成电影……几十本书在她们的眼中,是一种透过阅读而自我满足的过程。

  在西方教育理念里,学校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领学生阅读,这一点,从当初我们在美国就已见识到,一直到后来进入芬兰的国际学校,以及孩子分别陆续转到芬兰学校等,芬兰与欧美老师们理念一致的对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就是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着孩子阅读。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方法很多,但来自父母与家庭的陪伴和鼓励,绝对有极大效果。这一点,芬兰的父母与学校师长,一直都有相当普遍的共识;再加上芬兰基础教育的根基扎得稳,人民知识水准普遍不错,所以阅读习惯成了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而孩子入学后,学校的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衡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

  “功课”中的这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制式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制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在报导中,引述了一句OECD派驻巴黎官员史来瑟先生的话:“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

  不禁让我想起担任过30年小学老师的母亲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像极了工厂的大量制造。

  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根据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研究,芬兰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极为出色。虽然芬兰女孩的阅读力普遍高于男生,但芬兰男孩平均阅读力却是众多参与评比国家成绩中表现不错的。

  这除了奠基于芬兰整体社会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有相当的水准,更有赖于在一九九○年代初期,芬兰政府与许多民间机构组织不断的推动强化阅读的扎根。不仅各个学校长期推动阅读,芬兰的书籍协会、出版公会、图书馆协会、报业公会、期刊协会、教师协会等等都广泛长期参与,这就像一张绵绵密密、生生不息的网络,把芬兰男女老少紧紧的拥抱在书香世界的怀抱里。当整个社会不分世代、族群、性别都有了相当的共识,就是促使阅读平实化、平等化的最佳基础。

  我一直很爱看孩子们沉溺于书海中,全神贯注的投入、汲取故事情节。我原来以为两个孩子只是随意看看,但日复一日,我听到她们兴高采烈对谈著书上读到的冒险、惊奇、开心、伤感……,也听到她们告诉我说多么喜欢哪一位作家、哪几本书、哪一些故事情节的创意十足、哪几本经典已经被拍成电影……几十本书在她们的眼中,是一种透过阅读而自我满足的过程。 在西方教育理念里,学校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领学生阅读,这一点,从当初我们在美国就已见识到,一直到后来进入芬兰的国际学校,以及孩子分别陆续转到芬兰学校等,芬兰与欧美老师们理念一致的对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就是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着孩子阅读。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方法很多,但来自父母与家庭的陪伴和鼓励,绝对有极大效果。这一点,芬兰的父母与学校师长,一直都有相当普遍的共识;再加上芬兰基础教育的根基扎得稳,人民知识水准普遍不错,所以阅读习惯成了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而孩子入学后,学校的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衡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

  “功课”中的这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制式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制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分享
qqQQ
qzoneQQ空间
weibo微博
《芬兰教育体系为什么比较完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下载文档

热门关注

留学英国选择哪个大学好 英国临海大学有哪些

热门临海院校

留学俄罗斯英语授课课程有哪些

俄罗斯英语授课课程

高中日本出国留学需要什么条件2021

留学日本高中

新加坡私立大学有哪些 留学新加坡私立大学介绍

新加坡私立大学介绍

新加坡大学有哪些知名大学

新加坡知名大学推荐

挪威留学教育体系介绍 为什么选择去挪威读书

挪威教育体系

为什么要去芬兰读预科 芬兰预科留学有什么优势

芬兰预科留学

芬兰预科留学详细介绍 为什么去芬兰要先读预科

芬兰留学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有什么特点

新加坡留学

加拿大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什么

加拿大留学

热门问答

付费下载
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
限时特价:4.99元/篇 原价10元
微信支付

免费下载仅需3秒

1、微信搜索“月亮说故事点击复制

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

3、输入验证码确认 即可复制

4、已关注用户回复“复制”即可获取验证码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
咨询客服
×
常见问题
  • 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
    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
    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 3、如何联系客服?
    如已按照上面所说方法进行操作,还是无法复制文章,请及时联系客服解决。客服微信:ADlx86
    添加时请备注“文档下载”,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周六9:00-12:30


芬兰教育体系为什么比较完善

  芬兰教育,号称全球第一,堪称征服世界的“奇迹教育”。 芬兰教育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教育已然成为芬兰最炙手可热的品牌。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竞相来到芬兰,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经验。这的确是一种教育的奇迹。让人不禁有些艳羡的奇迹。奇迹的出现,得益于教育理念的科学正确,评估与评价体系的科学系统,教育资源倾注的合理与均衡等。反观我们的教育。或许,有些东西,比如教育体制,我们无法改变。但是,理念决定境界,境界决定行为。所以,颇重要的,身在教育其中的我们,当静下心来,体悟其教育的精妙,反思我们自己的行走,力争自身哪怕些许的改变,以期还孩子最好的教育。

  ■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 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胞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

  ■ 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 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 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与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了解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

  ■ 不强调“精英” 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依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 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 为社会小众与弱势群体倾注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受教权与求知权,将他们努力转化成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

  ■ 用家庭教育赢过全世界 芬兰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唯一,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们的成绩。芬兰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基石。 到了2006年,全球已有57个国家、40万左右的15岁中学生参与测试。自2000年起,陆续公布的三次评量报告,让芬兰这个看似不起眼仅有530万人口的“小国”,跃升国际媒体和全球教育工作者的目光焦点,原因就在于芬兰学生的整体表现太出色了! 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 “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 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一团接一团来参访,多到让芬兰教育机构应接不暇,其中来自西欧国家像德国、奥地利、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瑞士,甚至像北欧邻居的冰岛、丹麦、挪威,以及大西洋对岸的美国等等,都派了无数的参访团来芬兰“取经”,更不用说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代表团了。

  看来不分东西南北、不分种族肤色,大家都急于想知道,芬兰是如何办到的!? 芬兰的教育成就始终被OECD高高举起,绝非侥幸与偶然。 大家开始平心静气地思索,15岁的中学生要能达到良好的测试与评量成绩,需要从几岁开始“打基础”?若没有持续不断的良好教育,与老师长期、良性的启蒙与培养,怎么可能在一夕之间,就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呢? 2008年2月底,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写了一篇《什么原因使芬兰的孩子如此聪明?》,在报导中对于芬兰中学生的评比十分赞扬,让一向对教育非常自负的美国媒体和教育学者们,也都想试着寻找出芬兰教育如此均衡的原因。

  只是,当所有来到芬兰的考察者,发现芬兰没有所谓的“资优班”(类似于大陆的快、实验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一一打破他们原先的看法,更加使他们好奇。

  其实在芬兰,青春期的学生,从小学六年级起,女生们就开始化淡妆,涂睫毛膏或挑染头发,所有青少年们该有的青涩、自我,芬兰孩子都有。但师长却任其自然发展,没有人去刻意禁止、管制,反倒鼓励孩子们表现得落落大方,成熟自得。

  这些年,我也从芬兰孩子们的身上听到、看到,也了解到他们喜欢看的许许多多美国电影、电视影集,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以及在他们中间风靡的流行服饰、电玩、网络、email等等,都青春十足得跟得上世界最新潮流。

  然而,世界各国教育体系和师生群体所拥有的多种焦虑、竞逐,在芬兰却都归于最根本的人性化思维,以行之自然、不急不徐、不争不抢的基本理念贯穿整个基础教育。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心、伤感……,也听到她们告诉我说多么喜欢哪一位作家、哪几本书、哪一些故事情节的创意十足、哪几本经典已经被拍成电影……几十本书在她们的眼中,是一种透过阅读而自我满足的过程。

  在西方教育理念里,学校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领学生阅读,这一点,从当初我们在美国就已见识到,一直到后来进入芬兰的国际学校,以及孩子分别陆续转到芬兰学校等,芬兰与欧美老师们理念一致的对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就是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着孩子阅读。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方法很多,但来自父母与家庭的陪伴和鼓励,绝对有极大效果。这一点,芬兰的父母与学校师长,一直都有相当普遍的共识;再加上芬兰基础教育的根基扎得稳,人民知识水准普遍不错,所以阅读习惯成了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而孩子入学后,学校的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衡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

  “功课”中的这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制式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制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在报导中,引述了一句OECD派驻巴黎官员史来瑟先生的话:“多数国家的教育,就像是汽车工厂;但是在芬兰,老师却像是真正在开拓的创业家。”

  不禁让我想起担任过30年小学老师的母亲曾经说过,现在的教育,像极了工厂的大量制造。

  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根据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研究,芬兰中学生阅读能力表现极为出色。虽然芬兰女孩的阅读力普遍高于男生,但芬兰男孩平均阅读力却是众多参与评比国家成绩中表现不错的。

  这除了奠基于芬兰整体社会的阅读能力一直以来都有相当的水准,更有赖于在一九九○年代初期,芬兰政府与许多民间机构组织不断的推动强化阅读的扎根。不仅各个学校长期推动阅读,芬兰的书籍协会、出版公会、图书馆协会、报业公会、期刊协会、教师协会等等都广泛长期参与,这就像一张绵绵密密、生生不息的网络,把芬兰男女老少紧紧的拥抱在书香世界的怀抱里。当整个社会不分世代、族群、性别都有了相当的共识,就是促使阅读平实化、平等化的最佳基础。

  我一直很爱看孩子们沉溺于书海中,全神贯注的投入、汲取故事情节。我原来以为两个孩子只是随意看看,但日复一日,我听到她们兴高采烈对谈著书上读到的冒险、惊奇、开心、伤感……,也听到她们告诉我说多么喜欢哪一位作家、哪几本书、哪一些故事情节的创意十足、哪几本经典已经被拍成电影……几十本书在她们的眼中,是一种透过阅读而自我满足的过程。 在西方教育理念里,学校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领学生阅读,这一点,从当初我们在美国就已见识到,一直到后来进入芬兰的国际学校,以及孩子分别陆续转到芬兰学校等,芬兰与欧美老师们理念一致的对于孩子最基本,最常见的要求,就是一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对父母的期待,也是多陪着孩子阅读。 阅读的培养与引导,方法很多,但来自父母与家庭的陪伴和鼓励,绝对有极大效果。这一点,芬兰的父母与学校师长,一直都有相当普遍的共识;再加上芬兰基础教育的根基扎得稳,人民知识水准普遍不错,所以阅读习惯成了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

  而孩子入学后,学校的系统化引导与鼓舞,是让阅读建立起平衡与平民的最佳根基。芬兰孩子们的每天家庭作业之一,就是“至少半小时的自我阅读”。

  “功课”中的这半小时,不是要学生再继续啃读制式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去读自己想看的书,用自我引发兴趣的方式,让他们沉浸在书籍的世界。 这半小时的阅读,基本上是良心与荣誉制的自我要求,不会有制式化按表操课的白纸黑字阅读手册,去逐一记载念过的书名。学生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是自己要或不要建立起来的人生习惯。

 

一键复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