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1】
从古至今,国内国外,先哲们用各种文字和言论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所深信的。然而“书”是个极大的概念,凡是印有字并且被装订成一个本子的,大概都可以被称之为书。
我一直觉得自己读书很浅。小时候只看故事书,尤其是童话书,唯一一本《唐诗三百首》算得上有涵养,但那是我两三岁的时候老妈教的,不能算是我自己看的;后来不知原因地特别喜欢作文书。按理说,初中写作文,比小学困难,似乎也更重要,但初中三年也才卖了两本作文书,小学六年买的一定远超过四本,而且每一本都看完了,有的甚至可以看两遍。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除了作文书,还特别喜欢看校园小说,最崇拜的人是杨红樱,她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最为出名,书一本一本出,我们一本一本看。那是在图书馆借书,这样的书快则一星期,慢则两星期一定可以看完。
现在回想起来,小学的我眼中的书也就是这样了。当然也会接触重量级的“四大名著”和各国著名小说,但那些都是做奥语的时候遇到的,我了解到的也只是题做多了就记住几个主人公,仅此而已。当然我也尝试去看,然而结果是——《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书签永远夹在第一回的后面;《爱的教育》和《童年》接触了一点,但在第二次(因为初中有要求,后面会提到)接触之前,我完完全全想不起它们讲了些什么。不再举例,总之就是这么个情况。当然,如果每个人都跟我一样,那也没什么好讲了。但那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能人,对“四大名著”极其精通,外国的小说也颇有了解。我自愧不如哪!
也许,在多数人看来,初中阶段会接触比较多的名著。原因之一,长大了,心智自然成熟了,不会再喜欢看小学生打打闹闹的故事了;原因之二,每本语文书后面都附有两到三篇名著导读,而且中考的时候占一部分,所以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买并要求他们认真看。这样一来,同学们或多或少看了一些。至于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些书没看过几本,看过的像《简爱》、《海底两万里》之类的,都是看了一半直接翻结局。从那时起我就认定自己不喜欢外国小说。也不是别的,就是不喜欢被翻译的中文,尤其是人名地名。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除了记住个保尔柯察金,其余的,一概不知。即使是中国的,比如老舍的书,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
在初中的我的世界里,书,除了名著就是名著。暂不提半本半本地看过一些,也就只有看看杂志的份了。加之初中的写作要求与小学相比完全提高了一个档次,因此初二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那两本作文书。相关地,会读一些短小而精致的文章。初三时间又紧,没什么空,这样一来,初中三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收获了。
我说我书读得浅,就是这么一回事了。
余秋雨散文读后感【篇2】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中的“阳关雪”,他对对待敦煌文明隐没的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个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该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有了老人的睿智,有了儿童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