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就好像一股清泉一样,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阅读作品后,心中被触动,从心底鼓起了勇气。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出国留学网整理的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范文 篇1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用辛辣讽刺揭露了儒林中人的丑陋病态,书写“文人之厄”。在吴敬梓的笔下,这些一心想要通过科举求取功名的秀才童生们,昏聩无能只会谋财谄媚的贪官们,以及对考中的秀才前倨后恭的亲朋友邻们,全都既可笑又可悲。
对于这些被科举制度戕害的文人们,吴敬梓不止是无情地嘲讽,更怀着悲悯之心。他不仅讽刺这些儒生个体的丑态,更揭露了科举制度和清代社会环境的丑恶。正如何满子在《儒林外史简说》中所讲的,“喜剧的根底是悲剧,如果作家没有博大仁厚、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讽刺便会变成冷嘲或油腔滑调,喜剧便会变成闹剧或插科打诨”。
何满子非常推崇吴敬梓和《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简说》中不吝赞美,这或许受到他自身经历的影响。
何满子和吴敬梓的人生经历相似。何满子出生于优渥的书香家庭,自幼接受中西教育,经历了民国和解放后的历史动荡时期,晚年才创作了大量作品,饱经浮沉。而吴敬梓同样出身于富裕的缙绅家庭,最终却家财散尽、远离仕途,写出《儒林外史》。何满子对吴敬梓的理解和赞扬,必然受到相似经历的影响。
何满子赞扬吴敬梓的独立自主,认为他没有随波逐流、追逐功名富贵,在人生中做出的毁家移居和辞避征辟两次主动选择,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主宰权。这两次选择的确改变了吴敬梓的人生轨迹,是吴敬梓看透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功利、主动远离并选择用《儒林外史》的文字来抨击科举制度影响下的社会风气的关键点。
吴敬梓擅长刻画人物,在《儒林外史》中描绘了儒生官员以及亲朋友邻等相关人物的群像。这源自于他对这个群体本性的深刻认识。其实,书中很多人物的原型,都来自他在真实生活所经历和熟悉的人群。这些人物既典型有贴近生活,因而才能给读者“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感。
在讽刺这些人物时,吴敬梓又善于抓住人物最夸张、最具喜剧性的行为展现给读者,从而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婉而多讽”的效果。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应真实社会状态,才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简言之,文学的力量便产生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典型形象显示社会的真实”。
当然,《儒林外史》并非仅仅为了讽刺这些个体、一笑了之。吴敬梓是带着悲悯的心态来看待这些文人的,他更主要的目的是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戕害,这些文人和相关的人都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受害者。
书中也并非所有人物都无可取之处。除了那些可能连苏轼是谁都不清楚的被批判的“读书人”,还有一些寄托着作者希望的小人物。作文与功利儒生和腐败官吏相对的,反而是少量有骨气的文人甚至是地位卑下的人,包括开篇楔子里甘当平民的王冕、老梨园鲍文卿,以及结尾的四个市井奇人等。区别于唯利是图的上层富贵官僚,这些小人物身上还保留着善良、关爱、尊重等人性闪光点,这是吴敬梓所赞美的珍贵品质。
《儒林外史》描写的不是一个结构完整、情节连续的故事,“全书无主干”,而是零散的故事集合,“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何满子认为,这正是吴敬梓的创新之处。吴敬梓串联起这些集锦式的人物故事,通过散点的方式,展现那个时代本身的真实状态。
另外,何满子对《儒林外史》的评价明显受到鲁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