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栏目,提供与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与技巧有哪些

关于化学方程式 初中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有哪些

  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理解化学反应的前提。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与技巧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与技巧

  最小公倍数法

  本法也是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惯用的方法,通常用于较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或者作为配平复杂反应的辅助方法。运用此法一般可按下述步骤去进行:

  1.首先,找出反应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其次,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系数。

  3.然后,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系数、推导并求出它化学式的系数,直至将方程式配平为止。

  4.最后,验证反应式。配平是否正确。

  奇数配偶数法

  用奇数配偶数法去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原理是:

  一、两个奇数或两个偶数之和为偶数;奇数与偶数之和则为奇数——简称加法则。奇数与偶数或两个偶数之积为偶数;两个奇数之积则仍为奇数——简称乘法则。

  二、依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其配平方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找出化学反应式左右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且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式左右两边有奇数也有偶数;

  2.选定含该元素奇数个原子的化学式,作为配乎起点,选配适当系数,使之偶数化;

  3.由已推得的系数,来确定其它物质的系数。

  最后,验证方程式是否正确。

  电子得失法

  电子得失法的原理是:氧化一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总数必须等于氧化剂获得电子的总数。根据这一规则,可以配平氧化一还原反应方程式。

  1.从反应式里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标明被氧化或还原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情况,以便确定它们的电子得失数。

  2。使得失电子数相等,由此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有关物质化学式的系数。

  3.由已得的系数,判定其它物质的系数,由此得配平的反应式。

  代数法——待定系数法

  代数法也叫待定系数法,其方法步骤如下:

  1.设a、b、c、d等未知数,分别作为待配平的化学方程式两端各项化学式的系数。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种类和个数必须相等同的原则,列出每种元素的原子数与化学式系数

  a、b、c、d……关系的代数式,这些代数式可联立成一待定方程组:

  3.解此待定方程组、就可求得各未知数之间的倍数关系。a=xb=yc=zd=...

  4.令某未知数为某一正整数,使其它未知数成为最小正整数,将所得的a、b、c、d等值代入原化学反应式的待定位置,配平即告完成。

  归一法

  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与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相关的中考化学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有哪些

初中化学 化学方程式 化学配平方法

  初中化学该怎么学呢?我们必须先记住化学其中的知识点和方法。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有哪些

  1、分数配平法:有单质参加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万能配平法”,即先将化学方程式中“单质外”元素原子配平,最后再添加适当分数配平“单质”元素原子。

  2、最小公倍数法: 找左右两边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变化较大的元素;求该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用该最小公倍数除以各自的原子个数,所得的值就是对应物质的计量数。

  3、定“1”法:从组成或原子数较复杂的化学式入手,令其计量数为“1”;推求其它化学式计量数。

  4、奇偶配平法:某元素在式子里出现的次数较多,且各端的原子总数是一奇一偶。选定该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先把奇数变为最小的偶数(即乘以2),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计量数。

  拓展阅读:如何提高初三化学成绩

  1、上课认真听讲,记录老师讲课重点,课后及时整理、复习课堂笔记。

  2、每天理解背诵常用化学公式以及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相关化学方面的课外知识,拓展知识面。

  4、认真完成并分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以及上课时老师讲的经典例题。

  5、多做练习题,做完后认真分析试卷,找出薄弱项重点练习,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性作答。

  6、准备一个错题本,将每次考试及练习中的错题整理在错题本上,分析错误原因,在之后的学习中避免再次犯错。

  学生成绩跟不上的原因分析

  1.教学目标不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导致学生学习差

  许多教师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分析,注重完成所谓的课时教学任务,很少考虑学生实际水平,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化,如在初中化学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经过预习、自学,有一定的化学基础,所以学得很好,而有些学生连最常见的酸和碱的化学式都不会写,常见的酸和碱在大脑中没有必备的知识贮备,何谈化学性质的学习,进而导致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唱独角戏,一味地灌输知识,导致差生跟不上。

  2.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失去持久的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相互制约的,实践证明学生最先开始接触化学时兴趣很浓,学习效果很好,但有些教师容易把自己对知识的思维特点转移到学生身上,忽视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把握不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1)教好每一位学生、尽最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这是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教师的愿望,但由于一些教师只是一味地顾及完成书本教学任务,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导致课堂效率不高,学习效果不好,加之有些教师认识不到位,一味追求课内损失课外补,进而加班加点,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很累,导致学生失去持久的学习兴趣。

  (2)教学是一门艺术,然而有些教师所谓性格上的温和,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讲课没有激情,导致课堂纪律松散,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教学设计不到位,不能把握学生心理特点,进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新课程注重以科...

与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相关的中考化学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有关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有关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知识在于日复一日的积累,想要了解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有关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

  一、最小公倍数法

  这种方法适合常见的难度不大的化学方程式。例如,KClO3→KCl+O2↑在这个反应式中右边氧原子个数为2,左边是3,则最小公倍数为6,因此KClO3前系数应配2,O2前配3,式子变为:2KClO3→KCl+3O2↑,由于左边钾原子和氯原子数变为2个,则KCl前应配系数2,短线改为等号,标明条件即:2KClO3==2KCl+3O2↑

  二、奇偶配平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化学方程式两边某一元素多次出现,并且两边的该元素原子总数有一奇一偶,例如:C2H2+O2→CO2+H2O,此方程式配平从先出现次数最多的氧原子配起。O2内有2个氧原子,无论化学式前系数为几,氧原子总数应为偶数。故右边H2O的系数应配2(若推出其它的分子系数出现分数则可配4),由此推知C2H2前2,式子变为:2C2H2+O2→CO2+2H2O,由此可知CO2前系数应为4,最后配单质O2为5,把短线改为等号,写明条件即可:2C2H2+5O2==4CO2+2H2O

  三、观察法配平

  有时方程式中会出现一种化学式比较复杂的物质,我们可通过这个复杂的分子去推其他化学式的系数,例如:Fe+H2O──Fe3O4+H2,Fe3O4化学式较复杂,显然,Fe3O4中Fe来源于单质Fe,O来自于H2O,则Fe前配3,H2O前配4,则式子为:3Fe+4H2O=Fe3O4+H2由此推出H2系数为4,写明条件,短线改为等号即可:3Fe+4H2O==Fe3O4+4H2

  四、氧化还原交叉配平法

  氧化还原交叉配平法口诀:升价降价各相加,价变总数约后叉。氧化还原未参与,配平不要忘记它。氧化还原分子内,从右着手莫惧怕。叉后前后出奇偶,奇变偶后再交叉。

  交叉配平法在解释的时候似乎“较复杂”,但实际配平过程中,仅仅靠大脑瞬间的思维就完成了,所以只要把这首诗真正理解了,那么在实际配平中就会达到瞬间完成的效果。

  五、万能配平法

  用它可以配平任何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如果你把这种方法熟练掌握了,那么你就可以自豪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不会配平。”;该法的弱点是: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比较多的化学方程式,用该法则配平速度受到影响。但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其速度的快慢决定于你解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能力,如果解方程组的技巧掌握的较好,那么用万能配平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速度也就很理想了。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一、氧气的性质: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

与初中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相关的中考资源

推荐更多